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临床宗教护理的研究进展

2011-08-15周鹏飞李文涛王丁伟

护理研究 2011年20期
关键词:宗教信仰病人护理人员

周鹏飞,李文涛,王丁伟

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护理人员应从尊重、理解病人的角度出发,使有宗教信仰的病人受到公平合理的照顾。世界上至少76.8%的人自称有宗教信仰,面对这个日益膨胀的团体,如何真正地从有宗教信仰的病人角度出发,关注其信仰并尊重他们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我们必须关注的一个问题。从内容相关性出发,也希望对今后的护理研究有所启发。现综述如下。

1 宗教与护理发展的关系

各国传统医学最初几乎均与宗教有关,公元800年前,由茅鲁士兴建的福达修道院所设的医疗所被认为是现代医院的起源。护理工作最开始也是由传教士领导,由信徒担任护理工作,那时护理行为被看成是宗教活动的一部分[1]。文艺复兴后,随着社会变迁和宗教的改革运动,护理事业因缺乏宗教精神的推动与支持逐渐演变成一项独立的事业,护理人员也开始转为由非教徒担任,从此带有宗教色彩的护士形象开始逐渐退去[2]。1835年美国传教士在广州开设了第一所西医院,培训护理人员照顾病人,但由于受旧中国封建礼教的束缚,热衷于护理事业并主动担任护理人员的女性大都来自基督教家庭,因此中国最初时期的护士形象也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3]。

2 宗教信仰与健康的关系

2.1 宗教信仰有利于心理健康 人的思想和身体是相互交叉而不是相互对立的,人在思想或精神上的健康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身体上的健康。一直以来,人们都从未否认过宗教信仰的存在,它对人的整体健康有着巨大影响,尤其是在宗教信仰众多的国家,忽视了它的存在从某些方面来讲就是缺乏仁慈和科学依据的表现,是一种极其严重的错误行为[4]。宗教的积极方面在思想上会起到一定的心理暗示作用,因此要对宗教信仰者的宗教需求进行正确地评估[5],这对疾病的康复有重要作用。对于宗教信仰者来说,满足其宗教需求是对其进行心理护理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临床护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除了遵循医嘱给予生理上的康复治疗外,也有责任对其宗教信仰方面进行心理护理[6]。对于宗教信仰者来说,宗教的信念一直是他们最大的心理安慰因素,他们认为信念可以赋予生命意义,当生活不顺利的时候提供舒适,身体不舒服的时候给予安慰,尤其是当其他安慰来源都消失殆尽的时候,信念无疑成为继续生活的最大精神支柱[7],因此,若能正确地认识宗教在健康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从正面角度剔除其不够积极的成分,对于消除内心障碍、保持心理健康是十分有益的。

2.2 宗教信仰有利于保持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 在生活习惯方面,宗教的积极之处体现在有利于身心的健康发展及社会的良好适应,比如中国一些有宗教信仰的少数民族,人们崇尚自然、尊重自然,就会自觉地保护他们赖以生存的环境,那些地方通常空气质量高,环境污染程度小,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而且对心灵也有一定的净化作用;一些优良的传统美德也在宗教的感召力下久盛不衰,在现实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尊重妇女、勤劳致富等[8],这些积极的生活观念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主导地位,他们往往在经济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的同时,会感恩于国家的优良政策,而这些对于国家的稳定及民族团结都是有利的。

