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哀牢山区哈尼族梯田湿地生态功能与经济社会价值

2011-08-15黄绍文廖国强

红河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浮萍哈尼族梯田

关 磊,黄绍文 ,廖国强

(1.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昆明 650100;2.红河学院,云南 蒙自 661100;3.云南大学《思想战线》编辑部 ,昆明 650091)

云南哀牢山区哈尼族梯田湿地生态功能与经济社会价值

关 磊1,黄绍文2,廖国强3

(1.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昆明 650100;2.红河学院,云南 蒙自 661100;3.云南大学《思想战线》编辑部 ,昆明 650091)

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也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哈尼族梯田经过千百年耕作,成为云贵高原上经典的人工湿地,它在蓄水防旱、调节气候、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降解环境污染、丰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表现出特殊的生态功能.哈尼族梯田湿地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哈尼族梯田湿地;生态功能;生物多样性

哈尼族是中国西南地区跨境而居的民族之一,中国哈尼族族总人口有163万余人(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他们主要聚居在云南省元江(红河)和澜沧江流域的红河哈尼族族彝族自治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玉溪市等地.以元阳县梯田为代表的“红河哈尼族梯田”于2007年11月被国家林业部列入国家湿地公园,堪称“全球人工湿地典范”.“哈尼族稻作梯田系统” 于2010年6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正式列入世界农业文化遗产.具有千余年历史的这份人类文化遗产,经过历史的沧桑,在全球气候变暖以及中国西南大旱灾的背景下,都表现出湿地特有的良性生态功能.本文以第一手的田野调查资料为基础,对哈尼族梯田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经济社会价值进行初步的探讨.

1 哈尼族梯田湿地的生态功能

湿地、森林和海洋为地球生态分系统的三大类型.水是湿地形成的重要因素,在陆地表面的季节性或常年性积水是形成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原因,成为自然界中最丰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按《湿地公约》的定义为: 湿地为 “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咸水体, 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1]从湿地形成和发展的因素看,可以划分为天然湿地和人工湿地两大类.天然湿地有永久性浅海水域、海岸淡水湖、河口水域、滩涂、盐沼、永久性河流、湖泊、盐湖、沼泽、淡水森林沼泽、草本泥炭地、森林泥炭地等;人工湿地有水田、水产池塘、水塘、水渠、水库、运河等.湿地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防旱蓄洪、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降解环境污染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故其形象地被称之为“地球的肾脏”.湿地又是独特的生态结构,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是众多野生动物,特别是珍稀水禽的重要栖息地,因此,湿地又被称为物种基因库和水禽的恬静乐园.从生态学的角度考察,作为“湿地经典性”[2]的哈尼族梯田系统具有良好的循环生态功能.

1.1 调节蓄水量和调节气候

哀牢山区哈尼族为了生存,从高山区森林中泉水溪流汇集的水源处开挖无数条水沟,把这些泉流以无数条水沟引入村寨周边的缓坡山梁地带,哈尼族历经一代又一代人的生命与血汗在一条条大沟的下方开垦出出层层叠叠的梯田,从半山的村寨周边一直延伸到河谷山脚.由此,“奇迹就出现了,在原先干旱荒芜的山坡上,哈尼族创造出了由成千上万块大大小小层层叠叠的梯田构成的立体化水域湿地.”[2]经过哈尼族千余年的辛勤耕耘,田丘低凹的土壤结构变成了泥炭成分多的水稻土,加之梯田一年四季都灌满了水分,这样,哈尼族的梯田中土壤就形成了大量含水性能良好的炭泥土,生长其中的各种植物及其质地粘重的不透水层使其具备了大量的蓄积水分的功能.因此,层层连片的田丘变成数千万个蓄水池,使干枯的山坡变成了具有蓄水功能的湿地.由于哈尼族梯田有常年流动水面,水分蒸发的气流在森林上空形成绵绵降雨,终年不绝,汇成山间无数水潭和溪流,形成了天然的绿色水库,森林存储的地表径流又被条条水沟拦截后引入梯田,周而复始,由此森林与梯田之间形成良好的循环生态链,这无疑对气候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哀牢山区的红河南岸素有“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美称.

1.2 独特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湿地功能不断得到优化

哈尼族梯田生态系统的食物链、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充分展示在以田棚为中心的梯田生产活动中.

