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性的回归: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2011-08-15李思华

红河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民族音乐

李思华

(红河学院后勤处,云南蒙自 661100)

人性的回归: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李思华

(红河学院后勤处,云南蒙自 661100)

少数民族音乐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只奇葩,充满了人类原初的、天然的、民族的神秘色彩,是人类本性的释放与回归.然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受到来自社会多方面的挑战,面临着消失的危险.所以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今一项重要的课题,主要包括少数民族音乐自身质量的提高,国家政策以及学校教育的主体传播方式和推广媒介.

少数民族;音乐;人性;教育;传承;发展

在中国这片古老而悠久的热土之上,我们的祖先从莽莽的丛林中、从广袤荒凉的戈壁中、从层峦环绕的深山中,用智慧和汗水、辛劳和勤奋抵挡了历史的拣择,昂首挺胸地跨向了一个崭新的世纪.在这个古老而优秀的国度里,经过了无数的千锤百炼凝结而成的智慧结晶数不胜数,至今仍然闪耀璀璨光芒的一朵奇葩非中国的少数民族音乐莫属.

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多民族国家,除汉族外,55个少数民族各有自己独特的自然和社会特点.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便自然而然地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列.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印迹,延续着我们共同的民族之魂.无论走到哪里,无论相隔多远,牵系我们内心世界的精神锁钥就是这把神奇的民族音乐.少数民族音乐充满了原生态的质朴情怀,是我们现代人极度向往的自由的天堂,既有神秘的色彩又是真实的诉说,召唤着我们发现它、走近它、解读它,揭开少数民族音乐的神秘面纱.

1 少数民族音乐——人类本性的伸展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早就以瞩目的“四大发明”彪炳史册.同时我国又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从而,瑰丽多姿、各具特点的少数民族音乐也随着民族文化的形成应运而生.少数民族多居住在边疆地区,历史上包括现在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受到一定的限制,所以少数民族音乐与其生存生活环境、历史传统、风俗习惯等息息相关,体现出其独有的特点.

1.1 少数民族音乐的天然性

由于历史上少数民族生活方式单一、生存条件落后,与外界缺乏来往,长期形成的民族思想与文化也相对自由分散、不拘一格,在这样的环境里产生的音乐多是“随心所欲”,或是劳动欢歌,或是史实刻录,或是情感宣泄.这种没有经过音乐人的加工修饰而形成的原创型音乐,体现着少数民族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感,纯天然而无污染,很直截了当地释放人们的内心情感,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和谐美.它们是少数民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共同创造出来的,必将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历史的筛选,这正是少数民族音乐的天然性带给它无可比拟的优势.

1.2 少数民族音乐的自然性

少数民族音乐除了具有天然性,还与自然联系密切.马克斯曾指出:“人们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而是在直接碰触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续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自然是一个复合的概念,它包括地理位置、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文特点和物产资源等多方面的内容.在漫漫历史长河的发展中,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相对落后,产生的音乐形式也相对简单并且多是对自然的抒发和体现.比如生活在热带、亚热带山间河谷地区的云南傣族,对大象、孔雀等情有独钟.傣族民歌多是反映傣族的生活状态,歌词也大多反映孔雀、竹楼等与他们生活相关的意象.

1.3 少数民族音乐的民族性

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的灵魂,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经久不衰的有力支撑.少数民族同样具有自己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历史文化传统以及共同的心理素质,从而形成了少数民族自己民族特点.少数民族音乐是充满了民族性的艺术形态,随着文明的不断演进和各民族的不断融合,少数民族音乐的民族情感仍然非常坚强,这种民族意识、民族心理、民族素质经历了几千年世代相传而积累沉淀下来,面对时代变迁、民族融合的洪流依旧植根于少数民族的灵魂深处,没有动摇.

2 少数民族音乐的现状

历史上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民族间交流来往较少,少数民族自身成为一个自然社会系统,一定程度上封锁了与外部的联系,固步自封不利于少数民族音乐接触新的视角、新的源泉,不利于其继续发展.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国家政策方面的照顾,少数民族地区的生存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与外界交流的机会逐渐增多,这给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随着对外联系的加强,少数民族受到汉族及其他民族的同化作用,逐渐失去了本民族的特性,加之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在越来越快的生活节奏中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人性在张望在翘首,少数民族音乐的淳朴、原质、天然也受到一定挑战,呈现商品化的景象.