3 国内外宗教护理的研究现状

3.1 国外宗教护理研究现状 在西方文化里,宗教护理有广泛的背景和渊源。Culliford[9]认为,良好的宗教精神护理益处主要体现在3方面:①利于预防疾病的发生;②利于疾病的迅速康复;③利于疾病的控制。有关宗教护理的人文关怀力争做到专业化,甚至需要有专门资格证的护理人员才能为有宗教信仰的病人提供相应的心理支持。在英格兰和美国,大多数医院都聘有专业的宗教调节师或牧师在医院工作,专门为那些有宗教信仰的病人提供精神支持[10]。专业人员的存在,使得有宗教信仰病人的精神需求得到全面的了解。事实证明,宗教需求的满足是要通过特定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来完成的,在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从思想上默许宗教信仰者的某些观点,允许其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就是对其精神需求的满足[11]。Berggren-Thomas等[12]认为,在与宗教信仰者最初的接触中就对其宗教信仰问题进行讨论往往会导致信仰者的不愉快,只有通过一定时间和持续的接触才能逐渐走入宗教信仰者的生活。护理工作者需要认清以关心作为出发点是好的,但冒昧打扰,往往会适得其反。在临床工作中要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取得其信任,只有基于良好的信任基础,依从性才会相应提高,护理措施的实施才会有成效。Veron lca Green[13]指出,针对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疾病,护理措施都应有所区分,即使是信仰同一种宗教、患有同一疾病,教徒们仍然会抱有不同应对态度,因为即使是同一宗教也不会有一种完全统一的价值观,受多种价值观的影响,教徒们采取的应对疾病的态度自然会千差万别。精神因素与宗教几乎是不可分割的,虽然有人认为精神关怀和宗教关怀是有区别的,前者的范围会比后者大,但并不能因此就将精神因素从宗教中单独分离出来[14],二者之间不可以被认为是简单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否则对整体护理而言毫无意义。

3.2 国内宗教护理研究现状 国内具体阐述宗教护理的专业文献很少,常万萍[15]在一篇有关精神病病人的护理工作报告中指出,有宗教信仰病人在就诊、住院后及服药依从性等方面均不同程度地受宗教影响,常导致早期治疗的延误,对于这些病人应加强巡视,以增加病人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宗教信仰者在生活习惯及价值观等方面与非宗教信仰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在面临重大疾病时,宗教信仰者往往更容易接受疾病的真相,而且会采取较为乐观的心态面对,在临终关怀方面,有宗教信仰者对临终关怀的接受程度明显高于无宗教信仰者[10]。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护理工作者应认真做好病人的心理疏导工作,尽量减少陌生、恐惧、孤单、寂寞心理,以尽快地适应治疗环境[16]。心理上的相对统一使他们相信在医学发达的今天,加上积极有效的精神信仰对疾病的康复是大有裨益的。

4 对有宗教信仰病人护理的启示

4.1 尊重宗教信仰者的风俗习惯 中国已有超过1亿人在信仰宗教,这还不包括儒教[17]。要想满足这一庞大群体的精神需求,首先就要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在平时工作中护理人员要多注意观察宗教信仰者的生活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去了解不同宗教信仰者的风俗习惯,学习有关宗教方面的知识,尤其是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三大宗教,这样不仅有利于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而且便于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16],从而进行正确的宗教教育,但要注意不要与病人发生正面冲突,尽量回避有关宗教的是非问题。为此,医院可以定期开展有关疾病的科学知识讲座,通过演示影视教材、提供专业咨询等多种活动来增加宗教信仰者对疾病的认识[18]。从客观的角度分析如何有效地应对疾病,对于不习惯穿着病人服的宗教信仰病人可以允许在个人时间着私人服装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在不妨碍医院正常秩序和其他病人正常休息的前提下准许进行有关宗教信仰的活动,比如祷告、诵经等;在饮食习惯上尽量帮助有饮食禁忌的宗教信仰病人消除后顾之忧。

