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高校综合资源构建平地瑶音乐的传承发展体系

2011-08-15吴祖斌

贺州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平地瑶族民族音乐

吴祖斌

(贺州学院 艺术系,广西 贺州 542800)

利用高校综合资源构建平地瑶音乐的传承发展体系

吴祖斌

(贺州学院 艺术系,广西 贺州 542800)

平地瑶民歌凝聚了瑶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彰显出瑶族音乐文化久远、古朴的神韵,由于它形成的历史原因,既保留了瑶族自身固有的文化,又吸收汉、壮族文化,因而具有开放性、多元性文化特征。利用好高校人文、教育与文化综合资源,构建瑶族音乐传承发展体系,造就一个适合平地瑶音乐生存与发展的空间。

高校教育;综合资源;平地瑶音乐;传承发展

民族音乐的传承发展,是由音乐创造、音乐保存、音乐转移构成传承体系。瑶族的平地瑶音乐由瑶族人民集体创造;音乐的保存由专家学者及音乐教育工作者实施;音乐的转移则需要有传承主体,这个主体应该适应未来人类的艺术审美需求,具有一定音乐知识与技能,在这个环节里,现代音乐教育手段的融入,高校的人文、教育与文化资源的利用,共同建立平地瑶音乐的传承发展体系。

有人用“能走路就会跳舞,能讲话就会唱歌”来形容以歌传情善于歌舞的瑶族人民,正如山歌唱的“只要留得嘴巴在,不死也要唱山歌”是他们的真实写照。在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精神文明程度不高的年代,没有电影、电视、网络等视听媒体,晚上围着篝火唱歌,是瑶族人民日常生活一个重要内容,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也是他们交往、教育、娱乐的一种形式。在特定环境中,瑶族音乐便有它生存的空间与发展动力。但是,在现代传媒日益发达的今天,那些传统的传承方式显得无力和无奈,目前只有极少数的中老年人会唱,一旦这些老年人走了,活体的民族音乐将随之而逝,恐怕若干年后人们只能到博物馆去感受它的存在,在乐谱上欣赏它的风采了。在自然社会发展中,万物都经过一个诞生 ——发展 ——消亡的过程,对于一些存在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而消亡的事物,人类当然回天无力,但是对于民族音乐来说,人们有能力、有责任使其得以持续发展。1984年,教育机构便关注到民族音乐的传承,自治区民委创办了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2008年,广西艺术学院开设“民族音乐表演”专业,这些都是利用高校的综合资源,包括人文资源、教育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地方培养民族歌手,给民歌传承奠定基础。贺州学院地处平地瑶文化区域,更应立足民族音乐文化,服务地方,发挥优势,促使贺州平地瑶音乐文化得以有效传承发展。

一、利用高校人文资源,建设平地瑶音乐传承发展的载体

高校的人文资源是学校教育所创造的物质、精神文明成果的总和,可以对平地瑶音乐的历史沿袭、思想内容、文化习俗进行研究;对其人工与自然环境系统进行美化;对其音乐艺术发展手段、表现技术进行提升;从音乐美学的角度去审视民族音乐旋律的变化,保证它的民族风格与艺术性高度统一,形成环境承载音乐,音乐促进环境的良性循环,可见,高校人文资源在民族音乐传承显得格外重要。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任何地方民族音乐文化都不能脱离本土文化在另外的环境有效生存,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俄国美学家普列汉诺夫指出:“任何一个民族的艺术都是由它的心理所决定的,它的心理是由它的环境所造成的”[1]47。自然与人造环境等人文资源是平地瑶音乐持续发展的载体。如富川凤溪村的风雨桥、古戏台、戏曲、门楼、牌坊、祠堂、对联、壁画等诸多文化,这些充满人文景观的自然与人造环境,养育了一代代平地瑶歌手,都是平地瑶音乐得以有效保存和转移的宝贵的财富。

平地瑶音乐是在本土的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及口传歌谣等诸多文化中吸取养分。高校的音乐、文学、美术、设计、建筑等人文资源,对民歌传承这一载体进一步的挖掘研究,提升影响力,在平地瑶生活区域,杜绝纯经济利益的开发,利用当地的传统节日,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民间音乐活动,或者建立地方民族音乐文化节等,给歌者提供一个施展音乐才华的平台,给平地瑶音乐提供一个生存空间,继而与其他艺术(如戏剧、文学、美术、建筑等)携手,营造平地瑶音乐发展的自然环境,让平地瑶音乐文化持续发展的土地变得更加肥沃,从而更适宜瑶族民歌的成长。

