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力的下一站:《全球商业经典》

2011-11-28彭波

传媒 2011年11期
关键词:总编辑财经商业

彭波

2011年情人节的前一天,何力的微博发布了“按语”中的招聘启事。早在之前,关于何力离开《财经》的消息就已传出,而何力本人也曾表示2011年希望有一个新的开始。于是,财经类杂志中,继胡舒立团队离开《财经》、牛文文创办《创业家》、刘东华离开《中国企业家》后,又一位资深财经媒体人士面对整个行业市场变化,作出新的调整和尝试。何力的下一站将是哪里?

一路光荣,碰撞中圆融

“一本以周为出版周期的商业新闻杂志,在截稿日当天更改封面故事,会有怎样的急促、混乱?问题在何力心里一闪而过,没有停留。”这段话来自《传媒》杂志2008年6月期的何力专访,那时的他还是《第一财经周刊》的总编辑,但面对汶川地震这样的重大事件,他显示出一个新闻人的果断与责任。

“何力,在中国经济格局变革震动的80年代末跨入财经新闻人的队伍,他将西方媒体的影响带入媒体运作,他本质上遵循中国主流报纸传统;他是个优秀的媒体人,但他在管理方面乏善可陈;他宽容,他软弱。”这样的评价让记者在采访之前对何力充满疑惑,尽管他曾担任社长、总编辑的《经济观察报》曾是记者求学经济学领域时的“导师”。

不妨翻看一下何力的履历,从业20年间,他师出《中华工商时报》的建立者和主持人丁望。12年里,曾经的“文艺青年”何力边干边学,从一个连5个“W”都不知为何物的年轻人,一步步成长,编辑、新闻部主任、总编室主任,直到总编辑助理。可叹的是,这份报纸尽管曾凭借“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机制变迁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和创办者的激情在短期内达到一个高度,却没有支撑起日后的发展。何力开始萌生去意,2001年1月1日,他选择这一天离开《中华工商时报》,正式就任《经济观察报》总编辑。

《经济观察报》是一份有着科学运作机制的报纸,何力与他的团队很快达成了“四有新人”办报和“理性、建设性”的主张。“我觉得你这样做有问题,与其告诉你这样做不好,不如告诉你更好的方式,这样你既改正了缺点又学到了正确的方法。这既是我们内心的愿望,也多少带有权宜的色彩,前者是主要的”,这段话大概就是“经观之治”的何力心得。于是这份提倡“橙色风格”以及后来人们所谓的“穿灰色套装、吃绿色食品、看橙色报纸”的生活方式成了中国中产阶级的标志。而其优雅的叙事风格、浓郁的文人气质也引来了大学生的追捧,笔者便曾是“经观热”的参与者。

世事难料。2005年8月,理想主义者云集的“经观”突发人事地震,7个月后何力就任社长。2006年10月,又一条“经观”人离职的消息在传媒圈儿风传,这次事件的主角是何力,他

的新东家是杨澜吴征夫妇所有的阳光媒体集团。但这段从业史相对短暂,何力与阳光集团的“蜜月”很快过去,主要原因是何力曾提出的新媒体战略流产,但不是唯一的原因。“我的权力,大概是100万以下可以说了算,100万以上需要汇报,而实际上权限没有这么大。”2007年7月,何力的“阳光之旅”结束。

既然“经验丰富的传统媒体人,不可能去创造一个伟大的新媒体”,那何必自己跟自己“拧巴”?何力选择重回自己熟悉的传统财经媒体。那就是《第一财经周刊》,据说2008年2月25日,在《第一财经周刊》举行的创刊仪式上,46岁的何力伴着极具动感的音乐高调出场,并以一个颇为潇洒的360度转身赢得在场众人的欢呼,令人大跌眼镜。但这就是何力,他没

有忘记这本刊物是以“成长的一代”作为目标读者的,身为总编辑的何力此举实在是煞费苦心。

“《第一财经周刊》不是独立法人,没有社长,所以从内容、广告、发行到市场推广,我要负全责。而最牵扯精力的还不是杂志的具体业务,而是各个方面关系的协调。在“第一财经”这个庞大的机构中,视业务的不同,要经常与公司的领导、财务部门、人事部门乃至“第一财经”的上级机构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上海市有关部门和国家有关部门等方方面面请示、汇报、沟通。压力蛮大,谈不上满意或者快乐。”

不快乐、不何力,这样幽默的他要接受这样繁杂的工作似乎有违个性,很快,命运抛出了诱人的“橄榄枝”。

刚离开的地方,它叫《财经》

2009年11月9日,《财经》主编胡舒立正式辞职。11月10日,原《第一财经周刊》总编辑何力、原《投资者报》总编辑赵力、执行总编辑何刚正式加盟《财经》。

何力,这样圆融而微笑的人站在了风口浪尖上。他的压力或许比之“潇洒”离去的胡舒立更是不显山不露水地重。“这是一个太棒的机会,我是一个有欲望的正常人。做财经媒体这么多年,如果说对《财经》没有想法那是不可能的。”

接任之初,何力就曾在媒体前发言称,新的《财经》会在传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变革。创新需要时间,虽然当时具体要如何创新我们还不是非常清楚,但大的方向一定是推动国家和社会的进步,让这个国家更民主、公正和健全,是每个新闻人都应不懈努力的追求。”

但是,何力面临着巨大的采编压力。原《财经》采编人员大部分离职,当时12月要出版的的两期杂志面临着人手严重紧缺。在不到一周时间里新《财经》紧急入职的编辑记者只能充满一个小角落,不到20人的队伍要完成过去近200人的工作。“但是也只能挺住、也必须挺住。”

