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王引之《经义述闻》的学术贡献

2011-08-15汪保忠

贺州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训诂前人

汪保忠

(平顶山学院 文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论王引之《经义述闻》的学术贡献

汪保忠

(平顶山学院 文学院,河南 平顶山 467000)

王引之是清代段、王之学的中坚人物,《经义述闻》是其代表性著作之一。由于借助音韵学考证古书经义、辨正通假,发现前人诸多谬误。解释精审,切合义训,名重一时。后世学者多认为王引之目光如炬,见解独到、深刻,探幽显微,做了很多开创性的工作。

《经义述闻》;训诂;通假;连绵词

有清一代,高邮王氏一门之学,继暨前贤,发扬光大,独树高标,几成绝响。其家学渊源,正如焦循所论“郑(玄)、许(慎) 之亚。借张揖书 ,示人大路。《经义述闻》,以子翼父”。即《经义述闻》诸多见闻,出自其父,即“家大人曰”云云。周中孚《郑堂读书记》亦曰:“伯申(引之)即本《疏证》所诠,及平日所闻于其父者,旁征曲喻,证明其说,日积月累,遂成此帙,故曰《经义述闻》”[1]198。著作释义精审而行文简骇,学界历来评价甚高。

王引之,字伯申,号曼卿,江苏高邮人。清嘉庆年间进士,累官至工部尚书,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等,谥文简。《经义述闻》凡32卷,2045条。内容涵盖《十三经》、《国语》、《春秋名字解诂》及《太岁考》。另有《通说》二卷,为归纳通则之作。清代,经学地位仍旧崇高,更兼考据学盛行,《经义述闻》因之颇受学界推重。

阮员序之曰:“著《经义述闻》一书,凡古儒所误解者,无不旁征曲喻,而得其本义之所在。使古圣贤见之,必解颐曰:吾言固如是,数千年误解之,今得明矣”。对其学识,时人评价甚高。“乾嘉大师唯王氏父子至为精博。凡举一义,皆确凿不刊”[2]299。“从严格意义的扬州学派来说,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学说则是‘一家之学,海内无匹’的双星并峙”[3]18。“王氏父子究声音之统贯,察训诂之会通,……释姬汉古书,冰解壤分,无有凝滞。信哉,千五百年未有其人也”[4]177!近年国学日炽,习《十三经》者日众,马融、郑玄、许慎、段玉裁等大家之作,几成推陈出新之势,而《经义述闻》正是此类解经著作。

一、解释精审,切合义训

《经义述闻》属于考订、校勘、归纳古书文例之训诂著作。清代音韵学已臻鼎盛,但独具慧眼之学者“窃以诂训之旨,本于声音”[5]375,将该书应用于训诂。由于研究方法破陈规旧习,故能融通大义,妙达神旨。

王引之能够引申触类、博涉经传、取用自如,既摆脱了前人所受之桎梏,又力求用形、音、义去探幽扬微而审求词义。在清代学术史上,“因声求义”的理论及“音义互求”的原则为戴震首倡,段玉裁、阮元、陈澧、郝懿行等为之继响,在王念孙、王引之手中达到巅峰。“以声音通训诂之本原”是王氏著作的意旨所在,“因声求义”、“音义互求”贯串《经义述闻》全书,是其学说之精髓。

继承古代形义密合之传统,重视古音韵学材料搜集与排比审定,让“小学”走出解经之圈子,恢复其独立之地位,成为解释古代文献之必备工具。历代经学尊崇,训诂之学长期处于附庸地位,但乾嘉时代训诂名家辈出,逞一时之盛,达到了训诂学不世出的成就,被许多学者称为“训诂学上的革命”,形成了训诂学的独立学术地位。

王引之继承前人考据传统而又博通融贯,实事求是,不落前人藩篱,富有开创精神。他在《经义述闻·自序》中“诸说并列则求其是,字有假借则改其读,盖熟于汉学之门户而不囿于汉学之藩篱者也”。正是其识见卓越处。既不主观臆说,又不墨守成规,敢于论前修之是非,以正先儒之误说。

例如,对其父之师戴震,王引之在《经义述闻》“光被四表”一条中,不为尊者讳,进行了中肯的批评,认为“光、桄、横古同声而通用,非转写伪脱而为光也。三字皆充广之义,不必古旷反而后为充也”。至于对其它唐宋诸儒之误,更直陈其失。

江永曾说“著述有三难:淹博难,识断难,精审难。”王引之堪称集淹博、识断、精审于一身。就淹博而言,学贯经、史、子、集。就识断而言,他既反对凿空,又反对株守,主张“不专一家,唯是之求”。

