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化学实验室危险因素

2012-01-29王金坡

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2012年21期
关键词:规章制度化学品危险

王金坡

苏州大学 江苏苏州 215021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实验室作为高校开展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的重要场所得到高度重视。但是实验室也存在一系列新的问题:如实验室的使用频率、人员流动量及内部安全管理等,这些都会导致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给学校带来安全隐患,同时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因此,如何保证高校实验室的安全,探索适应新形势下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对策,是非常迫切和十分必要的。

化学实验室是高校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理、工、农、医等多个学科。化学实验室安全不仅包括用水用电,防火防盗等常规项目,更重要的是试剂的存放、使用和回收,实验人员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意识,以及个人防护等诸多方面。以下主要讨论化学实验室中存在的危险因素及安全管理措施,希望能为提高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化学实验室危险因素分析

化学实验室教学科研中发生不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物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1]。

1.1 物的不安全状态

1.1.1 危险化学品

化学实验室中使用的试剂种类和数量都比较大,且其中很大一部分属于危险化学品,常用的有机溶剂如:乙醚、二氯甲烷,三氯甲烷、丙酮、甲醇等均属于危险化学品,几乎所有的化学实验室均有涉及,这些危险化学品在存放使用及废液回收中均有不同要求[2]。若操作不当,很容易造成人员伤害和环境污染。

1.1.2 剧毒化学品

剧毒化学品因其特殊的危险性应特别加以重视,化学实验室根据自身情况会使用到不同的剧毒化学品,从而造成高校剧毒化学品使用种类较多且分散的状况,因此,必须严格领取、保管、使用、回收等环节的安全管理。

1.1.3 特种设备

化学实验室涉及的特种设备以压力容器为主,包括气体钢瓶、储气罐、空气压缩机、高压灭菌锅等,这些设备的使用人员均应参加相关培训,并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设备性能需要定期检验,并建立常规记录档案。其中气体钢瓶因其使用范围广泛且存储不同的气体,如氢气、一氧化碳、一氧化氮、液氨等,所以在搬运、存放、使用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3]。此外,还有高速离心机和低温冰箱等设备,在使用前相关人员都需要参加相应培训,持证上岗。

1.1.4 用火及加热

加热是实验室中的常规操作之一,也是容易引起火灾的因素之一。实验室中存放较多易燃易爆试剂,应尽量避免明火操作,改用水浴、油浴等加热方式。烘箱加热过夜,加热试验无人值守等细节问题均需制订应急措施。

1.1.5 实验废弃物回收处理

化学实验产生的废弃物一般都需要回收处理。其中产生最多的是废液和试剂容器,其中废液应分类回收,便于统一处理,同时应避免性质冲突的物质混合,造成人员伤害。试剂容器同样需要回收,不可以作为一般固体废物处理。对于实验产生的少量废气应根据性质不同,经适当处理后才可以排放[4]。

1.1.6 用电

化学实验室中各种电器较多,功率较大,需要合理设计电路。部分实验室存在线路老化、设备使用超载、仪器没有可靠接地、私拉乱接等现象,极易引起电气火灾、线路短路、触电等事故[5]。

1.1.7 其他

除以上问题外,还有其他因素需要注意,如实验用水造成的渗水事故;使用低温物质如液氮、干冰等造成的冻伤,使用玻璃仪器不当造成的割伤等。

1.2 人的不安全行为

1.2.1 安全意识

部分学生甚至教师,安全意识淡薄[6],实验时对危险因素不够重视,疏忽大意,存在侥幸心理,不能够正确认识和对待化学实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事故。另外,学生对于实验室规章制度不能认真学习和严格遵守,使得其难以落实。

1.2.2 实验技能

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进入化学实验室的人员数量激增,学生的实验技能参差不齐,专业知识水平也不尽相同,使得在实验具体操作过程中存在着不同的潜在危险。

1.2.3 个人防护

化学实验过程中存在诸多危险因素,实验人员必须做好个人防护。然而实际上却存在部分实验室的防护装备不足,实验过程中不做防护或部分防护的情况。实验防护装备的种类繁多,我们应该根据实验的需要选取符合要求的防护装备。

