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传统功效的中药寒热性研究策论

2018-01-21马洁琼

中国医药指南 2018年2期
关键词:药性靶标中药

马洁琼

(青海省中医院,青海 西宁 810000)

进行中医药研究,药性理论研究是基础性课题,是对中药走向国际化和现代化的制约性因素之一。其中寒热性是中药性的重要方面,是进行中药研究的主要内容,是进行药性研究的重点。在寒热性研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何用现代语言表达寒热性;要有一套被中药界共同认可的药性评价方法以及指标体系;怎样使用中药进行治疗时应用寒热药性理论。这些问题不解决,中医药就很难走向现代化,中医的临床诊疗水平也就很难快速提高[1-2]。中医药要走产业化和国际化的道路,就必须在传统功效的基础上进行中药寒热性的深入研究。

1 寒热药性研究概况

我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进行中药药性的理论研究,很多学者从多角度对寒热药性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如中医专家肖延江等在传统药性理论的基础上加入了生物热力学、网络药理学等现代化的技术和理念,在收集文献资料、提取相关信息、进行动物实验以及应用于临床等领域都形成了一定的体系结构。

1.1 药性研究中的数据提取:所谓数据提取指的是对大量的文献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从而获得中药的药性规律。对寒热药性的信息进行提取,可以认识到进行中药药性研究的基础是传统药性和现代药性的融合。网络药理学的发展又促进了中药寒热药性的信息挖掘深度。李梢等学者以寒热为切入点,首次在国际上构建寒热证的生物分子网络,认为寒热方剂的作用在于转换机体内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并使用三者平衡,这对于研究寒热证的内在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1.2 寒热药性的辨识实验: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中医学者针对寒热药性进行了很多实验,主要是从微观上进行“动物-组织-细胞-分子”的分析,研究对象越来越纯化,从最初的复方、单味药纯化到有效部位和单体成分,主要是从化学和生物学层面进行分子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未整合中医药的整理观和系统观。

尚小河等以系统热力学做为研究对象来分析中药的寒热性,建立了一套独特的对中药寒热药性进行辨别的方法,包括冷热板示差法和生物热动力学两种辨识方法,认为中药的寒性和热性是有差异的,这套辨识方法可以有效的验收中药的寒热药性,并可以推测未被共同认何的药性方面,是对寒热药性的一次重大实验突破。

1.3 寒热药性理论的临床研究:药性理论的作用是为了进行中药临床,但是我国对于药性理论的临床研究却非常的浅薄,主要是对药性的临床表现进行调查,对疗效进行观察,几乎没有以药性为目的的临床研究。对中药的药性进行临床研究,要联系各种证侯的本质特点来进行。对药性的临床作用要有系统的评价体系,这对于药性研究是非常重要的。但是药性临床研究不是药物临床研究,药物临床研究是对试物对病证的有效性的评价,药性研究更为广泛,是为了体现药性的共性规律。

2 基于传统功效的中药寒热药性理论认知

对寒热药性进行研究,要结合多种学科,从多个角度来进行切入。要摸清寒热药性的规律,仅从药理方面来分析是不全面的,会与医师的习惯性思维相背离,单凭中医的临床经验来指导临床医师用药,就无从谈起。如果不考虑药理作用,只是从中药的功能上进行分析,就好像是进行古代药性分析,无法与现代医学体系相联系。应用现代系统论来研究科学认知体系,我们认为研究寒热药性要将中药功效与现代的药性理论结合在一起,药物内部作用机制要做为寒热药性理论的补充,从而在药性理论领域形成新的思维方式;要将传统功效、现代药理学、系统生物学以及网络药理学结合在一起,来解释中药对人体系统的平衡作用,形成了中西结合的寒热性理论体系。

2.1 中药药性的“药效-功能-药性”三层次认知模型:药性理论的形成,要依赖于现代生物学、医学的药理作用,并且要与传统药性进行融合,从而将药效、功能和药性整合在一起。药效是药物和人体作用时被认知的基本单元,是对药效规律的客观反映,药物的功能是对药效的总结,中尺度的表述药物对人体产生的作用,药性是大尺度的认知,是药物对机体作用的思维认知。

2.2 寒热性的“药性-物质-靶标”假说:肖小河等提出了“药性-物质-靶标”理论假说,药性是中药作用于机体的共性靶标而产生的生物效应,用效应、靶标和特征组分来进行表述。其中中药的传统药性指的是生物方面的效应、物质基础以及网络靶标,任何一种药物产生的生物效应都离不开物质基础,机体内的生物网络对生物效应进行调控,在网络靶标中最重要的是药性靶标,物质在靶标上产生作用,表现为生物效应。该假说以传统功效为切入点,融合了现代多种表征方法,提示了三大要素的科学本质,构建了现代中药的药性理论。

3 中药的寒热药性在临床试验、病情解除中的应用

中药历史渊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方面,中药的寒热药性分别针对于不同的症侯,寒热证患者服用寒热方剂要具有生物学基础,可以逆转神经内分泌免疫因子产生的能量产物,使机体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转换平衡。一般来说中药在医治病症时,秉承的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的思想,这也是与自然发展规律相协调的。

中药的寒热性是为解除病情而服务的,如果病情属于伤风炎症而起,则药物就要偏清热、燥湿药性;如果病情由于风湿而引起疼痛,则药物要具有散寒和止痛药性;如果病情属于供血不足和神经紊乱,则药物要具有养血和安神功效;如果病情为身体受到外来伤害,则药物要体现活血和化瘀的性质,体现的是“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理论。针对不同的病症采集中药时,也要根据药物与中药寒热性的阴阳平衡原理来,如果阴阳失衡,势必会势得其反。

中药应用于临床时,要依据中医各种证侯的本质特点,建立临床上实用的中药寒热药性评价指标体系,将中药的寒热性应用于临床,不能只针对药物对病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而要反映证侯的共性。例如慢性乙肝,应用循环医学方法,对乙肝症状的中医寒热证侯特点进行分析,并研究其用药特点。但是中药应用于临床时在指标、病种、试验等方面具有起效慢、难度大的特点,所以这是一个需要不断发展的过程。

[1] 邓文龙.中药药理学研究的现状讨论[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0,26(5):1-3.

[2] 黄璐琦.论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方向[J].中药与临床,2011,2(2):1-3.

猜你喜欢

药性靶标中药
纳米载体可缓解农药对靶标作物的负作用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四部医典》的跌打损伤外用方剂用药规律及药性探析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百灵”一号超音速大机动靶标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纳米除草剂和靶标生物的相互作用
基于药物功能的中药药性研究
“中药零食”怎么吃
龙须藤5种多甲氧基黄酮分子靶标的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