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探讨

2011-08-15孙静

关键词:经济学案例教材

孙静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6;2.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公共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模式探讨

孙静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安徽 合肥 230026;2.安徽师范大学 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3)

公共经济学是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专业基础课程之一,案例教学是提高本课程教学效果的有效途径。根据公共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公共管理专业《公共经济学》学科的教学特点,对课堂案例教学模式加以探讨,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适应社会的能力。

《公共经济学》;案例教学;模式

公共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由财政学发展而来,是从经济学的角度研究政府部门行为的一门学科,与政治学、社会学、伦理学也存在很多交叉,在公共管理的学科教育与专业建设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当前日益严峻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使得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政府部门对经济的影响与导向性的重大作用。在我国,尤其是在社会转型期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部门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更是举重若轻。《公共经济学》课程不仅是国内高校公共管理的专业基础课程,也是我国公共管理硕士(MPA)教学的核心课程之一,同时,在一些行政管理专业的课程中,也作为专业基础课开设,其学科地位越来越重要。因此,通过对这一课程的学习,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利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最为紧密的课程之一,其课程教学效果与学生能力的提高密切相关。

目前《公共经济学》这一课程在我国高校开设已经十几年了,与这一课程相关的各教学要素,基本趋于成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公共经济学》这一课程在国内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开设的历史已经有十几年了,教师队伍从原先由其他专业借用教师到现在的公共管理专业科班出身,除各省省属二本院校外,各省一本高校的师资力量已经基本能够满足教学需要。虽然在高学历人才以及学科学位点方面相比其他成熟专业有一定差距之外,在基本教学方面,已经基本能够保证一定水准的教学质量。目前主要面临的是如何提高教学效果的问题。

2.教材建设方面。公共管理专业设立之初,能选择并适于使用的教材是相当匮乏的,笔者从2002年起担任一所省属重点高校《公共经济学》课程本科教学任务,当时所能见到的教材极其有限,主要是一些国外翻译过来的教材,如布朗的《公共部门经济学》等,国内学者编著教材相对较少,针对中国经济发展与政府部门经济行为进行案例教学的教程,几乎一本没有。只能选择公共管理硕士(MPA)《公共经济学》核心课程教材,这在当时可以说是无奈之选,因为公共管理硕士(MPA)课程的培养目标与一般本科高校的教学培养目标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的。近几年来,作为公共经济学的任课教师,可供选择并适合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就丰富多了,如北京大学黄恒学的《政府经济学》等。

3.教学方法方面。已经由以前比较重视理论教学向现在的更为重视理论对实际社会问题的解释与对策应用方面转移,同时,现代社会的发展,以及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大,对学生实践能力与适应社会的能力也较之以前更高,这样就对我们的教学方法与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正是因为有此要求,案例教学在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中占据了较为重要的位置。

使用案例教学法,不仅可以极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所学理论并学会使用理论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这是至关重要的。目前公共经济学课程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如下问题:

首先,教材建设方面。《公共经济学》课程教学虽然有了较为完善和有针对性的理论性教材可供使用,但具有针对性及实践意义的案例教学相关教材仍然非常缺乏,教学中需要使用的案例多依靠教师自己去寻找,这样就存在着较多问题:一是由于案例多为教师临时采用,容易导致所选案例与讲授内容缺乏足够高的匹配度;二是案例分析课上采用的案例难易度不够一致,若过于简单,会导致教学时间与师生学习精力的浪费;若过于复杂,学生无法深入分析与理解问题,容易挫伤学习的积极性与进一步探究原因的信心,教师在进行总结时也可能导致分析缺乏深度的问题。因此,案例选择非常重要,如不能选取恰当的素材,教师在应用案例进行教学的时候,往往不能得心应手。与此同时,当教师发生变动的时候,也容易导致教学缺乏延续性与一致性,从而影响案例教学效果。

其次,教师素质方面。由于公共经济学这一学科本身发展历程就不是很长,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引入我国的时间就更短了,再加上公共经济学教学发展初期时任课教师多为半路出家,往往是从管理学等其他专业转来教授公共经济学,知识储备与教学经验皆有不足,对课程理论的理解深度也相对不足,这样,在进行案例分析时,驾驭课堂的能力往往比较有限,这是案例教学存在的最严重的问题,亟待解决。

另外,课程设置方面。实践课程的比重过小,考核比重也相对不足,导致学生对案例教学重视不够,从而不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结合笔者近十年来教授公共经济学的教学经验,提出以下建议供探讨:

1.推进教材建设。建议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结合我国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培养计划与目标,选取近五年来有重大影响的政府部门经济行为,精心设置公共经济相关案例,编写合适国内本科生使用的教材,同时需定期更新案例,保持与社会现实问题的紧密结合,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提升教师素质。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教学研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各高校最好能够定期组织教师进行案例教学观摩并及时进行体会与总结。最为重要的是,教师应注重自身知识储备的提升,不仅要进行理论知识的储备,同时也要涉猎政治学、伦理学、管理学等交叉学科的理论,同时,在备课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搜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尤其是与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联系密切的社会热点问题,做好案例的收集、记录与整理,注意选取案例与所讲授理论的匹配度,相匹配的理论不宜超过两个(可根据学生的程度,适当增减),这样难度较为适宜,便于教师进行案例教学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既有时效性与现实意义,又能极大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谓“双赢”。

3.建立案例教学新模式。首先,在课程设置与考核方面,规定案例教学时间需占整门课程三分之一的比例,同时,案例教学考核成绩占期末总成绩的30%-40%。这样,在课程设置上保证案例教学的时间与师生足够的重视程度。

其次,组织小组讨论。可以参考MPA小组讨论模式,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分组方式可以由学生自由组合或者教师指定,在实际教学中总结出以下分组原则:一是每组人数不宜超过10人;人数太少,会导致意见趋同性的增大;人数过多,又会造成小组讨论时间不够,占用后续的集体发言与课堂分析时间,同时,也容易产生滥竽充数的现象。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分组是适当注意男女性别与性格搭配。这种组合方式显然更利于不同意见的冲突与交流。然后,由教师确立选题,并提前一至两周公布,给学生充分的准备时间,以便查阅资料并进行小组讨论。有条件的学校,最好建立专门的小组讨论室,小组内面对面的讨论与交流,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设置黑板与投影仪等设备,借助这些工具,可以更利于对案例的充分讨论与深入分析。

最后,由小组推荐一至两人做代表,将分析过程与讨论结果以PPT的形式做课堂汇报,时间以15-20分钟以内为宜。成绩可以由教师与同学一起打出,可按比例,如教师70%+学生集体打分30%计算,最终成绩作为整个小组的实践课程成绩,按照一定比例计入期末考试成绩。这种方式相对来说较为公平,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已经加以采用,效果良好,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很有帮助。

G642

A

2095-0683(2011)06-0185-02

2011-10-24

孙静(1976-),女,安徽蚌埠人,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讲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

责任编校 文方

猜你喜欢

经济学案例教材
移民与健康经济学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教材精读
简明经济学
教材精读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