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知网与万方数据库的中国莎士比亚研究

2011-12-23宏,王

关键词:朱生豪莎剧莎士比亚

冯 宏,王 华

(1.渭南师范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陕西渭南 714000;2.海南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基于知网与万方数据库的中国莎士比亚研究

冯 宏1,王 华2

(1.渭南师范学院 外国语言文学系,陕西渭南 714000;2.海南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海南 海口 570228)

莎士比亚研究在中国已历经170年,中国学者从多视角对其进行相关研究,研究成果卓著,促进了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乃至世界莎士比亚研究的蓬勃发展,正在逐渐形成中国的莎学研究特色。但依据中国目前两大数据库(即知网与万方数据库)有关查询结果来看,在研究模式、译本出版研究与译本修订、版本及注释本研究、译本研究、莎剧演出研究上依然存在一些不足,需要在研究中引起学者的关注。

莎士比亚;知网与万方数据库;研究模式;译本;版本与注释本;演出

莎士比亚在世界文坛享誉盛名,正如他同时代的戏剧写作方面的对手本·琼森所言,莎士比亚不属于某个时代,他属于所有的时代。莎士比亚对中国的现代戏剧和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影响,其语言也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汉语的表现形式。

莎士比亚自19世纪30年代在《四洲志》中以“沙士比阿”[1]的名字首次出现在中国,其后曾出现多个译名,如筛斯比耳、舌克斯毕、莎基斯庇尔、索士比尔、夏克思芘尔、希哀苦皮阿、叶斯壁、沙克皮尔、狭斯丕尔等,直到梁启超在其著作《饮冰室诗话》中给其定了现在通用的大名“莎士比亚”[2],这已经有大约170年的历史了。在这170年中对莎士比亚的介绍与研究工作在中国一直没有停止过,并且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无论是在莎剧的演出、剧作与诗歌的翻译、剧作评介与诗歌赏析、莎氏作品的译本研究,还是莎剧与中国戏剧的对比或是莎氏作品的社会性问题等诸多方面都是成绩斐然。无论是从美学、心理学、语言学还是从社会学视角,都表明莎士比亚在中国的研究是多角度的系统性研究。然而当笔者对前人研究进行系统梳理时,却发现中国的莎士比亚研究还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有研究不足或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的问题。笔者从这些问题中梳理出5个方面的问题(即研究模式、译本出版研究与译本修订、版本及注释本研究、译本研究、莎剧演出研究),以便和中国莎士比亚研究者共勉。

为了更加直观地看待莎士比亚研究中的不足或存在的问题,笔者从目前中国最大的2个期刊数据库——知网与万方数据库中进行相关查询。对自1980—2010年11月期间的期刊文章进行了定量定词搜索,以两表中的5个关键词(莎士比亚、莎士比亚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莎士比亚十四行诗译和莎士比亚剧演)与4个时间段(在知网数据库中,搜索时间段为:1980年至今、2000—2010年、2003—2010年和2006—2010年;在万方数据库中,搜索时间段由搜索系统规定为:1980年至今、近5年来、近3年来和近1年来)进行。对这些期刊文章的研究成果查询数据结果列表如下:

表1 来源数据库——知网数据库 篇

表2 来源数据库——万方数据库 篇

一、研究模式

世界莎士比亚研究历经400年,以西方研究为主流,其评论视角多样。其间经历过有新古典主义、启蒙运动、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等时代的更迭,更有历史演进中各个文艺思潮的盛衰。进入21世纪,文学流派更是多种多样,研究与评论莎士比亚的专著浩如烟海,令人目不暇接。

国际的莎士比亚研究流派目前有历史学派、校勘学派、主题学派、性格学派、象征学派、精神分析学派、原型学派、甚至还有马克思主义批评学派等。从以上学术流派就可以看到莎士比亚研究的视域广泛,其涉及历史学、美学、社会学、伦理学、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生态学、影视艺术等方面。当前中国的莎士比亚研究视角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外研究视角与国内研究局限的影响,因此研究视域没有突破国际视域的界限或是限于国内的局限而没有开展研究。如莎士比亚生态学研究、中国莎士比亚影视艺术研究,更多的只是限于文学文本研究。

研究视域的广度决定着莎士比亚研究的模式。莎士比亚研究在中国的研究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首先,我国的莎学研究未能摆脱前苏联的研究模式,即以阶级为纲的模式。自20世纪20年代始,中国莎学评论以介绍俄苏莎学研究为己任,受到俄苏莎学研究的严重影响,甚至以俄苏的相关研究联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尤其以新中国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为盛,把莎士比亚理解为:为崇高的人文主义理想而斗争的战士[3]。那时对莎学的批评也以资产阶级批评为主,影响了中国五六十年代的一大批学者。迄今为止,他们的研究模式还在影响着中国的新一代研究学者。深度探讨哈姆雷特的人文主义观成为一时的焦点问题,除此之外,在众多的莎士比亚研究中,以悲剧研究为重点。虽然对前苏联的研究模式近年来有一定的反思,但早年的研究成果还是被大量复制引证。当代中国需要真正意义上的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对莎士比亚作品进行客观的研究。现在具有中国莎学研究特色的莎学研究正在建立。

