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我市生态城市建设的几点建议

2011-12-31古宗莉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8期
关键词:德阳市生态建设

古宗莉

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正面临着社会发展模式、经济体制的大变革,即工业文明向一种新的文明的转变,这种新文明我们称之为生态文明。每一次文明更替都是一次社会革命,促进了社会大发展、大进步,同时引起人类住区(域乡)结构和本质的深刻改变。人类社会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变昭示着人类住区将进入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而导向新的人类聚居模式——生态城市。

生态城市从广义上讲,是建立在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更深刻认识基础上的新的文化观,是按照生态学原则建立起来的社会、经济、自然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关系,是有效的利用环境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狭义的讲,就是按照生态学原理进行城市设计,建立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人类聚居环境。生态城市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和结构合理、关系协调七个特点。

生态城市是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建立起来的城市,生态城市的建设,改变了传统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决策和管理方法,充分挖掘市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具有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实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

生态城市的建设标志着城市由传统的唯经济开发模式向复合生态开发模式转变,这意味着一切破旧立新的社会变革,因为它不仅涉及到城市物质环境的生态建设、生态恢复,还涉及到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策法规等方面的根本性转变。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综合国力、科技水平、人口素质、意识观念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差距,这些因素都将影响到城市生态化发展。底子薄、人口多的国情决定了必须开辟一条非传统式又非西方化的“中国特色”城市生态化发展之路。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立足本地,制定出生态城市建设规划

建设生态城市重点是要制定出生态城市建设规划,生态城市建设作为我国城市今后发展的重要目标和内容,要把这种思想贯彻到城市建设规划中去。改变以前不符合生态要求的政策、计划,制定城市各领域、各行业生态化建设的战略、步骤、目标等,并确定优先发展领域,制定一系列鼓励政策,加快城市生态建设步伐,使城市逐步走上生态化发展道路。

1983年建市初期德阳仅有7.55平方公里,只有长江西路一条主干道,那时城市基础设施仅是县城规模,市政、园林建设水平低,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仅0.26平方米。90年代德阳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治理绵远河,后又修华山路、泰山路、岷江路、凯江路、黄河路等几十条主次干道,绿化建设逐步提高,到2000年,建成区绿地率达到20.33%,绿化覆盖率达24.09%,人均公园绿地8.92平方米。1999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宏伟目标,《关于实施德阳市城市总体规划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决定》(德委发〔1999〕30号)明确市区的建设目标:通过5-10年努力,大幅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减少城市大气污染,改善水质质量,完善城市功能,美化城市景观,建设成为绿荫覆盖、一街一景、花园锦簇、环境优美的生态园林城市。到2009年建成区绿地率已达到32.29%,绿化覆盖率达36.89%,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9.2平方米,建成区面积已扩大到51.34平方公里。

根据德阳市地处四川盆周山区与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是以重装工业为基础的新型的工业城市。2008版德阳市总规将德阳市的生态环境建设分为3个生态功能区:西部山地生态区、中部平原生态区、东部丘陵生态区。中心城区总体布局为“一心、两轴、三带”的川字型城市空间结构,着力打造国家重大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成为我省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山水宜居城市。德阳市总规始终贯彻生态城市的理念,目标就是充分发挥区域经济特色和生态环境优势,在发展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到2020年把德阳建设为人口规模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有着比较发达的生态经济、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谐的生态家园、繁荣的生态文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市。

二、加强宣传教育,普及和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

建设生态城市,必须宣传、普及生态意识,倡导生态价值观。特别是在目前阶段公众的生态意识还比较淡漠。通过宣传教育使公众观念转变过来,树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只有改变原有的价值观,人们的态度和行为才会改变。自觉的生态意识是实现城市生态化发展的关键,使公众自觉认识到建设生态城市的迫切性、重要性,生态城市建设必须从我做起,从小做起。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发展了,人们的生态意识也在发生变化。德阳市市民从最初的参加单位组织的义务植树到现在自觉自发出钱出力在小区周围、宅旁、屋顶、阳台植树种花,搞好生活环境绿化、美化。许多市民积极认养公共绿地,市民的护绿意识大大加强。节水节能意识逐渐加强。许多市民积极倡导地球1小时活动,响应绿色出行、绿色消费。大家的环保意识不断加强,不用一次性碗筷、不用难降解的塑料袋、垃圾分类倒置等。德阳市民间成立了爱鸟组织,和谐生态发展的理念渐渐深入人心。