司马迁写《史记》,由于转易多师,因董仲舒、孔安国之故,能把汉人已不大能懂之《尚书》译为时语。王引之就利用《史记》为训诂材料,其他经籍,如《春秋三传》、《国语》、《汉书》、《论衡》更是广罗博采,以为佐证。

王引之在小学、校勘上的成就,清代考据学家中实难有过之者。尤其在音韵、训诂上多有创见。长于校勘,成果精湛[6]130。由于历代经学昌明,十三经注释、疏证之作汗牛充栋,王引之解经独辟蹊径,将经、注相校,利用群书互相印证,纠正了许多前人之失。

二、因声求义,形、义相通

何谓“因声求义”?即《经义述闻》以声音通训诂“:音、形、义三者互相求”。“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7]2。因声求义首倡于戴震,段玉裁、阮元、陈澧、郝懿行为之继响,而到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则蔚为彪炳。

王引之首先将因声求义应用于破通假。朱骏声说“:假借滥于秦火,传写杂而失真”。王引之以为假借有二:一为许慎之假借,即“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一为破通假,即“本字见存,同声假借”。王引之的重要论点是“往往本字见存,而古本则不用本字,而用同声之字,学者改本字读之,则怡然理顺;依借字解之,则以文害辞。”如:

宋公孙嘉字孔父,楚成嘉字子孔,郑公子嘉字子孔 ——古人名嘉字子孔。——《说文》“:孔,通也。从乙子。乙,请子之候鸟也。乙至而得子,嘉美之也,古人名嘉字子孔。”案:孔、好一声之转,空谓之孔,亦谓之好。(郑众注《考工记·玉人》曰“:好,璧孔也。”孙炎注《尔雅·释器》同)嘉美者谓之好,亦谓之孔,义相因也《。汉书·礼乐志》“:令问在旧,孔容翼翼”。孔容,嘉美之容也。“孔容翼翼”,犹言“令仪令色,小心翼翼”也《。汉刘熊碑》阴“屈孔字子玮”。玮、,古字通《。尔雅》“:,美也。”则“孔”亦美也。嘉与孔俱有“美”意,亦俱有“大”意《。尔雅》“:假,大也”。假、嘉古字通。《(大雅·假乐篇》“:假乐君子”《,中庸》引作“嘉乐君子”)。

以声音通训诂还释疑于联绵词。王引之说“上下同义,不可分训,说者望文生义,往往穿凿失其本旨。”《经义述闻》便从古音韵学入手,展开分析。

如:家大人曰:凡书传中言无虑者,自唐初,人已不晓其义,望文生训,率多穿凿。……无虑、亡虑、勿虑、摹略、莫络、孟浪,皆一声之转,大抵双声叠韵之字,其义即存乎声,求诸其声则得,求诸其文则惑矣。

以声音通训诂还考求了语源,发现了大量同源词:音韵相通,或双声叠韵,或旁纽对转《。经义述闻》借助音转之说探求语源,或谓“转语”,或谓“语之转”,或谓“一声之转”。

如:醉而不出,是谓伐德。笺曰“:醉至若此,是诛伐其德也。”家大人曰:“德不可以言诛伐。伐者,败也。微子曰:‘我用沈酗於酒,用乱败厥德於下,是也。’《说文》‘伐,败也’《。艺文类聚·武部》引春秋说题辞曰‘:伐者,涉入国内,行威有所斩坏,伐之言败也。’《一切经音义六》引《白虎通义》曰‘:伐者何,败也,欲败去之。’《召南·甘棠》曰‘:勿翦勿伐,勿翦勿败。伐亦败也。’声相近,故义相通。”

王引之用声相近义相通的理论来说明“是谓伐德”即为“是谓败德”,纠正了前人误解千年之处。

三、求诸语境,探求真义

《经义述闻·自序》云:“既又由大人之说触类推之。而见古人之训诂,有后人所未能发明者,亦有必当补正者,……不揆愚陋,辄取一隅之见,附于卷中”。王引之自己博通群经,能够博采众家之长。“触类旁通,不通全书,不能说一句,不通诸经,亦不能说一经。”对古人训诂多有发明与补正。

如:家大人曰:《终风篇》“终风且暴”,《毛诗》曰:“终日风为终风”。《韩诗》曰:“终风,西风也”。此皆缘词生训,非经文本义。终犹既也,言既风且暴也。……《小雅 ·伐木》曰:“神之听之,终和且平。”…………《正月》曰:“终其永怀,又窘阴雨。”“终”字皆当训为“既”。“既”、“终”,语之转。既已之“既”转为“终”,犹既尽之“既”转为“终”耳,解者皆失之。

