APP下载

姜维: 频频北伐因何在

2012-02-11许云辉

百家讲坛 2012年1期
关键词:曹魏刘禅蜀国

许云辉

姜维命中注定要与北伐纠结大半生。

在曹魏营中郁郁不得志的姜维,在被自家人两次拒之门外后,索性豪赌一把,转投诸葛亮帐下。于是,从26岁参加诸葛亮指挥的首次北伐,到62岁结束自己领军的最终北伐,姜维作为北伐自始至终的亲历者和指挥者,夙兴夜寐、殚精竭虑,将青春岁月和聪明才智无私奉献给了恢复汉室的宏伟大业。姜维很清楚,自己在接过丞相接力棒的同时,也被诸葛亮牢牢捆在了北伐这辆不断滑向深渊的战车上。然而,姜维无法选择,因为北伐是他的宿命。

感恩戴德,希望北伐

姜维在陇右天水郡当过会计师,做过太守秘书,最终做了当地军分区参谋,前途渺茫犹似“青海长云暗雪山”;投奔蜀汉后,他如同赌注压对了宝,迎来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灿烂前程。他被诸葛亮视若珍宝:“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姜维被诸葛亮作为行政和军事双重继承人着力培养,不仅得到丞相倾囊相授的治国统军真传,还被以火箭般的速度擢拔到蜀国军政舞台上。封侯,是秦汉时期热血男儿的最高人生理想,“亭侯”爵位虽在列侯中最低,却依然是无数人孜孜以求的成功标志。刘备南征北战12年,才封汉宜城亭侯;战神关羽冲锋陷阵14春,方为汉寿亭侯;与姜维同朝为官的相位继承人蒋琬封安阳亭侯时,已入川过了23个生日;战功卓著的魏延封都亭侯时,已纵横西蜀12个春秋。而姜维从曹魏的弃儿华丽转身为蜀汉的宝贝需要多长时间?仅仅一年!短短的一年时间,姜维便完成了人生道路上的三级跳,被诸葛亮力挺,“辟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时年二十七”。

璞玉虽美,仍待雕琢。蜀国政坛此时人才济济,蒋琬、费祎、魏延和杨仪都是横亘在姜维眼前难以逾越的政坛天堑。所以诸葛亮审时度势,根据姜维“甚敏於军事”的天赋,决定因材施教,“毕教军事”,待姜维足以独当一面时,再向刘禅隆重推举其接班。姜维本就是深解兵法的军事天才,再经诸葛亮言传身教,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很快就积累了丰富的军事经验,职位步步高升,先任协理军务和督察将帅的中监军,旋即任征西将军,跨入蜀国高级军事将领行列。

事实证明,姜维的军事才能的确令人心悦诚服。他独立行使指挥权的第一仗就表现得可圈可点。诸葛亮病逝前,安排北伐军回撤,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魏延因与杨仪矛盾重重,不顾大局率部抢先撤退,将断后重任完全压在预备队姜维肩上。姜维临危不惧,命令所部高悬诸葛亮大旗,将后撤队形调整为严阵以待的战斗阵势,使得生性多疑的司马懿唯恐再中圈套而停止追击,北伐大军因此得以安然撤回成都。此举一时传为美谈。

吃水不忘挖井人,晋升不忘栽培恩。姜维深感诸葛亮的慧眼识才之德、栽培调教之功、擢升举荐之恩,于情于理,唯有以北伐来回报诸葛亮的恩情—如同诸葛亮北伐亦为感激刘备“三顾频烦天下计”一样。

姜维感激的恩人不仅有诸葛亮,更有对他始终信任有加的刘禅。诸葛亮病逝后,刘禅为褒贊姜维断后保全北伐军实力之功,提拔他为右监军、辅汉将军,令其统领诸军,晋封平襄侯,食禄已与武乡侯诸葛亮平分秋色。诸葛亮从献《隆中对》追随刘备到被刘禅封县侯,耗时16年,而姜维由亭侯升到县侯,仅用时五年。其后,姜维的官职继续扶摇直上,由镇西大将军升卫将军,最后登顶蜀国军政舞台,成为“内秉国政,外则仗钺专征,其权远出丞相之右”的三军最高统帅—大将军。如果说诸葛亮只是将姜维扶上马,那么刘禅就是搭好平台任姜维纵情展示。所以,姜维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能回报诸葛亮的慧眼识珠和刘禅的浩荡皇恩。