二、利用高校教育资源,给平地瑶音乐的传承发展提供保证

“云南民族文化传习馆”、“土风计划”、“云南源生民族乐坊”等音乐传承方式都离不开音乐教育的诸多手段,而将教育功能全方位渗透是平地瑶音乐得以传承发展的保证。作为地方高校,拥有巨大的教育资源,给少数民族音乐发展提供专业上的技术指导,与当地民歌传人联手,加强创作、表演方面的探索,以及理论的研究,将民歌的实用性升华到艺术性。传统的各种传承方式其实都离不开教与学,而高校是系统的、规范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即理论与实践结合。因此在高校教育的联动下,地方民族音乐能做到内容的创新(作品)、形式的创新(表演)、专业理论的指导等。其实,平地瑶民歌的演唱本身有一套独特的训练方法,如长《蝴蝶歌》,又叫“双飞蝴蝶歌”,用于练习气息、咬字吐字与二人协调配合的技巧训练,称为“歌母”;短《蝴蝶歌》则用于日常对歌,实用性较强,这里的民歌手具有一种早期的唱歌教学训练。作为教学与科研并举的高等院校音乐艺术教育,要积极投身到平地瑶音乐文化传承发展的事业当中,采取地方音乐文化与课堂教学结合,采集平地瑶音乐原始素材,建立瑶族音乐资料库,在保持原生性基础上进行改编与创新,具有时代性与艺术性,学生与瑶民歌手共同表演,既锻炼了学生,又提高民族歌手们的音乐艺术修养。民族音乐艺术也是通过学校教育方能提升的,“所以艺术学习才是提高审美感受力的主要途径”[2]295。

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要是活态保护,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静态保护,活态保护的关键是传承人”[3]。可见,民间歌手的培养是音乐传承的关键所在,这也体现了高校音乐教育在民歌传承中的重要地位,如广西少数民族歌手班,广西艺术学院开设“民族音乐表演”专业等。还有田丰的“民族文化传习所”,采用了以人为本的集体教育模式,结合以老带新、口传身授的传统方式,选择了远离都市的乡村作为基地,目的就是要让民族歌舞音乐回归到自然的、原生态的社会环境里,用活体形式保护民族传统歌舞音乐,这些都体现出教育资源的传承作用。

2010下半年,贺州学院艺术系师生,在富川进行为期2个月的教学实习,他们在当地专业老师、瑶族音乐工作者的辅导下,走访一些民间歌手,掌握了《蝴蝶歌》及《瑶族长鼓舞》基本的演唱、表演,并在毕业汇报晚会上,将原生态的平地瑶歌舞再现舞台,既保持《蝴蝶歌》、《长鼓舞》的原生态风格,又注入现代音乐美学的元素,使得平地瑶音乐更具审美情趣,更符合现代人的音乐艺术审美的追求。在高校音乐艺术教育的支持下,促进了民族音乐传承的软环境建设,将来,这些学生回到《蝴蝶歌》的故乡,他们就是带动《蝴蝶歌》、长鼓舞展翅高飞的动力了,将这些音乐的实用性升华到艺术性,使原生性与艺术系高度统一,提高了审美价值,促进地方人文、教育、审美、环境和谐发展,给平地瑶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利用高校文化资源,展现平地瑶音乐传承发展的意义

平地瑶音乐文化是包容性很大的原生性文化,他们借歌传情,以歌言志,在迎宾送客、恋爱婚姻、婚丧嫁娶、宗教祭祀中,都可以用歌谣的形式给予呈现,折射出民间传统文化的多个方面,包含广泛的民族文化精神。当人们到瑶寨做客时,瑶哥瑶妹们会唱蝴蝶歌欢迎人们的到来:“蜡烛结蕊灯结彩,百花争春朵朵开”;“叠叠青山对笑脸,流水欢歌迎客来”。在民间有这么一个传说,如果当晚遇到油灯的灯芯结蕊,来日必有好事或遇贵人,这些传说,蕴藏着民间传统文化的精髓。还有很多通俗易懂的歌谣体,如“鸿雁飞来九月九,燕子飞来正月正”,“好花长在高山上,好歌装在心头上”等,充满了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而句式、结构、韵脚都符合瑶歌的程式,涉及有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生活常识、养成教育等等方面的内容,文化内涵丰富,意境深远,表达了瑶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当今,瑶民的衣食住行得以满足,生活质量提高,审美情趣也提高了,瑶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发展,不可能再沿袭过去的生活方式,它应该是生活性音乐升华到艺术性音乐,将实用功能变为审美功能。高校有一大批音乐艺术教育的专家学者,他们有渊博的专业知识,善于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民族音乐价值,同时也是社会文化产业的提供者,提供实物形态文化产品,提供可参与和选择的文化服务,提供文化管理和研究服务。

