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认识

2011-08-15程广丽余达淮

关键词:道德教育本质政治

程广丽,余达淮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

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认识

程广丽,余达淮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

从3个方面入手分析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政治教育。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缘起和过程目标看,政治教育是其产生之根本缘由和最终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也指向政治教育;再从教育和道德教育与政治教育之间关系考察其密不可分性。

思想政治教育;本质;政治教育

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理论要说服人,就要彻底,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质就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部所固有的规定性,某物之所以为某物而不是它物,就是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规定性。“实有是规定了的有它的规定性就是有的规定性,即质”[2]。本质是构成一事物的各必要要素的内在联系,是组成事物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历来被认为是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中的最为根本和基础的命题,学界对这一问题的探讨由来已久,且说法不一。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孙其昂教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政治性;石书臣教授却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性;李辽宁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阶级性、服务性、工具性与启蒙性4个维度的统一;陈志华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政治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等[3-6]。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即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质,是指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部联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所谓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再认识,是基于不同的认识视角而言的,本文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政治教育的观点进行认定,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缘起和过程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以及教育和道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3个方面给予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缘起与发展目标的政治教育指向

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学科之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的理解和探讨由来已久。从理论形态来看,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缘起问题的追问和探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问题。从思想政治教育的缘起与过程目标看,政治教育是其理论源头和最终指向。

恩格斯指出:“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7]。这表明,历史进程和思想进程是具有内在同一性的。原始社会后期,社会分工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统治者为了更好地维护自己的统治,除了暴力手段外,还要把能够体现本阶级利益的思想意识和道德观念借助于一定的方式和手段进行传播,以便被统治者能够很好地理解和接受。其时的统治者便把政治教育的内容“注入”了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并让其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导成分。于是,“政治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取代了原来的宗教禁忌和道德戒律,人们从此开始称谓这一新的教育活动为“思想政治教育”。尽管这一称谓在不同的社会发展时期和语境中有所不同,但以政治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活动已经客观地产生了,且被统治阶级视为处理冲突的重要手段并开始发挥作用。

马克思主义理论告诉我们,有意识有目的是人的活动的本质特征。但人的行为的动力从何而来呢?恩格斯指出:“就个别人而言,他们行动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化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们行动起来”[8]。然而从整体来看,人们的实践行为直接取决于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想意识,行为从观念中来,精神观念的巨大力量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精神力量推动着人们的实践活动,而无法脱离自己思想观念和意识的统治者的行为实践,也必然会作为一种渗透着自己的思想观念的政治思想、政治心理或政治文化而存在着。那么,统治者要更好的维护自己的统治,就必然会选择一种能够更好地反映和体现自己思想观念和道德意识的精神力量为推动力的实践活动。体现在教育活动中,起初突出表现为思想品德教育,阶级和国家产生之后,思想品德教育就慢慢转变为更好地服务于统治者要求的政治教育了。这是一种理论的必然和现实的印证。而实际上,“政治的本质内容就是利益,而利益的表现形态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领域、不同人的身上有不同的表现或体现”[9]。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观念体系是以政治思想为主导的理论和价值观,统治阶级的思想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占统治地位,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特征。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宣传工作”一类的概念被广泛使用,“政治教育”以注释的形式出现在他们的著述中。《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将原文“资产阶级自己就把自己的教育因素即反对自身的武器给予了无产阶级”中的“教育因素”译为“政治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因素”。马克思恩格斯把“政治因素”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内容和主要元素。之后,列宁在《怎么办》中正式使用了“政治教育”,并在其著作中分别提出了“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教育”(在《进一步,退两步》中提出了“政治工作”,在《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任务》中提出了“思想工作”,在《俄国共产党纲领》中提出了“思想教育”)的概念,同时明确提出,“对人民进行政治教育——这就是我们的旗帜,这就是整个哲学的意义”[10],俄国共产党执政后,他在俄共(布)八大上又明确提出了“政治工作”这一概念,指出“政治教育的目的是培养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同时,列宁还设立了负责政治工作的党中央政治局和组织局,动员党的各级鼓动部进行政治工作的宣传教育工作;不久,全俄政治教育总委员会也在列宁的直接领导之下被批准成立,更好地指导着全国的政治教育工作。

