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西方比较视角下的文化本质探讨

2011-09-19

创新 2011年1期
关键词:定义概念人类

曾 贵

中西方比较视角下的文化本质探讨

曾 贵

自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泰勒所下的首个学术性的文化定义以来,学术史上的文化定义可谓蔚为大观,形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定义现象。一方面,这些囿于学科分工所下的文化定义开拓了人类的文化视野;另一方面,这些文化定义过于笼统和抽象玄虚,文化成了一个类似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概念,无所不包,令人更生迷惑。文化定义应该超越学科视野,揭示出文化的本质内涵。就本质而言,文化是在改造世界和认识世界的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人类认知。

文化;文化定义;文化本质

文化是什么?这是文化研究无法避开的元问题,也是一个学术界的“斯芬克斯之谜”。因其答案之多、差别之殊、争议之大,学术史上出现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定义现象。“文化是一个重要、但又含糊甚至混乱的概念。”[1]“每个人都可以对文化作出个人的描述。”[2]“据统计,自从1871年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其《原始文化》一书中第一次给‘文化’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到现在,有关文化的定义已近300种,可谓蔚为大观。”[3]学者们给出的谜底不但没有让人彻悟,反而更使人迷惑,因为谜底往往比谜题本身更加玄奥。研究文化定义,揭示文化本质,有利于消解文化定义之惑,也有利于解除文化研究之困,具有基础性的学术研究价值。

一、中西方文化概念比较

(一)词源视角下的中西方文化概念比较

1.中国文化概念的词源意义

文化的词源意义是文化概念演变的源头。如果把文化概念的演变看做一个类似生物进化的过程,那么文化的词源意义内含着文化定义的基因。在我国,“文”在文献中最初是单独使用的。据考查,“文化”作为一个合成词结对出现,始于晋代之后。在甲骨文中,“文”的最初意思是指纹于人胸前的图案。“织文鸟章,白旆中央。”(《诗经·小雅·六月》)此句中的“文”同“纹”。“文”的原始意义表明,人类的始祖通过纹饰图案,表达他们对身外世界的意义理解和对美的精神追求。后来,“文”的原始意义逐渐抽象化,演变为对外界的一种思想认识。“小利有攸往,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卦·象传》)“天文”是指对自然的思考,“人文”是对人的认识。在中国古代,“文化”的意思多指“文治教化”,既做名词,又当动词。“文化内揖,武功外悠。”(《补亡诗·由仪》)此处的“文化”做名词解,与“武功”相对。“圣人之治天下,先文德而后武功,凡武之所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说苑·指武》)此句中的“文化”是动词意义上的文化,即用“文治”去“教化”落后民族或地区的人。

2.西方文化概念的词源意义

在英语中,“文化”对应culture一词,来源于拉丁语cultura。cultura起源于古拉丁词“colere”,而“colere”的意思是“居住,培植,保护,尊崇”。拉丁语cultura的原意是指对土地的耕作及动植物的培养。Culture的原初意义含有通过人类实践使事物发生变化的意思。同汉语中的“文”一样,英语中的culture最初是由一个很具体的意思演变而来,然后抽象化,后来具有培养、教育、信仰等含义。古希腊著名学者西塞罗传承了希腊重精神和思想的传统,提出文化就是智慧和性灵培养的观点。在受宗教控制的中世纪,文化等同于宗教。到法国启蒙时代,伏尔泰和狄德罗主要强调文化的精神内涵。

(二)学术视角下的中西方文化定义

1.西方学术界的文化定义

从18世纪后期开始,“文化(culture)”一词在西方的含义逐渐与本意脱离。韦森对“文化”一词从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末的概念演变过程作出了较为精当的总结。“在这个时期,文化一词主要指‘自然成长的倾向’以及——根据类比——人的培养过程。但是到了19世纪,后面这种文化作为培养某种东西的用法发生了变化,文化本身变成了某种东西。它首先是用来指‘心灵的某种状态或习惯’,与人类完善的思想具有密切的关系,其后又用来指‘一个社会整体中知识发展的一般状态’。再后表示‘各类艺术的总体’。最后,到19世纪末,文化开始意指‘一种物质上、知识上和精神上的整体生活方式’。”[4]