三、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要用生态建筑原理对居住区进行科学的规划设计,形成体现城市风格特色的生态建筑与完善的基础设施构成的生活环境以及包括精神文明在内的社会生态系统,还要加强园林绿化建设和管理,提倡种植本土乔木和立体绿化。配备对城市废水、废气、废渣达标处理设施,做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处理,回收各种可利用资源尽量变废为宝。同时建立城市清洁交通体系,创造出低碳高效的生态交通环境。

德阳自建市以来,历届政府非常重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一)重视园林绿化建设。开展全民义务植树,通过多年努力,沿着龙泉山脉走向建成了300公顷的生态风景林地。1989年市委、市政府本着“天蓝、地绿、水清”的发展思路开展绵远河整治工程。绵远河城区段综合整治工程投资5.2亿元,规划和整治涉及7.1平方公里。整治后不仅河道沿线的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绵远河防洪能力大大提高,而且整治后河道沿线景观特色鲜明,成为了市民观赏、游憩、休闲的具湿地公园性质的滨河公园。绵远河城区段整治工程2006年获得了“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同年德阳市获得四川省园林城市称号。2007年市政府投入4500万元完成了东湖山公园一期环境改造工程,改造后的东湖山公园已成为生态优良、基础设施完善、道家文化内涵丰富、集休闲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市民休闲森林公园。同年市政府投入6000多万元完成了钟鼓楼重建。从2009年3月德阳市开始着手穿城堰、胜利堰治理工程,现在已投入272万元完成了1.7公里长的河道清淤和堰体改造。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和我市灾后重建的契机,目前我市已落实国家灾后重建资金近1亿元,用于森林生态植被恢复建设和保护管理。

(二)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上纪世80年代,德阳市区的垃圾在马鞍村一带集中堆放,到1998年利用400万国债资金引进设备建起了马鞍山生活垃圾处理厂,开展了垃圾从简单填埋到综合处理的尝试。为大幅提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加强生态保护,更有效地实现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2005年位于旌阳区和新镇的利用3300万元国债资金新建的日处理能力300吨的新垃圾处理厂竣工运行。采用了以堆肥为主、焚烧为辅,结合最终卫生填埋,使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回收利用率也已超过30%。德阳建成的处理能力为10万吨/日,利用生物化学技术处理的完全自动化设备的污水处理厂于2005年投入运行。德阳市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工程及罗江县、中江县污水处理厂2008年已完成前期准备工作。到2010年,全市城市生活污水处理能力将达到33万吨/日。

(三)大力提倡节能减排。根据国家环保部和省环保局核定结果,2008年我市全面完成了省、市重点治污企业治理任务。“十一五”以来,全市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完善了节能减排工作运行体制机制建设,市政府成立了“德阳市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领导小组”,出台了《德阳市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行动方案和节能减排奖励办法,加强了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工作。

(四)积极倡导绿色社区建设,2006年我市万兴花园和汇乐馨园率先获得绿色社区称号。

四、加强生态立法

建立适应生态城市建设的法规综合体系,使城市生态化发展法律化、制度化,是保证其战略、政策顺利实施的有效途径,这样生态城市建设得到法律保证,有法可依,对不符合生态城市建设的行为采取必要的行政和经济手段,保证计划的顺利实施。

《德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6年经市政府批准正式实施,结合该规划实施和同时编制的《德阳市城市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经市政府批准实施以来,没有发生改变绿地性质的情况。2008年为了进一步提高城市绿地的防灾避险能力,配合总规修编,市政府决定对《德阳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进行修编。通过修编,进一步明确城市大绿线,从而使现状绿地和规划绿地得到有效保护。

