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主体视角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分析

2011-08-15姜霁青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6期
关键词:经典作家落脚点历史背景

姜霁青

(1.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2.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基于主体视角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读分析

姜霁青1,2

(1.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872; 2.福建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福州 350007)

论述了应该怎样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指出:因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物化载体,所以人作为研读行为的主体,其主观取向、研读方式、研读的落脚点等都制约着研读的过程,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和评价。因此,主体必须确立适当的研读取向,掌握科学的研读方式,找准研读的落脚点,方可领会经典作家的精神意旨。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主体;价值倾向;整体性;落脚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最基础的原始存在和物化载体。通过有效的研读原著,我们能深入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家的思想世界,探求其心路历程,从而准确把握其理论意旨,并接受精神的洗礼。然而,对经典著作研读来说,作为研读主体的人总是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其研读取向、研读方法以及研读的落脚点等,都制约着研读的过程和结果,影响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理解、把握和评价。因此,从主体的视角对马克思主义经典研读展开分析,有助于人们清醒认识自身的局限,尽可能摆脱主观条件的束缚,准确领会思想家的言说。态的时代大背景不无关系。那种认为自己毫无立场、毫无价值偏好的人,往往是受最流行的思潮支配的,因此会落入一种很庸俗的价值取向,这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经常讲的。标榜价值中立者在研读原著的过程中往往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在不同程度上淡化甚至排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带有革命性、阶级性的方面,而致力于探寻其中超越阶级性和革命性的内容。这就势必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思想的片面理解。

(2)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信仰。在21世纪多种社会思潮激荡、不少人信仰迷失的历史背景下,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信仰无疑是值得肯定的。这也是真正要读懂读透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所必须具备的一个前提。但对于这样的研读者来说,最大的研读障碍在于能否做到冷静客观。倘若不能突破自已因信仰而可能带来的理解力的局限和外在环境的制约,就不可能在真正读懂的基础上正确评价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

(3)对马克思主义怀有偏见甚至敌意。这样的立场对研读效果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的历史证明,从没有哪一个对马克思主义持有这样立场的人能真正理解并客观评价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思想。偏见甚至敌意本身就已决定了理解马克思主义的不可能性。

由此可见,研读主体的价值取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经典著作的理解。就研读经典来说,

一、主体必须确立适当的研读取向

研读主体的主观性首先表现在其研读原著的取向上。不同的研读者,其研读取向或多或少存有差异。这种差异必然导致研读效果迥异,结论不一。

1.是价值中立还是带有价值倾向性?

对于研读马克思主义原著来说,有什么样的立场和价值倾向,就有什么样的解释框架、什么样的研读结论。研读者在这方面通常有三种情形。

(1)价值中立。很多人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时存在一个思想误区,即总以为自己可以纯客观地进行研究,于是乎标榜价值中立。这种研读倾向同当前盛行以非意识形态方式灌输意识形对马克思主义持有偏见甚至敌意者不可能读懂原著,而标榜价值中立者也很难做到真正理解。对于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来说,也只有在研读过程中秉持理性、客观的科学精神,磨砺出科学、恰当的研读态度和方法等,才能够真正读懂经典。

2.是致力于“纯粹的学术”还是着眼于运用?

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旨趣主要有二种,一种是为了“纯粹的学术”,另一种是着眼于运用。第一种取向可能使得原著研读越来越回到书斋,越来越脱离实际,最后变成孤芳自赏。这种研读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接近思想家们,理解其原意,但很难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实质和精髓。第二种取向则可能通过科学的研读态度和方法,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逻辑,在此基础上把握其思想精髓,进而把马克思主义著作研读转化为我们实践中的思想动力,为实践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同时,要避免这种研读取向滑入实用主义误区,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中长期存在的急功近利、断章取义和挂一漏万等现象,大都与此密切相关。不言而喻,不同的研读旨趣固然会带来不同的研读结果,但各种研读旨趣都有自己的局限和不足。主观取向对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影响也通过研读旨趣彰显出来。

3.是侧重于“再现原生态”还是“问题求证”?

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同的主体会各有侧重。或是寻求再现马克思主义的“原生态”,或是“问题求证”,即带着结论去原著中寻求佐证。多年来,总有人倾向于以当下的“问题式”理解文本。如果这种逻辑被推向极致,问题就发生了颠倒,从“我注六经”变成了“六经注我”。文本不再是目的,而变成了阐发自我意识的工具。这就是阿尔都塞批判的“格栅式”阅读,即文本内容依照我的“问题式”被格式化,裁剪为有用的和无用的。有用的文本被自我理所当然地推崇出来,成为自我在文本中的影子;而无用的部分被自我一笔勾划掉,深深遮蔽在主体意识取向之下。而寻求再现马克思主义原生态的研读,则会尽可能忠于原著本身,做到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原生形态的再现。

二、主体必须掌握科学的研读方式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原理和方法的集中体现。但这些著作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条件,在内容上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和高度的抽象性。因此,运用科学的研读方式,主体才能读深、读透。

