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比较优势理论视角下的贸易引力模型分析研究

2011-10-17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杨丽霞

中国商论 2011年33期
关键词:禀赋引力优势

上海工商外国语职业学院 杨丽霞

引力模型自1963年首次用于贸易研究领域以来,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研究领域中一个重要的模型,然而该模型一直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本文利用比较优势理论说明该模型背后的内在机制。

1 引力模型和比较优势理论简述

1.1 引力模型简述

引力模型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定律,它指出了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间的距离成反比。波贺农于1963年首次将引力模型应用到国际贸易理论中,他论证了贸易量的大小与两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与两国间的运输距离成反比:

利尼曼完善了引力模型,增加了贸易优惠待遇情况的虚拟变量。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式中:Xij表示i国对j国出口量;A是常数项;PR是虚拟变量,代表贸易优惠待遇;YiYj是两国(地区)的GDP之积;Dij是两国(地区)之间的空间距离,通常采用两国首都或(省会城市)之间的空间距离。他在模型中指出:一个国家潜在的出口量取决于进口国家的GNP的大小和它的开放程度(即总出口在GNP中所占比重的大小)。他认为开放程度与人口负相关,因为人口众多的经济没有必要为了从专业化或规模经济中获利而进行贸易。同样的论点也适用于进口:较高的GNP意味着需求大,与进口数量正相关,人口众多意味着较强的自给能力,与进口负相关。另外,贸易国之间时享受贸易优惠待遇还是面临贸易壁垒,也影响贸易量的大小,而运输成本与贸易量负相关。

后来很多学者在引力模型中不断加入虚拟变量如:是否具有共同边界、地区性贸易优惠安排、是非岛国、是否有相同的语言、是否有相同的宗教信仰、意识形态等,但引力模型的基本形式相对固定。

1.2 比较优势理论简述

比较优势理论最早发源于大卫﹒李嘉图提出的技术比较优势理论,后经赫克歇尔和俄林完善形成资源禀赋理论,林毅夫在分析东亚经济的高速发展基础上提出了比较优势战略理论。

在《中国的奇迹:发展战略与经济改革》一书中,林毅夫指出,改革之前中国经济发展缓慢的原因是赶超战略下中国三位一体的传统经济体制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具体的是中国建国后传统经济体制由推行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内生出的、以扭曲要素和产品价格为主要内容的宏观政策环境、高度集中的资源计划配置制度和毫无自主权的微观经营机制三位一体的经济体制。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后之所以高速发展是因为基本遵循了比较优势,而其他实行赶超战略的国家则由于没能遵循比较优势战略不能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劳动相对充裕、资本相对稀缺,因此,在一个自由、开放和竞争的市场中,欠发达国家的企业将进入相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生产中选择相对劳动密集型技术。然而,欠发达国家的政治领袖和知识精英常常将现代化等同于工业化,特别是重工业化,并推动他们的国家尽可能快地发展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采用最先进的技术。由于经济发展战略违背了资源禀赋的现状,政府必须扭曲各种资源,利率,外汇,工资,生活资料的价格,以保证赶超战略的顺利实施。实行赶超战略的国家的企业多数没有自生能力,所以在国际贸易政策方面实施严格的贸易壁垒,以及较高的汇率。

2 用比较优势理论解释引力模型

2.1 对变量Y1、Y2的解释

引力模型中两国贸易量的大小与两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成正比,据WTO官方统计数据,从2009年世界各国贸易额统计数据来看,贸易总额排名前20位的国家中,除了俄罗斯、墨西哥和印度外,全部是OECD国家和东亚新兴经济体(在这是指中国和亚洲四小龙:韩国、中国台湾、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且OECD国家和东亚新兴经济体贸易额占比92.38%,而出口总额排名前20位的国家中OECD国家和东亚新兴经济体的出口总额占比90%,而这些国家的经济总量水平Y 都处于世界前列,即如果能够成功解释该现象的背后逻辑,便解释了引力模型中的变量Y。解释如下:

OECD国家都是经济发达国家,自工业革命后的二百多年里,这些国家科技水平一直处于世界前列,资源禀赋随着科技的发展完成了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其产业结构也经历了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转变,其发展道路基本符合比较优势战略,因而其经济总量水平在不同的时期一直处于世界经济前列,其相应变化的主导产业和产品在各个时期的世界市场便具有很强的竞争力,从而其国际贸易额和开放程度便一直位于世界前列。

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新兴经济体虽然只是经历了近几十年的经济高速发展,但由于其比较好的遵循了比较优势发展战略,根据本国资源禀赋结构发展相应的主导产业,利用与先进国家的技术差距,不断引进先进技术,创造了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其主导产业生产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便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其国际贸易额和开放程度同样不断提高,位于世界前列。

