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人”——民生新闻的立足点

2011-11-28吴玉光

传媒 2011年11期
关键词:普通人关怀民生

吴玉光

大众文化是当代通俗文化、传播文化、消费文化和商业文化的复合体,这就决定了以大众文化为底色的民生新闻始终带有消费性、快餐性、娱乐性、商业性和产业性等特征。生活琐事、家长里短,原本是百姓茶余饭后闲聊的谈资,现在构成了媒体“民生新闻”的主要内核。但媒体对百姓生活的报道是否真的体现了亲民意识,是否对与百姓息息相关的利益问题的解决有所益助?都值得媒体不断思考和实践。

从某种意义上说,民生新闻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国家和社会的转型,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内涵。在大众文化的环境下,要使民生新闻真正做到为民办事还须准确把握“民生新闻”的内涵,并找到“民生”与“新闻”的结合点,真正发挥民生新闻广泛的影响力。

全景再现普通人的现实生活

新闻与民生的第一个结合点是全景式地再现普通人的现实生活。民生新闻要做到真正的亲民,只有通过全景式的报道,才能展现人物的生活状态,从而使新闻的各项要素得到完整的保真。如果仅停留在关注的层面上,或者只留醉心于一些所谓有“卖点”的戏剧性情节,不仅不能打动人心,个体的真实状况也无法通过媒体得以反映。这样的新闻,就无法与“民生”二字沾边了。

例如《东方时空》的《生活空间》把镜头对准社会弱势群体,打出“生活主体是人,而人的主体是普通人”的理念,通过关注普通人生活的纪实性报道,用充满人文关怀的电视追求,构造出了一部由“小人物”写成的历史。普通小人物的喜怒哀乐和所有人都是相通的,观众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影子,从他们的被尊重中,可以体会到人的尊严和价值。这类以人文主义视角关注现实存在的电视样式,使人们的情感需求得到满足,生存境况得到关怀,因此备受广大观众的喜爱。而其成功的技巧就在于用纪实的手法,真实地、全景式地再现了“普通人”的生存环境,从而引起了社会的共鸣。

又如湖北电视台出品的专题片《我的同桌》,以一名9岁的跳水运动员和他学校的同桌为拍摄对象,用一个普通孩子和一个小运动员相互间的目光细致地勾勒运动员在成长过程中的喜怒哀乐、追求和梦想,在对比与冲突中揭示主题。这类节目的成功得益于其对普通人心灵和命运的再现,人物真实的生存环境和心路历程清晰地揭示了人文主义的关怀。与之相反,很多节目在创作过程中,没有把“人”放在中心位置,没有使事件、环境服务于人,而把重点放在了具体事件上,放在了对戏剧性的追求上,其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缺乏打动人心的力量。

客观揭示普通人的内心世界

客观真实地揭示普通人的内心世界是新闻与民生的第二个结合点。在揭示普通人的内心世界时,新闻工作者应秉承一颗具有超越等级限制的终极人性关怀的心去审视报道对象,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接近其内心真实。如果电视新闻只是冷冰冰的说教,不顾报道对象的内心真实感受,久而久之便会因无法打动人心而失去观众。

民生新闻的创作要实现其人文关怀的理想,要在关注社会现象的同时,把目光聚焦到普通人的个体人格魅力上:或通过宣扬普通人身上百折不挠、勇于拼搏、敢于超越的精神,体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与美好;或通过错综复杂的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矛盾展示,使善恶美丑得以清晰地揭示。通过个人的命运、体验、挫折、痛苦来呈现报道对象心灵深处的人性光辉,是电视新闻作品震撼人心的魅力所在。纪录片《我们的留学生活》讲述了留学生李仲生为圆自己的博士梦,在日本苦读13年的故事。其间,他为了集资在国内办一所学校,被骗去全部家产,结发15年的妻子也因此和他分居。但他没有倒下,而是一边打零工,一边重新开始。片中给人留下很深印象的是,经历坎坷却依然平和、安详、自信的李仲生的脸。这就是报道对象个人精神的真实写照,它散发着强大的人格力量和积极的人性光芒,真正能打动人的正是这一点。

