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肝脏少见血管源性恶性肿瘤的CT表现

2012-01-25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妇幼保健所放射科江苏苏州215128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2年3期
关键词:源性低密度肉瘤

1.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妇幼保健所放射科 (江苏 苏州 215128)

2.江苏省苏州市吴中人民医院放射科(江苏 苏州 215128)

3.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中心(江苏 苏州 215006)

陆伟忠1 周建良2 付引弟3

肝脏血管肉瘤和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非常罕见的恶性血管源性肿瘤,其临床特征和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笔者回顾性分析4例恶性血管源性肿瘤的CT表现,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血管肉瘤2例,上皮样血管内皮瘤2例,男2例,女2例,年龄20~53岁,平均40岁。表现为上腹痛1例;表现为纳差乏力,黄疸1例;发热1例;痰血1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史1例。所有患者均进行腹部多层CT平扫和增强扫描。所有病例均经手术或活检病理证实。

1.2 CT扫描方法 使用Somatom Sensation 64和Philip Mx 8000,扫描范围从剑突向下至耻骨联合平面,扫描条件为120kV,240~330mA,层厚8mm,层距8mm。扫描前半小时口服1%泛影葡胺500ml以充盈胃肠道,增强扫描采用经肘前静脉团注,对比剂为欧乃派克,注射剂量为80~100ml,注射速率为3ml/s。

结 果

病灶数目和分布:病灶多发,同时累及左右叶3例,直径0.9~15.0cm不等;病灶表现为单发,位于肝右叶1例,大小约10.7×13.4cm。

病灶形态和边界:病灶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3例(图1),不规则形1例(图2)。病灶边界不清2例(图2),边缘清楚2例(图1)。

图1-3肝脏血管肉瘤男,53岁。乏力纳差一月。CT平扫(图1)示肝实质内两个类圆形低密度影,境界清楚;增强动脉期(图2)示病灶中央结节样强化,强化程度接近肝内血管;增强门脉期(图3)示造影剂向周围扩散。图4-6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女,37岁。上腹痛伴黄疸2周。CT平扫(图4)肝内不规则片状稍低密度影,边界不清,同时累及左右叶;增强扫描动脉期(图5)病灶边缘小片状强化,并见点状血管影,病灶边缘肝实质见异常灌注现象;增强扫描静脉期(图6)病变强化范围较动脉期稍多且不规则,肝右叶尚可见多发小点状低密度影。

病灶密度:平扫4例肿瘤均表现为稍低或低密度,CT值22~50HU,其中2例肿瘤内部出现明显坏死灶,1例病灶内出现片状出血。增强扫描动脉期2例病灶出现明显不均匀强化,强化明显区域位于病灶中心区(图1),CT值约155HU;2例病灶边缘轻度强化,CT值约36~42HU,其中1例病灶中见点状血管影(图2)。增强扫描静脉期2例病灶强化区域较动脉期增大,CT值约160HU;另外2例强化程度较动脉期未见明显变化,CT值约38~53HU。

病灶周边情况:除1例出现肝包膜下积液外,4例均无肝内外胆管扩张及门静脉、肝静脉侵犯,无肝门及后腹膜淋巴结肿大。

远处转移情况:1例肿瘤出现肺内多发转移灶和脾脏转移灶。

讨 论

肝脏血管源性肿瘤以血管瘤常见,而诸如血管肉瘤和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等临床较罕见,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像学表现尚缺乏足够的认识。笔者报道了4例肝脏少见血管源性肿瘤的CT表现,旨在增进对此类疾病的认识。