引力模型中变量Y背后的逻辑如下:

图1

与此相对应的,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和其他实行赶超战略的国家的贸易量相对较小的逻辑体现为:

图2

2.2 对变量R的解释

引力模型的变量R在不同的现实应用中有着不同的经济含义,在最初的形式中,R代表的含义为两贸易国(或地区)之间的距离,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多数学者根据实证发现“距离”在两国贸易的影响因素中越来不越不显著,后来R逐渐演变成多种含义的经济变量,综观多数学者观点,R比较高密度的定义为两国间各种形式贸易壁垒(如关税、配额、反倾销措施等),而且多数情况下影响显著。在此可以通过比较优势理论做出相应解释。

2.2.1 贸易壁垒影响赶超战略的国家(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贸易显著的原因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包括贸易政策在内的国家经济政策内生于发展战略,多数发展中国家在二战以后看到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水平对其政治、经济的决定作用,但没认识到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是内生于其要素禀赋结构的,于是试图在自身比较优势不具备的条件下去发展和发达国家同样水平的产业,于是靠对要素价格、金融体系、国际贸易、投资等一系列的干预把这些产业建立起来。由于这些产业中的企业没有自生能力所以政府只能通过保护和补贴维持这些企业的生存。从而形成了经济增长缓慢对外开放度低的局面。

以上逻辑可总结如下:

图3

2.2.2 贸易壁垒影响发达国家贸易显著的原因

目前,在WTO框架下的发达国家对农业、国防安全产业以及一些高精尖技术等领域实行较严格的保护措施,主要是出于战略安全的考量,而其他一些产业的保护如近年来美国、欧盟和日本对中国外贸产品的反倾销措施,以及中美之间关于人民币升值的问题的争论都体现出发达国家贸易保护政策。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资源禀赋决定产业结构,决定一个国家的经济产业竞争能力。东亚新兴经济体在转型前处于与世界市场相对隔绝的状态(由其赶超战略决定的)。转型后,这些国家正在逐渐融入到全球经济中,国际市场扩展到了转型中的经济体,世界经济可配置的资源同样延伸到了这些国家,这些国家二元经济下的数以亿计的农民便融入到世界的资源配置过程中来,改变了原来国际市场框架下的国家间的相对资源禀赋,从而原来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有竞争力的发达国家便在转型国家成功转型后,不再具有劳动比较优势,必须根据本国相对资源禀赋调整其产业结构,而产业调整过程是需要政府引导,财政支持和较长时间的,面对本国不再有自生能力的原有劳动密集型产业,出于政治考虑,在短期内,发达国家政府实行贸易保护也就不足为奇了。

IV 对于利尼曼引力模型中人口因素的补充说明

利尼曼在引力模型中加入了人口因素和贸易优惠待遇情况的虚拟变量。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式中:Xij表示i国对j国出口量;A是常数项;PR是虚拟变量,代表贸易优惠待遇;YiYj是两国(地区)的GDP之积;Dij是两国(地区)之间的空间距离。

通过实证研究,他认为“开放程度与人口负相关,因为人口众多的经济没有必要为了从专业化或规模经济中获利而进行贸易。同样的论点也适用于进口:较高的GNP意味着需求大,与进口数量正相关,人口众多意味着较强的自给能力,与进口负相关”。

本文认为该解释值得商榷,二战后各国发展战略可以简单概括为:发达国家实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而发展中国家实行的是赶超战略,全球发展中国家人口占世界人口比例近80%,如前所述,在发展中国家实行赶超战略下,必然形成相对封闭的贸易状况和二元经济格局,即占发展中国家近60%~90%的农业人口将由于赶超战略的实施被隔绝于世界市场分工之外,从而利尼曼在引力模型的实证研究中得出“开放程度与人口负相关”的结论也就不足为奇了,只是他给出的解释正在被人口分布密集的东亚新型经济体的经济和贸易的高速发展推翻,也必将被后续实行比较优势发展战略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与贸易发展所否定。

[1]Yifu Lin, Economics topics of China: Peiking University Press,pp154,September2008 (In Chinese).

[2]Junqi Qu,Amelioration of Garvity Model based on Loeation choice of FDI toChina:Masteral dissertation of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May 2005 (In Chinese).

猜你喜欢

禀赋引力优势
讲故事的禀赋——梅卓长、短篇小说合论
延安新引力
矮的优势
要素禀赋论的局限:个体与企业家才能缺位
画与话
感受引力
温文尔雅禀赋 中和为美书风
A dew drop
初始商业文化禀赋如何影响地区经济发展
谈“五老”的五大特殊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