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发伤伴休克261例临床分析

2012-01-14裘五四范文慧吕旺盛张克明

浙江实用医学 2012年2期
关键词:失血性性休克出血性

王 顼 裘五四 范文慧 吕旺盛 张克明

(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浙江 杭州 310015)

城市车辆、高层建筑物的增多使创伤成为青壮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2],其中多发伤伴休克是导致死亡最为重要的因素。现对本院2006年1月~2010年12月261例多发伤伴休克患者的损伤部位、严重程度与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本病的急救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1例多发伤伴休克中男209例,女52例,男女比4.02:1,年龄18~85岁,平均(35.4±12.6)岁。年龄构成:18~29岁95例,30~39岁85例,40~49岁49例,50~59岁20例,60~69岁5例,≥70岁7例,以<40岁的两个年龄段病例最多见,占总数的69.0%。入选条件:(1)年龄≥18岁;(2)同时有≥2个解剖部位损伤;(3)可用《简明损伤定级标准2005》(AIS)来评分;(4)主要损伤部位AIS值≥3;(5)休克诊断[3]:收缩压<90mmHg,脉压差<20mmHg;或休克指数(脉搏与收缩压的比值)>1。创伤性休克和失血性休克的诊断标准:一般认为主要由于脏器或部位损伤累及血管引起的出血,最终导致休克发生,如表浅动脉或静脉的破裂等,其疼痛不足以引起交感系统兴奋者归为失血性休克;而创伤性休克是出血性休克与疼痛共同存在的休克。本组创伤性休克159例,失血性休克102例。

1.2 方法 261例中有多发伤伴有休克者应遵守“优先复苏和稳定病情”的治疗原则,边抢救边诊断。抢救包括胸外心脏按压、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和建立静脉通道,一般给予林格氏液或胶体液以增加有效循环血量,在控制大出血后可使用高渗氯化钠。必要时手术,如解除窒息、控制大出血、引流张力性气胸、修补损伤的腹腔脏器及治疗开放性骨折等。治疗均须遵循“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2 结 果

2.1 ISS评分 比较不同ISS分值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SS值>25分的患者病死率较高。详见表1。本组创伤性休克与出血性休克病例的ISS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抢救成功率出血性休克高于创伤性休克(P<0.05),详见表2。

表1 不同损伤严重度的死亡率比较

表2 不同休克类别的ISS值和抢救成功率±s)

表2 不同休克类别的ISS值和抢救成功率±s)

与创伤性休克比较**P<0.01

休克类别 n ISS 抢救成功(%)创伤性休克 159 21.3+10.5 117(73.6)出血性休克 102 21.3+9.5 89(87.3)**

2.2 损伤原因、损伤部位及病死率 损伤原因最多是交通事故(占 39.8%),其次是打架斗殴(占24.9%)和高处坠落(占20.3%);病死率最高是交通事故(占29.8%),其次是意外伤害(占29.2%)和高处坠落(占1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3。头颈部与面部损伤的病死率最高(占52.5%),其次是胸部(占22.2%),不同损伤部位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详见表4。

表3 损伤原因与死亡统计(%)

表4 主要损伤部位与死亡调查(%)

3 讨 论

创伤性休克和出血性休克共同的临床表现为低血压状态、微循环障碍、器官处于低灌注状态、细胞缺氧引起功能障碍,它们是创伤复苏的重要内容。两者后期的微循环和组织病理改变是一样的,但临床早期创伤性休克较出血性休克严重,救治难度大。本组创伤性休克与出血性休克的ISS评分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创伤性休克的抢救成功率(76.3%)低于出血性休克(8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261例多发伤伴休克患者中大多为青壮年,高峰年龄<40岁,与报道结果一致[4]。且随着ISS分值的增加,其病死率也明显增高,说明损伤严重度评分越高,病死率也相应增高。

损伤原因最多是交通事故,占39.8%,依次是打架斗殴占24.9%,高处坠落占20.3%。病死最多也是交通事故,其次是以意外伤害和高处坠落,与报道类似[5-7]。创伤出血性休克的损伤部位以腹部为主,其次是胸部、头颈与面部和四肢骨盆。死亡数前三位的是头颈部、腹部及胸部,病死率排在前三位的是头颈与面部(52.5%)、胸部(22.2%)及腹部(21.9%),说明头颈部损伤更容易死亡,与报道[8]一致。

本文调查病例休克的抢救成功率为78.9%,与文献[6-7]报道相比较低,原因是直接致死性病例(伤者在很短时间内死亡,并出现低血压、心率快等表现,诊断符合临床休克的诊断)在本组中也纳入了休克,影响了抢救成功率。

创伤性休克和出血性休克在伤后“黄金1小时”内,特别在前10分钟救治最有效,须健全创伤系统抢救预案,加强重症监护,做好休克复苏。

[1] Rabbani A,Moini M.Application of“trauma and injury severity score” and “a severity characterization of trauma” score to trauma patients in a setting different from “major trauma outcome study” .Arch Iran Med,2007,10(3):383

[2] 王佩燕.设立创伤急诊势在必行.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8,30(2):125

[3] 王正国,蒋耀光,杨志焕.创伤外科特色诊疗技术.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47

[4] 杨德民,郭伟,谭燕华,等.5346例创伤院内急救流行病学分析.创伤外科杂志,2007,9(4):334

[5] Ridley S,Lecky F E,Munro V,et al.Determinantsof hospital costs associated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in Englandand Wales.Anaesthesia,2008,63(5):499

[6] Yang J,Gao JM,Hu P,et al.Management of multiple trauma with mainly thoracic and abdominal injuries:areport of 1166 cases.Chin J Trauma,2009,12(2):118

[7] 张庆伟.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急诊抢救.中国实用医药,2008,3(36):72

[8] Probst C,Zelle BA,Sittaro NA,et al.Late death after multiple severe trauma:when does it occur and what are the causes?JTrauma,2009,66:1212

猜你喜欢

失血性性休克出血性
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诊护理措施探讨
自动痔疮套扎术治疗出血性痔疮患者的临床有效性研究
PAI-1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和血管再闭塞的相关性
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综合护理应用效果
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骨盆骨折伴失血性休克的早期疗效观察
分析妇产科治疗失血性休克治疗的相关手段
车祸创伤致失血性休克的急救干预措施分析
院前急救对创伤性休克患者临床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影响分析
探讨磁共振增强减影技术在颅脑出血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严重创伤性休克患者急诊护理风险分析及护理安全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