国内知名栏目《生活空间》的主创人员在总结其成功的经验时曾说过,《生活空间》所要表达的是对每一个人的尊重,是那种需要以平等和真切才能体现的尊重。笔者认为,在深度报道时,为了满足普通人对真实的需求,就有必要对报道对象的心理状态有准确的反映。换句话说,只有真实地揭示出报道对象内心世界,由此进行的深度挖掘才有确切的价值。因此,关注普通人这个群体,就要尽最大努力接近他们的内心。只有同时抓住情景真实与内心真实,普通人的所闻所见、所思所感才会得到全方位的展示,因而,新闻工作者在处理民生新闻题材时,应该在实践中自觉地把握和应用好这个原则。

深度报道以满足普通人对真实的需求

深度报道不仅仅是新闻报道的一种方法,而且应该是以更丰富的内涵去满足受众对真实的需求。只有建立在表象真实与内心真实的基础上,深度报道的新闻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受众对新闻真实的需求,媒体才能实现其服务社会的功能。而观众并不满足于新闻事实的层面,他们不仅仅想了解新闻发生的经过,而且更想知道新闻背后的缘由。这就对记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记者能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挖掘,做出新闻的深度。

如莆田电视台曾播出过一组对农村环境的报道,一些市民打来电话,反映新闻播出后附近的垃圾的确得到了清理,但没多久又是垃圾成堆了。显然,观众给我们提出了一个新闻效应长效显现的深度命题。为此,我们的记者联系了市纠风办、市建设局等主管部门,利用行政监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的手段,对“农村清洁家园”行动的资金来源、机制建立,包括保洁员队伍、清运车辆等进行深入的追踪分析,指出农村清洁家园必须建立长效机制,方能健康有效地开展。

一档新闻,应该有信息、有故事、有高潮。而深度报道就是这个高潮的支撑点,看了耐人寻味,看了让人过瘾。这样的深度报道,从人文关怀的角度上说,它不仅入耳入眼,更能入心,这是深度报道的力量,使人文关怀达到更高的力度。

坚持党性以实现普通人的根本利益

坚持党性是新闻与民生这二者的第四个结合点。坚持党性原则,就是从全局的高度来把握民生新闻的内容,做到紧跟时代舆论的潮流,从本质上表达对普通人的人文关怀。新闻工作者在实践中应该时刻谨记党性原则,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人民服务,为全党全国工作大局服务。因此,民生新闻必须以独特的视角、创新的取材,全方位地关照寻常百姓的冷暖,以民众的日常生活为切入点,以民众的人生诉求为出发点,以民众的生存状态为关注点,以民众的视角表现人文关怀的理念,从民众的生存空间开拓新闻资源。除此之外,民生新闻还要从理性的角度,深度挖掘普通人与社会的矛盾,只有这样,民生新闻才能在深度和广度上实现普通人的根本利益。

如就业、住房、教育、医疗、收入等,这些“大民生”是老百姓普遍关心、关注的实际问题。“大民生”题目大、范围广、涉及方方面面,波及千家万户。以莆田市为例,教育公平问题在莆田尤为突出。莆田市地域小,现已经形成“一小时交通圈”。而当前,农村中小学教育资源相对落后,许多乡村的农民子女都进入市区学校就读,致使市区中小学几乎校校爆满,一些学校还趁机推出民办学校,从而引发了一系列教育公平问题的争议。我们抓住这个大民生的话题,引发了市民对自己生存空间和生存质量问题的高度关注。这些大民生新闻的采编播出,不仅使民生新闻走出小民生的狭小空间,也使民生新闻的立足点更高,关注度更集中,方向

更明确。

总之,新闻要真正实现人文关怀的理念应牢牢把握以上四条准则:全景式地再现,普通人的生活状态便会受到关注;客观真实地揭示人物内心,问题的深层次缘由就可浮出水面;基于前两者而进行的深度报道,就能在广度、深度上做到符合实际,从而引起受众的普遍认可;而坚持党性,就能把民生与国计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更有利于实现普通人利益。只有这样层层把关,媒体的新闻实践才是真的亲民,才能切实地为普通人服务。

作者系莆田电视台社会新闻部主任

猜你喜欢

普通人关怀民生
普通人的梦
古今一脉相承,兼顾现实关怀
向这些普通人致敬
关怀理论视角下教师关怀关系的构建
普通人拜登
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上海民生轮船有限公司船期表
2016年我国民生发展重点
民生寄语
Mac 3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