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药物功能的中药药性研究

2012-01-25毛宗衡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年22期
关键词:药性功效中医药

毛宗衡

湖南省邵阳武冈市中医医院,湖南 邵阳 422400

基于药物功能的中药药性研究

毛宗衡

湖南省邵阳武冈市中医医院,湖南 邵阳 422400

中药药性的内容可概括归纳为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它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根据药性不同,药物具有各自的功能,正确理解基于功能的中药药性,有助于发现药物与功能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有利于从整体层面上了解中药药性的内涵,这对临床准确地运用中药药性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药性;药物功能;药性本质

中药药性,是指中药与治疗作用有关的性能,是中药基本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中药的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性等。而中药的滋阴、壮阳、理气、补血等功能是中医药理论对药物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中药药性与药物功能密切相关,历代医家均强调“药性互参”,“性效结合”,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的学术思想。本文通过对中药药性和功能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与归纳,明确了不同性能中药的主要功能,揭示了中药药性研究的现代科学内涵,以期解决历来对药性的认识分歧。

1 中药药性及功能的内涵

1.1 中药药性 中药药性是用以反映中药作用的若干性质和特性,传统医学阐述其为以药物的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为核心内容[1]。 “药性”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文中指出“药性有宜散者,宜丸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并随药性,不得违约”。经过历代医学家临床实践经验的不断深入和对中药药性研究不断的累积,逐渐形成了中药药性理论。中药药性理论目前是阐释和说明中药药理的依据,也是指导临床用药的主要根据。

1.2 中药药物功能 中药功能是对中药治疗作用的概括,是在总结中医药理论基础上及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的对药物治疗作用的集中体现,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临床用药的主要依据之一。将药物按功能分类亦最早出现在《神农本草经》中,如“饮食不消以吐下药,鬼疰蛊毒以毒药,痈肿疮毒以创药,风湿以风湿药”等内容。至唐代《药性论》中,单独将功能作为药性的一项内容进行论述。而陈藏器的《本草拾遗》按照药物功能的不同将药物概括归类为宣、通、补、泄、轻、重、滑、涩、燥、湿等10种,进一步确立了功能在药性理论中的重要地位,这些对中药功能的研究对后世中药理论的完善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

2 中药药性研究

目前国内对于中药药性的研究主要是通过文献数据库的形式对古代大量文献及《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进行搜集和整理,并结合现代中药药性研究成果,从而形成中药药性理论的具体内容。如邢玉瑞从药食五位的确立、五味配属五行、五味划分阴阳、五味功效的认识、五味临床应用等五个方面,对《内经》中中药五味相关问题进行了梳理,提出了自己的评价[2]。王家葵等通过对《神农本草经》的分析总结,给出了《神农本草经》中所列药物四气与功效、自然属性、毒性、三品、五味等因素的相关性[3]。陈晓红在整理了2005年版《中国药典》 (一部)所载的439种植物类中药的基础上,分析了茎木类中药的药性[4]。肖斌等则通过对2005年版《中国药典》(一部)收载的中药药性与功效的整理,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分析了中药药性与功能之间的内在规律性[5]。李盛青以载药5700多种的《中药大辞典》为研究样本,通过建立数据库,分析了五味与四性的关系[6]。通过对这些文献记载的药性进行相应的统计归纳,基本形成了中药药性理论的初步规律,但这些结果普遍意义不强,尚不能用于指导深入研究。

3 基于药物功能的中药药性研究

中药药性与功能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正如疾病有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则药性有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药性的四气说明药物功能的属性,五味说明药物的功能特性,归经说明药物功能发挥的部位,升降浮沉则说明药物功能的趋向,每种药性都各自说明了药物功效的一个方面,而药物的不同功能也表达了一种药效[7]。如一般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利尿等功能的药物多性属寒性;具有温中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除湿等功能的药物多性属热性;而酸味的敛疮、敛肺、涩肠、生津体现了其能收、能涩、能生津功能。对某一具体药味而言,药性对药物的功能起决定性作用,如桔梗之升、槟榔之降的药性要素更多地影响了其功能;药性寒与热则决定了黄连、黄柏能清热燥湿,干姜能温里祛寒的主要功能,甘咸之鹿茸能温肾填精,甘寒之麦冬能清热养阴,味咸之海藻可软坚散结等等。

另一方面,药性与功能也表现为无直接联系或不相关,如麻黄味辛苦,性温,其发散解表、降逆平喘之功能均与药性相关,而其利尿之功能则与其性味无直接联系。大蒜性温热,而其解毒消肿、治痢之功能与其药性不相关;硫黄性酸温,其杀虫止痒的功能也与药性毫无关系。

4 基于药物功能的中药药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李孝贞认为,基于药物功能角度研究中药药性,将某个药固化为某类药,将一组功能相似的中药作为研究对象,尽管这种研究方法并无错误,但是其也有一定的弊端。中药种类繁多,这种研究方法容易形成思维定式,以偏概全[8]。如将清热解毒功能的黄芩、黄连、黄柏、栀子等代表寒凉药,发散解表之麻黄视为解表药,温里功能的附子、干姜、肉桂等代表温热药,“据效而用”破坏了重要药性的完整性,直接将辨证施治变成了按照药物功能的对号入座,也就没能体现出药物临床使用的灵活性。常惟智等认为,目前对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大多侧重于一种性能,只是从某一特定角度对药物某种作用特性加以概括、认识,均不够完善[9]。

我国的中药药性理论至今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这其中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与中药本身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有关,其次在研究思路与方法上也存在一定的误区。在药物功能的基础上开展中药药性研究,以具有一定功能的药物为研究对象,同时结合药物的传统药性,对深刻了解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拓展药性理论的适用范围均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中药药性的多样性和药物功能的复杂性使得几乎没有能在药性和功能上完全相同的两味中药。今后应运用传统理论以及现代科技方法,在掌握药物共性的基础上,采用多角度、全方位,实验与临床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对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不断的完善中药药性理论,建立一套既符合传统中医药理论,又能好地指导中医药临床实践,也能与现代科学接轨的中药药性体系,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新的理论支撑。

[1]刘树民,卢芳,常惟智.中药药性与功效关联性的研究分析及展望[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3):633-634.

[2]邢玉瑞.《内经》五味理论及其临床应用[J].现代中医药,2007,27(1):15-17.

[3]王家葵,沈映君.《神农本草经》药物四气的统计分析[J].中国中药杂志,1999,24(4):246-248

[4]陈晓红.茎木类中药药性分析 [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6,8(2):105.

[5]肖斌,王耘,乔延江.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系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1):31-33.

[6]李盛青,黄兆胜,何丽春,等.五味与四性关系的探讨[J].时珍国医国药,2001,12(11):1008.

[7]曾样法.中药功效在中药 (本草)学中地位的时代变迁[J].湖北中医杂志,2008,30(5):28-29.

[8]李孝贞.中药药性与功效的理论研究 [J].健康必读 (中旬刊),2012,11(3).

[9]常惟智,刘树民,卢芳.中药药性与功效关联性的研究分析及展望[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3):633-634.

R961.1

A

1007-8517(2012)22-0030-02

2012.10.09)

猜你喜欢

药性功效中医药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红景天的神奇功效及作用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被扔掉的葱须大有功效
《四部医典》的跌打损伤外用方剂用药规律及药性探析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基于传统功效的中药寒热性研究策论
基于药物功能的中药药性研究
如何让你的化妆品发挥更大的功效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