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桓谭生卒年新考

2011-08-15孙少华

关键词:灵台建武甘泉

孙少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桓谭生卒年新考

孙少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 文学研究所,北京 100732)

因为历来直接证据较少,桓谭生卒问题一向争议很大。桓谭自云“年十七为奉车郎中”与《后汉书》本传称桓谭“出为六安郡丞,……道病卒,时年七十余”,无疑是考察其生卒年的关键点。桓谭十七岁陪侍汉成帝赴甘泉的时间,有可能是汉成帝“微行”的鸿嘉元年(前20)。本此,桓谭生年当在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卒年在汉光武帝建武十一年(35)。

桓谭;谢承《后汉书》;鸿嘉元年

桓谭为两汉之际著名思想家,沛国相人(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西北)。1975年,安徽大学的一些师生曾在淮北市相山发掘到“桓君山藏书处”石碑一方,乃明崇祯年所立。这说明,桓谭至少在明末还具有一定的文化影响。

桓谭在两汉之际,一度与扬雄、刘歆齐名,并且熟知当时的经学、天文、历算、谶纬、音乐、辞赋、治水、神仙等各方面的知识,算得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者。桓谭今存作品不多,他的《新论》一书,也因为久已亡佚,其中的零章断句,给今天研究桓谭造成了很大困难。但由于桓谭是跨越两汉,历仕汉成、哀、平、刘玄更始、王莽新朝、刘秀光武六朝的著名学者。他生活的时代,正逢古文经学初步兴起,音乐、天文、养生、谶纬与阴阳学说等思想也极为盛行。因此,研究桓谭,对我们了解两汉之际的学术状况与思想变动,很有意义。而这些研究,首先离不开对桓谭生卒的把握。

关于桓谭生卒年问题,历来争议较大。前人对桓谭研究已有综合述评[1]。在此基础上,笔者拟对其再行思考。

前代史书与类书引桓谭《新论》有关其生卒年的主要资料颇夥:

《太平御览》卷二百一十五:“桓谭《新论》曰:‘余年十七,为奉车郎中,卫殿中小苑西门。”[2]1028

《北堂书钞》卷一百二:“桓子《新论》:吾少时为奉车郎,孝成帝出祠甘泉河东,见部先置华阴集灵宫,门曰‘望仙’,殿曰‘存仙’,欲书壁为之赋,以颂美二仙之行。”[3]430

《艺文类聚》卷七十八:“后汉桓君山《仙赋》曰:余少时为中郎,从孝成帝出祠甘泉、河东,见郊先置华阴集灵宫。宫在华山下,武帝所造,欲以怀集仙者王乔、赤松子,故名殿为‘存仙’。端门南向山,署曰‘望仙门’。余居此焉,窃有乐高眇之志,即书壁为小赋,以颂美曰……”。[4]1260

《后汉书》桓谭本传:“其后,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5]961

今人多参照这些材料进行了各方面分析,但对桓谭生卒年却众说纷纭,多有争议。今将一些主要观点胪述于次:

1.汉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至汉光武帝建武十二年(36)说。汪廷奎、邱耐久认为,建武十二年之前,天下未定,光武又崇尚节俭,不可能有兴建明堂、灵台等大型建筑的举动。建武十二年,军阀割据的情形结束在望,天下行将实现统一,故桓谭因议灵台地址被贬而死的时间应在建武十二年,即公元36年。参照“年17为奉车郎中”、“少时”随帝出祠、卒时“年70余”等史料,桓谭的相对生年应在公元前36年[6]。

2.汉成帝建始二年(前31)至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二年(46)说。姜亮夫先生在《桓谭疑年的讨论》中认为,桓谭极有可能是永始四年(前13年)随汉成帝出祠,如此,其生当于成帝建始二年庚寅,其卒在建武22年以前[7]。

3.汉成帝阳朔元年(前24)至汉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56)说。姜亮夫《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等采此说。姜亮夫认定,绥和二年(前7年),桓谭随汉成帝出祠,上推17年即为阳朔元年(前24年);其卒在汉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56)。