其次,研究的手段还是传统的手段,没有很好地利用现在电子辅助工具完成相关研究。传统的研究是阅读文本研究,以一种感性——对文字的理解和对文本的释读完成定性的研究模式。这种文本研究多限于词汇与修辞学的研究,而对于句法与篇章层面的研究比较少,借助于现在计算机工具开展基于语料库的定量研究更是显见,以“莎士比亚和语料库”为搜索关键词,知网数据库仅有胡开宝1篇期刊论文,而万方数据库也仅有2篇期刊论文。因此,在电子时代,对于莎士比亚的研究要进行定量分析,以更为客观的手段与方法探讨莎士比亚的作品。

二、译本出版研究与译本修订

对于当前有关莎士比亚的书籍出版,笔者查询读秀图书库,得到一个惊人的数字,以“莎士比亚”为主题词搜索到6 261条记录,读秀图书库对搜索结果按一定时间段分列如下:2000—2010年(共3 446本,其中以2006年为最盛,共出版各类与莎士比亚有关的书刊427本),1990—1999年(共1 467本),1980—1989年(857本),1970—1979年(95本),1960—1969年(37本),1950—1959年(76本),1950年前(115本)。

那么去除莎士比亚作品的重复译本,具体有多少译本在中国流行呢?李伟民教授认为:“不算没有经过改译、重校而冠以莎士比亚全集之名和重印出版的众多版本,仅翻译或经过改译、增补、重校的《莎士比亚全集》就有6套,他们分别是朱生豪等译(1978年人民文学版),朱生豪、虞尔昌译(1957年台北世界书局版),梁实秋译(1967年台湾远东图书公司版),朱生豪等译(1997新时代版),朱生豪等译(1998年译林版),方平主编主译(2000年河北教育版)。”[4]而依辜正坤教授所做的统计,认为:完整中文版的《莎士比亚全集》,也有4种:人民文学出版社版;译林出版社版;台湾远东图书公司版;河北人民出版社版[5]。辜正坤教授认为的4种没有给出具体的出版社与出版时间。依李伟民教授的详细统计,人民文学出版社版当属1978年出版,译林版当属1998年版,台湾远东图书公司版应该是1967年梁实秋版,而河北人民出版社这一版本应是指方平主编主译的《新莎士比亚全集》河北教育版。

从以上所提到的全译本,去除以朱生豪为第一译者的重复情况来看,实际在中国的全译本仅是3套。对于以朱生豪为第一译者的版本,只是补充了朱生豪所没有完成的其余为数不多的几个剧以及诗歌。笔者认为真正意义上这不能计数为一个新的全译本。其他的所谓的全译版本,只不过是重复翻印,虽然有些所谓的全译新版认为对朱生豪译本中出现的翻译问题做了相关的修订处理,实际上修订处理的成分不大,只是在借朱生豪满足某些人的愿望或利益。对于新出现修订本中的问题,在学界实际已经有学者在关注了。如江枫先生对辜正坤教授参与修订本中出现的问题展开了21世纪以来第一次关于莎士比亚的大辩论,持续至少2年之久!

莎士比亚作品在中国驻足170年之久,到目前为止仅只有3套真正意义上的全译本,实为憾事。当然,除去这3套全译本外,对莎士比亚剧作部分翻译的还有不少,如孙大雨的《莎士比亚四大喜剧》和《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卞之琳的《莎士比亚悲剧四种》、孙法理的《查理二世》、吴兴华的《亨利四世》等。

对于十四行诗的翻译目前约有数十种之多。读秀图书库中以“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为搜索条件,可以找到97种出版书目(2000—2010年(54种),1990—1999年(27种),1980—1989年(14种),1950—1959年(2种))。主要译者有梁实秋、梁宗岱、屠岸、曹明伦、辜正坤和艾梅等人。诗歌的翻译最见译者的文学功力,而且最不容易出现雷同或抄袭现象,以上6位名家相对于中国众多学者而言,从译者的数量来看太少,即使有数十位也是不足以见得中国诗学的发达程度,因此还需要中国学者继续努力,完成更多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翻译工作。对于莎氏的长诗而言情况也是大致如此,需要更多的译本出现。

