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释“綦”
——字源及其姓氏考的再探讨

2011-11-12岩柴

巢湖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字源祁连姓氏

綦 岩柴 淼

(1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研究生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2黑龙江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释“綦”
——字源及其姓氏考的再探讨

綦 岩1柴 淼2

(1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研究生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2黑龙江大学文学院研究生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綦”最早写作出自商代綦公鼎,此文字的出现是生产力进步,社会物质丰富的结果,字源寓示着祭祀大地,期盼丰收,从而其他义项皆出于此;而綦作为姓氏是随着民族发展而不断演变的,来源有三,汉高祖刘邦赐姓为主体;晋代义兴(今江苏省宜兴)和北魏复姓綦连氏所简改。从字源学与家族史中探讨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发现字源学与氏族文化的内在联系。

“綦”;字源;祭祀;綦姓人物考

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其独特的二维形体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形声造字取代了象形、指事、会意造字等方法,进而许多偏僻文字的本身意义被浩瀚的引申意义所掩盖以至今天不被常人所知,而众多汉字何时开始肩负着姓氏的功能更无从考证,特别是像“綦”,字典和辞海等文献也难以体现。我们今天所见的“綦”最早写作①(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字中曾提及“字,指出“帛苍艾色,从系畀声。《诗经》中《卫风·出其东门》‘缟衣巾。’指未嫁女所服。一曰:不借 。或从其。”,出自商代綦公鼎②(宋)王厚之辑《钟鼎款识》(中华书局1985年版)记有:“商有綦公鼎,铭曰:高祖綦父乙。”(明)丰坊撰《书诀》,后人著作中常引用此鼎。,可见,“綦”字应该出现在商代或更早,据《左传·成公二年》记载“春秋晋有大夫綦母张丧车,从韩厥曰:‘请寓乘。’从左右,皆肘之,便立于后。”以上二事看,“綦”字作为姓氏早于春秋。本文将以探讨这个古老而又神秘的文字源流及其姓氏问题为例,揭开汉字多维的历史文化内涵。

1 “綦”字源流考与其文化内涵

1.1 源于生产,期盼富足

古语云:“没有鞋,穷半截。”双脚是人类解放上肢后劳动和生产的基础,鞋的产生与自然环境、人类的智慧密不可分。远古时代,土地的高低不平,气候的严寒酷暑,人类本能地要保护自己的双脚,于是就出现了鞋:简单包扎脚的兽皮,树叶,便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鞋。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对物质文化需求的提升就不再用树皮或者兽皮简单的包扎在脚的外部,要求更加坚实和耐用的鞋子,于是把鞋子用藤或者绳捆绑住。在改进鞋的过程中,作为象形文字“綦”便随之出现。①鞋xié与綦qí中的声母x[ç]与q[tç]现代汉语中同为舌面清音,《广韵》中同为齿音,《圆音正考》同属一个音团;ie-ye-y-i在古音中也有一定渊源。同时,先民中能使用鞋行走于广袤大地的人必定是社会的上层,鞋作为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寓示着生活和统治的基础,此后以这种高贵的行当为职业的人便以之为姓氏。可见,“綦”字与“綦”作为姓氏出现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伴着文明时代的来临,人们都期望能穿上属于自己的鞋,进而产生对大地的依赖和对丰收的渴望。

1.2 祭祀大地,万物之灵

甲骨文中的“綦”,上半部分是“其”是一只鞋子的形状,下半部分是“丝”专指古人系鞋子的带子。 《礼记·内则》曰:“履,著綦。 ”又曰:“偪履着綦。 ”《仪礼·士丧礼》亦曰:“夏葛履,冬白履,....綦系于踵。”意为戴上裹脚,系上鞋带,用在祭祀典礼上表示庄重,特别是对大地及其相关事物的敬仰。而这种对大地的敬仰正是“綦”字产生的文化内涵。

“綦”字演变图示:

