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医家针灸治未病思想在内科疾病防治中的应用*

2012-01-25王洪彬李晓泓孙志芳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2年12期
关键词:大椎脚气曲池

王洪彬,李晓泓,孙志芳,莫 捷,王 婧,何 龙

(1.河北联合大学中医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2.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学院,北京 100029)

针灸治未病是指在机体健康无病、疾病发生之前或疾病轻浅之时,预先应用针灸方法激发经络之气,增强机体的抗病与应变能力,从而促进健康、强壮延年、防止疾病的发生,减轻随后疾病损害程度。我国古代医家将针灸治未病思想广泛地运用在预防及早期治疗内科疾病方面。

1 外感

外感伤寒早期,应用针灸疗法可以阻断疾病的进展,恢复健康。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发汗吐下后第九》记载:“初得病,或先头痛身寒热,或涩涩欲守火,或腰背强直,面目如饮酒状。此伤寒初得一二日,但烈火灸心下三处。第一处去心下一寸名巨阙,第二处去心下二寸名上脘,第三处去心下三寸名胃脘,各灸五十壮。”王焘《外台秘要》中记载:“崔氏疗伤寒始得一二日方,便可灸顶三壮,又灸大椎三壮,各加至五壮益良,用之验。”此外,针灸可以预防外感病的经病递传。如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记载:“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宋·庞安时《伤寒总病论·太阳证》指出,针足阳明为“补足阳明土,三里穴也”。清·张璐《伤寒绪论·刺灸穴法》则认为,“足阳明”为“冲阳穴也”。太阳病七日仍不愈,邪气有向阳明经传变的趋势,通过针刺足阳明经穴(足三里穴、冲阳穴),可以截断病传途径,防止疾病的传变,则疾病自愈。

治疗外感温病方面,《素问·刺热》记载:“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清·王士雄《温热经纬》对此进一步解释为:“左颊、颜、鼻、右颊、颐,是肝、心、脾、肺、肾脏之气,应于面之部位也。病虽未发,其色先见,可见邪本伏于气血之中,随气血流行而不觉,更可印证《难经》所云:温病之脉,行在诸经,不知何经之动也。故其发也,必随生气而动。则先见色于面,良工望而知其邪动之处,乘其始动,即刺而泄之,使邪势杀而病自轻,即《难经》所云:随其经之所在而取之者,是为上工治未病也。”

2 中风

针灸可以预防中风。唐·《黄帝明堂灸经》选用足三里及绝骨穴预防中风:“凡人未中风时,一两月前,或三四个月前,非时足胫上忽发酸重,良久方解,此乃将中风之候也。便须急灸三里穴,与绝骨穴,四处各三壮。”孙思邈《千金翼方·防风汤》曰:“圣人以风是百病之长,深为可忧,故避风如避矢,是以防御风邪,以汤药针灸蒸熨,随用一法皆能愈疾。至于火艾,特有奇能,虽曰针汤散皆所不及,灸为其最要……初得之时,当急下火,火下即定,比煮汤熟已觉眼明,岂非大要?其灸法:先灸百会,次灸风池,次灸大椎,次灸肩井,次灸曲池,次灸间使,各三壮;次灸三里五壮……学者凡将欲疗病,先须灸前诸穴,莫问风与不风,皆先灸之。”明·楼英《医学纲目》进一步细分:“灸风中腑,手足不遂等疾,百会一穴、肩髃二穴、曲池二穴、足三里二穴、绝骨二穴、风市二穴,凡觉手足痹,或麻或痛,良久乃已,此将中腑之候,宜灸此诸穴。病在左灸右,在右灸左。灸风中脏,气塞涎上,不语极危者,下火立效,百会一穴、风池二穴、大椎一穴、肩井二穴、曲池二穴、间使二穴、足三里二穴,凡觉心中愦乱,神气不怡,或手足麻木,此中脏之候也。不问是风与气,可速灸此七穴五七壮,日后再别灸之,随年壮止(凡遇春秋二季,可时时灸此七穴,以泄风气)。”指出预防中风中腑艾灸百会、肩髃、曲池、足三里、绝骨、风市六穴;预防中风中脏艾灸百会、风池、大椎、肩井、曲池、间使、足三里七穴。日本摄都管周桂的《针灸学纲要·预防中风》中则采用针刺风池、百会、翳风、合谷、鸠尾、幽门,灸肩井、曲池来预防中风。因此,古代医家在中风先兆期就开始采用针灸的方法加以介入,来预防中风的发生。

3 哮喘及肺痿

清·陈修园《时方妙用》采用冬病夏治方法来治疗哮喘,于夏月三伏中,用哮喘断根神验药散,“入麝五分,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瞀疼痛,切勿便去,俟三柱香尽,方去之。十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清·李学川《针灸逢源·肺痿肺痈》记载:“凡初受风寒咳嗽,即见上气喘急,将成肺痿肺痈之候,可施以灸法。”早期施用灸法,截断外感风寒咳嗽发展成为肺痿肺痈。可见,古代医家已将针灸治未病思想应用到防治呼吸系统疾病方面。

