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第六届淮河文化研讨会综述

2011-08-15汪立星

关键词:阜阳淮河流域蚌埠

汪立星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第六届淮河文化研讨会综述

汪立星

(安徽大学 历史系,安徽 合肥 230039)

由安徽省社科联、蚌埠市人民政府主办,中共蚌埠市委宣传部、蚌埠学院和蚌埠市社科联承办的“第六届淮河文化研讨会”,于2011年11月14日至16日在安徽省蚌埠市隆重召开。来自河北、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福建等地的近二百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提交了一百多篇论文。会议主题为“深化淮河文化研究,服务皖北振兴战略”,与会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就淮河文化区域内历史考古、哲学思想、政治经济军事、人文自然地理、文学和民俗艺术等方面的内容展开了热烈的讨论。现将会议内容概述如下:

一、淮河文化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安徽财经大学曹天生的《关于淮河文化研究的若干问题》,回顾了淮河文化研究从酝酿到催生再到正式展开科学研究这一发展历程,结合淮河文化的定义内容对发展和繁荣其研究提出了期盼。本次会议上曹教授还向与会学者赠送了他与朱光耀教授合作主编的《淮河文化导论》一书。安徽省社科院陈立柱在《淮河文化研究的现状与反思》一文中,论述了反省淮河文化研究的必要性,淮河文化与长江文化、黄河文化比较研究等问题,以及淮河文化研究动因等,在此基础上对淮河文化研究战略提出了新设想。本次会议上淮河文化理论问题的论文虽然不多,但与会学者的讨论十分热烈,大会发言与小组讨论都有很多人论及,说明这一问题研究深为大家所关注。

二、历史与考古研究。历史与考古一向是淮河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部分。安徽大学张爱冰等提交了《江淮群舒青铜器研究的意义》的论文,认为江淮群舒故地青铜器年代体系的建立,可以开拓青铜器分期分域研究的领域,还可以为江淮地区的田野考古实践,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提供理论和内容的支撑。蚌埠学院朱光耀等撰写的《安徽蚌埠双墩一号墓出土石器研究》一文,从出土石器入手,详细研究了双墩春秋钟离国君墓葬中石器的形态特征和岩性特征。朱光耀还在与蚌埠学院朱德宏合作的《疆土分封与权力一统 —— 钟离国君墓的文化考古》中,通过钟离国君墓形制及其出土的文物形制的文化考古,指出钟离国是淮河文化的一处早期起源地。安徽大学汤毓在《从考古学上看先秦时期淮河流域经济》一文中,主要结合考古发现,分三个时期研究了先秦时期淮河流域的经济地位。上海铁路局王大庆在《明清黄淮区域八景分布与变迁》中,采集、整编区域范围内各地传统八景史料并考辨其异同,探寻了八景分布的时序趋势等。信阳师范学院金荣权的《周代群舒地理论考》对周代偃姓群舒国主要活动的区域进行了具体考辨。蚌埠市文物管理处赵兰会在《汤和的智慧人生》一文中,论述了汤和戎马征战,谨慎睿智的人生。阜阳师范学院梁家贵提交《社会发展的双刃剑:历史时期淮北移民地作用》一文,文章认为历史时期移民严重影响了淮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进程,加速了该地区的社会变迁,是该地区经济社会衰落的重要因素之一。安徽大学王开队和颜培华在《清代黄淮平原东部地区流民问题述略》中指出这一地区流民问题突出,规模从清初至清末呈不断增长趋势,且流民现象逐渐形成了习惯性、季节性和专业性三大特点。阜阳师范学院吴修申和卢燕的《阜阳地方志中的倪嗣冲形象初探》,探讨倪嗣冲在不同时期地方志中的形象问题,认为倪嗣冲在民国时期和20世纪90年代在阜阳地方志中形象颇为不同。