民间音乐艺术的口传心授是从实践到实践的感性传承,唱歌在很大的程度是为“用”所唱,很多原生态音乐的曲调都是只有地方特色而缺少音乐美感,从这方面讲,它难以获得下一代人的青睐,年轻人听多了富于现代气息的流行歌曲,对这些“土”音乐提不起兴趣,它自然很难得以传承下去,原因是它不能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利用高校文化资源,将平地瑶音乐提升到一个音乐美学境界,如瑶族民歌《飞溜飞》,原是师公还盘王愿所唱,3/4拍子,速度较缓慢、情绪压抑,经改为3/4拍后,成为旋律优美、欢快、动听的圆舞曲式民歌,因而它的持续发展与有效传承必然能够沿革下去。这方面陈哲的“土风计划”值得借鉴,他一方面由艺术家采集“固化”,另一方面由资源地自我发展“活化”传承,这样平地瑶音乐既保持传统“土”的风格,又有现代“潮”的气息,从而增强了它的生存力,当它成为瑶族人民精神生活与文化发展的需要,它才有持续发展下去的理由,使得瑶族音乐的传承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平地瑶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人类音乐文化生态的平衡发展,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社会进步的标志。“天上有云就有宵,地上有河就有桥,天下有瑶就有爱,民族亲情传万代”;“唱来三月雨绵绵,唱来藕断丝又连;唱到云儿情绵绵,唱得蝴蝶展翅飞”。这一首首充满诗情画意的歌词,成为民族人文精神的载体,蕴含着人类文化的精华,这些多姿多彩的民歌构成了一部丰富的平地瑶音乐文化史诗,在富川这秀丽山川广泛传唱。在蝴蝶歌、长鼓舞的影响下,近年来,平地瑶民歌传承地富川的建筑文化都以蝴蝶歌、长鼓舞为造型,街道处处有“飞檐翘角马头墙,龙头凤尾伴太阳”的瑶族建筑,把瑶族文化元素融入到城镇基本建设中,渗透在人们的生活中,体现出浓郁的瑶族文化特色,这些物质、精神上的民族元素与高校人文等诸多资源的有机融合,用现代的文化、人文与教育体系替代传统传承方式,让原生性民族音乐在更具艺术性、审美性、文化性,成为瑶族人民生活的精神食粮。

[1](俄)普列汉诺夫.论艺术 ——没有地址的信[M].北京:三联书店,1964.

[2](美)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3]冯骥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传承人[EB/OL].http://club.news.sohu.com/newclub/show.php?forumid=daily&threadid=6688622008-06-13.

Take Advantage of the Integrated Resources of High Education Institutions to Construct the Musical 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System of Pingdiyao

WU Zhu-bin
(Arts Department of Hezhou University,Hezhou Guangxi 542800)

Folk songsof Pingdi yao embodies the intelligence of Yao People,showsfar and primitive simplicity romantic charm of Yao music culture.Because of itsforming history reason,folk songsof Pingdi yao have pluralistic and openness culture characteristics,which not only retain self inherent culture of Yao nationality,but also absorb Zhuang Minority and Hans’culture.taking advantage of the integrated resources of high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cluding humanistic,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to construct the musical 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system of Yao nationality,the descendants can get a chance to enjoy these artistic results created by predecessors,own the conditions and chances to obtain self-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and bring up a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space for music of Pingdi yao.

High education;Integrated resources;Music of Pingdi yao;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J607

A

1673-8861(2011)03-0060-03

2011-06-10

吴祖斌(1962-),男,广西荔浦人,贺州学院艺术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音乐传承和音乐审美教育。

猜你喜欢

平地瑶族民族音乐
瑶族织锦
高楼万丈平地起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东南亚瑶族研究回顾
瑶族舞曲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遇到一条蛇
60t长64m管道桥平地预制、支架推送架设施工技术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