11月23日,新《财经》杂志以《奥巴马棋局》为封面文章准时出版,在杂志的目录页中可以发现,编辑仅余3名,记者仅6名,在其后的文章中,有大量署名“特约撰稿人”的稿件。言及于此的何力,看上去很是沉重,笔者意欲追问这其中的艰难,何力却不愿多谈。

但很快,他感觉到碰撞。

每本杂志都会有主编的影子,何力不是胡舒立,新旧《财经》渐渐有所不同。看何力的职业履历,每一次他的理念都几乎是“理性、建设性”、都几乎是“宽容”,这样的风格与《财经》原有的读者期待渐行渐远。“在接手《财经》时,我希望能办一份自己理想中的杂志。我可能希望它更有历史眼光,更有人文色彩,有更好的表达方式。”但事实上,当何力试图将这些理想注入《财经》时,他感受到碰撞,或许是激烈的。“《财经》一路走来,已经有了它自己的灵魂,有它所特有的时代角色和使命,有读者对它根深蒂固的预期,要改变很难。”此后,再有何力的消息,就是他离开了曾经让他心生欲望的《财经》,带着一本自称为收山之作的《全球商业经典》出现在世人眼前。

距离新闻远一点

重新开始,“我们希望能给大家一些陌生的东西”,何力的口中,很少出现“我”这个字,强调团队意识,是一个职业经理人的本能。

早在今年2月,何力就在微博中透露,正在筹办一本杂志并广泛招聘人员。不久,他又向媒体确认将离开《财经》,创办新杂志。不到半年,《全球商业经典》成为何力口中的最后一次创业。

“怎么讲呢,我对这本杂志内容的理想规划是自己只生产三分之一的内容,其余部分通过购买版权及寻找合作伙伴实现。我希望这本杂志成为内容的汇集者、筛选者、组织者和判断者。更重要的是尽量提供给读者一些陌生的作者、陌生的故事、陌生的人、陌生的视角、陌生的事实,我们想做一点现在这个市场上没有的东西,或者是相对稀缺的东西。但是,蛮难的。”

不知道为什么,当笔者拿着何力这本改版后红色封面的《全球商业经典》,翻着《打破伦常的搅局者》、《中国移民的新房子》、《谁动了稻盛和夫》这样的文章时,竟会远远地感受到当年阅读《经济观察报》时的愉悦与熟悉。

“呵呵(何力真的很喜欢笑,对于记者抛出的问题,他总是笑声在前),现在大家都比较急于表达、站队,却很少沉静下来,适当地往前看一点。《全球商业经典》里所记录的事件,其实就是想以‘跟它稍微拉开点距离的视角去呈现给读者多一些的选择和思考。或许,是带着一点‘经观的影子。”

看“经观”的时候,笔者的一大爱好是读苏丝黄的专栏,并常常希冀亲身感受文章中的那些地方、那些人。“现在,如果我们要写异域的一些事情,或者邀请某方面的专家,我们就会亲身前往或者陪作者到当地走一趟。因为可能当地正在发生新变化,那我们就得出资费再过去一趟。惟其如此,可能才会把当代人的思想、情感、认知和具体的故事结合在一起来打动人。”

多么理想,这样精心打磨的作品,该是多么满足读者“饕餮主义”的精神大餐。但成本?“是的,我一次甚至有点绝望地发现,如果真的按照这样的想法去认认真真地做一本杂志,赚钱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情。就目前来看,要保证这本杂志的品质,一年不花掉3000万是不可能的。”何力认为,“但是,如果做好的话,自己养活自己是没有问题的,可如果你指着这个产品赚钱,那投资的估值会很差。以公司目前的财力支撑,《全球商业经典》可以连续亏损三年。目前处于品牌培育期,我们争取在2014年做到盈亏平衡。”

天生的,他不是会算计的商人;却天生的,是一个真正做杂志的人。

只是,太理想,就不得不面对“接地气”的问题。“这个问题不是一个人问我了,比如你所关注的东西会不会过于流于表面?你的立足点究竟在哪里?”毕竟这本杂志不是柏拉图的“信马由缰”。

“我们试图开辟一个新的产品模式出来,我们描述这个杂志,是一本以商业为起点,探讨商业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这些领域对商业发展的影响的杂志。我们要找到一种方法,即在探讨商业跟外部世界关系的时候,能够让它褪去表面化,落到实处的方法。这个工作是我们未来一段时间要做的事,这件事做好了,这本杂志基本就算成功了。”

“这个世界会好的”,带着“温情主义”特质的何力即便是要用笔描述经济学这样的显学,仍然用了这样温婉的话语,并写在了杂志的封面,尽管任谁都知道商业的暗战中常常血流成河。

“但我的确这样相信,人们可以说这是中庸、是取巧。但对我而言,我至少不会违心地去做一件事,虽然我有怀疑的一面,但我也有乐观的一面。真的,这个世界会好的。”

这就是何力,高大、宽容、乐观。他起身相送时,日光灿烂地洒满了这座位于建国路的白色建筑。

猜你喜欢

总编辑财经商业
县级融媒体中心总编辑如何做好新闻统筹工作
凤凰卫视资讯台原总编辑阮次山去世
2020年《理财》《财经审计法规选编》征订单
财经日历
论总编辑在融媒体指挥调度中心的作用
记录二十年商业社会的风云变幻
财经记者的知与行
绿建筑的商业姿态
中国商业医疗保险的增长轨道
月亮和三千元人民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