三、哲学思想研究。阜阳师范学院顾家旺在《 <管子>中的人本思想》一文研究了《管子》中“人本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社会实践,认为在实现齐国富强图霸的过程中,管子学派所主张的“以人为本”思想在《管子》一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沈叶鸣《试论大禹精神与淮河文化的关系》认为大禹精神不仅是涂山大禹文化的源头,而且是淮河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同样研究淮河文化精神的有徐州师范大学的梅良勇与袁静的《淮河文化精神研究》等。蚌埠学院于世勋《淮河流域的道家思想浅析》认为道家文化代表着淮河流域的文化精髓,流域内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管子五大文化巨匠影响深远。怀远师范学校的王同探讨了道家思想的历史意义。南京师范大学张金玲、蚌埠学院刘海燕的《论“自性化”“知天命”与道家思想的本体性同构》也探讨了道家文化与淮河文化的关系等问题。

四、经济政治军事研究。经济政治军事是淮河文化研究的重要方面。淮阴师范学院张文华和李巨澜提交《隋唐时期淮北地区农业生产的地域差异及其盛衰变迁》一文,通过大量的统计数据,说明隋代淮北农业的恢复和发展很快,但是仍然存在东部与西部发展程度不同的地域差异。安徽大学朱正业在《20世纪30年代淮河流域的传统食品业研究—— 以榨油业、酿酒业为例》中,认为20世纪30年代,随着工业化的持续推进,淮河流域的传统食品业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与挑战,但是传统优势犹存,仍然居于主导地位,并对淮河流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安徽财经大学鲁峰在《安徽沿淮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研究》一文中,提出改变沿淮湿地利用方式的新思路,即协调人与湿地的和谐关系,修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等,来实现湿地生态旅游与湿地生态恢复的融合。蚌埠学院郑晓奋在《皖北振兴:基于文化经济协同演化研究》中,在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不断扩大和区域经济极化日益增强的背景下,系统研究了皖北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并探讨淮河文化与皖北经济的双向互动关系。淮北市委党校马跃提交论文《前资本主义时代的政治经济学——读马俊亚 <被牺牲的局部:淮北社会生态变迁研究>(1680—1949)》,认为淮北社会生态恶化以及各既得利益阶层对盐业利益的瓜分都是权力配置的结果,这种资源配置体制下,只能加大地区和阶层之间的不平等。总后勤部汽车管理学院王硕民在《论淮河流域军事文化基本特征》中认为加强对淮河流域军事文化特色的研究,有利于深刻认识中国传统军事思想文化,发挥先进文化的启迪作用,于当前和今后的军事斗争准备也有一定现实意义。安徽省语言学会管德宏提交《淮上军队辛亥革命的重要贡献》一文,依据现有史料,从四个方面论述了淮上革命军对辛亥革命所作的重要贡献。阜阳师范学院的徐涛和徐修宜在《捻军运动研究与展望》中,论证捻军是独立于太平天国之外、活跃于皖北的一支清末农民起义武装,分析了捻军运动研究落后于太平天国研究的原因,并建议设立捻军运动纪念馆和捻军运动文献资料库。厦门大学周运中在《南宋时期淮河口军事地位的凸显》一文中,通过回顾宋代以前史书中记载的淮河口战事,考证两宋之际韩世忠从淮河口溃逃一事的经过,论述了淮河口在宋朝时期的军事地位,认为不仅有羊家寨、喻口等要镇,还有如新的沿边要镇庙湾,淮河口业已成为宋金对峙的军事要冲。

五、人文自然地理研究。淮河文化研究的又一重点是人文和自然地理方面,包括人物家族和地名考证研究以及水文研究等。安徽大学简梅青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颍川钟氏家族政治文化论述》中,考证了魏晋南北朝时颍川钟氏家族在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影响。蚌埠市博物馆辛礼学提交论文《怀远龙亢桓氏家族考》,则对龙亢名士家族桓氏做了考察。蚌埠学院陈珂和朱光耀在《怀远地名文化透析》一文中,对怀远地名文化进行探索,挖掘出了怀远地名中蕴藏的文化内涵。同样对地名有考据研究的有安徽省民俗学会巩思良的《丘地名初考》。淮南联合大学穆可才、李福明提交《千里淮河的地理标识及其文化积淀》一文,认为千里淮河作为中国第三条文明之河,处在气候、经济、民族、政治环境激烈碰撞和冲突的南北过渡区域之中,淮河流域的文化呈现出包容并蓄、南北交杂、东西融合的特点。阜阳师范学院的吴海涛与曾承在《淮河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预研究——基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区水源的视角》一文中,从淮河跨流域调水的生态补偿机制和国内外该方面研究现状这两点上,论述了研究淮河流域跨流域调水的意义。同时,吴海涛还与阜阳师范学院于文善在《历史时期淮河流域灾害发生的人为因素》中,围绕历史时期淮河流域灾害的人为因素作了相关探讨。南京农业大学卢勇提交《“水上长城”——洪泽湖高家堰大堤建筑成就考》一文,讨论了高家堰大坝建设的一些成就。宿州学院井红波的《淮河流域古代运河的变迁及其生态环境影响——以唐宋汴河为例》论述了古代淮河流域著名的人工河流汴河开凿、变迁过程中对淮河流域的经济的影响。