三、版本及注释本研究

对于文学文本来说,版本问题一直都受到足够的重视。版本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对文学文本评价的方向,甚至是思想内容问题。莎学研究的文本问题也不例外,应当受到应有的重视。考察中国莎学研究中的版本问题,发现早期的莎学翻译中,限于当时取得版本的条件或是对版本重视不够,“相当多的译者忽视了莎作版本的选择”[6]285。方平的译本主要“参照了欧美当代备受重视的Bevington全集本(1992年)与 Riverside 全集(1974 年)”[7]。

据辜正坤教授介绍,目前莎士比亚各种英文版本林林总总,已经达到1 300余种!而早年朱生豪与梁实秋译本依循的英文版本都是牛津版,这个版本在19世纪的莎学版本中,地位实在不能算是很高的[6]285。李伟民教授认为翻译莎士比亚,最好采用J.D.Wisonde的新莎士比亚版,但目前引进国内的版本中未见这种新莎士比亚版。在众多的英文版本中目前引进了《阿登版莎士比亚》。辜正坤教授介绍这个版本所面对的读者,主要定位于学术界读者和普通读者(包括学者、大学生、演员、戏迷等)。每部作品前都有长篇导读序文,详细介绍了莎士比亚作品的情节来源、剧本结构、戏剧语言、人物塑造、文体风格、文本沿革、时代背景、演出历史及综合性莎学名家的相关评论等。《阿登版莎士比亚》的特点是注释比一般注释本详细,这对于中国外语界的文学研究者、翻译者、英语学习者来说,无疑是当前最理想的版本。其次,系列丛书在注释方面有歧义者,往往是诸说并存的前提下,校订者同时提出了本人的倾向性看法,这是很客观的,有点像《十三经注疏》或《周易折中》那样多种释义并存的做法。此外,从四开本、对开本到后世数十家重要校勘本中出现的异文,《阿登版莎士比亚》都以最简明的方式如实照录,这也是很有胸襟的做法。各书末尾有各类附录,往往与剧情原型相关,或与作品的形成有较为明显的渊源关系。这些资料都有可靠的来源,学术价值颇高。有不少书中还提供剧中格局乐谱和当时剧院的构成情况等内容。所以,这个版本可供欣赏、研究莎士比亚用,也具有深化英语学习的作用[5]。

对于莎士比亚作品进行注释在中国也是寥寥无几。目前由裘可安主持,由国内莎学研究者分单行本进行注释的一套莎剧自1984年陆续出版,到现在已经完成。但仅只这一套,远远不能满足越来越多的莎学爱好者和学习者之用。罗益民2010年所著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名篇详注》应该是第一本中国学者完成的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注释本,但不是莎士比亚全部154首十四行诗。除此之外,再没有中国学者完成的莎剧与莎诗的注释本,这在中国算是一件憾事!

四、译本研究

如前所述,莎士比亚的全译本仅是3套。即使这3套全本,从上面搜索表中也可以看出,在翻译研究方面的不足。“多年来莎士比亚翻译研究并没有引起莎学界的足够重视,甚至也没有引起翻译界的重视,没有或很少有人进行全面总结研究,已经出版的莎学著作和莎士比亚辞典对这方面也少有述及。”[6]285

自1980年以来,知网数据库中共搜索到关于莎士比亚作品研究期刊论文仅149篇,而万方数据库中也仅查到187篇这方面的期刊论文。近30年来,年平均发表期刊论文5篇至6篇。这是对整个莎士比亚作品的翻译研究,如果具体到莎氏十四行诗的翻译研究工作,也仅只有12篇(知网数据库)或30篇(万方数据库),自1980年以来年平均仅1篇。

以上是从翻译研究的宏观数据来看,如果从微观数据来看,以知网数据库为例,其中对莎全集的翻译研究期刊文章自1980年以来只有9篇,对梁译本的研究为最盛,共7篇。其中学者严晓江发表4篇关于梁实秋译本的论文,分别从翻译思想及美学角度进行研究。对朱生豪译本的研究工作有3篇论文,分别是陈欧的《诗译诗剧还是散文译诗剧——读〈莎士比亚全集〉两种译本有感》、裘可安的《中译莎士比亚全集的校订和增补》与朱生豪夫人宋清如的《关于朱生豪译述〈莎士比亚戏剧全集〉的回顾》。而以知网数据库为据,方平译本仅有3人(蓝仁哲、李伟民、邓笛)对其开展研究工作。

