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学理论视角下传统手工艺术的保护策略

2011-10-20唐建军

关键词:民间文化手工传统

唐建军

生态学理论视角下传统手工艺术的保护策略

唐建军

生态学理论为研究传统手工艺术的生存、发展规律以及保护策略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角。在工业文明及其所携带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传统手工艺术赖以生存的民间文化生态系统发生了改变,文化生态平衡被打破。对于传统手工艺术,“碎片式”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研究与它生态环境相关的各个因素,努力为它构建良好的新的文化生态环境。传统手工艺术保护的关键在于使它的生产、消费、传播、供给处于协调状态,各个要素之间的能量流通要畅通无阻并能够互相促动,为此,应贯彻整体文化生态保护的原则,并在理念、管理、操作层面采取诸多有效措施,从而达到保护目的。

传统手工艺术;生态学;保护策略

任何一个文化因子的生存发展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在一定的系统中生存发展的。消亡一种文化形态,最有效的方法莫过于破坏它赖以生存的系统。相反,要使一种文化形态能持续发展下去,最根本的途径是能够保持其生存系统的稳定。传统手工艺术属于民间文化的范畴,它以民间文化生态系统为生存、发展的环境。民间文化生态系统作为人类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遵循着一般系统的生态平衡与失衡规律,这为我们研究传统手工艺术的生存、发展规律以及保护策略提供了独特的理论视角。

一、生态系统平衡与失衡理论

生态系统是由一定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生态学单位。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具有自我调节机制,在通常情况下,生态系统会保持自身的生态平衡而达到一种自校稳态。生态平衡“是指生态系统通过发育和调节所达到的一种稳定状况,它包括结构上的稳定、功能上的稳定和能量输出、输入的稳定。”①李博:《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 206页。这种生态平衡是一种相对平衡,当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接近相等,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就会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即使有外来干扰也能通过自我调节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这种生态平衡又是动态的,系统的物质和能量的流动与循环总是不断进行着更新,环境也在不断变化,生态系统总是朝着生物多样化、结构复杂化和功能完善化的方向演替和发展,并趋向于成熟和自校稳态。

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当外来的冲击或干扰超越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即所说的“生态阈值”,调节就不起作用,系统就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而遭到破坏甚至崩溃,整个系统就进入失衡状态。

外来的冲击可以从两个方面破坏生态平衡:一是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导致系统功能的降低;二是引起生态系统功能的衰退,导致系统的结构解体①周鸿:《人类生态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 113页。。

生态系统的结构可以划分出两个层次:第一层是指组成系统的各个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还原者;第二层是每一个成分中的种类。当生态系统处于相对平衡时,系统的各级结构处于整体协调状态,共存共生;当生态系统失衡时,系统的各级结构则出现缺损和变化。

与生态系统的结构缺损和结构变化同时发生的,是系统功能的变化。结构的变化必然导致系统功能上的失调,两者是密切相关的②周鸿:《人类生态学》,第 113-114页。。

民间文化生态系统作为人类生态系统的一个组成部分,虽然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因为人成为系统的核心要素,民间文化的生产者、消费者、传播者都是人,但它同样遵循着以上所述一般系统的生态平衡与失衡规律,现代人类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变迁,给民间文化生态系统带来猛烈冲击,以民间文化生态系统为生存环境的传统手工艺术的生态环境也随之发生改变。

二、传统手工艺术生态环境的改变

从宏观上说,任何文化的演进过程实际上都是文化在时间轴上的代代承继和在空间范围内的传播整合两方面不断的交汇过程,一方面是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等文化生态环境的变革而引起的新的文化因子的出现,促使某种文化呈现继承性的发展过程,即文化进化。另一方面,“文化是一种具有势能的信息体,它一经形成,便开始向空间扩散。”③吴必虎、刘筱娟:《中国景观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 35页。正是通过这种扩散传播与外来文化发生文化抗拒、文化同化、文化涵化现象,从而产生新的文化因素。一般来讲,文化的扩散传播犹如流水一样,总是从势能高的一端传向低的一端,也就是从文化“厚重”的地区传向“浅薄”的地区④李学江:《生态文化与文化生态论析》,《理论学刊》2004年第 10期。。