其次,“綦”表示祭祀大地的本义,我们从公认的结绳记事和仓颉造字的传说中也很容易体现。结绳记事说,“綦”字中的“系”即最为明显,动词,把绳子打成节,名词细绳。《说文·十三下》:“系,又作细丝也,象束丝之形,凡系之属从系。”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我们通常会结绳祈福或用红绳打结以表供奉,或作双手紧抱放于胸前,从象形和意义上更能表明系jì和祭jì的联系;并且,《诗经》中的“綦”写作“”与金文中不同的是《说文·七上》云:“草木初生也,象出形,有枝茎也,古文或以为草字,读若彻,凡。”巨铉等人也曰:上下通也,象草木萌芽通彻地上也。丑列切。”同时,甲古文中有双手捧起之意,结合更能体现对田的尊重和对地的祭祀,即乾坤,特别是坤的文化寓意。

1.3 天地精华,引申义项

乾坤即“--+_”指南北(文王八卦方位图或称后天八卦),特别是祭祀大地的地坤指示北方,根据我国古代我国五行学说北方属水,尚黑色,即②(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故才会有苍艾色的意思,所以《说文》②人文壹周·专题(山东商报,2009-08-17):山东东营市利津县利津镇西綦村书记綦跃海口述。解释的苍艾色并非本义,而只是“綦”字众多引申义中与意思相同的一种,使用的多了,人们便误认为了本义。

世间一切万物乾坤(天地)为大,进而引申为标准、基本、极(副词,非常)的意义。

例如:⑴綦定而国定,国定而天下定。——《荀子·王霸》(解释为标准)

⑵夫人之情,目欲綦色,耳欲綦声,口欲綦味,鼻欲綦臭,心欲綦佚,此五綦者,人情之所必不免也。——《荀子·王霸》(解释为极)

今人写信时还有 “言之綦详”、“念子綦切”(解释为极)的用法,不过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常见。

由“极”产生通“忌”戒慎的意思

例如:睡虎地秦墓竹简《为吏之道》:“戒之戒之,材不可归,谨之谨之,谋不可遗。綦之綦之,食不可赏”

鞋或鞋带的本意,与迹(足迹;踪迹);履(履迹;脚印);辙(足迹和车轮辗过的痕迹。比喻前辈的遗泽)等词连用产生了足迹的复合意。

例如:左思《骄女》诗:“务蹑霜雪戏,重綦常积累。”

同时,其不仅指地坤,而且还有乾坤的意味,而乾坤中的乾尚红,即赤,故有綦弁(古代苍灰色的皮冠。一说为赤黑色的皮冠)等。仓颉造字说众说纷纭,我认为古文字使用刀刻非笔写故造字帝王仓颉名应该为契即刻得意思,从音源上通“切”即有花纹、纹样的意思。加之系正有此义,根据。《说文·十三下》:“凡系之属从系。”“綦”也应引申为纹理的意思。

2 “綦”字姓氏与其存疑人物考

姓氏是社会结构中的一种血缘关系的文化符号,联系着我们的历史与宗族。中国的姓氏源于母系氏族社会,人们只知其父不知其母,所以姓①(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曾云:“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称天子,从女从声。”是“女”与“生”,氏比姓出现的晚一些,夏商周时期出现或氏于了姓氏,《左传·隐公八年》中将姓氏来源归于五种,东汉应劭的《风俗通义·氏族篇》:“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君,或氏于事,或氏于职。”

2.1 綦姓的来源与分布

全国人口数据统计,綦姓人现在国内共有五万多人,来源有三,汉高祖刘邦赐姓为主体;晋代义兴(今江苏省宜兴)和北魏复姓綦连氏所简改。由于历史原因,发生过几次大的历史迁徙,现在主要分布于山东的利津、高密、平度、广饶、莱州、昌乐、信阳,河北的泊头、章武,湖北的江陵、汉川,监利、山西的太原、大同、长治,黑龙江嫩江,辽宁的清源、朝阳,内蒙古乌海,重庆綦江,江西宜丰,福建建宁等地。

2.2 綦姓的变迁

首先,汉高祖刘邦赐姓为主体。②人文壹周·专题(山东商报,2009-08-17):山东东营市利津县利津镇西綦村书记綦跃海口述。

綦姓由姬姓演化而来,《帝王世纪》记载,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帝喾姓姬名俊,是轩辕黄帝的曾孙。姬俊之后,繁衍甚盛,其中一部分聚集居住在代郡(今山西代县和河北蔚县一带)。帝喾五十世孙姬荣受封于周武王,封地武功辖岐山(今陕西省)。