肝血管肉瘤,病因尚不明确,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多见于老年男性,临床症状亦不典型,包括上腹痛、体重下降、黄疸、恶心、纳差等。肝功能可出现异常,但肿瘤标志物如AFP等在正常范围内[1]。常有长期致癌物接触史,如氯乙烯等。本病恶性程度较高,进展快,预后不佳[2]。影像学检查在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上具重要价值,尤其增强CT或MRI扫描上具有较特征性的表现。CT平扫呈均匀或不均匀低密度灶,病变常多发,可有钙化或出血,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片絮状或中央斑点状强化,门脉期造影剂进一步充填使强化区扩大甚至充满整个病灶。本病主要应与肝血管瘤进行鉴别,后者多见于成年女性,多无临床症状,CT上钙化或出血少见,增强扫描强化多呈结节状,并由边缘向中央扩展[3]。但有时两者影像表现可十分相似,此时鉴别诊断需借助于临床及其他检查进行综合分析。此外,本病还需区分于转移瘤,转移瘤增强扫描表现为边缘环形强化,但延迟后不会出现渐进性充填[4]。本组2例肝脏血管肉瘤CT表现较典型,均表现为多发结节状低密度影,呈类圆形,增强后造影剂自病灶中央逐渐向周边扩布,其中1例出现两肺及脾脏多发转移灶。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血管源性肿瘤,多见于成年女性,可能与口服避孕药有关。病理组织结构上主要由上皮样细胞和纤维基质组成,并常出现玻璃样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上腹隐痛不适较常见[5]。肿瘤多发生与肝脏周边,但包膜无膨隆改变,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影,可伴有钙化,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边缘强化,延迟扫描强化区不扩大,中央更低密度区始终无强化,呈靶征[6,7]。本病需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1.海绵状血管瘤,血管瘤具有典型CT表现,平扫呈境界清楚的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灶,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边缘呈结节状明显强化,密度接近于血管密度,延迟后造影剂向中央充填至病灶大部分或全部呈等密度。而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增强后主要表现为周边轻度强化,延迟扫描造影剂并不进一步充填,借此可进行鉴别。2.转移瘤,肝转移性肿瘤影像表现多样,无特异性,有时需与本病进行鉴别,转移瘤一般有明确病史,若增强后出现环形强化或“牛眼征”,则不难鉴别[8]。本组2例上皮样血管内皮瘤,其中1例表现为肝脏外围不规则片状低密度影,增强后病灶边缘轻度强化,并见邻近肝实质异常灌注,术前误诊为布加综合征;另1例表现为肝右叶巨大类圆形低密度影,增强后肿瘤边缘小片状轻度强化,其内见点状血管影,术前误诊为囊腺癌。

总之,肝脏少见血管源性肿瘤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均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其他疾病,临床工作中需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遇有CT表现不典型者,应想到此类疾病的可能,以期在术前对治疗方案的确定和预后判断提供参考。

参考资料

1.金光玉,延光海,赵志梅. 原发性肝脏血管肉瘤的CT和MRI表现1例[J].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9, 25(9): 1727.

2.Locker GY, Doroshow JH, Zwelling LA, et al.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hepatic angiosarcoma:a report of four cases and a reviw of the English literature[J]. Medicine, 1979, 58(1): 48-64.

3.余日盛, 华建明, 章士正. 肝血管肉瘤不典型螺旋CT表现一例[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03, 37(2): 186-187.

4.左玉江,王丽伟,王冀锋. 磁共振成像对肝门部胆管癌的诊断价值[J]. 罕少疾病杂志,2009,16(5):19-20.

5.Ji ZF, Shen XZ, Zhang DY, et al.Hepatic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a report of six patients[J]. J Dig Dis. 2010, 11(4): 254-258.

6.Lin J, Ji Y. CT and MRI diagnosis of hepaticepithelioid hemangioendothelioma[J].Hepatobiliary Pancreat Dis Int. 2010,9(2): 154-158.

7.缪建良, 刘淼, 陈达伟.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的影像学特征[J]. 放射学实践, 2011, 26(7): 736-738.

8.古杰洪,李鹤平,张冰,等.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评估肝癌术后疗效的临床研究[J]. 中国CT和MRI杂志,2011,9(1):40-41.

猜你喜欢

源性低密度肉瘤
低密度隔热炭/炭复合材料高效制备及性能研究
便携式膀胱扫描仪结合间歇性导尿术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中的应用
肺原发未分化高级别多形性肉瘤1例
腹部定时定向多频振动按摩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肠功能障碍中的应用
松南气田低密度低伤害随钻堵漏钻井液技术
原发性肾上腺平滑肌肉瘤1例
超声误诊胸壁多形性脂肪肉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后溪穴治疗脊柱源性疼痛的研究进展
低密度超音速减速器
低密度脂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