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形式的特征分析与研究

2011-08-15詹婉华肖锡湘盛立琨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非全日制全日制专业学位

詹婉华,肖锡湘,盛立琨

(1.江西农业大学,江西 南昌 330045;2.福建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形式的特征分析与研究

1詹婉华,2肖锡湘,1盛立琨

(1.江西农业大学,江西 南昌 330045;2.福建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目前我国研究生培养存在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两种研究生培养形式。本文以专业学位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形式为参照,对专业学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一系列特征进行对比和分析,以便在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对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的主要特征进行有效的干预,对有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特征进行充分地保养。

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特征

一、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形式的内涵

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是相对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而言的一种培养形式。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制度是以在职人员为主要培养对象,以“进校不离岗”为主要学习形式,以提高就业者专业能力、更新专业知识为主要目的,并使合格者获取学位的终身教育制度。它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互为补充,相互沟通,共同构成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体系[1]。

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主要通过以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学位和专业学位教育两种办学形式来开展。

所谓以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学位是从1985年开始,我国为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专业技术水平的在职人员开辟的申请硕士、博士学位的渠道。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学位,课程学习不要求研究生脱产,可采取多种形式如自学、研究生进修班来完成;科研和论文的选题、选址以及实施,均由指导教师与研究生共同视具体情况而定。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学位主要是学术型学位。

所谓专业学位是1991年开始,为完善我国学位制度,加速培养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层次应用型专业人才,而设置的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专业学位设置之初,只招收具有一定工作经验的在职人员以非全日制的培养方式攻读学位。

非全日制攻读硕士学位既有学术性学位,也有专业学位,在职人员可根据自己的职业背景和学习目的自主选择。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形式,推动了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培养工作,适应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不同规格高级专门人才的实际需要,促进了高等学校与产业部门的联系和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目前国家对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组织全国性的考试,以研究生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须通过外国语水平和学科综合水平全国统一考试(简称:同等学力统考),修满规定的学分,论文通过答辩,才能获得学位。同等学力统考目的是对培养质量出口把关。在职攻读专业学位全国联考(简称:在职联考),联考成绩是入学依据,考试的目的在于入学选拔。入学后,修满规定的学分,论文通过答辩,才能获得学位。

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形势

近几年来,以研究生同等学力申请学位(学术学位)报考人数逐年减少,而在职人员申请专业学位报考人数逐年增加,专业学位的发展已提到战略的高度。《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征求意见稿) 提出:“争取逐步使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数量提高到占当年研究生培养总数的 40%”的这一目标基本实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又提出:“要加快发展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国家专业学位发展总体方案还指出:“到 2015年实现硕士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战略性转变;硕士层次的专业学位类别增加一倍左右……。2020年,实现我国研究生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转变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并重,研究生教育结构和布局进一步优化……”

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在人民群众当中有较大的需求。因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为具有相应水平的实际工作者获得学位开辟的一条重要渠道,他们在一边工作、一边学习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又获得学位,这不仅对于丰富人力资源强国的内涵,推动创新型国家的建设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使在职人员圆了接受高层次学位教育的梦。因此,近年来非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的报名数持续增长,如2000年的11.07万,2001年的18.51万,2002年的21.03万, 2003年的23.31万,2004年的26.23万,2005年的29.05万,2006年的30.61万, 2007年的31.75万,2008年的29.77万,2009年的32.43万。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作为国家培养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也受到在职人员高层次学位教育需求者的青睐,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三、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形式的主要特征

为此,本文以专业学位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形式为参照,对专业学位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系列特征进行对比和分析,以利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进行质量调控,巩固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基础。

1.入学资格及录取要求:非全日制研究生在入学资格条件较宽,在专科生源方面,一般是采取控制录取总人数的比例。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相关实践经验。

2.考试要求: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每年的10月或者11月份考试。在职攻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入学考试实行全国联考和培养单位考核相结合、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考试内容注重测试考生综合运用理论基础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方式以及学习年限:非全日制研究生主要是采用“进校不离岗”的方式进行培养,其在读期间的人事关系、组织关系不转,工资、福利、医疗等均由原单位负责,无就业压力。非全日制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多数时间分散在各自的就业单位,远离培养单位。

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学习时间最长不超过5年(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6个月)。

4.非全日制研究生须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工作压力大;普遍年龄偏大,并且大多数人已婚生子,生活压力大。因此,可用于攻读学位的精力相对较少。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对成熟,普遍有工作经历,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较强。

5.课程学习:非全日制研究生水平参差不齐,英语水平偏低。课程学习主要采取集中时间授课的方式和自学的方式进行课程学习,课时数相对较少。

6.双导师制;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实行又导师制,校内导师外,聘请校外导师对实践研究过程进行指导。