王引之广征博引,于高文典册里证明“终”与“既”为一语之转,应该看作清人考据解释学之重大突破。

王引之还有很多纠正古人训诂谬误之处。如:“大雨雪。传曰:‘何以书 ?记异也;何异尔 ?亻叔甚也’。何注曰‘亻叔 ,始怒也’。……引之谨按:亻叔训为始 ,不训为怒。……今按:亻叔 ,厚也(见《大雅 ·既醉》笺)亻叔甚者,厚甚也。平地七尺,雪厚莫甚于此矣,故曰‘亻叔,甚也’”。

王引之在《经义述闻·通论》中说“古人训诂,不避重复,往往有平列二字,上下同义者,解者分为二义,反失其指”[7]1293。又说“经文数句平列,义多相类,如其类以解之,则较若画一,否则上下参差,而失其本指矣”[7]1297。在具体语境中来考察词义,训释词义不离句子和上下文,因而更加可信。

四、启语法、修辞之先声

在马建忠《马氏文通》之前,中国没有系统的语法观念,一些学者,如汉代郑玄、唐代孔颖达已经有一些模糊的语法意识。发展到清代王引之之时,已经能够用语法解释经典、串通文意。当代学者杨树达、裴学海诸先生对此问题多有论述。

如:桓公三年:“今灭德立违”。杜注曰:“谓立华督违命之臣”。家大人曰:“违,邪也。与回邪之回声近而义同。立违,谓立奸回之臣”。

晋代杜预做注解时,把“违”解释成“违命”,这里“违”被看作是动词,王引之解释成形容词,“违”是“奸邪”之义,杨树达评论认为似乎更为恰当。

在《经义述闻》多条论述里,王引之还注意用修辞方法来解释儒家经典,尽管当时修辞学还没有成为一门系统而富独立地位的学科。如:左传“广哉熙熙乎”。予谓熙熙,即广也。周语云:“熙,广也”。此处所谓“重言”,即是一种修辞方法,即“叠字”。其他还有互文、省略、对文等等。

应该承认,《经义述闻》的杰出之处在解释训诂学上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南朝齐梁之际文论大家刘勰曾慨叹“敷赞圣旨,莫若注经,而马郑诸儒,弘之已深,就有深解,未足立家”[8]762可王引之以《经义述闻》校勘子、史,旁及群经,却卓立一代。首先是考证、甄别古典经传,“虽前人所未及,犹复表出之,以俟为朴学治古文者采择焉”;次之“音”、“形”、“义”三者结合,“考之今文,参之古音,犹得更而正之,以求一心之安,而补前人之阙”;再次《通说》之校勘通则,“前人传注,不皆合于经,则择其合经者从之。其皆不合,则以己意逆经意而参之他经,证以成训,虽别为之说,亦无不可。”“《经义述闻·通说》所收各篇论文中,其中批评前人望文生训和增字解经的弊病以及论经文假借各条,尤为明白剀切,为研究训诂学和注释学者所不可不反复细读的重要文献”[9]205。同时,王引之也重视虚词之训诂,认为“善学者不以语词为实义,则移文作解,较然易明。”总之,王引之青出于蓝,在段玉裁、王念孙的基础上,归纳了大量触类旁通之校释条例,详细阐释了语法修辞规律。

[1]姜聿华.中国传统语言学要籍述论[M].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92.

[2]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M].北京:三联书店,1986.

[3]赵航.扬州学派新论[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1.

[4]李建国.汉语训诂学史[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6.

[5]赵振铎.中国语言学史[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6]孙钦善.中国古文献学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4.

[7]王引之.经义述闻[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0.

[8]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十[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9]郭在贻.训诂学[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

On Wang Yin-zhi’s Academic Contribution for Jing Yi Shu Wen

WANGBao-zhong
(School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f Pingdingshan University,Pingdingshan Henan 467000)

Wang Yin-zhi is the core figure of Duan and Wang’s knowledge in the Qing Dynasty,Jing Yi Shu Wen is one of his representative works.The use of phonology by meaning of research in ancient books,Discrimination interchangeability,that many previous false.Explain the appropriate training to meet defined,veryfamous at the time.Later scholars believe that Wang Yin-zhi,s look is the torch,offer unique,profound,Probing microscopic,done a lot of pioneering work.

Jing Yi Shu Wen;exegesis;interchangeability;two alliterated word

H13

A

1673-8861(2011)03-0047-03

2011-04-24

汪保忠(1969-),男,河南信阳人,平顶山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

猜你喜欢

训诂前人
论字词训诂与文本阐释的互动关系
训诂与阐释——阐释学体系建构讨论
致寝前人语
《说文》形义匹配思想与训诂价值
从《孟子集注》的释词看朱熹对前代训诂的继承、优化和推进
打渔人
趣味古文
论文化背景知识在训诂中的作用
爱情从来没有进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