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说新语》里的“于”用法

2011-08-15骆庆生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世说新语淮北连词

骆庆生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世说新语》里的“于”用法

骆庆生

(淮北师范大学 文学院,安徽 淮北 235000)

《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产生的一部笔记小说。《世说新语》里的“于”除做介词外,还可做动词等。由于该书所处的特殊时代,因此,对《世说新语》进行专文讨论,可以共时地呈现出“于”在该时期的用法特征。

《世说新语》;于;用法

《世说新语》①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而且又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汉语语音、词汇、语法发展的重要语料,在语言学界受到很高重视。《世说新语》流传的版本很多,本文探讨的版本是由张万起、刘尚慈译注的以袁本②为底本的《世说新语译注》。《世说新语》中“于”一共出现了347次(其中有2个“于”表示姓氏,不在讨论范围内),其中含“于是”57次,“至于”10次。“于”在《世说新语》里的用法多样,分别为介词、连词、动词、助词等,本文将对各种用法进行探究。

一、介词用法(共273例)

(一)“于+宾”用在谓语中心语之前,做状语(共107例)

《世说新语》里,介词“于”与宾语结合成“于+宾”结构,用在谓语中心语之前,主要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动作行为的对象等(统计时不包括“于是”),以下将详细讨论。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范围

可译为“在……”等(共59例),例如:

(1)“诸葛靓在吴,于朝堂大会。”《言语第二——21》

(2)“庾公不知,忽于猎场见齐庄,时年七八岁”《言语第二——49》

2.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可译为“在”等。经考察,在《世说新语》里,大多通过“于时”连用来表达(共41例),其中“于时”40例,“于今”1例。例如:

(1)“曰:‘袁孝尼尝请学此散,吾靳固不与,广陵散于今绝矣!’”《雅量第六——2》

(2)“于时江左营建始尔,纲纪未举。”《言语第二——36》

3.相当于“在……方面(共6例)

例如:

(1)“殷中军虽思虑通长,然于才性偏精。”《文学第四——34》

(2)“谢太傅语真长:‘阿龄于此事故欲太厉。’”《赏誉第八——131》

4.引出动作行为的施事者(共1例)

例如:“孔子曰:‘衣夫锦也,食夫稻也,于汝安乎?’”《规箴第十——3》

注:《世说新语》中“于是”出现57次,是介加宾还是凝固结构,后文将详细讨论,此处不计统计范围内。

(二)“于+宾”用在谓语中心语之后,做补语。共166例(统计时不包括“至于”)

1.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或起点、来源、趋向等

可据文意译为“在”、“到”、“从”等。跟处所词语或一般名词结合,这是“于”的最常见、最主要的用法(共82例)。例如:

(1)“谓温峤曰:‘...吾欲立功于河北,使卿延誉于江南,子其行乎?’”《言语第二——35》

(2)“洛中人问曰:‘幕府初开,群公辟命,求英奇于仄陋,采贤俊于岩穴。’”《言语第二——22》

3.表示动作行为有关的对象,宾语是人或物品的名称

可译为“向”、“对”等,有时也可以不必译出(共45例),其中“在于”1例,“等于”1例,“关于”3例。例如:

(1)“陈元方子长文有英才,与季方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咨于太丘”《德行第一——8》

(2)“乐令既允朝望,加有婚亲,群小谗于长沙。”《言语第二——25》.

注:(1)“在于”1例:“大略云:‘高士必在于纵心调畅。沙门虽云俗外,反更束于教,非情性自得之谓也。’”《轻诋第二十六——25》

(2)“关于”3例:“答曰:‘发白齿落,属乎形骸;至于眼耳,关于神明,那可便与人隔?’”《贤媛第十九——31》

(3)“等于”1例:“因厉声曰:‘今虽同人主,复那得等于圣治!’”

《方正第五——30》

从语义考察上可以看出,以上“在于”、“关于”、“等于”,都不是凝固结构,均为动词加介词的组合。

4.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

可译为“在”等(共3例)。例如:

(1)“简文虽契素,此遇尤相咨嗟,不觉造膝,共叉手语,达于将旦。”《赏誉第八——144》

(2)“清通于多士之世,官至选曹尚书。”《识鉴第七——27》

4.表示比较

用于名词、形容词、动词或数量词之后(共20例)。例如:

(1)“祖云:‘百里奚亦何必轻于五羖之皮邪?’”《德行第一——26》

(2)“顾谓四坐曰:“...啖刍豆十倍于常牛,负重致远,曾不若一羸牸。’”《轻诋第二十六——11》

5.表示方面、原因、目的

前面用形容词、动词,后面用动词(共14例)。例如:

(1)“袁曰:‘何尝见明镜疲于屡照,清流惮于惠风!’”《言语第二——90》

(2)“子野答曰:‘故当出于难犯耳。’”《方正第五——55》

6.在被动句中的运用

以引进动作的施事者(共3例)。例如:

(1)“嵩性狼抗,亦不容于世”《识鉴第七——14》

(2)“沙门虽云俗外,反更束于教,非情性自得之谓也。”《轻诋第二十六——25》

二、动词用法(共5例)

1.于之:待他(1例)

“殷中军道王右军云:‘逸少清贵人,吾于之甚至,一时无所后。’”《赏誉第八——80》

2.于字:组成字(4例)

“黄绢,色丝也,于字为‘绝’;幼妇,少女也,于字为‘妙’”《捷悟第十一——3》

三、关于连用(分析各个组合的意思)

(一)“于是”,共出现57次,用法如下

1.用作连词,放在句子开头

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里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共有49例)。例如:

(1)“公于是独往食,辄含饭两颊边,还,吐与二儿。”《德行第一——24》

(2)“于是至诸屯邸,检校诸顾、陆役使官兵及藏逋亡”《政事第三——4》

2.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

此种情况,“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当时”、“在这时”等(共有8例)。例如:

(1)“于是王右军往谢家看新妇,犹有恢之遗法:威仪端详,容服光整。”《方正第五——25》

(2)“于是显名,年二十八始宦。”《赏誉第八——17》

(二)“至于”(共9例)

1.作连词

表示提出另一话题,用在下文开头,相当于现代汉语里“至于”的用法有4例。例:

(1)“至于辞喻不相负,正始之音,正当尔耳”《文学第四——22》(2)“至于识者,犹憎其眼。”《方正第五——36》

2.表示程度、范围等

“至”为动词,有实在意义(相当于“到达”),“于”为介词,一共5例。例:(1)“先君与君,自不至于此。”《方正第五——48》(2)“薄伐猃狁,至于太原。”《排调第二十五——41》

四、结论

本文通过对《世说新语》里“于”的分析,可以看出:1.“于”除了可以做介词外,还用作连词、动词等。2.从统计出的数据看,《世说新语》里“于”用在谓语中心之后作补语的情况略多(在全书的“于”作虚词的用法里,约占60%)。3.《世说新语》里的“于”出现了多种连用的形式,如“于此”、“于时”、“在于”、“关于”、“等于”等,有的后来在现代汉语中发展成了一个虚词,如“在于”、“关于”、“等于”;有的没有,如“于此”、“于时”,虽然后两者在《世说新语》中出现的频率很高。4.《世说新语》里的“于是”、“至于”已经开始出现虚化了。“于是”作连词的用法,占了全部“于是”的86%,“至于”的连词用法占44%。由此可以看出,《世说新语》里“于”前的动词已开始虚化,而《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宋时期(420-581年)的典型作品,这也为现代汉语中的虚词语法化路径考察,提供了一条有利的线索。

注释:

①《世说新语》是产生于南宋时期(420-581)的笔记小说,主要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期名士贵族的逸闻轶事。该书是由刘义庆(403-444年)在南宋时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并由梁朝刘峻作注。原书为8卷,刘峻注本分为10卷,当今流传的为3卷,分为德行、言语、政事等三十六门,共一千多则。

②袁本:明嘉靖袁褧嘉趣堂翻刻南宋陆游刻本,简称袁本。

[1]张万起,刘尚慈.世说新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

[2]马建忠.马氏文通[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

[3]杨伯俊.古汉语虚词[M].北京:中华书局,1981.

[4]吕叔湘.文言虚字[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54.

[5]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6]张玉金.介词“于”的起源[J].汉语学报,2009(4).

[7]向光中.古文献施受句谓语体词间之“于”考[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0(3).

[8]王其和.论史记中的“于”和“於”[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5).

[9]世说新语[EB/OL].(2011-11-04)[2011-11-15].http://baike.baidu.com/view/39662.htm.

[10]《世说新语》在线阅读及全文检索[EB/OL].(2011-11-15)http://www.tcm100.com/user/ShiShuoX-inYu/ShiShuoXinYu.aspx.

H146

A

1671-8275(2011)06-0119-02

2011-11-18

骆庆生(1986-),女,安徽芜湖人,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200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文献。

责任编辑:石柏胜

猜你喜欢

世说新语淮北连词
连词that引导的宾语从句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表格大团圆,连词学得全
论李白诗中《世说新语》典故
从《世说新语》看士族女性的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中两晋士人的文学审美趣味
《淮北枳》
淮北 去产能的黑色面孔
西夏语中的对比连词 djij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