4.2 奠定信任基础,做好心理护理 在有条件的医院,经过信仰者的允许后可以让相关的医护人员参与适当的宗教活动,加强相互了解并增强信任与沟通,最初护理人员做的就是倾听而不去打扰和干涉,有时宗教信仰者只是需要有人了解他们的问题,并不需要帮助其如何解决问题,况且并不是有宗教信仰就意味着有重大的宗教问题,所以不必过分关心宗教信仰病人,不要使其感到他们与其他病人有何不同,避免分散他们的注意力,从而间接地帮助宗教信仰病人全身心地投入到临床治疗中来。美国最受宗教信仰者欢迎的护理团队是由非裔美国人组成的[19],他们护理工作的成功秘诀很简单,就是经常和病人接触,在接近他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经常同宗教信仰病人一起参加祷告、诵诗等宗教活动,良好的精神支持,无形之中拉近了护患之间的距离,为临床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3 呼吁社会相关组织做好宣传工作 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尊重宗教信仰自由,尊重宗教信仰者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者在就医过程中应热情对待,但事实证明,在选择医院时,宗教信仰者更愿意选择能够在心理上给予他们慰藉的医院,相对于北京、上海等地的大医院,他们更青睐于当地的小医院。可见,在生病时,除了医院的医疗水平,是否有人文化的精神关怀是每一个病人关注的重要因素,因担心风俗习惯的差异而耽误及时就医屡见不鲜。在越来越要求人文关怀的今天,关注宗教信仰者的就医问题不仅是医务工作者的义务,也是整个社会应尽的责任,社会相关组织要勇敢地承担起宣传教育的重任,在信仰者较多的少数民族地区,多宣讲有关科学的知识,使其相信现代医学的力量会最大限度地挽救病人的生命。另外,从病人的角度出发,在医疗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宗教信仰者在医院中建设一些必要的场所,比如小型教堂等,在充分尊重宗教信仰者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保障宗教信仰者的权益。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有关宗教信仰的专门护理发展比较落后,在人文关怀上做得还不够到位,慑于心理上的不认同,仍有部分病人会在护理工作中拒绝或不情愿进行有关治疗,导致早期诊断的延误、住院过程中的依从性差等,护理工作者一定要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积极做好心理干预,加深对宗教信仰者的尊重和理解,加强人文关怀,真切地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做到每一位宗教信仰病人都可以不必担心宗教信仰的问题而安心到每一家医院就医,在身体上的疾病得到及时医治的同时,在心灵上也能够得到安慰。

[1] 张芙美.护理学史[M].台湾:华杏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3:6.

[2] 曹祝萍,吴燕子,赵新和,等.影响护理学发展的因素[J].家庭护士,2008,6(2C):476-478.

[3] 张辉.近代护理传入与我国传统护理思想分析[J].淮海医药,2008,26(5):449-450.

[4] Narayanasamy A.Commentary[J].JAdv Nurs,2004,45(5):462-464.

[5] Sy lvia Dianne Ledger.Thedu ty of nu rses tomeet patients'spiritualand/or religious needs[J].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2005,14(4):220-225.

[6] Paley J.Spirituality and secu larisation,nu rsing and the sociology of religion[J].Jou rnalof C linical Nursing,2008,17:175-186.

[7] Pat Fosarelli MD,D M in.Medicine,spirituality,and patient care[J].JAM A,2008,300(7):836-838.

[8] 阮冶,姚坚,李小龙,等.宗教信仰对少数民族心理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1):19-23.

[9] Cu lliford L.Spirituality and clinical care[J].BM J,2002,325:1434-1435.

[10] 彭红梅,陈玉珍.晚期癌症病人对临终关怀接受现状调查分析[J].当代护士,2007(4):102-104.

[11] Narayanasamy A,Philip Clissett,Logan Parum al.Responses to the spiritual needs of older people[J].Journalof Advanced Nu rsing,2004,48(1):6-16.

[12] Berggren-Thom as P,Griggs M.Spirituality in aging:Spiritual need or spiritual jou rney?[J].Jou rnal of Gerontological Nu rsing,1995,21(3):5-10.

[13] Veronlca Green.Understanding different religionsw hen caring for diabetes patients[J].British Journal of Nursing,2004,13(11):658-662.

[14] Pesut B,Fow lerM,Taylor EJ.Conceptualizing spirituality and religion for healthcare[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08,17:2803-2810

[15] 常万萍.试论宗教信仰对精神病人的影响及护理对策[D].桂林:全国护理管理、护理教育暨心理护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7:154-156.

[16] 张秀丽.对有宗教信仰病人的心理护理体会[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20):4832-4833.

[17] 申凡.中国超过一亿人信教[J].广角镜月刊,1998,307(4):96-98.

[18] And rew J,W eaver Kevin J,Flannelly.The role of religion/spirituality for cancer patien ts and their caregivers[J].Southern M edical Jou rnal,2004,97(12):1210-1213.

[19] V ivyenne Roche M D.The hidden patient:Addressing the caregiver[J].The American Jou rnal of the Medical Sciences,2009,337(3):199-204.

猜你喜欢

宗教信仰病人护理人员
谁是病人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病人膏育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我帮病人“走后门”
医生,你怎样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
在医院编外护理人员中推行人事代理择优同工同酬的研究
护理人员心理健康探析与应对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