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认知语言学理论探索英语词汇教学*

2011-11-07欧阳莉花

长沙大学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范畴原型语言学

欧阳莉花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从认知语言学理论探索英语词汇教学*

欧阳莉花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6)

词汇在英语学习中承载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的基础、重点以及难点,而从认知语言学理论这一新的视角来探索英语词汇教学不失为一条有效的途径。认知语言学包含范畴化理论、原型理论、象似性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对促进英语词汇教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认知语言学;英语词汇教学;范畴化理论;原型理论;象似性理论;概念隐喻理论

语言三要素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而词汇是构成语言的“建筑材料”。英国语言教育学家Wilkins这样说过:“没有语法,人们能说的话很少;没有词汇,人们一句话也说不出。”由此可见,英语词汇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面对浩瀚无边的英语词汇,传统的词汇教学大部分是教师教单词的读音、意义和用法,学生死记硬背。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会造成诸多学生对词汇难记易忘的抱怨。而认知语言学是一门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相结合的边缘学科,是基于人类对世界的经验、对世界的感知和概念化。所以,认知语言学被定义为“一个以我们对世界的经验以及我们感知这个世界并将其概念化的方法、策略作为基础和依据进行语言研究的语言学流派”。它使人们加深了对语言学习和语言应用的认知过程和规律的了解,其理论主要包括范畴化理论、原型理论、象似性理论、概念隐喻理论等,这些理论对英语词汇教学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 英语词汇教学的历史回顾

(一)语法翻译法

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最早出现在18世纪末,它注重语言形式,学生能获得系统的语法知识,掌握一定的翻译与写作的基本功。但是,语法翻译法不太注重语言所表达的意思,以至于教师在讲课时经常把外语与本族语进行比较,基本上是用本族语进行教学。这样课文的讲解以及大量的配套练习占用了大量的课堂时间,又浪费了师生的精力,学生们所能接触的外语词汇非常有限。另外,阅读理解也只是看完阅读材料后做几道练习,学生没有掌握真正的阅读技巧,无法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也就很难从中增加词汇量。

(二)听说法

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盛行的听说法是以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和心理学的行为主义为依据而形成的基本理论。它主张:“说和听是最基本的语言技能;每种语言都有它独特的结构和原则;语言要通过形成习惯才能学会。”著名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家Hockeet甚至认为词汇是外语学习过程中最容易的一个方面,几乎不需要在课堂上进行正规的教学,学生就能掌握。受其影响,外语教学长期以来比较侧重语言的语音和语法结构,从而忽略了词汇教学。

(三)交际教学法

70年代开始以英国学者为主推出的交际教学法,以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目的。交际能力最基本的一条就是要“具有语法和词汇知识”。交际法理论奠基人之一Firth对词汇所持的观点是:我们通过一个词和它与别的词之间的关系来确定它的意思。可见交际教学法不赞成脱离交际情景的纯粹的形式学习,认为词汇学习应融入到语境中,主张词汇的间接学习,即注意力集中在语言信息上而不仅是词汇上的学习。

二 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

为了提高英语词汇教学的效率,需要借助现代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指导。

(一)范畴化理论

范畴化是认知语言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种最基本的认知方式。赵艳芳认为认知语言学的意义就在于人类对世界进行范畴化和概念化。王寅认为范畴是范畴化的产物和结果,范畴化又是概念和词义的形成以及语言运用的出发点。范畴是指事物在认知中的归类,即人们在对周围事物的认知过程中,把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在认知中组织在一起,并赋予它们语言符号,于是形成了范畴,而范畴形成的过程即范畴化。经前人研究,可以将范畴分为三种:基本等级范畴、上位范畴与下位范畴。基本等级范畴是指人类对事物进行分类的最基本的心理等级;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相互作用最直接、关联性最大的关联点;是认知的重要参照点。范畴在基本等级的基础上向上发展,称作上位范畴,而向下延伸则称为下位范畴。范畴化是了解人类语言和思维的重要内容,亦是进行英语词汇教学的重要前提。