中国古代文化不仅源远流长,没有中断,而且一直走在世界前列,所以在近代之前,中国基本上是文化的输出国,较少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各种文化包括民间文化主要是受到本国文化生态环境自身变更的影响而产生、发展、进化,形成自己的模式。由于古代中国长期处于稳定的农业经济状态,整个文化生态系统及其中的各种文化因子的变化是缓慢的,系统依靠自身的调节功能维持着长期的平衡状态。到了近代,虽然伴随着西方成为文化“厚重”地区,大量的西方科学技术输入中国,但并未从根本上动摇中国的农业经济基础,民间文化生态环境并未发生根本的改变,传统手工艺术也仍随着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的节拍遵循着固有的规律发展。建国后的“文革”,使中国民间文化遗产遭到严重破坏,但这种破坏并非民众的自觉自愿的选择,运动一过,人们又本能地恢复了传统的民俗、原有的生活。

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环境的根本性变革发生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工业化、现代化步伐的骤然加快,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小农经济基础,加上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作为外来文化物种群的西方强势文化的大量输入,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系统受到强烈的外来文化的干扰,依靠系统自身的力量已无力调节这种干扰,中国传统文化生态系统处于失衡状态,其中民间文化生态系统受到的冲击最大,人们视“传统”为落后、保守的代名词,纷纷热情地拥抱现代西方文化这个“新宠儿”,民间文化变迁成为人们的一种自觉行为,中国各种传统的民间艺术和民间技艺迅速消亡。

民间文化生态系统构成传统手工艺术生存、发展的环境。如同自然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有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一样,民间文化生态系统也应包括艺术生产者 (民间艺人)、艺术消费者 (民众)、艺术传播者(文化交流活动),另外还有作为系统物质和能量的供应者——民间生活,而民间生活的态势又与社会的政治、经济、科技水平紧密相连。在工业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下,民间文化系统的各个成分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改变。主要表现在:

(一)民间生活:现代生活方式对传统手工艺术的消解。传统手工艺术总是和民间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它随着民间生活方式的代代相继而传承下来,和各种民俗如民间信仰、民间节日、民间审美共存共生,也和民间绘画、民间文学及其他民艺品物相互促动、相互影响,它们在一个共同的文化生态系统中传承发展。然而,随着现代化、工业化的迅猛发展,商品经济和西方文化的冲击和影响,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审美取向,从而动摇了传统手工艺术赖以生存、传承的根基。

(二)科技发展和生产方式:现代技术手段对传统手工技艺的冲击。规模化的大机器生产和市场经济是现代工业的标志,廉价高效的机制工业品的大量生产冲击着古老的手工技艺。诚然,手工艺术品很早就作为商品而被创造,因为它们中的大部分都是为了出卖,而主要不是为制作者自己所用。“但它们是逐渐地发展成为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那种‘商品’的。其中的关键是出现了艺术家一般不再知道自己的顾客是谁、顾客已具有一种非人格化的性质这种条件。”①[匈 ]阿诺德·豪泽尔著、居延安译编:《艺术社会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年,第 249页。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的制作相当费时费力,产量少,成本高,特别是现代社会人力资本的提高,更增加了传统手工艺术品的制作成本,人们对繁杂的传统技术和工艺的兴趣在现代技术手段的控制下减退了。

(三)民众:审美情趣的改变。传统手工艺术是中国传统民俗的载体,它的内容及色彩反映着民间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它是一种生活文化,是和生活融为一体的。现代工业文明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审美情趣。虽说祈祥纳福是人类永恒的生活主题,但现在商品经济社会为这一主题提供了丰富的表现形式。各种现代派艺术充斥人们的眼球,富有时代色彩的现代艺术品取代了质朴、粗犷、带着乡气的传统手工艺术品。

(四)传承群体和空间的变化。在农耕经济社会,民间艺术是作为农村经济的补充而存在的,其传承空间主要是在广大的农村,农民是最稳固的民间艺术传承群体。但是,随着城乡交往的广泛和深入,农民开始效仿城市居民普遍接受现代文化,农村的文化生态环境也随着改变。正如阿诺德·豪泽尔所说:“一俟外来趣味规范和新的价值尺度侵入他们的语言形式,民间艺术就开始衰落和瓦解。于是,世故的城市居民所喜欢的比较成熟的艺术就会取代农民的传统艺术。民间艺术中剩下的那部分就只能留在行将故世的老人们的模糊记忆中和对古风和民间艺术感兴趣的学者的发现中。农民的保守倾向是严重的,但一旦他们接触了新的生活方式,并发现新的生活方式不难接受和更加舒服,他们对陈规陋习和旧的伦理观念的忠诚就会迅速地垮下来。”②[匈 ]阿诺德·豪泽尔著、居延安译编:《艺术社会学》,第 206页。可见,不管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传统手工艺术赖以生存的土壤都随着现代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改变而变得不再肥沃。