4.汉成帝阳朔二年(前23)至汉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56)说。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卷三据汉成帝绥和二年(前)祠甘泉、河东,又据《续汉书·礼志》立明堂乃中元元年事,考证桓谭当生于此年。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从之。今人多从此说。

5.汉元帝永光元年(前43)至汉光武帝建武四年(28)说。前捷克学者鲍格洛在其《桓谭的年代》和《再谈桓谭的年代》中提出了这一说法。他根据六安郡省并于建武十三年的史实,推断谭不会卒于该年之后。他根据《后汉纪》建武四年条下记述了桓谭受宋弘举荐、罢给事中以及他两次上疏等事,认为这一年极有可能就是桓谭的卒年;他又根据桓谭享年有“70”和“70余”两种历史记载,认为“桓谭的年龄为69岁至72岁”,照此推算,其生卒年当以“公元前43年到公元28年为最可能”。董治安先生主编的《两汉全书》采纳此说。

6.生年在汉成帝阳朔二年(前23)之前,卒年存疑说。曹道衡《桓谭生卒年问题志疑》认为,桓谭的年龄恐怕比刘汝霖推测的要大,他出仕的时间也比绥和二年为早。他的生年应早于阳朔二年(前23)[8]。

7.汉成帝永始元年 (前16年)至汉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56)说。臧知非《桓谭生卒年考》认为,据《后汉书·光武帝纪》中元元年“初起明堂、灵台、辟雍”,桓谭因选灵台地址对奏不合上意被贬而死,其卒年“当在是年”。又按其卒时享年70余,其生年应在公元前16年前后[9]。

8.日本人大久保隆郎《桓谭年谱考》将桓谭生年定于汉元帝永光四年 (前40),卒年定于汉光武帝建武七年(31),年七十一[10]。

另外,还有汉成帝鸿嘉元年左右 (约前20年)至汉光武帝建武中元元年(56)说、汉元帝竟宁元年(前33)至汉光武帝建武十五年(39)说、汉元帝永光四年 (前40)至汉光武帝建武八年(32)说、存疑说,等等。

大致说来,前人对桓谭生卒年的说法各有援据,不无道理,但也有很多偏颇之处。如众人对“初起明堂、灵台、辟雍”、“道卒”、“年七十余”等关键词的理解,还是有值得商榷之处。

毫无疑问,“年十七为奉车郎”是考察桓谭生年的一个关键点。有人虽然怀疑这种说法不一定可靠[11],但没有切实证据,故我们还当信从此说。另外,桓谭与扬雄、刘歆的交往,也可作为考察其生卒年的依据。

历史明确记载的汉成帝出祠甘泉、河东凡四次:永始四年(前13)、元延二年(前11)、元延四年(前9)、绥和二年(前7),我们现在所做的,就是进一步考察这四个年份哪一个适合桓谭“年十七”这个条件。

范晔《后汉书》称其“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刘珍《东观汉记》、袁宏《后汉纪》亦皆称其“七十余”卒;明陈禹谟补注《北堂书钞》称“案谭时年七十余”。可见学者多以桓谭卒时在七十开外。惟谢承《后汉书》称:“桓谭年七十,非毁俗诸儒,出为六安郡丞,感而作赋,因思大道,遂发病卒。”此处似乎谢承认为桓谭“年七十”时“发病卒”,看起来这种说法与他书所记有所不同。

但是,笔者认为,范晔《后汉书》桓谭“出为六安郡丞”与“道病卒,时年七十余”之间,有一个时间差;谢承《后汉书》“年七十,非毁俗诸儒,出为六安郡丞”与“因思大道,遂发病卒”之间,也有一个时间差。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各书所记桓谭“道病卒”,谢承《后汉书》则称:“桓谭年七十,非毁俗诸儒,出为六安郡丞。感而作赋,因思大道,遂发病卒。”由谢承记载分析,好像桓谭只是在七十岁时出为六安郡丞,但并未“道卒”,而是在“感而作赋”之后才“发病卒”。