秦灭韩赵魏后,晋地聚集居住的姬姓族人鉴于内地战乱频繁,便集体迁到关外祁连山下定居,于是以山“祁连”为姓氏。姬霖是姬荣的第三十五世孙,有两个儿子分别叫祁连勋、祁连猷,据说当时只有少数姬姓长者仍保留姬姓,后人大多已演变为祁连氏。

秦朝末年,刘邦起兵灭秦并与项羽争鼎天下,姬霖率祁连勋、祁连猷等人投奔刘邦,并且随刘邦东征西战,立下了汗马功劳。公元前202年,刘邦平定天下,建立汉朝做了皇帝。姬霖因拿贼寇有功,颇得刘邦赏识便被封为齐郡济南大夫,被封地在当时的家南直郡,即今天山东济南历城地区③(晋)张华《博物志》:“汉旧事,綦国送鸢卵给太官。”。同时被赐予綦毋的姓氏,汉朝初年,四川出现叛乱,高祖刘邦召集群臣共商对策,当时,綦母勋任长安巡风,他的儿子綦母复周在济南随祖父居住,习文练武,文武韬略皆备。綦母勋就上奏皇帝,希望能让他的儿子率兵前往四川以报恩国家、建立功勋。得到皇帝准允后,复周先率领子弟家丁十几个人假装游历由济南进入四川,等完全探明了当地情况后便召集綦姓民众并得到守将协助,与官兵里应外合,将叛乱一举平定。据綦江县志记载“綦母复周曾任渝汛(武官司名,相当于地方司令官)”。綦母复周在这次平息叛乱中功不可没,遂被分封在此地,重庆市綦江便因为綦氏的受封而得名;綦江县则又因綦江得名。从此,流居于河南一带姬姓族人大都迁来齐北安居,姬姓和祁连氏也统一为綦母氏。其中有一部分沿用祁连氏过于习惯,也改为綦。这段历史在《文林望世系叙》中有所记载。宋代之前,綦毋也作綦母,这一复姓后来逐渐演变为单姓綦,姬霖便是綦姓人的得姓始祖。

綦氏自汉朝定姓以来一直是天下稀有的姓氏,但是人才辈出,唐宋之前,武官居多;到了元代,綦氏的繁衍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但不久便转向了下坡路;历史上,綦氏家族的最大厄运发生在明朝初年。此时,綦氏先祖中有三兄弟都在明朝建文帝殿下任高官,一个是将军,两个是万户侯。后来建文帝的皇叔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篡夺了王位,兄弟三人因不愿对朱棣称臣,遭遇株连九族的灭顶之灾。幸亏朝中有人偷偷通风报信,兄弟三人才得以带着家眷连夜出逃。从此朝中开始对綦姓进行疯狂的镇压,十分残酷。因此綦姓人不是被杀就是隐姓埋名流落他乡。当年的西綦村荒僻偏远、渺无人烟,三兄弟之一曾逃难来到这里,异常艰苦的环境虽然很难于人的生存却也因此躲过了追兵的视线,綦姓人得以保留本姓世代在此地居住。清朝中期东北开禁,朝廷允许关内灾民到东北开荒斩草、建庄立屯。当时山东、河北一带正连遭灾荒,为了逃荒谋生,綦姓也随着闯关东的潮流逐步迁移到东北。

其次,晋代义兴(今江苏省宜兴)。前文《钟鼎款识》中的高祖綦父乙则为商代贵族,帝喾之子挚的后裔①商王室是皇帝曾孙帝喾之子挚的后裔,因契助禹治水有功,被爵封为商侯。。 《元和姓纂·七之》:“《左传》:晋答复綦母张。”《战国策》:“韩咎立为君,而未定,其弟在周,周欲立之,綦母恢曰:不如以白金从之,韩咎立,因以为戒,不立则曰来效贼也。《樊哙传》中的綦母卯等都出自此系。因为是綦父乙后代,自允嫡长子正宗,以区分与其他直系不同,故加字母,故曰綦母。汉武帝后于汉武帝赐予的綦毋系混同一系。而毋与母出于一系,固有綦毋。后简化为单姓綦。