(五)民间艺人:传统手工艺人减少,商人增多。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状态下,传统艺术的手工制作能够代代传承。然而,到了现代,在大规模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挤压下,传统手工艺人靠手工制作已难以生存,传统手工艺人数量减少且老龄化现象严重。与此同时,现代社会为年轻人提供了多种多样的职业选择机会和选择自由,传统手工艺术虽是小技艺,没有几年甚至十几年的专业学习却是不易掌握的,在这种情况下,手工艺术传人难寻就不足为怪了,即使传统手工艺人世家的后代也不愿意再从事这一职业,父业子承的传统传承方式不再牢固。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刺激下,有些出路较好的传统手工艺术吸引了商人的眼球,为降低成本,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他们采用半机械半人工的制作方法,以盈利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形成规模不等的传统手工艺术品制作工厂,他们不再是艺人,而是商人。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工业文明取代农业文明,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和趋势,民间文化生态环境的改变也属常态,因为文化生态平衡态本来就是动态的,人类社会生活的变化使系统不断地吐故纳新,不断根据新形势调整自己的结构,建立新的平衡,所以没有必要也不可能保持系统最原初的稳定状态。面对已经变化了的文化生态环境,适合农耕文明的精雕细作的传统手工艺术的式微是必然的,这是我们今天不得不接受的现实。现在的问题是外来文化来得太突然、太猛,原本缓慢更新的系统迅速陷入失衡状态,大有把中国传统文化完全挤出世界舞台的危险。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干预手段使整个系统恢复平衡,并寻找在新的环境下文化因子新的生存状态,使之得以保护传承并获得可持续性的发展。

三、传统手工艺术保护的思路

(一)整体文化生态保护的原则。民间文化生态系统是传统手工艺术生存发展的文化土壤,因此,民间文化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之于传统手工艺术的保护至关重要。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民间文化生态系统是随时代不断变化的系统,在今天就是工业文明基础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民间文化生态系统。

民间文化生态系统中的艺术生产者 (民间艺人)、艺术消费者 (民众)、艺术传播者 (文化交流活动)以及作为系统物质和能量的供应者——民间生活之间以及它们所关联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共生共存和协同发展构成传统手工艺术保护的生态基础。笔者根据这一认识,形成传统手工艺术生态环境相关因素结构图。(见下图)

传统手工艺术生态环境相关因素结构图

在上图中,民间生活、民间艺人、民众和文化交流活动分别以供给者、生产者、消费者、传播者的角色构成了传统手工艺术生态环境的主要要素,每个要素又有相关的因素相联系,它们共同构成了传统手工艺术的文化生态环境。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决定了民间生活的繁荣,民间生活的繁荣为民间艺人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这些创作反过来又进一步丰富了民间生活;民间艺人为民众提供了消费的产品,民众的消费也影响着艺人的创作倾向;民间艺人和民众都会有文化的交流活动,而交流活动对他们的创作或审美情感等会产生复杂的影响,文化交流活动还能促进民间生活的进一步丰富。就生产者——民间艺人来说,他们的生产积极性取决于经济效益和对传统手工艺术情结,国内外市场的需求和传统手工艺术生产的规模化是传统手工艺术经济效益的直接来源,政府搭建相应的平台对市场需求的扩大与巩固有重要意义;传统手工艺术情结是指对传统手工艺术的情感归属,是对传统手工艺术发自内心的喜爱,目前大多数年龄比较大的传统手工艺人都有这种情结,因为他们或者出身于传统手工艺术世家,或者从小就接触传统手工艺术,因此,通过教育手段培养小孩子对传统手工艺术的兴趣是促使传统手工艺术情结产生的有效途径。就消费者——民众来说,可分为国内、国际消费者,传统手工艺术自身的适应程度和休闲时间的增多是他们消费传统手工艺术品的共同理由,传统手工艺术品自身的适应程度包括其价格、与现代生活理念结合的特性以及消费这些艺术品的方便程度,如是否有合适的场所等。除此之外,国内消费者对传统手工艺术品的消费还取决于中国民间传统文化是否兴盛,而要达到民间传统文化的兴盛,同样需要通过政府平台下的教育手段;国际消费者对中国传统手工艺术品的消费还取决于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程度,由于文化的势能扩散特性,中国经济强国地位的建立和在此基础上保持的文化的独特性对吸引国外消费者至关重要。作为文化传播者的文化交流活动是在国家、团体、个人都处于开放状态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地多层次进行的,它不断为民间生活输入新鲜的血液,缺乏文化交流的封闭状态会造成系统供给者物质和能量的匮乏。

