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腺花香茶菜地下块茎化学成分研究

2011-09-22周星利王玎玮杨明珠

大理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香茶柱层析块茎

周星利,王玎玮,杨明珠,姜 北

(大理学院药学院,云南大理 671000)

腺花香茶菜地下块茎化学成分研究

周星利,王玎玮,杨明珠,姜 北*

(大理学院药学院,云南大理 671000)

目的:研究腺花香茶菜地下块茎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化合物,依据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腺花香茶菜地下块茎70%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8(17),13-ent-labdadien-15→16-lactone-19-oic acid(1)、乌索酸(2)、β-谷甾醇(3)、阿魏酸(4)、松柏醛(5)。结论:化合物1-5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地下块茎中获得,化合物1、4、5则为首次由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腺花香茶菜;萜类化合物;酚性成分

香茶菜属(Isodon或Rabdosia)系唇形科(Labiatae或Lamiaceae)罗勒亚科(Ocimoideae)植物,为多年生草本,灌木或半灌木,分布在亚洲、非洲地区。在亚洲北达日本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少数种产马来西亚延至澳大利亚及太平洋岛屿。全世界约有150余种,我国有90种,21个变种,除青海、内蒙古外几乎遍布全国,但以西南诸省区种类最多〔1〕。香茶菜属植物多数具有药用价值,在我国民间广泛应用,具清热解毒、活血破瘀、抗菌消炎、抗肿瘤和治疗各种肝炎等功效〔2〕。国内有多个研究组对香茶菜属植物进行过研究,其中,张覃沐〔3〕于20世纪70年代便开始对河南省内的冬凌草等植物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研究;随后昆明植物所孙汉董院士所带领的科研团队对我国香茶菜属植物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共发现新化合物数百个,部分植物被开发成药物产品,具有良好的抗癌、消炎功效〔4〕。然而,以上这些研究工作均集中在香茶菜属植物的地上部分,有关地下根茎研究的报道很少。根据文献记载,一些香茶菜属植物的根茎具药用功效,值得深入研究。如腺花香茶菜(I.adenantha)的根具有化湿健脾、理气止呕、解毒消肿的功效〔5〕。为全面细致地了解腺花香茶菜地下部分的化学成分,充分开发利用植物资源,我们对该植物地下块茎70%丙酮粗提物的乙酸乙酯部位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从中共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本文报道这些成分的分离、鉴定工作。

图1 化合物1-5的化学结构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本实验所用腺花香茶菜〔Isodon adenantha(Diel)Hara〕地下块茎于2010年7月采自云南大理苍山西坡,植物标本由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向春雷博士鉴定,标本模式(20100805-1b)存放于大理学院药学院姜北教授研究组。

柱层析硅胶材料、薄层层析板硅胶G和GF254均为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

1.2 仪器 质谱由VG Auto Spec-3000质谱仪测定,电离条件为70eV;1H与13C-NMR由Bruker AM-400核磁共振波谱仪测定,四甲基硅烷(TMS)为内标。

1.3 提取分离 腺花香茶菜干燥块茎样品17.0 kg,粉碎后用70%丙酮冷浸提取,共提取8次,提取液蒸干后依次用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等分配;乙酸乙酯部分除去溶剂后得浸膏200 g。浸膏以适量粗硅胶(100目)拌样后用2 000 g 200-300目硅胶柱层析,氯仿-丙酮混合溶剂梯度洗脱(1∶0至0∶1),在TLC的检测下合并相同组分得7个组分,显色方法为10%硫酸甲醇溶液处理后烘烤显色或碘蒸汽熏蒸显色。

