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疗效比较

2012-01-22许钟毓

中国医药科学 2012年16期
关键词:翼状胬肉羊膜

许钟毓

广东省揭阳市人民医院眼科,广东揭阳 522000

翼状胬肉是以结膜下纤维血管组织异常增生为特征的眼科常见疾病,手术切除仍为目前主要治疗手段。由于翼状胬肉切除术术后易复发高[1],特别是复发性翼状胬肉,所以翼状胬肉再次手术预后一直是眼科医生的难题。笔者所在医院于2004~2008年采用带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或生物羊膜移植术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可加快创面修复愈合,降低术后复发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现总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笔者所在医院2004~2008年眼科收治的复发性翼状胬肉患者78例(78眼),均距离最后一次翼状胬肉切除术6月以上。其中男38例(38眼),女40 例(40眼),年龄43~76岁。所有患者术前均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及双氯芬酸钠滴眼液1周,4次/d。随机将患者分为A、B两组:A组39例(39眼)行复发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其中男26例(26眼),女13例(13眼);年龄 45~74 岁;B组39例(39眼)行复发性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生物羊膜移植术,其中男24例(24眼);女15例(15眼);年龄43~76岁。

1.2 手术方法

1.2.1 A 组 在手术显微镜下用2%利多卡因行术区球结膜下浸润麻醉,沿角膜缘剪开翼状胬肉颈部结膜,分离颈部及内眦侧结膜至泪阜,分离巩膜面瘢痕增殖组织后从角膜缘逆行剥离角膜面增生变性组织至头部隆起端,尽量保持剥离面光滑、平整,同时不残留血管和纤维结缔组织。切除翼状胬肉头、颈及大部分体部,彻底清除新生血管及结膜下瘢痕组织。嘱患者术眼向下方注视以暴露上方球结膜,于上方供区球结膜下注射2%利多卡因1 mL,以12点方位为中点距角膜缘外1 mm处剖取表层角膜上皮组织,宽1.5 mm,其延后附带的球结膜大小视胬肉切除缺损范围而定,所取植片尽量不带结膜上皮下筋膜组织。移植时植片上皮面向上,10-0尼龙线缝线先将植片角膜缘侧两端缝合固定于裸露区角巩膜缘两端的浅层巩膜上,力求角膜缘侧与植床角膜缘完全吻合,铺平植片后其余的边缘与周围结膜及浅层巩膜间断缝合5-10针。最后将供区创面近穹窿部两端球结膜分别向下牵拉10-0尼龙缝线间断缝合2针固定于上方角巩膜缘处的浅层巩膜上以覆盖创面。

1.2.2 B组 先将生物生物羊膜取出放入生理盐水浸泡备用。在手术显微镜下用2%利多卡因行术区球结膜下浸润麻醉,切除复发性胬肉组织方法同A组,同样将增生血管及瘢痕组织彻底清除。然后将浸泡备用生物生物羊膜取出修剪成所需的形态、大小后,平铺于巩膜暴露区,用10-0尼龙缝线缝合固定。

1.2.3 术后处理 两组患者术后皆以妥布霉素地塞米松眼膏包扎术眼2 d,第3天开放术眼点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及双氯芬酸钠滴眼液,4~6次/d,术后1周拆线,1个月后停药。

1.3 疗效及评价标准

术后在裂隙灯下观察角、结膜上皮修复程度、结膜充血和复发情况。治愈:结膜上皮修复平整,无充血、增生,角膜表面光滑。复发:结膜充血、增生,如角膜表面见新生毛细血管及胬肉样变性组织增生侵入则视为复发[2]。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数据采用Microsoft Excel 2007系统软件,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后门诊复查情况

门诊随访观察时间为术后1、2周,1、3、6个月,无失访患者。术后早期两组均有眼痛、异物感、流泪、畏光等刺激症状。A、B两组角、结膜上皮愈合最长时间分别为3.0 d和7.0 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术后复发情况