传统手工艺术的保护是一项系统工程,“碎片式”的保护是远远不够的,必须研究与它生态环境相关的各个因素,努力为它组建良好的新的文化生态环境,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以新的成果来充实其内容、丰富其内涵、增加其要素,甚至重组传统的功能结构,使之成为具有崭新形态的、与我们的时代相适应并反映历史走向的新传统,从而把传统手工艺术与现代新观念聚合,并转化、升华为现实的巨大凝聚力和内驱力,使深厚的历史底蕴散发出浓郁的时代气息。

(二)具体的保护措施。从传统手工艺术生态环境相关因素结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手工艺术保护的关键在于使它的生产、消费、传播、供给处于协调状态,各个要素之间的能量流通要畅通无阻并能够互相促动,随着民间生活内容的不间断变化,不断接纳新的文化元素,推动整体环境系统的更新。具体地说,传统手工艺术的保护实际上就是要考虑以下三个问题:如何更好地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如何扩大消费者群体、如何通过文化的交流获得文化更新的动力,从而使传统手工艺术能够持续发展。

目前在这三个问题中都存在着影响其顺畅发展的阻滞点。首先,在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方面,传统手工艺人经济效益实现的困难和传统手工艺术情结的缺乏都是阻滞点。第二,在扩大消费者群体方面,民间传统文化的式微是国内消费者群体扩大的阻滞点,而在全球文化同质化的趋势下,中国传统手工艺术能否保持其独特性是其能否吸引国际消费者的重要砝码。第三,在文化交流方面,目前以个人的单打独斗为多,政府庇佑下的团体文化交流的稀少是进一步扩大开放的阻滞点。

依照以上分析,如果能够克服传统手工艺术保护中存在的阻滞点,就能使传统手工艺术得以保护传承。具体的保护思路可以从三个环环相扣的层面来实施,即理念层面、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

1.理念层面。即在全社会形成保护传统手工艺术、重视传统手工技艺传承的理念,这是保持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独特性、形成传统手工艺术情结的根本之举,也是解决传统手工艺传人缺乏问题和扩大消费者群体的根本手段。

民间艺术的生命力在民间,民间艺术的真正保护者是民众自己。广泛的群众基础是民间艺术传承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对传统手工艺术的准确定位和通过教育的手段扩大传统手工艺术的群众基础是实现理念层面保护的重要举措。

(1)定位公共历史文化资源,使之成为民众生活空间的文化符号。“公共历史文化资源”的指涉范围主要包括:为一般公众观览、游历、学习和鉴赏的历史人文景观和人文自然景观;历史传承下来的各类文学艺术和民间艺术;民众长期生活中积淀形成的“民俗文化”和“民间信仰”;一定区域内公众所熟知的历史名人以及与此相关的其他历史文化资源;供公众观览、查阅、流通 (或由民间收藏流通)的各类文物、古籍 (手稿)、档案等①王育济、朱伟:《山东省公共历史文化资源综合研究论纲》,《理论学刊》2006年第 9期。。笔者认为,“公共历史文化资源”概念的提出强化了历史文化资源属于全社会、属于公众的理念,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大众化普及、对于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的社会教育意义和实现文化资源的社会效益有着积极意义。

把传统手工艺术定位为“公共历史文化资源”,使它成为民众生活民间的文化符号,它就是这个空间的独特文化基因和文化个性的体现,成为当地居民文化生态系统中重要的环境因素,有利于传统手工技艺的普及和民间艺术的传播,也有利于开拓政府保护传承传统手工艺术的思路,使整个社会都能够享受到传统手工艺术带来的愉悦。

(2)通过教育手段,传播传统手工技艺,扩大传统手工艺术的群众基础。在当今的“后工业时代”,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手工艺以其特有的人情味令人刮目相看,传统手工艺品的收藏逐渐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抓住这一契机,通过有意识的教育,培养民众对传统手工艺术的情结,传播传统手工技艺,扩大其群众基础是传统手工艺术保护传承的根本之道。

2.管理层面。即形成有利于传统手工艺术保护传承的管理体制,明确政府 (文化部和地方文化厅局)、民间组织、文化研究机构之间的关系。

首先,政府在传统手工艺术保护传承中起主导作用。包括传统手工艺术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多生存于民间,其存在形式多是分散的,自我保护能力十分有限,随着它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的丧失或改变,单靠其自身的能力只能陷入困境。在整个传统文化的保护面临困境时,政府通过立法等手段体现的重视、倡导和支持就显得尤为重要。事实证明,凡是成为品牌的广为人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都是花了大力气的。