1.2.4 急救技能

大部分学生甚至教师都缺乏对于实验室可能出现的火灾、漏水渗水、中毒以及一般伤害,如割伤、烫伤等事故处理的能力。这些情况出现后不能及早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会使损失扩大数倍甚至数十倍。

2 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

2.1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随着化学实验室规模的扩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以及使用的仪器设备、化学药品种类和数量都在同时迅速增多,这些都给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带来了新的挑战,原有的规章制度与实际情况有所脱节,出现规章制度难以贯彻落实的情况。因此,笔者建议借鉴国外高校的先进经验,成立专门的化学实验室安全工作机构,并且组织相关学科的专家制定切合实际的规章制度。同时做好监督检查工作,保证规章制度的施行[7]。

2.2 提高师生安全意识

化学实验室安全工作责任重大,提高师生安全意识刻不容缓。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水平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师生安全意识的水平。广大师生应加强化学安全知识学习,树立较高的安全意识,做到从“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转变。

2.3 加强实验安全培训

应将安全培训纳入到日常化学实验教学工作中,做到化学安全培训常态化和培训内容多样化[8]。多样化主要指培训内容应该包括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日常生活安全常识、实验有关规章制度、实验操作规程、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应急自救的相关知识等。通过安全培训,让广大师生熟悉和掌握各类安全知识,切实做到“我会安全”。

2.4 加强监督管理,保障制度实施。

实验室安全工作是一项长期需要时刻保持警惕的工作,应该建立实验室日常巡查和考核制度。日常巡查要走进实验室,掌握实验室的基础设施、仪器设备、人员操作及各项制度的执行情况,同时应和实验室工作人员加强交流,了解他们对实验室安全工作的想法和建议,群策群力提高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水平,安全工作的考核是为了促进安全工作的开展,保障各项安全制度的实施,确保实验室安全工作的落实。

2.5 制定应急预案

为了减少实验室安全事故造成的损失,应急预案作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重要组成必不可少。在制订应急预案时应注意化学实验室的特殊性。在学校院系制订应急预案的同时,各实验室应对实验室内危险化学品,特别是剧毒化学品和爆炸品的种类、数量、性质及应急措施等形成记录,便于事故发生时的处理。此外,应急预案应定期演练,用以检验预案的可操作性,提高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处理能力。

2.6 建立实验室准入机制

实验室准入机制是实验室安全工作的发展方向,在国外的一些高校已经开始实施。目前我国部分高校也在探索建立实验室准入机制。实验室工作开展之前必须经过相应的实验室安全检验,实验室的基础设施、仪器设备、规章制度、人员知识及技能、废弃物处置、应急预案等各方面都必须符合要求,才可以进实验室开展工作。

3 结束语

化学实验室安全是高校实验室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反映高校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保证师生生命安全的必备条件。要充分认识在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安全培训,做好监督检查,使安全工作落到实处,使化学实验室真正成为培养学生和提高教学科研人员能力的平台。

[1]崔政斌,邱成.企业安全管理新篇[M].北京: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刘桥阳,张业明.对高校化学品储存及使用管理探讨[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5(9):48-49.

[3]杨帅.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与实践[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9,26(12):13-14.

[4]霍理坚,邓亚利.浅谈高校化学实验室的环保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2010(15):140.

[5]林智泉高校实验室用电安全[J].海峡科学,2010(7):59,99.

[6]徐建斌,赵涛涛.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现状与对策研究[J].实验室科学,2009(4):164-165.

[7]朱丽娟,高琳.浅析化学实验室如何加强安全管理[J].实验室科学,2007(3):162-163.

[8]车剑飞,路贵斌,叶欣欣,沈丽英.高校化学实验室管理中EHS文化的构建[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9(9):19-24.

猜你喜欢

规章制度化学品危险
浅谈中央企业规章制度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中国民主促进会规章制度制定条例
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实践与探索
“墙化”更需“强化”
喝水也会有危险
《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解读
拥挤的危险(三)
话“危险”
你是否有逆反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