建功立业,必须北伐

姜维之父姜冏曾任天水郡守的佐官,在平定当地少数民族叛乱时阵亡。父亲为国捐躯的壮举,从小就激励着姜维,使他立志继承父亲遗愿,报效朝廷。为了学好本领,他苦读兵书,勤练武艺。

姜维的抱负随着年龄增长而更加宏伟。投奔诸葛亮时,由于事出仓促,他不得不撇下相依为命的老母。在天水郡艰辛度日的母亲探听到儿子下落后,即刻修书令其设法归家,却被姜维婉拒:“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姜维在蜀国春风得意,步步高升,正是大展宏图之时,岂可轻易放弃锦绣前程?他追随诸葛亮参加了几次北伐战争,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后,姜维高举北伐大旗又上战场,掀起了新一轮北伐高潮。

蒋琬主政期间,他经过实地考察,认定诸葛亮北伐屡屡无功而返的原因,是因为秦川地势险峻,后勤粮草运输困难,于是抛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作战计划:舍弃陆路改走水道,预备大批船只,顺风顺水沿长江东下,“欲由汉、沔袭魏兴、上庸”。这个异想天开的计划令蜀国将领们忧心忡忡,皆谓“如不克捷,还路甚难,非长策也”。姜维被军方推举为代言人,面见蒋琬转述了将领们的意见,然后提出独到见解:凉州为胡人边塞要地,曹魏虽对此地极为重视,但该地羌、胡等少数民族却“心思汉如渴”,所以应组建精锐小股部队深入该地袭扰曹魏,以扩大北伐声势,争取少数民族民心。姜维的深谋远虑令蒋琬折服,他终止了自己的荒唐计划。在姜维的合理建议下,大军两次北伐:“偏军西入”,与郭淮战成平手;驰援王平,大败曹爽。一平一胜,战绩不错。

尝到甜头的姜维信心满满,认为自己从小生长在天水,熟悉西部风俗,想利诱当地少数民族作羽翼,配合大军北伐,并断言“自陇以西可断而有也”。为此,姜维屡次请求此时辅政的费祎调拨大军兴兵北伐。然费祎却总是泼冷水,“与其兵不过万人”。费祎在制约掣肘之余,还推心置腹地对姜维说:“我等比起诸葛丞相差得太远了!丞相这等雄才大略之人,尚且不能平定中原,我们就更没戏了!所以目前最好的措施,就是保国治民,谨守社稷。至于北伐建功立业,还是让以后的能人去做吧!”在这样的局面下,姜维兵出南安、石营、西平,皆与敌方打成平手。

蒋琬和费祎都以“保国治民,谨守社稷”为宗旨,主张发展生产、休养生息,在战略上采取守势。姜维在他们执政期间,战绩为一胜四平,已属难能可贵。

费祎遇刺后,姜维逐步登上蜀国最高政治舞台,彻底摆脱了束缚,得以大显身手,于是他六度挥师北伐:围困南安,粮尽而退;兵出狄道,痛失张嶷;再出狄道,大破王经;兵败段谷,上表自贬;兵伐秦川,不胜而返;侯和战败,还住沓中。总战绩两胜两平两败,平分秋色。

以上11次北伐,胜利三场,平手六场,失败两场,战绩还是比较可观的。《三国志》一言以蔽之:“累年攻战,功绩不立”。显而易见,姜维的11次出兵,是建立在个人建功立业之心基础上的。

避祸自保,唯有北伐

姜维对曹魏的袭扰式打击,战绩虽可观,但并未伤到曹魏的实质。反观国内,连年征战,劳民伤财,蜀国本就不强的国力即将被消耗殆尽。此时的蜀国“入其朝不闻直言,经其野民有菜色”。百姓民不聊生,为了生计故意瞒报户口逃脱兵役。士兵毫无斗志,训练时常常开小差。《三国志?吕乂传》记载,时任蜀郡太守的吕乂采取了一系列稳定人心的有效措施后,瞒报户口的百姓和逃兵纷纷自首,人数竟然高达万余!

由此,蜀国政坛对姜维群起而攻之。在姜维第八次北伐前,众臣敢怒而不敢言,唯独荆州集团老将张翼挺身而出,与姜维展开激烈廷辩,理由是“国小民劳,不宜黩武”。虽然最终反对无效,但张翼之言无疑传达出大部分官员的心声。继而炮轰姜维的,是被称为“蜀中孔子”的益州集团领袖谯周。谯周认为,根据当今形势,蜀汉应走的是周文王那样休养生息的路线,而不是学习汉高祖在秦末乱世中征战四方一统天下,否则“土崩势生,不幸遇难,虽有智者将不能谋之矣”。对刘备忠心耿耿的荆州集团军方代表廖化,也对北伐持完全否定态度……

显而易见,姜维的北伐事业此时已成为千夫所指之事,姜维的政治前途也已经岌岌可危。然而,姜维必须将北伐进行到底!