最后,至于北魏鲜卑族复姓綦连氏所简改綦,此系可能出自除姬霖外的留守祁连山旁系,仍以”祁连”②众多地方志包括《辞海》在内的权威字典都解释祁连是蒙古语天的意思。但我认为祁连表天的意应源于汉语,第一按照反切法,祁连山应为“乾山”而西南的昆仑山应为“坤山”,象征天与地,对于古时候的中原民族来讲到达祁连山与昆仑上就觉得到达了所知世界的尽头,即天地的交接。第二,祁连山最早出现在《史记》而蒙古族从宋代末年才大量入主祁连山。第三,蒙古语称“天”为“撑梨”,而非祁连。昆仑尚黑,与綦意近的联系。为姓氏。祁连山蜿蜒巍峨像一条巨大的黑色丝带,故有綦的寓意。也曰綦连。因地处北方少数民族地区,与匈奴和鲜卑等少数民族交融,姚薇元先生《北朝胡姓考》中记载太武帝遣镇南将军奚眷征张掖、酒泉,克之,徒其民三万余家于代京。綦连氏归魏为代人,当在是时。孝文帝时改为綦氏,从迁洛京者称河南人。此系也可能原本就出自于祁连山。祁连山蜿蜒巍峨像一条巨大的黑色丝带,故有綦的寓意。也曰綦连。姚薇元先生在《北朝胡姓考》中指出北齐书猛传③(唐)李百药.北齐书·綦连猛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8:“其先姬姓,六国末,避乱出塞,保祁连山,因以山为姓,讹为綦连氏。”姬姓避乱这说,当系为饰之辞,非信史。

2.3 存在质疑的綦姓人物考

从春秋晋国大夫綦母张④(春秋)左丘明.左传·成公二年[M].北京:中华书局,1988.开始到元代名臣綦公直⑤(明)宋濂.元史·列传第四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88.,綦氏人才辈出,多位军事家为主,例如北魏骠骑大将军、领御史中尉綦隽⑥(北齐)魏收.魏书·帝纪第十一[M].北京:中华书局,1988.,沧州刺史綦俊⑦张宁.张九龄诗中綦毋学士考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12).,北朝名将綦连猛⑧等;文人墨客层次不穷隋代有著名文献学家綦毋邃①(唐)魏征.隋书·志三十[M].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版校证《史记》,宋北海名士綦崇礼②(元)脱脱和阿鲁图.宋史·列传第一百三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88.北齐綦毋怀文发明灌钢法“造宿铁刀,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刚”③(唐)李百药.北齐书·綦毋怀文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8.等,史学都有详细记述,但关于唐代著名诗人綦毋潜的生卒、籍贯以及弃官复官、开元“綦毋学士”为谁的问题,至今争论不休,争论的初衷是更好弄清唐诗以及江西地方名士问题,理清历代文献对綦毋潜各种版本的记录。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蒋芳教授提出綦毋潜原籍虞州,第一次归隐在开元二十年左右④蒋芳.唐人綦毋潜生平中的几个问题的考辨[J].湖北大学学报,1990,(4).;刘珈珈教授认为綦毋潜原籍并非在虞州,而是在会稽,弃官有二次,复官在天宝五载到十一载之间⑤刘珈珈.綦毋潜生平考辨[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1989,(3).。雄飞教授认为开元“綦毋学士”为綦毋潜⑥雄飞.开元"綦毋学士"为谁[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6,(3).;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张宁则提出为綦毋煚。⑦张宁.张九龄诗中綦毋学士考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7,(12).而我个人意见比较倾向于刘珈珈教授的观点认为綦毋潜是虞州外乡人,因为会稽主薄綦毋俊,年代久远,族源庞大,而虞州只有綦毋潜一支,很有可能是动乱逃到五岭一带。“綦毋学士”一题雄飞教授观点虽缺乏实证,但从文学角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分析周密,在没有具体史料情况下还是可以让人信服的。