2.1 新经济浪潮的冲击导致艺术市场化、商品化

随着我国的生产力水平逐渐提高,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逐步融入到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交通、通讯、网络等现代技术使得市场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市场经济体制不够健全,管理不够完善,人们盲目追求利润,导致艺术也趋向于市场化、商品化.为了追求市场效应,少数民族音乐融入了一些现代元素,这就使得其丧失了天然性、自然性、民族性的本质,变得不伦不类,不利于少数民族音乐的继承与保护,更不利于其长远健康发展.

2.2 少数民族音乐的教育普及化程度低

少数民族音乐本身具有本土的质朴性,贴近人类本性的真谛,乐种数量繁多,声调甜美,但是由于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承托少数民族音乐的教育,使得一些宝贵的少数民族音乐资源逐步消失.国家对少数民族音乐的教育投入不够重视,学校少数民族音乐的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学内容枯燥乏味,导致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播范围和程度都受到阻碍.加之,我国应试教育的现状制约着艺术教育的总体发展,有的学校甚至不设立艺术类教师岗位,边远地区学校长期没有艺术学科教师教学,这些都是较为普遍的问题.[2]

2.3 社会群体对少数民族音乐的接受程度不高

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化,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现代文明、思想意识等的巨大变化和冲击,我国民歌的生存空间受到侵占或挤压,导致了会唱民歌的人越来越少,少数民族地区的很多年轻人热衷于都市流行音乐,很多民歌随时都有消亡的危险.[3]音乐的形式多样化,怪异、俏皮、动感的流行音乐符合当代人快节奏的生活旋律,少数民族音乐越来越受到排斥,一些青少年尤其是90后更不知少数民族音乐为何物,这使得少数民族音乐不得不寻求新的方式,逐步让广大社会群体所接受.

3 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

少数民族音乐给绚烂多姿的民族文化增添了跳动的和谐音符,是与人自身生命经验相贴近、本真的、自然的、纯洁的、原质的人性回归.在当代社会,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受到很大冲击,它的普及也受到多方面的阻力.所以保护好这块中华民族的瑰宝,实现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少数民族文化如何传承,一些民族形成了一套相当可资学习借鉴的制度.如傣族就十分注重本民族的音乐文化传承,有一套比较有效的的制度确保了音乐艺术的传承.一个民族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必须培育起本民族文化艺术传承的内在机制,靠外力有时是徒劳的.[4]所以如何有效实现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是摆在每个民族后来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提高少数民族音乐本身被接受与传承的能力

少数民族音乐是一处无比巨大的文化艺术海洋,55个少数民族各有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字,音乐的形式、内容、风格也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然而每个民族由于受到自身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发展的速度和趋向各有不同,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也参差不齐.在这片浩瀚的接近原生态的音乐海洋中,同样存在一些劣质的音乐素材和不为大众所接受的曲目.所以对于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我们也不能做“一揽子买卖”,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优秀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发扬光大.

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速度赶不上社会的发展进程,这是由于少数民族居住地区远离繁华的城市,加上交通不便、语言不通等因素造成的.所以少数民族音乐被接受、被认可的程度还不高,我们首先要提高少数民族音乐自身的质量和水平,加强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提高少数民族音乐被接受的程度.具体来说要组织专门的机构与工作人员去少数民族地区收集当地的音乐资源,由于一些民族有语言没有文字、或者有文字没有对歌曲作出记录,这都需要专职人员热情耐心地去发现、去询问,从民间收集到最真实最有效的音乐素材.音乐专业人士对收集到的素材进行整理、加工、提炼,在少数民族音乐本身天然纯粹的基础上,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结合当前大众文化的欣赏水平,创造出独具一格、喜闻乐见的少数民族音乐形式与内容.这正是少数民族音乐发展的内在创造力和推动力.