A组分(氯仿):大量晶体析出,经氯仿-丙酮重结晶后得化合物3(200mg)。

B组分(氯仿/丙酮9∶1):经硅胶柱层析(石油醚/异丙醇,石油醚/乙酸乙酯),结合重结晶等方法最终得到化合物1(26mg)和2(82mg)。

C组分(氯仿/丙酮8∶2):经硅胶柱层析(石油醚/乙酸乙酯,氯仿/甲醇),结合重结晶等方法最终得到化合物4(22mg)和5(8mg)。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实验中共由乙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5个不同类型的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地下块茎中获得,其中化合物1、4、5为首次由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有趣的是,化合物1为两环二萜,而该种植物的地上部分则富含四环二萜,化合物1是否为四环二萜的生物合成原料,值得探讨;由于许多半日花烷型二萜化合物具有很好的抗菌消炎活性,因此,此类化合物是否为腺花香茶菜地下块茎的代表性活性成分尚有待进一步研究。化合物4与5为酚性苯丙素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其存在或许与植物块茎的生长环境有关。

作为民间广泛应用的草药,腺花香茶菜地下块茎的化学成分和药理功效尚未明确。由于不同类型的化学成分的药理协同作用可能是植物产生多种功效的原因,因此很有必要对该植物块茎进行系统研究,全面揭示其化学成分和生理活性,为充分利用该植物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1〕《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66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512-532.

〔2〕冯艳,钟志溪,黄小玲.香茶菜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J〕.中药材,2001,24(6):458-459.

〔3〕张覃沐.抗肿瘤药物的药理与临床应用〔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239-242.

〔4〕孙汉董,许云龙,姜北.香茶菜属植物二萜化合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93.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第19卷〔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40-159.

〔6〕王国才,胡永美,张晓琦,等.穿心莲的化学成分〔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7,3(4):199-200.

〔7〕易艳萍,邹盛勤,谢晚彬.毛泡桐叶中乌索酸的提取分离及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4):799-800.

〔8〕王秀军,杨明利,第振学,等.向日葵根石油醚萃取部分化学成分研究〔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07,3(4):199-200.

〔9〕李娜,赵斌,余娅芳,等.白花败酱抗炎作用化学成分研究〔J〕.中药材,2008,31(1):51-53.

〔10〕徐文,周光雄,戴毅,等.木荷茎的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10,41(6):863-866.

(责任编辑 蒋 康)

ZHOU Xingli,WANG Dingwei,YANGMingzhu,JIANG Bei*
(College of Pharmacy,DaliUniversity,Dali,Yunnan 671000,China)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hemical constituents of tuber ofIsodonadenantha.Methods:Compoundswere separated and purified by silica gel column chromatography and their structures were elucidated on the basis of spectral analysis and chemical evidences.Results:Five compoundswere obtained from ethyl acetate fraction of the extract from tuber ofI.adenanthaand identified as 8(17),13-ent-labdadien-15→16-lactone-19-oic acid (1),ursolic acid (2),β-sitosterol (3),ferulic acid (4)and coniferyl aldehyde (5).ConclusionCompounds 1-5 are isolated from the underground part ofI.adenanthafor the first time,and the compounds 1,4,and 5 were firstly obtained from this plant.

Isodonadenantha;terpenoids;phenols

Q949.777.6

A

1672-2345(2011)02-0010-03

2011-01-13

周星利,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药物化学研究.

*通信作者:姜北,教授,电话:13508726387.

Chem ical Constituents of Tuber ofIsodonadenantha

猜你喜欢

香茶柱层析块茎
短期窖藏下马铃薯块茎品质指标的变化趋势
基于NLRP3/Caspase-1信号通路研究三叶香茶菜抗小鼠CCL4急性肝损伤机制
月兔香茶凝紫砂——谈谈“玉兔壶”的工艺之美与象征意义
紫瓯香茶醉太白——简谈“太白韵”紫砂壶的构造与文人风采
泥炭组成成分的GC-MS分析
小蜡叶民间药用物质基础提取模式探索
块根块茎类植物细胞悬浮培养技术与应用
柱层析用硅胶对羌活中主要成分的影响
把自己煮成一壶香茶
厚朴酚中压硅胶柱层析纯化工艺的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