西方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研究始于19世纪后期,以泰勒的文化定义为标志。学术界公认的最早从学术角度定义文化的学者是英国文化人类学家、古典进化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泰勒(1832~1917)。1871年,他在其代表性著作《原始文化》中,在学术史上首次给“文化”下了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学术定义。“所谓文化或文明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在内的一种综合体。”[5]这一定义被后来人视为经典文化定义,被反复引用。尽管它受到一些学者的指责,“似乎是模糊之处大大多于它所昭示的东西”,[6]但却是后来人定义文化的参照物。事实上,后来的大多学者的文化定义都没有摆脱泰勒的文化定义模式,往往只是结合具体的学科扩大或缩小了文化的内涵。

泰勒的人类学文化定义提出后,对20世纪的社会科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人类学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在思想的地平线上突然喷薄而出,帮助解决了如此多的根本性问题。因此,它似乎也能解决所有根本性的问题。每个人像抓住那使阿拉伯神话中的宝藏洞开(‘芝麻开花’的咒语)一样抓住它,把它当成是打开新的实证科学的钥匙,当作是可以在其上建立一套新分析方法的中心概念。文化概念的突然流行和声势显赫是由于每一位敏感而活跃的思想家都采用它,在各种学术环境中,为各种目的运用它,并采用无论是进一步抽象或是派生的方式去发展它的内涵。”[6]

继泰勒的文化定义之后,不同的学者从各自的学科角度给文化下了五花八门的定义。1952年,美国著名文化学专家克鲁伯(A.L Kroeber)和克拉克洪(Clyde Kluck-hohn)在他们共著的《文化:对其概念和定义的批判性评述》一书中,共收集了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众多学科领域的世界著名学者在1871年至1951年间所下的162条文化定义,并把这些定义归纳整理成描述性定义、历史性定义、心理性定义、结构性定义、行为规范性定义、遗传性定义、不完整性定义等7组(见表1第1~7条)。在书中,克鲁伯和克拉克洪在综合以往文化定义后,给出了他们自认为标准的人类学文化定义。“文化由明确的或含蓄的行为模式和有关行为的模式构成。他通过符号来获取和传递。它涵盖该人群独特的成就,包括在器物上的体现。文化的核心由传统(即历史上获得的并经选择传下来的)思想,特别是其中所附的价值观构成。文化系统一方面是行为的产物,另一方面是下一步行动的制约条件。”[7]

后来,加拿大多伦多教授D·保罗·夏弗进一步扩展了文化定义的内涵。他按照学科的分化区分了哲学的(传统的)、艺术的、教育学的、心理学的、历史学的、人类学的、社会学的、生态学的、生物学的、宇宙学的等10种并存的文化概念。其中,生物学文化概念和宇宙学文化概念突破了传统的文化概念,将文化扩大到了物种范围(见表1第8、第9条)。[8]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的学科边界日趋模糊化。在此背景下,D·保罗·夏弗教授提出了一种总体视野的文化定义。他认为,文化是“一个有机的能动的总体。他关涉到人们观察和解释世界、组织自身、指导行为、提升和丰富生活的种种方式,以及如何确立自己在世界中的位置”。[9]

为了克服文化的多元性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借鉴了D·保罗·夏弗教授的总体文化定义,在1982年举行于墨西哥的文化政策会议上,给文化下了一个更宽泛的定义。“文化在今天应被视为一个社会和社会集团的精神和物质、知识和情感的所有与众不同显著特色的集合总体,除了艺术和文学,她还包括生活方式、人权、价值体系、传统以及信仰。”[9]这个文化定义在糅合了人类学、社会学等以往文化概念所指称的文化内容的同时,强调了文化“与众不同”的差异性。

马克思认为,人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是文化产生的动力和源泉。人通过实践将自身确立为与自然相对立的主体,又创造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文化世界。因此,在马克思看来,文化的本质是人化。1876年,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指出,文化就是人化,起源于劳动。

