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外科切口感染20例分析

2011-12-09新疆于田县人民医院8484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年15期
关键词:普外科无菌外科

乔 渝 新疆于田县人民医院 848400

普通外科手术后的切口感染在医院感染中极为常见,其影响因素包括:高危人群、医院环境、住院时间、手术状况、抗生素等。本文对2008-2010年度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普外科20例患者切口感染因素进行分析,以期预测切口感染的影响因素,为有目的地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提供客观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自1970年开始进行国际性的医院感染调查而定的数据显示,外科切口感染高居医院感染第二位,有大量数据显示外科切口感染不仅延长患者的住院时间,还导致额外的医疗经费支出,同时增加患者的痛苦。按照2001年卫生部颁发的手术部位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对我院2008-2010年普外科400例住院手术患者中20例切口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现分析如下。

2 结果

400例患者中共检出20例切口感染病例,感染率5%;男12例,女8例;年龄 32~69岁,其中 55岁以下 8例(40%);急症手术8例(40%);手术后2d感染的共 7例(35%);选择性手术患者术前住院 6d 5例(25%);伴有各种慢性病者6例(30%),其中高血压2例、冠心病2例、糖尿病1例、老慢支及呼衰 1例。

3 讨论

调查显示,院内感染与机体状况、各主要器官功能有关,提示易感原发病患者是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在各种易感原发病中,肿瘤患者的感染发病率与非肿瘤患者比较差异具有极显著性。由于恶性肿瘤患者本身免疫功能低下,加上放化治疗加重患者免疫功能紊乱、缺陷,肿瘤坏死产生的中毒产物导致机体代谢紊乱等均为院内感染的高发因素。故应在提高疗效的同时,加强医务人员的无菌观念,患者住院环境的清洁消毒、隔离,住院期系统地开展院内感染的监测,提高医生对院内感染的认识;加强对危重患者和易感原发病患者的护理及支持治疗,提高手术技巧及规范性,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感染切口分泌物培养及药敏试验率,避免医源性感染的发生;加强患者个人卫生,配合必要的支持疗法,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有针对性地使用抗生素,严格无菌操作,适当使用免疫调节剂,是可以降低这些患者的切口感染发生率的。

外科引流术是一种创伤性操作,引流物又是异物刺激,有机会将细菌带入伤口而致感染,而有些细菌如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具有产黏液作用,使抗生素对其亲和力下降,并容易黏附在物体表面,使感染的概率上升。为此在选择引流材料时,应据病情需要选择对组织刺激小的引流材料及引流方式。其次,住院时间越长,感染几率越高。为此要加强对大手术、全麻插管、肿瘤、失血、创伤严重患者的监护,防止由于大手术、失血、创伤、免疫功能低下及住院时间长造成的院内感染发生。因此,围手术期抗生素的应用是控制手术切口感染的重要环节,术前使用抗生素或术后长时间使用抗生素都不是预防切口感染的有效手段,应对围手术期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防范。防止术前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针对手术部位,尽量使用窄谱抗生素,做好各项监测,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有效降低术后切口感染,并应遵守《抗生素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谨慎合理用药。合理进行预防性抗生素的使用,对于感染病例应常规进行标本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定期公布外科系统的院内感染菌谱及其抗生素的耐药率。细菌培养结果报告后尽快将经验性用药转变为目标用药,能有效的预防切口感染率。

[1]谭毓铨.外科引流的基本原则〔J〕.临床外科杂志,2000,3(6):327.

[2]何瑾玢,李卿,江金燕.101例普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及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2):110-111.

[3]胡之炬.切口感染调查与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2):109.

猜你喜欢

普外科无菌外科
精细化管理在普外科引流管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普外科治疗急性胰腺炎的疗效观察
PBL教学方式对普外科实习生评判性思维的影响
《临床外科杂志》2021年重点内容预告
《临床外科杂志》2021年重点内容预告
“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追溯系统在手术室无菌物品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浅析无菌管道施工要点
围手术期护理在普外科患者中的具体运用
疫苗无菌灌装的微生物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