由谢承记载我们可以得出两个信息:第一,桓谭七十岁时出为六安郡丞;第二,桓谭“发病卒”时并非七十岁,实际上已逾七十。这样看来,谢承的记载与其它各书的记载还是一致的。另外,范晔《后汉书》与其它各书记载的“道病卒”,很像是谢承《后汉书》所言“因思大道,遂发病卒”之误,即各书在记载之初或流传过程中产生了脱字现象。如果确实如此,对范晔《后汉书》称桓谭“道病卒”的记载,就应该重新认识。

关于桓谭卒年,还有两个要素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有诏会议灵台所处”与“出为六安郡丞”。

首先,《资治通鉴》卷四十四的记载可以给我们很多启示:“(中元元年)是岁,起明堂、灵台、辟雍,宣布图谶于天下。初,上以《赤伏符》即帝位,由是信用谶文,多以决定嫌疑。给事中桓谭上疏谏曰:‘凡人情忽于见事而贵于异闻。观先王之所记述,咸以仁义正道为本,非有奇怪虚诞之事。盖天道性命,圣人所难言也,自子贡以下,不得而闻,况后世浅儒,能通之乎!今诸巧慧小才、伎数之人,增益图书,矫称谶记,以欺惑贪邪,诖误人主,焉可不抑远之哉!臣谭伏闻陛下穷折方士黄白之术,甚为明矣;而乃欲听纳谶记,又何误也!其事虽有时合,譬犹卜数只偶之类。陛下宜垂明听,发圣意,屏君小之曲说,述《五经》之正义。’疏奏,帝不悦。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以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出为六安郡丞,道病卒。”[12]299

《后汉书》所称“有诏会议灵台所处”,与“起明堂、灵台、辟雍”并非同一事。故以“起明堂、灵台、辟雍”的中元元年作为桓谭卒年,值得商榷。很多学者认为,“有诏会议灵台所处”与“起明堂、灵台、辟雍”之间,有一个时间间隔。这种说法有其道理。因为,第一,《后汉纪·光武皇帝纪》记载“是岁,起明堂、灵台、辟雍”之后,又以“初议灵台位,上问议郎桓谭”云云,转为叙述往事。并且桓谭非谶被光武“良久乃解”之后,又有“谭以屡不合旨,出为六安太守丞”,“屡”字显示“初议灵台位”与“出为六安太守丞”之间,应有一个时间段。《资治通鉴》采纳了这种记叙方式,在“是岁,起明堂、灵台、辟雍,宣布图谶于天下”之后,亦以“初”字领起转入倒叙桓谭反对谶纬与出为六安郡丞及“道病卒”事。可见,中元元年并非“有诏会议灵台所处”与桓谭出为六安郡丞之年,当然也并非桓谭卒年。

其次,《后汉书》、《太平御览》卷四八三引《东观汉记》与《资治通鉴》称桓谭出为“六安郡丞”,《后汉纪·光武皇帝纪》、《文选》卷五十四李善注引《东观汉记》与明王《大事记续编》卷九称其“出为六安太守丞(之官)”①《文选》卷五十四刘孝标《辨命论》李善注:“《东观汉记》曰:‘桓谭字君山,少好学,遍治五经。光武即位,拜议郎,诏会议云台。上问谭曰:“吾以谶决之,何如?”谭不应,良久对曰:‘臣生不读谶。’问其故,谭颇有所非是。上怒曰:‘桓谭非法,将去斩之。’谭叩头流血乃贳,由是失旨,遂不复转迁,出补六安太守丞之官。意不乐,道病卒。’”,“郡丞”与“太守丞”属于同一职官。据《后汉书·郡国四》:“庐江郡,建武十年省六安国,以其县属。”《宋书》卷三十六《州郡二》:“庐江太守,汉文帝十六年,分淮南国立。光武建武十三年,又省六安国以并焉。”《后汉书·肃宗孝章帝纪》,元和二年五月,改庐江为六安国。《东观汉记·丁鸿传》:“元和二年,车驾东巡狩……三年,以庐江郡为六安国。”[13]649《资治通鉴》卷四十四胡三省注:“贤曰:‘六安郡故城,在今寿州安丰县南。’余据《郡国志》,建武十六年省六安国②胡三省“建武十六年省六安国”,“六”当作“三”。,以其县属庐江郡。谭出为郡丞,不必在是年。《通鉴》因灵台事并书于此。”[[5]61据此可知,第一,桓谭出为六安郡丞,不在中元元年,其卒当然亦不在此年;第二,六安国入庐江在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37),则桓谭出为六安郡丞时间必在建武十三年(37)之前,其卒又应在出为郡丞之后。