表1 代表性文化定义

2.国内学术界的文化定义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文化思想传入闭关已久的华夏大地。“文化”一词原本与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概念相去甚远,但随着西方学术著作和思想的输入,西方文化概念,尤其是作为分析性范畴的人类学文化定义逐渐被我国一些具有开放心态的学者所接受。在译介西方文化的过程中,“文化”成了一个与英语“culture”一词相对应的名词。1908年,鲁迅在他的《文化偏执狂》一文中认为,“文化”一词除了包含文明的智力方面这一一般含义之外,还指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的某些方面,如社会政治组织的形式和社会关系的类型等等,可以看作一个分析性的范畴。[10]鲁迅对文化含义的分析既有西方启蒙思想的影子,也带有明显的社会学文化定义的痕迹。梁漱溟认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的一切,意在指示人们,文化是极其实在的东西。文化之本义,应在经济、政治,乃至一切无所不包”。[11]他的这一文化定义与泰勒的文化定义具有相似性,只是他的文化定义所指的内容更加广泛,“一切无所不包”。台湾著名学者钱穆的文化定义就带有明显的人类学色彩。他指出,“文化只是‘人生’,只是人类生活……文化是指集体的、大众的人类生活”。[12]

1949~1976年之间,由于受政治环境的影响,现代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在我国学术界消隐。文化被看成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中的一部分,是为政治服务的。改革开放以后的1980年代,我国掀起了一个文化研究热潮,作为一个分析性范畴的西方文化定义重新被学术界广为接受,其中特别是人类学和社会学的文化定义对我国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第3版)把文化解释为“①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③指应用文字的能力及一般知识”。关于文化的本质,我国大多数学者认同马克思的观点,即文化的本质是人化。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对文化生活需求的增长,文化成了一个研究热点,文化心理学、文化哲学、文化社会学、文化经济学等交叉学科的研究蓬勃开展。但是,在文化研究如火如荼的同时,我国学术界的文化定义五花八门,文化概念十分混乱。“文化部门主管‘文化’,主要指领导艺术、文博、图书馆等单位,这种习惯性概念,与教育、学术等又有区别;再广一点的理解,便是在理论研究中经常使用的一般的‘文化’定义,指观念形态,就是说,除了政治、经济、军事等,都可以说是文化;更广的定义,则是文化学者所使用的‘文化’概念,里面无所不包,政治、经济、军事的问题都涉及,一部‘文化史’,几乎就是‘通史’的同义词。”[13]

二、中西方文化定义评析

学术上的文化定义肇始于西方的人类学文化定义,此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哲学等几乎所有的社会科学都相继作出了学科性的文化定义。其中,人类学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文化定义数量最多,影响也最大。人类学从人类行为的角度定义文化,把与人类行为有关的一切都囊括到了文化定义之中。社会学则从人的社会性角度,把人类社会行为和结果均纳入了文化范围。西方的文化定义的内涵包罗万象,形成了开放的大文化观,有利于多向度地研究文化。但是,西方文化定义存在明显的缺陷:第一,文化定义因学科、因人而异,过多过滥,随意性大,甚至相互矛盾;第二,把文化的具体表现形式等同于文化本身,没能揭示文化的内在本质;第三,文化定义与人们的日常理解相距甚远,文化定义过于学院化,脱离大众的理解;第四,把文化等同于文明、财富、社会等概念;第五,把文化概念演变成了一个无所不包且高度抽象的概念,类似黑格尔的“绝对精神”概念。

绝大部分的文化定义无助于人们清晰把握文化概念,反而更加模糊了人们对文化的理解。根据西方学者的学术定义,与人的活动及其活动结果有关的一切都是文化的。文化概念的形式和内容都被抽象掉了,成了一个什么都是却又什么都不是的高度抽象的概念。西方的文化定义使人深陷文化的诸多困惑之中。例如,如果说文化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那么一个不学无术的财主和一个学富五车的穷书生,谁才是文化人?所有的劳动产品不都是文化产品了?一切生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岂不都是文化生产了?那样的话,农民种地、渔夫打渔、工人简单的产品组装等等岂不都是文化生产了?既然说文化是财富的总和,那用财富来替代文化,岂不更加明确?如果“文化可以定义为是一个社会所做、所思的事情(见表1第7条),那么贪污、贩毒、走私等犯罪行为不也都是文化了?如果不受学术定义的影响,也许一般人心里对文化概念都有一个自明性的把握,而参阅了这些五花八门的文化定义后,就不知何谓文化了。之所以文化定义让人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不明反晦,是因为那些文化定义没能真正概括和揭示出文化的本质。