由于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存在利益上的博弈②王巨山:《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论及博物馆化保护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07年,第 95-96页。,地方政府对本地文化遗产或消极保护以获取更多的资金支持,或把文化遗产完全商业化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前一种倾向只能导致遗产的进一步濒危,后一种倾向则会导致文化的畸形发展。正如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人类发展报告——富于人性的全球化》中所说:“文化作为一种经济商品的兴起,增强了人们认同这样一种观念,即文化可以像被出售和交易的商品。文化商品包括手工艺品、旅游、音乐、书籍、电影。虽然思想观念的传播极大地丰富充盈了这个世界,但依然存在一种危机,即削弱了文化的内涵,仅保护那些可以被买卖的东西,而忽视社区、习俗和传统。”①联合国开发计划署:《1999年人类发展报告——富于人性的全球化》,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第 33页。这个问题是中央政府在制定文化遗产保护政策中应充分加以考虑的。

其次,传统手工艺术保护传承的基础在民间,“民间”的合作和参与是展示真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先决条件。非政府民间组织应是保护传承传统手工艺术的主体。它可以以协会、文化馆或俱乐部等民间团体形式存在,并能依靠政府资助和内部创收做到财政收支平衡。民间组织承担传统手工艺术保护传承的一系列具体工作,其主要职责应包括:各种传统手工艺术交流活动的参与、组织、策划;传统手工技艺保有者的保护和传承人的选拔、培养;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研制和创新;传统手工艺术资料的保存、整理;传统手工艺术行业行规的制定,传统手工艺术品质量、价格的规范;各种传统手工艺术品展览场所如博物馆以及传统手工艺术品经销部门的管理经营等等。

最后,文化研究机构如高校等对传统手工艺术保护起到“保驾护航”的推动作用。学术界往往能够在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经济利益划分中保持中立,所以能够以较为客观、公正的态度为政府提供较多科学性、人文性,较少功利性的政策咨询,为民间组织提出遗产保护传承的建议,能够监督他们任何一方对待遗产的不合理的态度和措施,能够凭借科学的研究成果向全社会传播遗产保护的理念。可见,文化研究机构在遗产保护中起到的管理作用是一种“软管理”,它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遗产保护传承的正确方向。

3.操作层面。即传统手工艺术保护的具体措施。

(1)建立传统手工艺术生态保护圈。传统手工艺术是一种传承性的生活文化,它必须在活生生的民间生活中生存、传承、发展,才能保持其旺盛的生命力。生态圈的建立,使传统手工艺术在相对独立的环境中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自主”地生存发展,但并不意味着这些区域与区域外传统手工艺术交流的终止,而是使“内外文化”进出自由,反对任何外力的干预。所以,“我们强调的是对‘文化生态圈’置于社会人类学关照下渐进式的‘放纵’,人道地让‘他 /她 /它’自觉选择‘生 /死’。最终置换出对存在的‘动态保护’和对过时的‘动态放弃’”②连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悖论和新途径》,《装饰》2005年第 1期。。

(2)博物馆化保护。虽然对传统手工艺术的保护不能仅仅限于博物馆,但是博物馆在传统手工艺术的保护、传承、传播中是不可或缺的。传统意义上的博物馆是以物的收藏为基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提出以来,关于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曾是学术界热烈讨论的话题。时至今日,博物馆能够而且应当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发展的空间成为国内外学者的共识。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物质载体,博物馆可以对这些物质载体进行收集、保存、研究和展示。只有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和物质性都加以保护,才是完整的保护。正如温家宝总理在 2007年文化遗产日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展时所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物质性,要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非物质性和物质性结合在一起。物质性就是文象,非物质性就是文脉。人之文明,无文象不生,无文脉不传。无文象无体,无文脉无魂。文化文化,文而化之,化而文之,两者要很好地结合起来。”③参见 http://www.ccmedu.com/bbs51_54165.html。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要求民间工艺博物馆采取比传统博物馆更加灵活的展示方式和运作方式,比如,传统手工艺人的现场献技、游客的动手参与、传统手工工艺品的现场出售等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博物馆化是一个大的概念,它不仅仅是一座固定的建筑物,它还是一个开放的文化机构,是现代社会留给民间文化的一个宽敞的空间。