如此,至建武十三年,桓谭至少已经七十岁。也就是说,桓谭生年至晚当在汉成帝建始元年(前32)。本此,上面所说的那四个汉成帝出祠的时间,都不符合桓谭任奉车郎的条件,因为如果桓谭在这四个年份正好十七岁的话,其生年各为:汉成帝建始四年(前29)、河平二年(前27)、河平四年(前25)、阳朔二年(前23)。由这四个年份至建武十三年(37),桓谭皆不满七十岁。故桓谭为奉车郎的时间,应不在这四年之中。

那么,桓谭随汉成帝赴甘泉,还会有其他时间吗?

检索史书,汉成帝除了这四次赴甘泉、河东,在鸿嘉元年 (前20)还有一次“微行”。《汉书·成帝纪》:“(二月)上始为微行出。”张晏曰:“于后门出,从期门郎及私奴客十余人,白衣组帻,单骑出入市里,不复警跸,若微贱之所为,故曰微行。”[14]316《资治通鉴》卷三十一:“(鸿嘉元年)二月壬午,上行幸初陵,赦作徒;以新丰之戏乡为昌陵县,奉初陵。上始为微行,从期门郎或私奴十余人,或乘小车,或皆骑,出入市里郊野,远至旁县,甘泉、长杨、五柞,斗鸡、走马,常自称富平侯家人。”[12]206这次出行甘泉,汉成帝虽然属于“微行”,但应该少不了奉车郎中的侍奉。桓谭以奉车郎身份从汉成帝赴甘泉,即在鸿嘉元年(前20)二月辛丑。

这种说法有无道理呢?《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引桓谭《新论》,却称“孝成帝出祠甘泉宫”、“从孝成帝出祠甘泉、河东”,其时桓谭当为“奉车郎中”。《汉书·郊祀志》:“建始元年,徙甘泉泰、河东后土于长安南北郊。永始元年三月,以未有皇孙,复甘泉、河东祠。绥和二年,以卒不获佑,复长安南、北郊。建平三年,惧孝哀皇帝之疾未瘳,复甘泉、汾阴祠,竟复无福。”[14]1265据此,如果按照桓谭《新论》所言,桓谭从汉成帝赴甘泉、河东“出祠”,当有两种可能的时间:第一,建始元年(前32)之前;第二,永始元年(前16)与绥和二年(前7)之间。第一种情况,即以建始元年桓谭十七岁算来,桓谭至建武十三年当超过八十岁,不合常理;第二种情况,实际上也就是史书记载的汉成帝赴甘泉的永始四年(前13)、元延二年(前11)、元延四年(前9)、绥和二年(前7)四种说法,上文实际上我们已经做出了否定。

《北堂书钞》卷一百二引《新论》:“吾少时为奉车郎,孝成帝出祠甘泉河东,见部先置华阴集灵宫,门曰‘望仙’,殿曰‘存仙’,欲书壁为之赋,以颂美二仙之行。”[3]430桓谭颇有闲暇,竟然在集灵宫“书壁为之赋”;并且,《四库全书》本《北堂书钞》记载,桓谭作赋还是“承命”而作①《四库全书》本《北堂书钞》:“桓子《新论》云:予少时为奉车郎,孝成帝幸甘泉宫,欲画壁为之赋,以颂美二仙之行。余承命为作《仙赋》,以书甘泉之壁。”。这与《汉书》记载的汉成帝他们出祠甘泉、河东的庄重仪礼颇有不合。我们可以认定:桓谭所称此次“出祠甘泉宫”,有可能并非朝廷正式行为,而是汉成帝的个人举动,故桓谭才能以优游之心游玩、作赋。其时甘泉祠皆罢,桓谭《新论》“出祠”之说,只不过是当时汉成帝掩人耳目的“托辞”而已。