3 关于“綦”字不同于前人的再探讨

传统认为“綦”本意苍艾色由艾青色引出其他义项,而本文从字源学、音韵学、义项学角度解析了“綦”字意为祭祀大地或者是祭祀大地的事物,而其他义项都围绕这一主题进行释义,进而阐释了其文化内涵。并且,从现存綦氏家谱或现存著作中都认为晋地聚集居住的姬姓族人鉴于内地战乱频仍,便集体迁到关外祁连山下定居,遂以山“祁连”为姓氏。姬霖是姬荣的第三十五世孙,有两个儿子分别叫祁连勋、祁连猷,据说当时只有少数姬姓长者仍保留姬姓,后人大多已演变为祁连氏,汉武帝赐姓綦,但商代或者晚些的春秋已经出现綦作为姓氏的现象,本文从历史演变和民族关系的角度说明綦氏的三重来源。

4 字源学与家族史

汉字不仅是一种交流的工具,还是一个文化的符号;汉字不但是中华民族进入文明的曙光,也是中华文明发展的承载工具。原始部落形成后,由于扩大交往和传递信息的需要,吸收和整理了各个部落的图形和记事符号,每一个符号都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一个部落或者一个事件时期的特征;而每一个部落又承载着一个家族或者部落族群的内涵与外延,可见字源与家族或者部落族群相演而生的文化认同体。字源反映家族或者部落族群的文化特征,家族或者族群形成过程中又带动着新的源头文字的出现,比如汉字产生旧时有伏羲八卦说、结绳记事说、仓颉造字说等,不管那一种说法都伴随着部落族群发展与融合的轨迹,部落族群的再分化不断出现家族,家族就成为延续继承字源的媒介。汉字结构反映了写实主义精神与人本位主义精神,是原始社会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集中体现,而家族正式这种现实与人本的最小单位,通过一个家族的姓氏(文字)能够反映出一个部落族群或者家族形成的过程。他们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文化联系,也是与民族人类学种族学多学科的科学交叉,例如中华民族的基因图谱可以通过文字的阐释,辅证科学的真实性等等。阐释汉字的源头可以把我们带入到古代文明社会,而古代社会是由若干个互动着的人组成的家庭构成,氏族的性格、行为、态度与价值观、思维方式必然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发展和变迁,不同的历史阶段,家族也会随着不同的历史风貌兴盛和衰败,在盛衰之间表现出一个民族的共同特性,因为民族是有众多人民和氏族构成的想象共同体。因此,研究字源学与家族史,对于探讨中国历史发展的连续性与阶段性,推动古史分期以及中华民族心理结构特征和文化史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CLEAR UP “QI”——Discussion again doing in the test in word source and its surname

QI Yan1CHAI Miao2
(1 Institute of a historical cultural tour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Graduate student′s institute,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0)(2 Colleges of liberal arts of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Graduate student′s institute,Harbin Heilongjiang 150080)

“Qi” is written initially,comes from Qi′s common pot of Shang Dynasty,the appearances of this characters were that productivity progressed,the social material abundant result,the word source resides and offers sacrifices to the earth showing,look forward to having a bumper harvest,thus other justice one all stems from this;And Qi is developing constantly with national development as the surname,the source has three,it is surnamed for the subject that the founder of Han Dynasty Liu Bang grants;The multiplesyllabic name Qi is connected with changing simply to take the place of justice revitalizing(Yixing of Jiangsu Province of today)and Northern Wei Dynasty the Jin Dynasty.Study and canvass the continuity and phased of China′s historical development in family′s history from the word source,find that studies the inner link with clan's culture in word source.

The word source of“Qi”;offers sacrifices to Qi,Qi is taken an exam of by personages

H121

A

1672-2868(2011)05-0070-05

2011-06-15

黑龙江大学学生学术科技创新项目

綦岩(1986-),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大学2010级中国古代史硕士研究生,中国民族史会员,辽金史暨契丹女真史学会会员等,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少数民族古文字学。

责任编辑:陈 凤

猜你喜欢

字源祁连姓氏
祁连草场
姓氏从何而来
壮美祁连
求“源”有度,识字有“法”
有趣的姓氏
摄影《祁连秋色》
探寻字源妙处多
姓氏拆解
随文识字学词丰富语言积累
《识字7》(第一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