7.论文要求: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论文选题一般都来源于生产实践,论文形式可以是研究论文、项目(产品)设计、调研报告等。

8.待遇:非全日制研究生修满规定学分,论文通过答辩,可授予学位并颁发学位证书,不承认学历。

四、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特征的干预和保养

毕业证是接受全日制教育经历的证明,学位证是学术能力和研究水平的证明。由于全日制研究生毕业后发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人们把他称之为双证研究生;而非全日制研究生只发学位证书,不发毕业证书,人们把他称之为单证研究生。因此,社会上有人认为单证研究生的含金量不高,对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认可度相对较低。

对此,本文认为,从证书获得的角度来说,如果想通过考研究生提升学位又不能辞去现在的工作,就只能通过读非全日制研究生获得学位,目前我国规定非全日制研究生只发学位证。如果具备全日制攻读学位条件者则尽可能选择全日制攻读,全日制攻读学位没有工作压力,可一心一意地进行学习、科研和撰写论文,并且可同时获得毕业证和学位证。从全日制研究生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两者的含金量即学到知识的多少和科学研究的深度如何来看,研究生本人的态度是关键,只要脚踏实地、勤奋刻苦,扬长避短,这两种培养方式会有收获。不管是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还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这两种培养方式各有千秋,只要培养单位高度重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瞅准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全日制研究生各自的特征,不断探寻两种不同培养方式的客观规律,制定出相应有效的培养方案,努力实现培养目标,这两种培养方式都能既出人才,又出成果,得到社会同等的认可。

但是,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毕竟是“非全日制”培养,生源是在职人员“进校不离岗”,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如水平参差不齐,英语水平偏低,课程学习时间少,工作压力大,生活压力大,用于攻读学位的精力较少,分散且远离培养单位等特征,不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提高。因此,既要保证在职人员“进校不离”岗完成工作任务,又要保证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论文撰写质量,须对以上特征进行必要的干预,使不利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首先,在课程的设置方面,须体现其基础性、实践性、先进性,设计好案例,安排一定比例的实验课程。其次,如利用节假日集中时间课程学习,开辟远程课堂,督促自学、延长学习年限,要求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的于 6个月等适合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制度和措施,对保证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有促进作用,关键在于对这些制度和措施的执行和坚守。

非全日制研究生相对成熟,普遍有工作经验,具有较强的分析和理解能力,这些特征有利于培养质量提高,应加以保养,使有利因素的作用发挥其最大值。学位论文是专业学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提高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一个重要支撑。论文形式可以多样,但选题须有现实针对性、应用性、创新性,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选取在实践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来研究,同时,论文选题尽量与研究生的工作经验保持一定的关联度,对提高论文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学位论文(设计)的考核也应该是衡量实用价值。须加强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论文撰写过程的监督,避免出现学术失范问题。实行“双导师制”,聘请有较高水平的专家为校外指导教师,参与教学和论文(设计)的指导工作。在职研究生分散在各自的单位,又远距培养单位,给培养和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导师因指导研究生论文与科研,联系较为紧密,是加强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可靠的力量,因此,应注重发挥导师的教书育人作用,不断完善“双导师”制,落实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的分工与职责。在实践研究期间,非全日制研究生远离培养单位,此时,应发挥校外导师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对不利于培养质量提高的主要特征进行有效的干预,使不利因素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对有利于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要特征进行充分地保养,使有利因素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值,非全日制研究生培养形式就一定能在研究生教育体系中站稳脚跟,为经济建设输送人才,在加强高等学校与产业部门的联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作出贡献。

[1]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编写组.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2002-2010)(征求意见稿)[Z]. 2002.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ivation of part-time postgraduates

ZHAN Wan-hua,XIAO Xi-xiang,SHENG Li-ku n

Full time and part-time postgraduates are the two forms of graduate cultivation in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features of cultivating the part-time postgraduates in comparison with that of the full time postgraduates. This purpose is to effectively interfere those features that hinder the improvement of cultivating quality of part-time postgraduates and promote those that are beneficial for the culivating quality.

part-time postgraduates; cultivation; features

G640

A

1008-7427(2011)01-0108-02

2010-11-15

作者詹婉华系江西农业大学研究生处副教授。

猜你喜欢

非全日制全日制专业学位
超过用工时长 非全日制劳动合同不能成为免责挡箭牌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就业被歧视问题研究
排斥非全日制研究生 学历偏见要不得
案例教学在全日制硕士《可信云计算》课程中的应用
德国巴符州将增建全日制学校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
浅谈全日制专业硕士面临的困境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