(二)原型理论

20世纪70年代中期,美国加州大学认知心理学家Rosch提出了认知语言学的原型理论。该理论认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实际上是对事物进行分类,在这分类的过程中,原型是心理表征,是一种认知参照点。也就是说,在同一范畴内,各个成员的地位不尽平等,因为各成员代表的该范畴的程度不相同,有典型与非典型、中心与边缘的区别。其中典型成员或中心成员是构成该范畴的原型,它对该范畴的所有成员具有普遍意义,而成为该范畴中最典型的成员。因原型成员拥有的特征比其它范畴成员要多,所以最容易被识别和记忆。原型理论的实质就是人们在认知某种事物时,将属于该类事物中的某个个体视为原型,然后在这个原型总体特征不变的前提下,认知该类事物中的其他个体。

(三)象似性理论

沈家煊认为象似性是当今认知语言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对了解语言和认知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并指出语言的象似性多于任意性。象似性是指语言符号、结构和它们所代表的概念内容,与外在现实及其结构之间存在的某种关联性。当某语言表达式不仅在长度、形式和复杂性上,而且在构成元素间的相互关系上,都平行于这种表达方式的经验、概念和交际策略时,就可以说它具备了象似性的特征。

(四)概念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家 Lakoff和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一书中最先提出了概念隐喻,强调隐喻的思维和认知作用,指出概念是隐喻的本质,是利用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的相关性来指示该事物的词语从一种概念域投射到另一种想要表达的物体的概念域。Lakoff认为,概念隐喻虽然是一个理论上的抽象概念,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习惯参照熟悉的、具体有形的概念来认识和表达无形的、难以定义的概念,从而形成语言中的认知思维方式。

三 认知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

(一)范畴化理论的应用

既然已知范畴化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是概念和词义形成的出发点,那么,教师完全可以将范畴化理论应用到基础英语词汇教学中,利用范畴化理论中的基本等级范畴、上位范畴和下位范畴对单词进行扩充。英语中约有3000个这样的基本范畴词汇,掌握了这些,也就打开了语言交际的大门。

掌握词汇量 文章理解程度听力 3000个基本范畴词 基本听懂慢速英语阅读理解1000个常用词 80%2000个 89%3000个 93%4000个 95%5000个97%

参照上表中的统计,显而易见,基本范畴词是英语词汇学习的基础,在英语学习中的地位极高。所以,在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首先就要重视基本范畴词汇的讲授。如果学生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词汇量,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结合词汇使用的频率进行归类总结,注重让学生领会词汇语义范畴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从认知的角度建构一个以基本范畴词为核心成发散状的词汇网。一旦遇到新单词,就会自然而然地对它进行归类,同时记忆与之同类的相关词汇。例如,教师在讲解“plant(植物)”这个单词时,就可以通过花、草、树来讲解,这样学生就对“植物”这个单词有了一个清楚的认识。

范畴化理论不只是用来帮助学生建立词汇网,还可应用于构词法教学。各种各样的构词法有助于帮助学生更有效地扩大词汇量,更轻松地记忆单词。每种语言的基本词汇是有限的,通过在有限的基本词汇的前、后添加修饰用的限定语,就可丰富词汇表达。比如:mother(母亲)——mother-in-law(岳母),nurse(护士)——dry-nurse(保姆)等。其次,英语中还有许多通过“基本词+基本词”组合而成的合成词,比如:“ice+cream(冰+奶油)”构成“ice-cream(冰淇淋)”,“bed+room(床 +房间)”构成“bedroom(卧室)”,“(教室+房间)”构成“classroom(教室)”,等等。再者,英语中还有一些单词是通过在基本词前后加词根词缀构成的,比如:nation(国家、民族)——national(国家的,民族的)——nationality(国籍)——nationalism(民族主义)—— international(国际性的),等等。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中运用范畴化理论既教授了学生一种科学的词汇学习方法,也大大提高了英语词汇教学的效果,一举两得。