3.2 国家政策的支持,增强政府对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重视

事物的发展,内因起决定作用,但是也不能忽视外因的作用.少数民族音乐自身质量的提高,还要依赖一定外力的推动,国家政策和政府的支持是最有力的支撑.国家要通过相关少数民族政策法规加强对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重视,政府也要认真贯彻执行少数民族音乐的相关政策,加大对民族音乐发展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民族音乐传播与培训机制,形成少数民族音乐传承与发展的有利外部环境.

政府要进一步鼓励、支持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办地方性的民族歌手、乐手班及民间性的乐社及相关的艺术节等赛事.在这方面广西和云南走在了前面,各方面也做得比较到位,有些乐社的活动得到海外人士的资助.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采取积极措施,利用中央民族大学、中国音乐学院和中央音乐学院等高等学府的人才优势,面向全国指令性地开办短期培训班.[5]

3.3 着眼于学校教育,提高少数民族音乐的普及程度

在社会飞速发展的今天,少数民族音乐的普及与发展程度远远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学校教育作为社会最有力的传播知识的主流文化渠道,对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所以我们应该利用好学校教育这块主要阵地,适时地引入少数民族音乐的课程,并为此改进教学传承规划的制定和师资队伍的培训.

教育部门要组织相关专业人士,加强对少数民族音乐的理论研究,对其历史发展脉络进行分析和整合,把过去相关音乐资料转化为少数民族音乐素材库(音像资料等),有利于少数民族音乐课程的设置和实现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多样化.

少数民族音乐走进校园,尤其在高校设置少数民族音乐的相关课程.少数民族音乐因民族、地域、语言的差别而不同,这就需要我们在声乐教学实践中认真研究和探讨,不能单纯追求技术化和常规的歌唱标准规范,应该遵循少数民族音乐原有的声音特色和演唱风格,实现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对广大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安排一定的音乐课程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法.通过少数民族音乐课程的设置,增加学生对少数民族历史与现状的了解,培养他们对少数民族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水平,从而大大增加少数民族音乐的普及范围和领域.

另外,学校教育要培养专业人才,近年来陆续在高校设置少数民族音乐的研究专业,院校之间通过对自身少数民族音乐的课程开设状况和科学研究水平进行比较,从中发现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在保留自身优势的前提下扬长避短,改进工作,激励少数民族音乐教学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6]

音乐是流淌的音符,是动听的旋律,是大千世界中最沁人心脾的一抹馨香.虽然各个国家民族语言文字不同,音乐风格千姿百态,但是音乐依旧能通过跳动的五线谱走进人们的内心世界,正所谓音乐无国界.少数民族音乐来自人类最初的最真实的的心灵召唤,在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中悠然自得的流淌了千百年,在人类的灵魂深处指引着人们抛却物欲,向着淡泊、宁静、纯真、天然的美好本性前进.保护好、传承好、发展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是每个国人义不容辞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只有保护好、发展好少数民族音乐净透而空灵、原质而纯粹的天籁之声,才能让人类的本性在悠远的时空交错中找到真我和归宿,在历史的筛选中历久弥新、亘古流芳.

[1] 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M] //.马克思恩格斯: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85.

[2] 史春丽.云南少数民族音乐与音乐传承[J] .昆明大学学报,2008:19.

[3] 向乾坤,陈娟娟.中国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传承与发展[J].当代文坛,2008(3).

[4] 陈蔚.原生态民歌的美学探讨[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169.

[5] 王文韬.学校教育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可持续发展[J],音乐探索,2007:1.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Ethnical Music

LI Si-hua
(Logistic Department of Honghe University,Mengzi 661100,China)

Minority Music is a typical form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 our Country,full of Original、Natural and National Color, release and return to human nature.However, with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development of Minority Music Faced wide range of challenges from the community, Might disappear.So heritage and development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oday ,Include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their own music, policies support, Government support, School education, and Media to promote Etc.

minority music; humanity; education;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J607

A

1008-9128(2011)04-0118-04

2011-05-04

李思华(1974-),男,云南楚雄人,讲师 .研究方向:音乐学研究.

[责任编辑 姜仁达]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民族音乐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音乐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音乐
秋夜的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