门诊随访期为术后3年,术后半年未门诊随访的病例采用电话随访,无失访病例。在该两组病例中,A组患者术后3年35例(35眼)角膜表面光滑,结膜组织愈合良好,无翼状胬肉样组织增生;4例(4眼)术后 6~12 个月出现翼状胬肉复发,复发率为10.3%。B 组患者中,33例(33眼)术后3年结膜组织愈合良好,角膜表面光滑,无翼状胬肉样组织增生;6例(6眼)术后3~14个月翼状胬肉再次复发,复发率为15.4%。对两组病例进行统计学分析,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复发性翼状胬肉由于组织增生、变性,瘢痕形成明显,单纯切除术后裸露术区创面较大且缺乏角膜缘干细胞导致角膜上皮缺损区修复时间较长,术后患者眼部不适症状持续较久,而炎症持续极易导致翼状胬肉再次复发。许多学者尝试在术中或术后配合药物、激光治疗以降低其再次手术后复发,取得了一定效果[3],但由于步骤繁琐且存在巩膜溶解、创面愈合不良等风险,故而在临床上难以广泛开展。笔者采用带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片或生物羊膜移植片移植于胬肉切除后的结膜缺损区,可以明显降低复发率,因为术区角膜缘干细胞缺损处被转位的角膜缘干细胞填充,而移植的球结膜瓣或生物羊膜修复了巩膜暴露区,从而较好的修复眼表结构,减少了翼状胬肉复发率。

研究证实角膜缘干细胞位于角膜缘基底部,具有更新和组织再生功能[4],并起到充当角膜上皮与结膜上皮之间屏障的作用。笔者利用带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行移植术,移植片可为角膜缘及角膜上皮提供正常的上皮来源,同时又有效的阻止异常结膜源性组织向角膜方向生长。因此A组患者术后3 d上皮增生覆盖后角膜缘即可愈合且复发率低。另外带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取自自体,取材十分方便,植片无需特殊处理,无需材料费用从而降低了医疗支出。

羊膜移植可以立即重建眼表上皮[5],眼科临床应用广泛。目前医院眼科临床上使用的羊膜多为医院自行新鲜制备的,这种做法存在很大的缺陷,羊膜需临时剥制、临时使用,使很多的眼疾患者得不到及时手术治疗;又由于羊膜是生物来源的材料,存在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致病原感染的危险。然而,生物羊膜已实现工业标准化生产,因此,它具有无菌、无毒、无致敏性、无污染、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组织相容性好等特点,同时保持了羊膜优良的柔韧性、粘附性和变形性及其自身的各种生物学性能,临床应用证实生物羊膜可加速移植区域上皮化,减轻术后炎症反应及新生血管生成,并可抑制瘢痕形成。但由于生物羊膜不带有角膜缘干细胞故而在促进角膜上皮及结膜上皮正常、健康修复,减轻术后不适等方面较带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植术差,同时采用了生物羊膜虽然减少了自制羊膜的弊端但也相应提高了手术的材料费用。

综上所述,虽然以上两种术式均可明显降低术后再次复发率,但带结膜瓣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与生物羊膜移植移植术对比具有更加安全、有效、方便等优点、且修复快,术后患者自觉症状轻,费用低,因此是适合基层医院开展治疗复发性翼状胬肉的理想手术方式。

[1]刘祖国.眼表疾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61.

[2]周华,曾令柏.翼状胬肉手术联合药物预防复发的临床观察[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8(3):16 180-181.

[3]王艾寅,李若云.术后复发翼状胬肉的治疗[J].中国实用眼科杂志,1997,15(4):245-246.

[4]吴静,徐锦堂.角膜上皮的研究概况[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7,21(4): 225-228.

[5]李线,丁琦,陈剑,等.新鲜生物羊膜移植术对角膜新生血管抑制作用的实验研究[J].眼科新进展,2001(6):407- 409.

猜你喜欢

翼状胬肉羊膜
产前超声诊断羊膜带综合征2例
刨根问底之翼状胬肉
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在翼状胬肉逆行撕除联合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的应用
产前诊断羊膜腔穿刺术改期的原因分析
翼状胬肉的治疗及其并发症
飞入眼睛里的“翅膀”
眼睛长胬肉要不要治
经腹羊膜腔灌注术治疗未足月胎膜早破的临床效果观察
羊膜载体对人子宫内膜细胞HGF、MMP-9、VEGF表达的影响
翼状胬肉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口服中药治疗6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