六、文学和民俗艺术研究。蚌埠学院的华全红在《现代文化背景下的安徽文人——以苏雪林为例》,论述了从五四运动以来以苏雪林为典型代表的安徽文人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作出的贡献。蚌埠学院的李艳洁在《淮河流域在汉代文学家地理分布中的重要意义及其地域背景阐释》一文中,以曹道衡等主编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为依据,对汉代淮域文学家进行地理分布的统计和分析研究。阜阳师范学院吴从瑞的《走出困境与依附——探寻时代背景下界首彩陶传承与发展之路》一文,就如何传承与发展界首彩陶这一民间美术工艺,提出了自己的论述和建议。苏州大学陈正俊的《早期石崇拜演化与荆山、山的石文化》研究了山的石文化崇拜,认为这种巨石崇拜是原始时期中的代表。阜阳师范学院的张邦建在《明清时期淮河流域婚俗的传承与适应性选择》一文中,认为明清时期“黄河夺淮”后,淮河流域环境和社会发生变化,婚俗出现适应性选择。阜阳师范学院刘勇和武汉体院学院李磊提交论文《阜阳传统武术的历史与继承》,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角,论述了阜阳传统武术辉煌的历史,呼吁人们保护并继承传统武术。同样呼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淮南文广新局刘化文的《淮河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阜阳市博物馆杨玉彬在《淮河流域出土东汉人物画像的初步观察》中,对目前见于著录的淮河流域人物画像镜进行分类统计,梳理物象特征,认为淮河流域人物画像特色鲜明,自成一系,并对其兴衰演变作了探讨。蚌埠学院李清和陈蕾的《管见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流变特点》认为,由于淮河流域处在我国南北过渡的特殊地理位置,其民间音乐流变有着鲜明的过渡、融合、兼容、传承等特点。同样对淮河流域音乐舞蹈等民俗文化有梳理的还有:蚌埠学院陈德琥的《道家审美文化视阀中的花鼓灯艺术》、信阳师范学院李敬民的《在神圣与凡俗之间转换——以豫南皖西民间的仪式舞蹈展演模式为依据》。蚌埠学院邬旭东在《打造淮河文化品牌,提升蚌埠文化软实力》一文中论述了打造淮河文化品牌的必要性以及具体步骤,并就提升蚌埠文化软实力提出了几点构想。

淮河文化研究是一项综合性的研究,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以上为叙述方便大略做了区分。总之,本届“淮河文化研讨会”与往年相比学者们的视野有所扩大,涉及范围更广,内容更丰富,研究也更有深度,诚如安徽省社科联副主席洪永平在会议总结发言中指出的,它将成为淮河文化研究的一个新的起点。

责任编校 文方

猜你喜欢

阜阳淮河流域蚌埠
淮河流域省级河湖长第一次联席会议召开
第二届淮河文化论坛在阜阳举行
合肥至霍邱至阜阳高速公路今年开建
魏山忠副部长率队赴淮河流域安徽、山东开展汛前检查
安徽阜阳颍上:“产业花”结出“脱贫果”
淮委研究部署淮河流域推进河长制工作
商合杭铁路阜阳西站信号系统特殊点的运用
对话蚌埠:药品采购究竟咋啦?
蚌埠药采是非热议
蚌埠药采事件回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