本此,我们将桓谭从汉成帝赴甘泉宫的时间,定在鸿嘉元年(前20)二月辛丑,是有道理的。本年,汉成帝微行甘泉,桓谭十七岁,以奉车郎随行,则其生年当在汉元帝建昭三年 (前36)。由此时至建武十三年(37),桓谭已逾七十。再根据谢承记载桓谭七十出为六安郡丞的说法,桓谭出为六安郡丞的时间当在建武十年(34)。这个时间,与史书记载的汉光武帝建武十三年省六安的记载不悖。

又,建昭三年(前36),桓谭一岁,扬雄十八岁,刘歆约十五岁,王莽十岁②这些说法,分别见钱穆《刘向歆父子年谱》、刘跃进《秦汉文学编年史》、陆侃如《中古文学系年》与刘如霖《汉晋学术编年》。。钱穆《刘向歆父子年谱自序》以为,“桓谭、杜林与歆同时”;《刘向歆父子年谱》以为,桓谭卒在建武初年,年七十余,其生年与刘歆、王莽略同时[15]88。我们将桓谭生年系于建昭三年,与钱穆先生的推断颇相吻合。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桓谭的卒年。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卷十八上《桓谭传校补》称:“谭于西汉成帝时,即以父任为郎,又为乐府令,历哀、平两世,凡十一年。又更新莽、更始,至建武初元,凡二十年。其齿当已六十矣。卒年仅七十余,则仕光武朝不过十许年也。”[16]1035笔者认为,王先谦之说不无道理。

上文说过,建武十年(34),桓谭七十岁,出为六安郡丞;其后,桓谭“因思大道,遂发病卒”。由“出为郡丞”到“发病卒”,这个时间不会相隔太久。同时,在这个时间段内,史书对桓谭的事迹再无记载,由此分析,这个时间间隔最多为一年。结合王先谦“卒年仅七十余,则仕光武朝不过十许年”的说法,桓谭卒年当在建武十一年(35)。本年,桓谭七十一岁。

以上考证的这个时间段,大致符合桓谭生活的历史、经济、文化、文学等思想背景,将这段时间作为研究桓谭生卒的参照,是可行的。为了进一步开拓桓谭研究的学术空间,挖掘桓谭的文学、文化价值,笔者拟在此基础上进行《桓谭年谱》的整理工作,并正以桓谭《新论》为基础,对桓谭各方面的思想进行深入细致的考察。

[1]张子侠.建国以来桓谭研究述评[J].淮北煤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

[3]虞世南.北堂书钞[M]∥董治安,主编.唐代四大类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4]欧阳询.艺文类聚[M]∥董治安,主编.唐代四大类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6]汪廷奎,邱耐久.桓谭生卒年代考[J].广东社会科学,1985(3).

[7]姜亮夫,陶秋英.桓谭疑年的讨论[J].杭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62(1).

[8]曹道衡.桓谭生卒年问题志疑[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

[9]臧知非.桓谭生卒年考[J].徐州师院学报,1987(4).

[10]大久保隆郎.桓谭年谱考[J].福岛大学教育学部论集:人文科学,1969,21(2).

[11]韩晖.桓谭生年质疑[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3).

[12]司马光.资治通鉴[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3]郑珍.东观汉记[M].吴树平,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

[14]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5]钱穆.刘向歆父子年谱[M]∥两汉经学今古文平议.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16]王先谦.后汉书集解[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K04

A

2095-0683(2011)06-0014-04

2011-11-05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CZW021)

孙少华(1972-),男,山东莱芜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博士。

责任编校 刘正花

猜你喜欢

灵台建武甘泉
我有一个想法
甘泉水 幸福水
玩转高考题
如梦似幻
灵台仙山
易筋经(九)
杜鹃黄化病的发生与防治
甘泉润万家 青年志愿行
Design and experiment of the centrifugal pump impellers with twisted inlet vice blades *
灵台穴渊源与临床应用探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