城市绿化“三分在建、七分在管”,近年来,我市为保护和管理好城市绿化资源,全面实施“绿线”管理制度,优化管理手段,改革管理模式。2008年又制定了《德阳市绿线管理办法》和《德阳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逗硬执行“城市各类建设工程要与其配套的绿化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达不到规划绿化标准的不得投入使用”的规定;强化监察执行,城市绿化行政主管部门和城管综合执法大队依法行政,加强城市绿化企业管理,坚决查处侵占绿地、乱伐林木和破坏绿化成果的行为,两年来未发生一起恶意侵占绿地行为;加强普法宣传,发动市民爱绿、护绿。

五、设立适应生态城市建设的职能机构和建立生态管理机制

建设生态城市是一项持久、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主导、部门联系、多元投入和全民参与,要逐步建立健全由政府领导和资源、环保、法制等部门联合设立综合的、跨部门的生态城市建设管理决策机构,组织、协调、监督生态城市建设战略的实施,同时也作为生态城市建设的宣传、咨询、交流和推广中心。

要逐步采用绿色GDP指标计算经济增长速度,增设环境保护方面的指标考核,作为衡量城市综合发展能力的重要内容。要实施生态环境审计工作,建立生态环境建设领导政绩考核制度,把环保工作列入党政领导干部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要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建立起环境公共信息网、环境管理网和预警网,及时为生态城市的建设管理和客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六、重视生态技术的开发、应用及以及人才培训、引进为建设生态城市提供人才和科技保证

凡是破坏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污染、社会异化、经济非持续发展的技术,都与生态城市建设相违背,解决的根本出路在于依靠现代科学技术,结合生态学原理创造新的技术形式——生态技术。建设生态城市必须重视增加科技投入。加强生态环境科研,重视人才培养、引进和交流。研制、开发生态技术、生态工艺,积极选择“适宜技术”,推广生态产业,保证建设过程低(无)污、低(无)废、低耗,提高资源循环利用率,逐步走上低碳生产、低碳消费之路,是生态城市建设的基础。

七、重视城市间、区域间合作

城市仅仅注重自身繁荣,而掠夺外界资源或将污染转嫁于周边地区都是与生态城市建设背道而驰的。城市间、区域间乃至国家间必须加强合作,建立公平的伙伴关系,技术与资源共享,形成互惠共享的网络系统,在生态城市建设过程中应承担相应的义务和责任,确保在其管辖范围内或在其控制下活动不致损害其它城市、区域的利益。

苏、锡、常城市群依据自身的城市特点,规划建立“紧凑型城市与开敞型区域相结合的空间形态”,形成六大城镇发展轴,分别是:沪宁线城镇聚合轴、沿江城镇拓展轴、金漂宜城镇聚合轴、宁杭镇拓展轴、苏嘉杭城镇聚合轴和澄锡宜城镇拓展镇,形成网络状城镇。成都各组团的规划是“一心多极多轴”,形成众星捧月之势,形成由一个特大城市、四个中等城市(都江堰、崇州、邛崃和彭州)、四个小城市(新津、大邑、蒲江和金堂)、30个重点小城镇、200多个一级乡镇所构成的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大德阳的建设要依托特大城市成都,发展“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与成都经济圈城市形成优势互补,建立新型城市协作发展关系,逐步发展为以德阳市区为中心,与广汉、什邡、绵竹、中江、罗江三市两县组合的独具特色的大城市。

生态城市建设是顺应世界生态潮流,促进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道路,具有重大的时代意义。通过生态城市建设是抢占科技制高点和发展绿色生产力的需要,实现党中央两大战略中“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解决城市发展难题和提高人居生活质量的需要。生态城市建设尽管任重道远,但只要我们逐步实现了思想的转变、意识提高、观念更新、理论深化、标准统一,有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和理论基础,再通过实施明确目标、科学规划、完善体系、协调监控、公众参与、营造风尚、城区合作等有力措施,生态城市建设将会稳健有序的进行。

二O一O年九月二十七日

猜你喜欢

德阳市生态建设
寒露
清明馍馍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盱眙生态藕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