人们在梯田劳作过程中,需要一个避雨、避风和休息的地方,于是在田边地角的空地上建盖了田棚.田棚的底层作为牛、马、鸭、鸡等禽畜厩.梯田一年四季均要灌满水养田,收割谷子时脱落于田里的谷粒,放鸡、鸭觅食.夏秋两季,蚂蚱等昆虫生物较多,是天然的鸡、鸭饲料.春、夏、秋三季中的田埂、田边地角青草嫩而旺盛,有足够的牛、马饲料,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均可在梯田里放野牛,即早放田里食草晚归厩.这样,一来用牛犁田和用马驮运粮食归仓方便;二来将畜粪积存,等栽秧时节又将畜粪还田,增加梯田土壤肥力.春季气候温和,有益于家禽生长,哈尼族族喜欢把成年的鸡、鸭及其小鸡、小鸭都带到田间放养,一来梯田有足够的生态饲料,二来梯田劳作的同时便于管理.从而形成小鸡、小鸭与稻谷同时生长的模式,而且长得快而肥,成年的鸡、鸭除了冬季气候寒冷而产蛋量少外,其余时间均产生态蛋.耕牛是梯田农耕的得力助手,栽插完毕,就将牛关进田棚底层饲养,以割田埂青草喂之,一直关养到稻谷收割完.因此,田棚关养禽畜,形成一种良性的食物链的能量循环圈,构成哈尼族梯田特有的良性循环复合农业人工生态系统.[3]

在天然生态系统中,植物(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储存来自太阳光的能量,不仅养活了植物本身,还为食草动物(消费者)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食物,这就构成了简单的食物链.食物链上的每一环都有能量的损失和转换.哈尼族梯田湿地生态系统中具有多重食物链,物质和能量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进入植物体内,然后沿食物链从绿色植物转化到蚂蚱、蜘蛛等昆虫类的食草动物,然后再进入以梯田为依托生活的各类食肉动物,包括人类高级动物,最后,部分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进入再循环中,如此循环积累能量.由于哈尼族梯田湿地生态系处于亚热带地区,水、光、热等自然分解的要素条件好,其初级生产力高,能量积累快.这就是哈尼族梯田独特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使湿地功能优化的原因.

1.3 保持水土,净化污水

由于哈尼族梯田建造在哀牢山区的高山狭谷之间,山高坡陡,地势起伏大,又地处暖湿气流的迎风坡,夏季常有暴雨发生,高山区土质疏松,成为该地区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诱因.但是,哈尼族以无数代的生命年华,利用一把短柄锄头,一身铮铮铁骨,开山造田,把哀牢山区的无数座群山变成了梯田,形成立体化的湿地分布格局,谱写了一曲恢弘的人工生态乐章.目前,仅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哈尼梯田湿地面积达100多万亩,这在客观上缓解了这一区域的水土流失,抑制了地质灾害的威胁,大大地优化了哈尼族生存区域的自然环境,并形成哀牢山区的一大地理奇观.

哈尼族梯田湿地植物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加之森林溪水流动灌溉,对污水具有净化功能.从久远的过去一直到现在,哈尼族梯田中都普遍自然生长着一种可以作绿肥的浮游植物——满江红(俗称浮萍).哈尼族对浮萍有相当丰富的传统知识.他们认为,此植物可净化水源,因为浮萍在泉眼出口的活水中呈绿色,在缺乏水源流动的死水中又呈红色;由此认为绿色的浮萍对水稻生长有好处,红色的浮萍是产生锈水的诱因,对水稻生产没有好处.在哈尼族地区,哈尼族还有用浮萍作喂猪饲料的习惯.不过,他们认为,绿色的浮萍猪爱吃,红色的浮萍猪不爱吃.浮萍的这些特点,就是与梯田水源有关.源源不断的流水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肥料”,使浮萍生长良好,并表现出绿色.当缺乏活水供应,水中养分较少的时候,浮萍就呈现红色.呈绿色的浮萍鲜嫩,富含养分,猪爱吃;红色的浮萍自身比较瘦弱,养分含量少,猪不爱吃.这是哈尼族梯田系统具有良好生态净化功能的一个例证.与水稻伴生的许多植物都可以凭借自然的力量改善水稻的生长环境.

