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定期ECG检查在安装心脏起搏器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2012-01-22谢雍宁王世玲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16期
关键词:心脏起搏器起搏器功能障碍

谢雍宁 王世玲

广西壮族自治区灵山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灵山 535400

起搏器是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最有效、最重要的方法[1]。目前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的适应证, 已从最初的治疗症状性心动过缓拓展到试用于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及预防心房颤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血管迷走性晕厥、长QT综合征等[2]。它的应用挽救了许多人的生命,但该项技术属于有创性的治疗技术,特别是植入的位置靠近心脏这个人体最重要的生命中枢,因此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相关的并发症,甚至可危及生命。因此,对安装心脏起搏器患者作术后程控随访,定期为他们作ECG检查显得非常重要。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146例安装心脏起搏器术后、定期检查ECG的患者资料作出总结和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1年1月~2011年12月年在笔者所在医院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并能按要求定期进行ECG检查的患者共146例,其中男96例,女50例;年龄27~73岁。原发病包括:冠心病7例,风湿性心脏病6例,扩张型心肌病10例,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4例,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20例,三束支传导阻滞4例,心房颤动伴R-R长间歇30例,窦房结合并房室结病变45例。植入AAI起搏器者22例,VVI起搏器者74例,DDD起搏器者50例。

1.2 方法

146例患者术后定期ECG检查及随访,所有患者均采用深圳市奥生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8112型数字式心电图仪,作12导联同步心电图描记,一般首先做常规12导联心电图,必要时加做长Ⅱ导联心电图记录或其他易于辩认和分析的导联。于术后1周内每日1次,3个月内每月1次,而后改3个月1次,连续3次,其后每半年1次定期ECG检查,一旦出现电池接近耗竭, 则缩短随访间期。并进行各项参数检测,包括起搏器的感知、起搏阈值、阻抗、起搏器切口和囊袋情况等。

2 结果

146例永久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患者,经心电图描记,共发现并发症36例(次),发生率24.66%。其中,感知功能障碍8例(5.48%),电池提前耗损5例(3.42%),电极导线脱位4例(2.74%),起搏奔放2例(1.37%),起搏功能障碍2(1.37%)例,心脏穿孔1例(0.68%),以及各种心律失常14例(9.59%)。

3 讨论

起搏装置由脉冲发生器、电极和导线两部分组成。无论整个起搏装置的哪一个部件出了问题,或起搏参数设置不当,或设置好的参数因各种原因发生改变,都可引发严重并发症而置患者于死地。因此定期ECG检查对安装起搏器患者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3.1 ECG检查能及时发现与起搏装置有关的并发症

常见的来自起搏器的起搏故障包括:(1)感知功能障碍。感知不良:起搏器对心脏自身的P波或QRS波群不能感知,仍按基础周期发放起搏脉冲,引起不适当的起搏,进而引起竞争性心律,甚至引起致命性心律失常。感知过度:感知灵敏度过高,致使肌电信号被感知而抑制起搏器的脉冲发放,表现为起搏中断,心电图上无脉冲信号。(2)电池提前耗损:表现为起搏次数减少或脉宽延长,假如起搏次数下降4~5次,或脉宽延长10%即表示电池耗损。(3)起搏奔放:起搏频率逐渐或突然上升至90次/min,甚至200次/min以上,由于电子元件失效或电池耗竭,线路不稳,使脉冲频率增速而引发,可导致患者猝死。(4)起搏功能障碍:ECG表现为间歇性心室起搏功能障碍。(5)与电极导线相关的并发症有电极脱位和心脏穿孔。高度起搏依赖的患者,电极导线脱位可导致发作性心源性晕厥[3],ECG显示仍有脉冲发放,但起搏间断或完全中断。本研究发现感知功能障碍8例,5例为感知不良,3例感知过度,经体外程控调整感知灵敏度后消失。电池提前耗损5例,及时为患者更换了起搏器。起搏奔放 2例,立刻为患者重新手术更换了起搏器。起搏功能障碍2例,经体外程控调高起搏电压后,起搏功能障碍消失。电极导线脱位4例,其中3例出现发作性晕厥, 4例均及时更换新电极,未发生不良后果。发生心脏穿孔1例,由电极过硬使电极尖端穿出心外膜所致,ECG表现为起搏失灵,患者出现胸痛、膈肌随脉冲发放而抽动,经X线片和超声心动图证实电极穿孔,经重新更换起搏部位后患者痊愈。

3.2 ECG检查能及时发现发现各种心律失常

有些类型的心律失常常可无任何症状,但最后引发了严重问题。而另一些心律失常从不会引起严重问题但确有较多的症状。这种情况通过ECG检查就能很好地识别。心电图检查还能协助判断间歇出现的症状如胸闷、心悸、眩晕、黑朦或晕厥是否为心源性。植入人工心脏起搏器者的心电图,是由患者自身心律与起搏器心律共同构成,不同于一般正常人体表心电图。不仅可以见到自身传导系统引起的心律失常,还可以见到起搏源性心律失常。本研究发现自身传导系统引起的心律失常9例,其中频发房性期前收缩1例,房性心动过速2例,心房纤颤1例;室性期前收缩并室性心动过速2例;无症状ST-T改变2例;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起搏源性心律失常5例,其中起搏器介导性心动过速3例,VVI起搏伴反复搏动诱发心房扑动1例;室房传导1例。ECG检查为抗心律失常治疗提供了依据,减少了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4 结论

随着起搏技术的发展,心脏起搏的目的已不仅仅是为了维持患者的生命,更重要的是改善生存率和提高生活质量[4]。起搏器和患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一个十分复杂的动态演变过程[5],植入起搏器只是起搏治疗的开始,后期的跟踪随访工作直接关系到起搏治疗的成败[6]。心电图是一种迅速、简便、安全、有效的检查方法,定期ECG检查能发现许多起搏装置故障以及各种心律失常,检出并发症后及时给予相应的处理,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7]。

[1] 任自文,吴永全.临床使用心脏起搏与除颤[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6.

[2] 黄显南.永久性心脏起搏临床应用进展[J].右江医学,2007,35(5):584-586.

[3] 芮世宝,王劲风,蔚有权.心脏起搏器并发症的临床分析[J].临床心电学杂志,2010,19(3):193-195.

[4] 黄显南,潘征,陆克兴,等.零美莎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安置术后52例随访分析 [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25(6):919-920.

[5] 陆俊杰.埋藏式起搏器110例的程控随访临床研究[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1,10(2):143-144.

[6] 郑守景.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女性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的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4):52.

[7] 董晓玲.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1,9(14):50.

猜你喜欢

心脏起搏器起搏器功能障碍
糖尿病早期认知功能障碍与血浆P-tau217相关性研究进展
糖尿病认知功能障碍机制研究进展
起搏器置入术术中预防感染的护理体会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永久起搏器的五个常见误区
心跳可“发电”
勃起功能障碍四大误区
血液发电法确保心脏起搏器不停跳
护理干预在轻度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的作用分析
心脏永久起搏器外露后清创重置术的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