(二)原理理论的应用

认知语言学运用这一理论对英语词汇进行分析,得出一个结论:同一个词有众多的含义,在所有的词义中,有一个词义具有更为中心或核心的典型性。也就是说,但凡提到这个词,人们都会最先想到这个词义。因此,这个词义成为原型,而其它词义都是在这个原型词义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如此一来,学生在学习多义词时,首先应牢记它的原型意义,然后通过扩大、缩小、迁移等方法从原型意义逐渐引申出其它相关词义。比如:“mouth(嘴巴)”原来仅指动物的“嘴巴”,现在不但可以指人的“嘴”,而且还可用来指河道的“出口”和山洞的“入口”。当词义范畴围绕着原型进行相对无限制地延伸,直到延伸出来的词越来越远离这些原型的典型性特征,就又重新进入了其他原型。比如:拿“open(开)”来说,原型性较近的词义是“用手打开某物体”,“开门窗”等就是典型的较近词义成员,而“开车”则由“使张开”的词义发展而来,成为较远词义的代表。因此,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应用原型理论,教师既不能只教授某一单词的基本含义,也不能一次性列出单词的所有含义,而应先重点讲解该词的原型意义,再讲解由原型意义延伸出来的意义,然后根据原型理论分析该词各意义间的关系,可帮学生构成一个由原型到边缘、由具体到抽象的词义网,培养他们根据上下文推断词的具体意义的能力。这样使得英语词汇教学重点突出,融会贯通,也减轻了学生的负担,从而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三)象似性理论的应用

据Householder统计,语言中有90%的词汇具有象似性;陆国强也曾指出大量词汇的语音和语义、意义和形式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关联性。英语词汇的象似性可分为四种:

第一,语音象似性,指词语的发音与所指的事物之间存在某种自然的关联。英语中拟声词就是这类的典型,绝大部分的拟声词都是模仿自然界或客观世界的声音而得来的,例如:“嗤嗤地笑”用英语表达为“tittle(窃笑)”,鸽子的叫声是“coo(咕咕声)”,关门的声音是“bang(砰的一声)”等等。由于单词的发音与客观现实世界中的声音象似,给学生记忆单词提供了很多便利。另外,英语单词中的部分音节的发音与客观事物之间存在着某种联系,而这些音节又构成了一连串意义相似的词。比如:[n]是鼻音,那么以“sn-”开头的单词大部分与鼻子相关,类似的有“sniff(嗅,闻)”、“snore(打鼾)”、“snort(哼着鼻子说)。

第二,形态象似性,指词的拼写与所描写的客观事物在形状上有相似点,这类词在英语中的数量不多,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首先,整个单词的拼写相像于它所代表的事物,比如:“zigzag(曲曲折折)”。其次,一些字母的缩写与它所指代的内容相似,比如我们常见的字母“Z”表转弯处,代表紧急呼救的“SOS”。再次,是构词法的象似性,包括词缀法、复合法、拼缀法等。好比“anti-”表示“反对、相反”,所以“antiwar”译为“反战的”,“antithesis”译为“对立,反论”。最后是合成词构成的象似性。比如“black(黑色的)+board(板子)”合成新词“blackboard(黑板)”,“handbag(手提包)”一看就知其意,由“hand(手)”与“bag(袋子)”合成。