1.4 珍稀动植物的良好栖息地

哈尼族把梯田构建成立体分布的大型生态园,不仅保持了哀牢山区的水土流失,而且孕育了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使其成为珍稀动植物的良好栖息地.从物种培植来看,梯田最主要的生产功能是种植水稻,哈尼族经过若干世纪的农耕实践后,根据不同海拔地带的土壤气候,培育出100多种不同的水稻品种,极大地丰富了水稻基因,使其成为全球水稻基因库种的良好栖息地.其他野生植物有上百种,其中,可食性的植物有鱼腥草、火草花、野慈菇、野薄荷、薄荷、马踢叶、车前草、水芹、苦马菜、甜蕨菜、竹笋等野生植物.在梯田箐沟边生长着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活化石——桫椤;其他还有董棕、野茶树、藤竹、红椿、番龙眼等二三级保护植物以及数十种珍稀植物.在梯田生态系统中也有上百种动物资源,其中保护性的动物有懒猴、破脸狗(花脸狗)、穿山甲、猫头鹰、水獭、黑蟒、野猫、野兔、蛤蚧、田鸡、麻雀、野鸽、野鸭、斑鸠、鹌鹑、老鹰、燕子、小鹭鸶等数十种野生畜禽类.其次,梯田中还有鳝鱼、泥鳅、花鳅、小鲫鱼、田螺、螃蟹、小虾巴虫、大虾巴虫、蚂蚱、青蛙、石蚌、土狗、水蜈蚣、蜻蜓等数十种野生水栖动物.

2 哈尼族梯田湿地的经济社会价值

哈尼族梯田作为典型的人工湿地,除了具有上述的生态功能外,还具有为人类直接提供水稻、水产品等食物的经济价值.同时,哈尼族梯田代表着山地农业的最高典范,具有观光旅游、科学考察等社会价值.

2.1 哈尼族梯田湿地的经济价值

哈尼族自古以来的生计方式就是经营梯田水稻,梯田水稻是100多万哈尼族赖以生存的最坚实的物质基础.梯田最直接的经济价值就是生产水稻,传统品种一般亩产200千克,最高亩产达300千克,部分梯田推广杂交稻后,平均亩产400千克.稻米是哈尼人的主食.哈尼族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培育了适应不同气候的海拔地带的百余个传统水稻品种,元阳县还存留有早谷、月亮谷、小花谷、大老梗、红脚老梗、白脚老梗、观音谷、薄竹谷、紫米谷、红谷米、冷水谷等30种,其中,薄竹谷、紫米谷、红米谷等每亩产量虽然不足300千克,但其米质口感好,平均市场价达每千克10元以上,而且供不应求.

哈尼族梯田湿地还自然生产鱼、虾等许多水产品,是哈尼族副食的重要来源.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哈尼族养殖的“谷花鱼”,每千克市场价竟达50元.哈尼族梯田养鱼从来不喂添加剂饲料,常流田水带来的浮游小生物和田中生长的微生物群以及稻谷抽穗花粉就是天然鱼饲料.由于梯田稻谷抽穗时产生大量的花粉,也成为鱼儿们的主食,故称“谷花鱼”.由于梯田养鱼容易,管理方便,很受哈尼人的青睐.

2.2 哈尼族梯田湿地的社会价值

其一,哈尼族梯田湿地的旅游价值.随着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哈尼族梯田旅游前景日益凸显出来,以梯田核心区元阳县为例,昔日被称为“江外瘴疠横行”的元阳县,2008年接待国内外游客5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9590.91万元,占当年财政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以上; 2009年全县又共接待游客63.8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总收入47461.89万元,比上年增长11.05.[4]体现了梯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性.作为一个长期以来靠国家扶持的欠发达县域,这是一个奇迹,也是梯田湿地旅游价值的体现.

其二,哈尼族梯田湿地的科学考察价值.哈尼族梯田湿地由于采用了良性生态农业生产方式,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因而具有良好的科学考察价值.例如,云南农业大学朱有勇教授主持的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973项目)“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和保护种质资源的原理方法”,就将元阳梯田传统农业中的可持续要素作为研究的重要内容.根据哈尼人民的口头传说,现在元阳梯田种植的水稻红米品种已经连续种植了上千年.而课题组开展的实物调查工作也证实,元阳梯田长期大面积种植同一个水稻品种至少已有100年的历史.这一情况在世界上同类梯田中实属罕见.为什么元阳红米连续种植数百年不被淘汰?课题组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行研究后发现,“该品种内部有丰富的基因多样性,多样性指数是现代改良品种的3倍.”鉴于此,朱有勇教授认为,元阳梯田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研究可持续农业不可替代的研究基地.[5]

3 余论

2009年冬至2010年春季,中国西南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许多地方水库干涸,河水断流,人畜饮水受到严重威胁,而哈尼族梯田的水面依然波光粼粼,沟水潺潺流淌,大旱之年的栽种和收获几乎没有受到影响,这一奇迹不得不归功于梯田湿地稳定而良好的生态功能.因此,哈尼族族梯田湿地所揭示的人与自然良性互动的模式和途径,可以为我们反思现代农业提供一面镜子、一种参照系,进而为我们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有益的借鉴.