姜维的软肋,在于先天不足的曹魏降将身份。在曹魏籍籍无名,到蜀国一步登天,姜维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蹿升成蜀国政治军事明星,达到了许多将领出生入死一辈子都达不到的高度,这必然引起众人的嫉妒和猜疑。但因有诸葛亮这棵大树在,别人自然投鼠忌器。诸葛亮死后,虽然没有证据直接表明姜维因降将身份而被另眼相看,但是费祎之死陡然放大了姜维的降将身份,将他推到了政治的风口浪尖—因为费祎是被曹魏降人郭循在宴会上手刃的。

将每个弃暗投明的曹魏降人都视为潜在刺客固然可笑,但郭循的确与姜维多少有点干系。姜维第五次北伐时进击西平,虽未攻克城池,却抓获了魏国中郎将郭循。郭循韬光养晦,做足表面文章,得到重用官拜左将军,得以参加各种軍事会议和宴会,于是打算寻机刺杀刘禅。由于刘禅的侍卫严防死守,郭循找不到机会下手,便退而求其次,除掉了费祎。郭循刺杀费祎后,是否被生擒并遭严刑拷打逼问幕后指使者,我们已不得而知,但姜维对郭循有举荐之劳,且姜维北伐被费祎压制路人皆知,所以,同为曹魏降将,姜维与刺客之间,难免有瓜田李下之嫌,令人浮想联翩。

这一点,曾与姜维共事的陈寿看得很清楚,所以他将姜维的北伐动机归结为四个字:“羁旅讬国。”意即姜维由于出身魏国而托身蜀国,所以时时谨小慎微,唯恐有朝一日被蜀国清算。而蜀国政坛,当时也确实传出了不和谐之音。孙盛就指责姜维“策名魏室,而外奔蜀朝”,忠孝义节智勇无一也,是“有魏之逋臣,亡国之乱相”。这虽是一家之言,却也不无道理。所以姜维虽然表面风光无限,但实际上却不得不夹紧尾巴做人。

也正因此,姜维这个被诸葛亮以军国大事相托的羁旅之人,唯有粉身碎骨死而后已,才能证明自己千真万确出身曹营心在汉!

如果说以上干部们对姜维的攻讦属于明枪的话,那么来自宫廷的谗言和冷遇无异于暗箭。宦官黄皓趁姜维常年征伐在外,窃弄机柄,暗中撺掇刘禅废黜姜维。姜维从刘禅忽冷忽热的态度中意识到大事不好,决定先发制人,启奏刘禅,劝其将专权恣肆的黄皓干掉。但刘禅一屁股坐在黄皓这边,小骂大帮忙道:“黄皓仅是个供驱使的小卒罢了,董允在世时对他恨得咬牙切齿,我常常以此为憾,你又何必跟黄皓过不去呢?”刘禅的回护稳定了黄皓的位置,却加深了姜维的危机感,令他后悔万分,“惧于失言,逊辞而出”。刘禅后来也觉得自己过于偏袒黄皓,便诏令黄皓找姜维检讨错误并保证永不再犯。姜维哪敢接受,一个劲儿请求黄皓转告刘禅,为了解决部队的军粮问题,自己马上率部到“沓中种麦”。

作为堂堂正正的诸葛亮的政治军事继承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将军,死后被解剖发现胆大如斗的姜维,此时竟然被吓得“危惧,不复还成都”,借口到边境种粮“以避内逼”,足见姜维内心的恐惧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姜维虽然最终成为蜀汉政坛的中流砥柱,但在36年的北伐生涯中,波谲云诡的蜀国政坛始终令他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曹魏降将这条不光明的政治尾巴始终是他心头挥之不去的阴影。避祸自保是人类的天性,所以姜维唯有生命不息、北伐不止,以飞蛾扑火的悲壮精神对曹魏实施外科手术般的打击。当然,同时,他也亲手将蜀国这辆早已不堪重负的破旧战车推向覆灭的深渊。

编 辑/孙琼歌

猜你喜欢

曹魏刘禅蜀国
乐不思蜀
贪小失大
刍议曹魏屯田的背景及影响
魏晋政权的演变与颍川地区士族及人才的发展
曹魏时期禁碑缘由考略
刘禅北伐
刘禅北伐
字是书的花
揣着明白装糊涂的“阿斗”刘禅
因小失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