三、关于文化本质的探讨

既然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能接受城市文化、生态文化、制度文化、器物文化、文化产品、文化产业、文化市场、文化营销等表述,那么它们一定暗合了人们对文化概念的普遍认同,也就是说,它们有共同的本质。定义因学科因人而异,这是人文社会科学受到诟病的一个重要原因。不同学科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文化,但文化定义必须具有普适性。“文化不应该和任何专业化概念混为一谈,不管它被称为医学文化、文学文化、哲学文化,还是科学文化或其他什么文化。所谓文化概念,就是按其本来面目对文化进行思考,而不加任何限定词。”[14]

在学术史上令人眼花缭乱的众多文化定义中,笔者认为,雷德菲尔德的文化定义是深有见地的。“文化是由社会传递、并由社会各阶层所分享的知识。它包含实际存在的知识和行为规范的知识,并体现在器物和行为上。”[15]这一文化定义区分了文化的内容和表现,扼要简明。但是,雷德菲尔德的文化定义存在明显的不足,其定义范围过窄,把本应该归为文化的内容排斥在了文化概念之外,弱化了文化概念的解释力。因为,在汉语语境中,知识一般是指具有科学性的人类认知。如果把文化的本质归为知识的话,那就把巫蛊文化、宗教文化、神鬼文化等排除在了文化视野之外。因此,在文化定义中,应当用“认知”取代“知识”。

在吸取文化的词源意义和借鉴中西方文化定义中的合理成分的基础上,笔者认为,文化是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人类认知。人类借助符号记录认知,用语言表达认知,通过符号和语言来传达和传承认知。这些认知依据其思考对象,可以区分为对社会的认知和对自然的认知。认知包括科学的认知和非科学的认知,因而文化也有正确与错误之别、积极与消极之分。科学是文化中具有积极性和真理性的部分。人文社会科学是关于人和社会的认知总体,而自然科学则是关于自然的认知总体。人们把认知应用到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过程中,文化就体现在人类活动之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本身不是文化,只能说是文化产品,是文化的载体。泰勒所说的“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包括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而获得的其他任何能力、习惯”本身也不是文化,只是文化的各种表现。通过这些文化表现形式,可以解读人类文化发展的程度。

把文化的本质归为人类认知的总和,以往文化定义带来的诸多困惑就能随之消解。根据定义,真正意义上的文化活动是增加和传播认知的活动,如科学研究、写作、文艺活动等就是典型的文化活动。工农业生产主要是人们应用文化的具体实践活动。从事人类认知传播和累积的人才是真正意义的文化工作者,如教师、作家和艺术家等。文化学习和交流的实质是人类认知的学习和交流,学校是集中传播文化的场所。人类可以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获得文化,文化水平可以通过对比人们对社会认知的程度来加以比较。

四、结论

总之,与人类活动相关的一切都打上了文化的烙印,人类的文化活动就是一个积累和应用认知的过程。人类实践具有文化意义,但本身不是文化,只是应用文化的过程。它体现着人类文化水平的高低,同时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积累着新的认知,因而实践也是文化的源头活水。物品和遗迹本身不是文化,而只是文化的载体。究其本质而言,文化是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人类认知。

[1][英]马克·J·史密斯.文化——再造社会科学[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1.

[2][法]路易·多洛.个体文化与大众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116.

[3]邹广汉.当代文化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8.

[4]韦森.文化与秩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9.

[5][英]泰勒.原始文化[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1.

[6]Clifford Geertz.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M].London:Fontana Press,1993.

[7]A L Kroeber,Clyde Kluck-hohn.Culture:A Critical Review of Concepts and Definitions[M].New York,1952:181.

[8][美]卡尔·齐墨.人类的道德直觉源于进化[N].参考消息,2004-04-19.

[9]D Paul Schafer.Culture:Beacon of the Future[M].Twickenhan:Adamantine Press,1998.

[10]王思齐.鲁迅早期五篇论文字义[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78:96.

[11]梁淑溟.中国文化要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0:9.

[12]钱穆.文化与生活[M].台湾:世界书局,1969:90.

[13]吴修艺.中国文化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8.

[14][法]维克多·埃尔.文化概念[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21.

[15]E Wilson.Sociology,Rules,Roles and Relations[M].Illinois:The Dorsey Press.1996:51.

[责任编辑:潘丽清]

G04

A

1673-8616(2011)01-0116-05

2010-10-26

曾贵,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博士(广东深圳,518060)。

猜你喜欢

定义概念人类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幾樣概念店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学习集合概念『四步走』
聚焦集合的概念及应用
成功的定义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
修辞学的重大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