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治疗偏头痛40例疗效观察

2012-01-15李锦鸣王晓琼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 2012年3期
关键词:少阳电针偏头痛

李锦鸣, 王晓琼

(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云南 昆明 650101)

偏头痛是针灸科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在普通人群中约有24%,临床表现为一侧或双侧搏动性的剧烈头痛,病程长,反复发作,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目前尚无理想的根治办法,针灸治疗此病有独特的疗效,笔者近年来采用针刺治疗80取得较好疗效,现例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80例病例均来自昆明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针灸门诊,诊为无先兆偏头痛。将80例病例随机分为电针组和西药组。电针组40例,男18例,女22例;年龄21~52岁,平均(35.4±3)岁;病程3~18 a,平均(6±3.01)a。西药组40例,男17例,女23例;年龄21~53岁,平均(34.8±3.6)岁;病程2~19 a,平均(5±3.10)a。2组病例的性别、年龄、病程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无先兆偏头痛诊断标准:(1)至少5次发作符合第2~4项标准,(2)头痛持续4~72 h;(3)头痛至少具备下列特征中的2条:①位于单侧,②搏动性质,③中度或重度(妨碍或不敢从事每日活动);④因上楼梯或类似的日常活动而加重;(4)头痛期间至少具备下列1条:①恶心和/或呕吐,②畏光和畏声,(5)至少具备下列1条:①病史体格检查和神经科检查不提示器质性障碍,②病史和/或体格检查和神经检查确实提示这种障碍,但被适当的观察所排除,③这种障碍存在,但偏头痛发作并非在与这种障碍有密切的时间关系上首次出现。

1.3 中医诊断标准 中医诊断属头痛。主症:头痛部位多在头之一侧额颞、前额、或位于太阳穴处,呈胀痛,或抽掣而痛;兼症:头昏耳鸣、口苦、恶心、失眠多梦、精神抑郁,甚则心烦喜呕,寒热往来,舌质红,苔白腻,脉滑。

2 治疗方法

2.1 电针组 取穴:近取:头维、百会、风池、率谷,太阳。远取双侧合谷、阳陵泉、三阴交、肝阳上亢型加太冲、丘墟;痰湿阻络型加中脘、丰隆;气血亏虚型加血海、足三里;肝肾阴虚型加肝俞、太溪。局部皮肤用75%的酒精消毒后,用0.3×40 mm毫针刺入穴位,使各穴位局部有酸、胀、麻、重感即可,接G6805-1电针仪,采用连续波,电流强度以患者感舒适为佳,留针30 min。每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

2.2 西药组 口服西比灵,5 mg/次,每晚睡前顿服,连服20 d,疗程同治疗组。

3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制定。采用计分法,重点观察头痛发作次数、程度、持续时间,同时观察伴随症状。(1)头痛发作次数:以月计算,每月发作5次以上为6分,3~4次为4分,2次以下为2分。(2)头痛程度:发作时须卧床为6分,发作时影响工作为4分,发作时不影响工作为2分。(3)头痛持续时间:持续2 d以上为6分,持续12 h~2 d为4分,小于12 h为2分。(4)伴随症状:伴有恶心、呕吐、畏光、畏声等3项或以上为3分,2项为2分,1项为1分。临床痊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95%。显效: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证候积分减少≥30%。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不足30%。

3.2 治疗结果 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n(%)

4 讨论

偏头痛是一类临床常见病与多发病,中医将其归于“头痛”,“头风”,“脑风”等范畴。其发病机制至今未完全阐明,近年来的研究倾向于三叉神经血管学说、遗传学说等,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偏头痛大多源于血管舒缩、神经递质等功能异常[1~4],中医认为偏头痛多与肝胆、脾、肾有关,足厥阴肝经之脉与督脉交会于颤顶,足少阳之脉循行于侧头部,肝胆郁热化火,肝阳上亢,或肝肾阴虚肝风内动,脾失健运,痰湿阻络,风袭少阳之脉络均可发生偏头痛,针刺取少阳经风池、率谷、阳陵泉为主,疏肝理气,疏泄少阳之风邪,百会为治头痛的要穴,取头维、太阳疏通阳明、少阳经脉,经络止痛。针刺可以调节颅内血管的舒缩功能,使血管舒缩功能和血流速度趋于正常,缓解偏头痛的临床症状,抑制偏头痛的发作,从而达到治疗偏头痛的目的。针刺还具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可通过调节内源性阿片肽的合成、释放来发挥镇痛作用和减少患者对疼痛的情绪反应,以提高机体对痛刺激的耐受力[5],这可能就是针刺治疗偏头痛疗效优于药物组的原因所在。而加用电针治疗可代替手法行气,延长治疗时间,故其治疗效果明显提高。

[1]李大年.现代神经内科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42.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108~109.

[3]何小华,张苏明,阮旭中.偏头痛的发病机理与防治的研究进展[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0,3(31):191.

[4]刘若卓,于元生.偏头痛发病机理的研究进展[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01,8(4):2252~227.

[5]邓若熹,郭曲练.转阿片肽基因治疗慢性疼痛的研究现状和展望[J].实用疼痛学杂志,2005,1(4):245~249.

猜你喜欢

少阳电针偏头痛
不同电针参数在临床应用中的研究进展
不同时长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的镇痛疗效观察
电针、穴位注射为主的综合疗法介入面神经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基于“少阳主骨”理论从少阳防治儿童矮身材刍议
垃圾分类
童心童画
《三千年》
太胖太瘦都易患偏头痛
偏头痛吃紫菜干
中枢β受体介导电针“曲池”“听宫”穴的降压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