1.注重整体性研读

马克思主义学说是“由一整块钢铸成的”[1],必须完整、准确地加以理解。这就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进行整体性研读。邓小平曾经提出“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的重要命题,强调“要对毛泽东思想有一个完整的准确的认识,要善于学习、掌握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的体系来指导我们的各项工作。”[2]对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我们当然也应该采取这种态度。注重整体性研读要抓好三个“结合”:①重点篇目和一般性篇目相结合。既要认真研读在马克思主义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真精神”的重点篇目,也不能忽视在马克思主义的形成和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具有展开补充重释等作用的一般性篇目。②粗读与精读相结合。粗读时要搞清原著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精读时要弄清原著产生的时代背景、核心命题和内在逻辑。③段落分析与整体综合相结合。在分析段落内容的基础上,综合出章节大意及章节之间的内在逻辑,把握经典理论家们的结论,以及结论产生的原因。

2.联系历史背景阅读

思想产生于现实[3]。任何思想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人的思想,带有那个时代的印迹。马克思主义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总是从现实出发,从无产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状况和任务出发,提出自己的理论,历史背景成为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产生的历史背景,就难以准确理解其思想内容。因此,弄清原著的历史背景对于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至关重要。掌握了历史背景,就可以了解作者的思想产生的经验基础,以及如何由经验上升为理论。由于历史距离相隔,现代人不具备革命导师所具有的经验。所以,我们需要了解他们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状况,了解当时无产阶级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需要,在思维中复制经典著作生成的历史背景。通过复制历史背景,了解思想理论形成的必然性,再现思想家的心路历程,由背景演化出思想,从而达到对经典著作的准确解读。

3.具有问题意识

大凡科学创新都必须从问题的发现和提出开始。问题是创新的生长点和源泉。只有具备浓厚的问题意识,理论创新才能获得源源不断的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论创新就是发现问题、筛选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4]。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能信马由缰、一览而过,而必须带着问题去读。比如,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到底包括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具有怎样的逻辑结构?经典作家在自身所处的时代、在特定情况下究竟说了什么?如何言说?为什么这样言说?他们的这些观点到底正确与否?提出之后又有哪些新发展?在今天有何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诸如此类的问题,都是我们在研读过程中必须弄清楚的。

三、主体必须找准研读的落脚点

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最终是为了通过研读解决理论和现实中的疑难。落脚点决定着研读马克思主义原著的意义。这就要求主体要找准研读的落脚点。在当今时代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落脚点应置于以下方面。

1.搞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识别真假马克思主义

真、善、美的事物总是在同假、恶、丑的事物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许多篇目就是理论家们在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假马克思主义及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中而产生的。因此,研读原著,搞清楚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对于识别形形色色的假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如同对民主自由等概念的理解具有多义性一样,当今时代,马克思主义在全球范围内也具有各种各样的解释形式。然而在这些形式中,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却良莠不齐。可以说,一些“主义”或学派扯着马克思主义的虎皮,卖的却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膏药。这就要求我们具有敏锐的鉴别力,洞察其理论本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审判真假马克思主义最权威的武器。因此研读原著的落脚点首先应置于弄清楚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以便对形形色色的“马克思主义学派”鉴别真伪。

2.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理论观点和根本方法

在庞大、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领悟其思想内核与实质,着重把握其基本立场、理论观点和根本方法,是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首要前提。因此,研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全面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理论观点和根本方法,有助于我们在实践中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对我们今天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在具体分析的基础上处理好坚持和发展的关系

研读经典著作,还要求我们立足当代实践、在忠实于原著原意的前提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进行具体分析。努力分清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哪些是需要结合新的实际加以丰富发展的理论判断,哪些是必须破除的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哪些是必须澄清的附加在马克思主义名下的错误观点。在此基础上,以科学的态度和求真务实的作风,处理好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以捍卫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

[1]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M]∥列宁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21.

[2]邓小平.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M]∥邓小平文选: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42.

[3]恩格斯.卡尔·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M]∥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4]秦宣.认真钻研原著提升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的能力[N].光明日报,2010-01-13(003).

On Study of Marxist Classics from Perspective of Subject

JIAN G Jiqing1,2
(1.School of Marxism,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872,China;2.School of Marxism,Fujian Normal University,Fuzhou 350007,China)

Marxist classical works are the carriers of Marxist theory.As the subject of study,people’s subjective orientation,methods and targets would not only restrict the process of the study,but also affect our understanding and evaluating the classical works.Therefore,people should establish appropriate study orientation,grasp scientific methods and find accurate target.Thus they can understand the intent of Marxist classical writers.

Marxist classical works;subject;value orientation;integrity;target

A 81

A

1008-9225(2011)06-0042-03

2011-10-13

姜霁青(1970-),男,安徽颍上人,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福建师范大学讲师。

【责任编辑 刘晓鸥】

猜你喜欢

经典作家落脚点历史背景
室内“跑酷”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理念在工艺流程中的落脚点
张圆满:《祭侄文稿》——特定历史背景下的精神文化产物
法国现代“经典作家”一窥
浅析拉萨关帝庙修建的历史背景
噶尔丹的圣树:今日祭奠崇拜的历史背景(英文)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人民代表会议的历史背景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群众路线的理论奠基与实践探索
官话连篇(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