(3)构建传统手工艺人培养体系。传统的父业子承、师傅带徒弟的以家庭为主的传承方式在现代教育体制下不再顺畅,而依托于现代教育的社会传承方式没有建立起来,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未能涵盖传统文化及传统手工艺教学,不能使学生得到足够的技艺训练。小学、初中、高职、大学都少见传统手工艺课程,美术类大学和高职开设的专业有艺术设计、工业设计、装潢设计、环境设计、广告设计、绘画、雕塑等,很少有传统工艺美术类专业,开设的专业课有素描、色彩等基础课,有美术史、美术理论等理论课,有各种设计课,但没有一门技艺训练课。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在纸面上表达设计意图的设计师,而不是会动手制作,掌握高度技艺的工艺师。因此,在政府教育政策的平台下,建立从小学到高校的传统手工艺培养体系是至关重要的。

当然,我们在加强社会传承的同时,也不能否认家庭传承存在的合理与必要,从小耳濡目染的艺术熏陶、家庭遗传基因的作用使家庭传承具有社会传承所不具备的优势。所以,通过正规和非正规教育传承传统手工艺的方式都应该受到鼓励。

(4)提高传统手工艺人传承技艺的积极性。不管是家庭传承,还是社会传承,都要依赖传统手工艺人的言传身教或著书立说来进行,提高传统手工艺人传承技艺的积极性对传统艺术的保护传承至关重要。在这方面,日本政府的做法对我们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日本早在 1950年就制定的《文化财保护法》建立了在全国范围内不定期地选拔认定重要无形文化财技能保有者的制度,即所谓的“人间国宝”制度。日本文化厅对这些“人间国宝”支付特别扶助金,金额高达 200万日元 (约 14万人民币),以鼓励他们不断提高技艺和悉心培养后继传承者①林和生:《日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启示》,陶立璠、樱井龙彦著《非物质文化遗产学论集》,北京:学苑出版社,2006年,第 340页。。目前我国也有类似评选制度,一些传统手工艺人被各级政府机构评为民间工艺美术大师、民间优秀传承人,但这仅仅只是精神鼓励,没有物质奖励,并且评选体系也比较乱,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些称号的激励作用。政府能否加大对传统手工艺人传承技艺活动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是提高他们传承技艺积极性的关键举措。

(5)建立传统手工艺术创新机制。传统手工艺术必须在发展中保护,要发展就要有创新。目前传统手工艺术的创新面临着两大障碍:一是创新与经济收益的不对等不能很好地激发人们的创新积极性。传统手工艺术的创新专利不能得到很好的保护,打击着创新人的积极性;二是创新人才的缺乏。传统手工艺术的创新既要掌握复杂的制作技艺,又要通晓现代科技发展的新成果,还要了解现代人们的文化心理需求,这样的人才在现代社会是极为少见的。在政府主导下,如何尽快建立传统手工艺术创新机制是传统手工艺术保护传承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理念层面、管理层面和操作层面上的种种措施,使政府成为传统手工艺术的空间守护者和教育推广工作者,文化研究机构是传统艺术内涵研究者和政府政策咨询者,民间组织和传统手艺持有人是传统手工艺术传播者和物质载体的收藏者,这就构成了一个对传统手工艺术保护的立体网络。

[责任编辑:贾乐耀 ]

Strategies for Protecting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TANG Jian-jun
(School of History and Culture,Shandong University,Jinan 250100,P.R.China)

Ecological theory offers us a special perspective to study the existence,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s.Under the shock from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and the foreign cultures coming alongwith it,the cultural ecological system of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has been changed and the ecological balance has been disrupted.For traditional handicrafts,it is far from being enough to provide some fragmentary protection.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the various elements of their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build a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 for them.The key to protecting traditional handicrafts lies in harmonizing their production,consumption, dissemination and supply and ensure a smooth and mutually reinforcing circulation of the energies of different elements.For this purpose,we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protecting the entire cultural ecology an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in terms of awareness,management and operation.

Traditional handicrafts;ecology;protection strategy

2010-12-01

山东大学自主创新项目“中国传统手工艺术的文化生态学研究”(IFW09029)阶段性成果之一。

唐建军,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博士后 (济南 250100),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 (济南 250100)。

猜你喜欢

民间文化手工传统
“一带一路”背景下沿线的民间文化档案保护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乳源再获命名“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做手工
老传统当传承
超萌的羊毛毡手工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吉林民间文化作家采风活动掠影
手工DI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