第三,词序的象似性,指根据顺序象似性原则,语符单位排列的顺序象似于思维顺序和文化观念。一般而言,对时间的认知遵循从早到晚、从先到后的顺序;对空间的认知遵循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从前到后、由近及远、由此及彼的顺序。在英语中有很多习语也是象似于这一认知顺序的,如:“from morning till night(从早到晚)”、“from beginning to end(来龙去脉)”、“from head to foot(从头到脚,彻头彻尾)”、“come and go(来来往往)”等。词序象似性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了男尊女卑的传统文化观念,比如:“mail and femail(男女)”、“man and woman(男女)”、“he or she(他们)”。因为女人常被看作是男人的附属品,所以常在表示男性的名称后加词缀“-ess”构成表示女性的名称,比如:“actor(男演员)”——“actress(女演员)”、“waiter(男服务员)”——“waitress(女服务员)”。但是,自从女权主义运动开始之后,妇女的地位逐步得到了提高,这也符合西方的“绅士风度”文化,出现了诸如“bride and groom(新娘和新郎)”、“lady first(女士优先)”、“ladies and gentlemen(女士们、先生们)”等词。

第四,语义象似性,是一种基于词的概念意义上的复杂的心理过程。语义象似其实是一种隐喻化的过程,是两个认知域间的映射,即从源域到目标域的一种投射。可以说是借助现实世界中具体的、有形的、熟悉的事物来认知另一个抽象的、无形的、陌生的事物,是一种隐性的象似。这些不同形式的象似性反映出词汇系统的规律,为教师在进行英语词汇教学时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教师可以运用这种象似性原理,分析词汇形式与所意义之间的内在关联,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英语词汇的象似性关系,使得他们深刻体会到词汇记忆的趣味性,从根本上提高英语词汇学习的效率,并灵活运用。

(四)概念隐喻理论的应用

概念隐喻具有普遍性、认知性和系统性。

第一,普遍性首先表现在概念隐喻对语言的渗透。Lakoff和Johnson指出语言中有70%的隐喻表达都源于概念隐喻。普遍性还表现在不同的语言中概念隐喻的相似性,比如我们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常见的“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

第二,认知性表现在通过熟悉或具体的事物去认识陌生或抽象的事物,也就是通过已知去认识未知。还举上个例子,人们用具体的“money(金钱)”这个概念去类比相对比较抽象的概念“time(时间)”。

第三,系统性表现在同一概念隐喻的隐喻表达式自成一个体系。继续举上一个例子“Time is money(时间就是金钱)”,不仅用“money”的概念去建构“time”的概念,还用“money(金钱)”的模式去思考“time(时间)”,所以,本来用于说明“金钱”的“花费”、“浪费”、“节约”等动词也被用来谈时间。正如Lakoff所说的“我们的思维在本质上就是隐喻的”,语言中充满了隐喻。所以,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可通过相关的概念隐喻让学生理解词汇的隐喻表达出处,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隐喻表达能力,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词汇运用能力。

总而言之,词汇教学是英语教学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加入范畴化理论、原型理论、象似性理论和概念隐喻理论的应用,能弥补传统词汇教学的不足,为英语词汇教学锦上添花,开创了词汇教学的新角度;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夯实了学生的基础知识,从而帮助学生有效地扩大词汇量,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王宗炎.英汉应用语言学词典[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3]陆谷孙.英汉大词典[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4]汪榕培.英语词汇学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5]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6]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7]俞炎燊.隐喻语篇功能在商业英语语篇教学中的运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

[8]陆国强.现代英语词汇学[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

[9]胡壮麟.认知隐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0]颜李萍.词汇教学,贵在得法[J].时代教育,2007,(10).

[11]林传铭.认知隐喻思维与英语词汇教学[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

H319

A

1008-4681(2011)03-0154-03

2011-02-20

欧阳莉花(1983-),女,湖南衡阳人,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英语课程与教学论。

(责任编校:陈婷)

猜你喜欢

范畴原型语言学
批评话语分析的论辩范畴研究
正合范畴中的复形、余挠对及粘合
体认社会语言学刍议
包裹的一切
《复制性研究在应用语言学中的实践》评介
Clean-正合和Clean-导出范畴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认知语言学与对外汉语教学
论《西藏隐秘岁月》的原型复现
原型理论分析“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