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人类千年农耕文明,国家林业局在考察了红河哈尼族梯田湿地公园项目的湿地资源、旅游资源、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之后,于2007年11月15日正式批准云南红河哈尼族族梯田为国家湿地公园.这是云南省第一个国家湿地公园,极大地提升了哈尼族梯田的生态价值和科学价值.

从本世纪初期,联合国粮农组织积极开展全球性的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计划在全球范围内陆续选择100~150个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遗产地作为保护试点.中国政府积极响应号召,力争有10个不同类型的农业文化遗产地能被列入保护名录.对此,红河州人民政府不失时机,于2009年1月启动了哈尼族梯田申报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经过有关部门的努力,顺利地实现了哈尼族梯田列入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预期目标.于2010年6月14日,红河州人民政府在北京接受了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试点的授牌.由此,云南红河“哈尼族稻作梯田系统”是中国继浙江“青田稻鱼共生系统”之后的第二批被列入保护试点的地方.[6]2010年11月11~15日,“首届哈尼族梯田大会”在滇南红河哈尼族族彝族自治州首府蒙自召开,与会期间,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粮农组织、国际湿地公约组织以及美国环境总署等16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中外专家学者共100多人到哈尼族梯田核心区元阳县实地考察,纷纷对凝结了人类无数辛勤劳动和创造智慧、充分展示人与自然高度融合理念、维护生物多样性的梯田生态系统赞叹不已!哈尼族梯田还被列入近期内中国政府申报世界遗产的3个预备项目之一.这些成为哈尼族梯田湿地的生态功能和经济社会价值得到世界公认的例证.

[1] 刘青松.湿地与湿地保护[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2003:12.

[2] 史军超.中国湿地经典——红河哈尼族梯田[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

[3] 袁爱莉,黄绍文 .云南哈尼族梯田稻禽鱼共生系统与生物多样性调查[J].学术探索,2011,(2).

[4] 红河州地方志办.2010年红河州年鉴[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84.

[5] 朱有勇.元阳梯田红米稻作文化—— 一项亟待研究和保护的农业科学文化遗产[J].学术探索,2009(3).

[6] 李涛.话说红河•哈尼族梯田[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234-237.

On the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Economic-Social Values of the Hanis’Wet Terraced Field in the Ailao Mountainous Areas

GUAN Lei1,HUANG Shao-wen2,LIAO Guo-qiang3
(1.The High School Attached To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Kunming 650100,China;2.Honghe University, Mengzi 661100,China; 3.Thinking Editorial Department,Yunnan University,Kunming 650091,China)

Wetland is a kind of ecological system that is formed by the water-and-land interactions.It is not only an ecological landscape with the richest bio-diversities,but also human’s substaintial living envioronment.The Hanis’ terraced field,as a typical artifical wetland of the Yunnan-Guizhou Plateau after years of farming,has shown special ecological functions in many aspects as in water storing and drought prevention,climate regulation,substances circulation and energy flow,environmental pollutants degradation and in bio-diversity enriching,etc.The Hanis’wet terraced field has its important values in terms of economy and society.

Hanis’wet terraced field; ecological function; bio-diversity

C952

A

1008-9128(2011)04-0001-04

2011-06-20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08XMZ033)

关磊(1964-),男,云南峨山人,云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兼党委书记、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民族文化.

黄绍文,彝族,研究员.

[责任编辑 姜仁达]

猜你喜欢

浮萍哈尼族梯田
长街古宴 宴宴热闹 哈尼族长街宴
维生素D辅助治疗云南哈尼族儿童肺结核的疗效观察
《山区修梯田》
沧海浮萍
秀美梯田
梯田之恋
《红浮萍》中的女性诉求与空间哲学
浮萍入药,湿热不侵
离开你,我是一片浮萍
哈尼族色彩审美文化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