不过,从两个数据库的数据还可以看到,近年来翻译研究工作已经起步。两个数据库同时显示,1980—2005年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几乎停滞。万方数据表明近3年来,共有47篇翻译研究的论文发表,约占到总量的25%,而之前的27年间,仅发表115篇。知网数据表明,在2006—2010年共发表期刊论文26篇,约占总量的63%。虽然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翻译研究工作较为薄弱,以万方数据库提供的数据来看,仅平均1年1篇的研究论文,但近2010年前11个月,就有12篇翻译研究论文,这说明中国学者已经看到这方面的研究工作不足,正在努力迈进这个研究领域。

五、莎剧演出研究

莎士比亚剧演在中国历史悠久,据记载,莎士比亚戏剧最早在中国演出是在1902年(即清朝末年光绪18年),演出剧目为《威尼斯商人》,地点在上海圣约翰书院(现在的上海政法大学)[8]。其后不断有莎剧在我国上演,而且流派众多,戏曲种类众多,如京剧、越剧、粤剧、秦腔、川剧、沪剧、昆剧、黄梅戏等。1986年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莎士比亚戏剧节”,各地小型演出活动更是层出不穷。

当然在众多的排演过程中,对莎剧的理解也是多方面,甚至是全方位的。从莎剧的创作、导演、表演到演出后的反思,从书本理论到演出实践,带动了莎剧在我国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国戏剧事业的发展。但这么多年来,演出的实践与对演出的理论性反思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关于莎士比亚剧演的期刊文章却不多。依知网数据库中的数据来看,仅有5篇这方面的论文,而万方数据库也仅有212篇,除去对演剧活动的介绍,论文也是寥寥。因此,当前对莎士比亚的研究也急需对剧作演出中的研究。莎剧演出能够激活中国的莎学研究,更能激活中国的戏剧研究。陆谷孙先生讲:为了培养整体上的莎士比亚意识,书斋与舞台必须沟通,研究工作者和表演艺术家必须携起手来,共图精进[9]。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一部分硕士与博士研究生也加入到了莎士比亚专题研究行列中。通过万方数据库查询得到,自1980年以来这方面的研究,硕士论文共有327篇,博士论文有19篇。对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研究相对较少,硕士论文共28篇,博士论文仅为1篇。近1年来硕士论文研究的数量就达到63篇之多,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的研究也有3篇。这些成果将大大提高我国研究莎士比亚的质量。

纵观莎士比亚在中国170年来的研究,特别是近20年来的研究,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莎士比亚研究在中国无疑正在形成自己的风格,各位学者以自己的独特视角为世界莎士比亚研究添注新的活力。

[1]柳无忌.西洋文学研究[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1985:3.

[2]朱雯.莎士比亚辞典[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82:686.

[3]M·莫洛佐夫.莎士比亚传[M].许海燕,吴俊忠,译.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211.

[4]李伟民.中国莎士比亚翻译研究五十年[J].中国翻译,2004(9):64-53.

[5]辜正坤,鞠方安.《阿登版莎士比亚》与莎士比亚版本略论[N].中华读书报,2008-04-16(11).

[6]李伟民.中国莎士比亚批评史[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6.

[7]胡开宝,邹颂兵.莎士比亚戏剧英汉平行语料库的创建与应用[J].外语研究,2009(5):64-71.

[8]刘炳善.英汉双解莎士比亚大词典[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2:700.

[9]陆谷孙.莎士比亚研究十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92-93.

Probing into Shakespeare Study
in China Based on CNKI and Wanfang Database

FENG Hong1,WANG Hua2

(1.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Weinan Teachers University,Weinan 714000,China;2.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Cultural Exchange,Hainan University,Haikou 570228,China)

Shakespeare study in China began about 170 years ago.Chinese scholars accomplished plenty of achievements from many perspectives,which promote the thriving research on Shakespeare in China and the international study on Shakespeare aswell.Chinese featured Shakespeare study has been shaping.But the statistics of CNKIand Wanfang database in China shows that there are some problems in studymode,research on translated version,research on edition and annotated version,and performance study,which Chinese scholar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n their research.

Shakespeare;CNKIand Wanfang database;studymode;translated version;edition and annotated version;performance

I 106

A

1004-1710(2011)03-0093-05

2010-11-0

渭南师范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10YKS024)

冯宏(1973-),男,陕西渭南人,渭南师范学院外国语言文学系讲师,主要从事翻译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吴晓珉]

猜你喜欢

朱生豪莎剧莎士比亚
莎士比亚(素描)
朱生豪、宋清如:爱情的样子
向威廉·莎士比亚致敬
天如愿地冷了,不是吗?
朱生豪与宋清如
叙事策略:对照莎剧,看《牡丹亭》
新时期莎剧的戏曲改编历程述评
忠实性与创新性——当代莎士比亚演出和改编批评的转向
一笑低头意已倾
论莎剧复译对本土自然语言资源的吸收——以王宏印汉译《哈姆雷特》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