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父亲”的苦恼 “儿子”的需要

2011-09-14王茂宗

教育艺术 2011年9期
关键词:威特樵夫儿子

王茂宗

有这样一则故事:一个被誉为“渔王”的老人,很希望三个儿子也能继承他的衣钵,所以在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给他们一些渔技,凡是捕鱼能用到的所有技巧,老人都尽心传授,就怕三个儿子有什么不明白的。等儿子长大后,他们的渔技却是十分平庸,他的精湛技艺后继无人了,结果让老人非常苦恼。

同样还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位樵夫,有两个儿子。儿子长大后,他要他们独自去森林砍柴,临走时告诉儿子,要是车子坏了或者发生别的事,需要会教给他们一切的!回家途中车轴突然断了,两兄弟想起了父亲的话,大喊“需要”来帮他们,喉咙喊哑了,天也黑下来了,可是“需要”并没来帮助他们。万般无奈,兄弟俩只好自己动手,从来没有修过车子的两兄弟竟把车子修好了。回到家后兄弟俩跟父亲诉起苦,父亲告诉他们说:“这就是你们所呼唤的需要呀!这不是你们光喊就能到来的,而是要通过实际行动得到它。”

那位渔王,对儿子尽心传授捕鱼技巧,可谓是一位对孩子负责任的父亲,结果得来的是儿子渔技平庸;而那位樵夫,让儿子独自去砍柴,可谓是位不负责任的父亲,结果换来的是儿子学会了修车。究其成败的原因,我们不难发现,渔王只重视对儿子进行捕鱼技巧这一间接经验的传授,却忽视了让他们去亲自实践捕鱼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令父亲苦恼;而樵夫放手让孩子去实践生活,让孩子在实践中去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父亲的“懒”培养了儿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懒”父亲的确高明。这对我们的教育颇有启示。

一位老师在教学反思中这样写道:“反思前一阶段的教学,有点面面俱到,就怕学生不会,上课的时候基本上是滴水不漏,唯恐哪一点讲不到,结果成绩却不理想。”稍作比较不难发现,我们的老师有着与那位渔王相似的苦恼,尽心尽力地传授知识,结果却收效甚微。无论是渔王还是我们的老师。他们都是尽职尽责的,但是却把本应由儿子、学生来完成的事情一律都包办了,不用他们动脑动手,只是把知识一股脑儿地“喂”给他们,这样的学习过程就把学习者当成了接受知识的容器,实践主体脱离了自主地思考与体验,这实际上就是扼杀了他们的智慧,摧残了他们的个性,于是他们便只有知识却丧失了能力。卢梭说过,不去研究儿童在生长中所需要的究竟是什么,只是拿成人所积累的知识,也就是与生长的迫切需要毫不相关的东西强加给儿童,必然不会有什么好结果。

19世纪德国著名教育家卡尔·威特的儿子小威特生下不仅不聪明,而且还先天不足。老威特没有放弃,而是认真承担起教育儿子的重任。他从把小人书中有趣的故事讲给儿子听开始教小威特读书,等儿子有了兴趣后,老威特干脆不讲了,而是鼓励小威特自己去看,大大激发了小威特一定要学会识字,以便自己更好地去看书的愿望和兴趣,最终在老威特的放手教育下,小威特未满十四岁就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小威特的个性、主体能动性被充分张扬开来,这都得利于老威特的教育方法。

樵夫和老威特的“懒”,换来了儿子的成功,这是他们敢于放手让儿子去面对生活、去体验生活的结果;是他们放手让儿子去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果,这不正与素质教育的理念一致吗?面对学生的终生发展,我们的老师的确应该学会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体验、去创造。要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要“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学上”,要在指导学生懂得如何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上、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上、加强实践主体的体验与探究上、弘扬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上做深入的研究与实践。这对被教育者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七年级一节数学课上,老师讲的是《扇形统计图》,课堂大部分时间是学生在交流自己做的调查统计结果,有的做了体育爱好的调查,有的做了偏科现象的调查,有的做了独生子女的调查,有的做了最受欢迎电视节目的调查。这节课上教师几乎成了“闲人”。而为了上好这节课,数学教师早在一周前就已经布置了做调查的任务,并进行了精心指导。这个班的学生无论在课前还是在课上都忙得不得了。这堂课全班同学都有成功的愉悦感,没想到枯燥的数学课竟引起了学生如此浓厚的兴趣。

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在于成功地设计并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去从生活中去搜集所需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学会对生活中的信息进行分析整理,整个学习过程实际上成了学生对信息的自我理解、自我体验的过程。这样的学习过程,不仅让学生学到了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收集分析信息的过程中,学会了对社会生活进行主动的思考和解读。教师成了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帮助者,教师引导学生把生活变成自己的教科书和学习课堂,实现了教学实践的生活化。

记得曾读过《为什么起跑领先终点输》这篇文章,文章深入分析了我国的中学生屡获世界奥林匹克竞赛金奖,为什么却至今未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的原因,反思了为什么美国中学生虽在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并不多,但却是世界上获得诺贝尔奖最多的国家。有人认为奥林匹克竞赛与我国基础教育重记忆训练、重技能训练的教育传统相吻合,我国的学生能够获得高水平的竞赛成绩当然就顺理成章了,而对于重实践、重创造力的诺贝尔奖来说,我们的学生却是望尘莫及的。素质教育的理念也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造能力,如果我们真正能通过教师角色的转变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真正把世界、把生活变成学生学习的教科书,让学生成为自主知识的“习得者”,相信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一定会培养出获诺贝尔奖的人才。

为了“儿子”的“需要”,愿我们从“父亲”的“苦恼”中解放出来。

(作者单位 山东胶南市泊里镇中心中学)

(本栏责任编辑 项 珍)

猜你喜欢

威特樵夫儿子
打儿子
樵夫与赫尔墨斯
谁的儿子笨
你养的好儿子
说说“难”和“易”
说说“难”和“易”
邻居家被盗
长颈鹿的叫声
照片
一个“臭”词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