4 消渴

对于消渴病的患者在其疾病初始之时,根据患者不同的伴随症状,采用不同的腧穴进行针灸的防治。《备急千金要方·消渴第一》记载:“初得患者,可如方灸刺之。”后详列各种消渴初得所灸穴位,如“消渴,口干不可忍,灸小肠俞百壮;消渴口干烦闷,灸足厥阴百壮,又灸阳池五十壮;消渴咳逆,灸手厥阴,随年壮;消渴小便数,灸两手小指头及两足小趾头,并灸项椎。”

5 脚气

脚气,因外感湿邪风毒,或饮食厚味所伤,积湿生热,流注腿脚而成。其症见腿脚麻木、酸痛、软弱无力,或挛急,或肿胀,或萎枯,或发热,进而入腹攻心、小腹不仁、呕吐不食、心悸、胸闷、气喘、神志恍惚、言语错乱等[1]。《备急千金要方·论风毒状第一》记载:“若欲使人不成病者,初觉即灸所觉处二三十壮,因此即愈,不复发也。”《千金翼方·脚气第六》云:“觉脚异便灸三里及绝骨各一处,两脚异者合四穴灸之。”清·廖润鸿《勉学堂针灸集成·外形篇针灸》记载:“脚气初发,先灸风市、次伏兔、次犊鼻、次三里、次上廉、次下廉、次绝骨,日日报灸,以百壮为率。”宋·张锐《鸡峰普济方·脚气道引法》和王贶《全生指迷方·痹证》均选用风市、三里两穴在脚气初发之时进行治疗。南宋·周守忠《养生月览》记载:“二月初,便须灸两脚三里、绝骨,对穴各七壮,以泄毒气,至夏即无脚气冲心之疾。”《外台秘要·灸脚气穴名》记载:“患脚气体皆春发夏甚,秋轻冬歇。大法春秋宜灸,冬差可行,夏都不可灸……脚气初发转筋者,灸承山、承筋二穴,哕逆者灸涌泉。”在防治脚气方面,古代医家常选用足三里、悬钟、风市、伏兔、犊鼻、上巨虚、下巨虚、阿是穴等穴位,治疗时机可在疾病早期即脚气初发之时,或者在初春季节脚气发病之前介入针灸的方法,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6 疟疾

疟疾是指以间歇性寒战、高热、出汗为特征的一种传染病[1]。《素问·刺疟》记载:“疟发身方热,刺跗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疟方欲寒,刺手阳明太阴、足阳明太阴……凡治疟先发,如食顷乃可以治,过之则失时也……十二疟者,其发各不同时,察其病形,以知其何脉之病也。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一刺则衰,二刺则知,三刺则已……刺疟者,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刺之。先头痛及重者,先刺头上及两额两眉间出血。先项背痛者,先刺之。先腰脊痛者,先刺郄中出血。先手臂痛者,先刺手少阴阳明十指间。先足胫酸痛者,先刺足阳明十指间出血。”《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伤寒方下·温疟第十五·刺灸法》记载:“凡灸疟必先问其病之所先发者,先灸之,从头项发者,于未发前预灸大椎尖头,渐灸过时止。”《千金翼方·卷第二十六·针灸上·疟病第十》记载:“疟,灸上星及大椎,至发时灸满百壮……又觉小异,灸百会七壮……凡疟有不可瘥者,从未发前灸大椎,至发时满百壮,无不瘥。”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卷第五十二·灸一切疟法》记载:“灸三间穴……灸三年痎疟,时发寒热,则于未发前,预灸三壮。”《勉学堂针灸集成·卷二·疟疾》记载:“疟病从头顶发者,当痛日未发前一寸,预灸百会、大椎尖头各三壮。从手臂发者,预灸三间、间使各三壮。”根据疟疾的发病规律,在疟疾的未发期(发作间期)或者疟疾发病早期予以针刺和艾灸,并根据其发病部位预先针灸相应部位的腧穴,可以有效地预防及治疗疟疾。

7 其他传染性疾病

《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九针灸上·灸例第六》记载:“凡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也。”强调在进入疾病易感地区之前使用针灸,可提高机体的免疫力,抵抗瘴疬、温疟、毒气的侵袭,防止疾病的发生。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二·治瘴气疫疠温毒方第十五》指出,“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可以预防疾病传染。现代医家认为,大疫当灸,灸能在第一时间提高人体的免疫力,可以通过不同途径消除或抑制多种致病因素,以抵抗疫毒[2]。

综上所述,我国古代医家在应用针灸预防及治疗外感伤寒、温病、中风、哮喘、消渴、脚气、疟疾等内科疾病方面,处处体现了“治未病”思想,在未病时、疾病的先兆期和早期、疾病发作间期介入针灸方法(如针刺、艾灸、腧穴敷贴等),可以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减轻随后疾病的损害程度。随着现代疾病医学向健康医学的转变,针灸治未病的思想及方法将为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做出应有的贡献。

[1]李经纬.中医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107.1602.

[2]陈以国,成泽东,矫承媛.大疫当灸论[J].辽宁中医杂志,2003,30(6):441-442.

猜你喜欢

大椎脚气曲池
脚干、脚裂竟然是患了脚气
艾灸大椎、百劳、涌泉穴缩短静脉输液反应病程的疗效观察
如何缓解脚气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初春 脚气患者别错过治疗时机
艾灸曲池穴防过敏
脚气的源流及其与痹病关系历史文献复习
基于《针灸大成》的曲池穴穴位本意及临床应用探微
地震云
小穴位 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