列宁去世后,斯大林首次提出了“政治思想工作”的概念,并对思想政治教育作了详尽的解释[11]。他指出,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担负着两个方面的重任:一方面是在共产党外部,争取更多的人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的学习和宣传工作;另一方面是在共产党内部,大力提高党的理论水平和政治觉悟,并重视纯洁党的队伍。只有这样,高品质的、符合国家需要的领导干部才能得以大量培养出来,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国家领导问题才能更好地得以解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理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其政治活动的有力武器,用自己的方式推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党的一大《决议》指出,在这一时期,党应以阶级斗争的精神进行思想和政治活动;战争年代,为更好地赢得战争的胜利,党又提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政治工作是红军的生命线”,而后,“生命线”的称谓成为党对政治教育的著名论断和自觉共识。在这一理论引指下,中共中央文件《中央关于建立民主青年团的提议》中出现了“政治思想教育”这一新的称谓。刘少奇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名称。之后不久,“思想政治教育”概念明晰地出现在教育部的一份文件中[12]。实践证明,思想政治教育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搞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保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战略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不可替代的社会作用[13]。

因此,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缘起和发展目标,不难看出,以“政治教育”为主导的理念始终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开端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年来人们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称谓的逐渐认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普遍统一本身就是人们对以政治性为本质特征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认识越来越明晰,这正是科学研究和学科化建设所取得的重要成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的政治教育指向

通常意义上,事物的根本属性即表征该事物的特质或性质,是指事物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面貌和发展的内在属性。本质与属性是一与多的辩证关系,根本属性是事物本质的质的最为根本的体现,它决定着事物的其他一切属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属性最集中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质,能够在理论上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属性和特殊属性,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

如上所述,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从一开始就不是以“纯粹”的方式存在的,它们的“存活”依赖于统治者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主导性的政治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阶级社会中的一项实践活动,统治阶级总是以本阶级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价值标准和道德规范去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从而巩固自己的阶级统治。“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4]。马克思恩格斯意在阐明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命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都是该社会在此历史时期的社会存在的真实反映。从现阶段来说,我们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其核心内容是政治教育内容,主要目的和功能是提高人的政治素质,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这一工作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主力军是政工队伍,制度依托于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等。所以,尽管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各个时期有不同的特点,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心概念本质上在于政治性。在这里,“政治”可以理解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规定,思想政治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是本质的联系,这就决定了我们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考察决不能忽视这对关系的探讨。伦理的、宗教的、哲学的思想都从不同侧面不同层次以不同形式映现着政治的倾向性,离开政治而纯谈世界观是毫无现实意义的。正如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指出:“一切事物都是社会的和历史的,事实上,一切事物说到底都是政治的”[15],这种“政治无意识”意在说政治是事物呈现自身的一个空间,因而思想政治教育不能脱离政治这个空间,有什么样的政治制度,就必然有什么样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将政治性从思想政治教育中剥离开来的诉求,意味着试图将政治性与道德、与经济乃至于与多维的存在世界抽象分裂开来,回避历史存在的本真呼唤,实属不现实之举。

回顾历史并参照现实,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工作一直就是为党的纲领和路线服务的,不管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这就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16]226。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就是要求人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时事政治”。毛泽东在1937年曾明确指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学习马列主义,解决人们的思想认识和思想观点问题,帮助人们逐步树立正确的思想观点,不断纠正错误,这是思想教育;二是学习时事政治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解决人们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问题,达到不断提高政治觉悟的目的,这就是政治教育[17]。拨乱反正后,邓小平提出,思想政治工作的“精神指向”必须针对政治来讲,因为这一指向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中国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将要变成一个什么样的国家”[18]23。江泽民则站在新时期党和国家全局的战略高度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指出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和中心环节,是我们党和国家的重要政治优势。他警示说,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回避或放弃政治教育的特质,否则就难以有战斗力。政治特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性,如果放弃了或者回避了,势必会演变为纯文化的活动,就不能很好的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应有的精神力量,难以获得应有的实效。

因此,对于国家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其目标、内容和方法都是“为了强化政权的合法性,巩固政府的权威性,维持现存政权的社会认同,而根据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要求和一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提出来的,必然反映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意志,为统治阶级和现存政权的政治统治服务”[19]。对于特定的集团或组织而言,其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根本上也是指向社会政治,并最终围绕服务、干涉乃至夺取国家政权而展开,目的在于实现自身的政治价值和政治目的;个体层面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则充分体现了公民个人的政治观点和政治诉求,以一定阶级的思想理论为指导,为一定的阶级利益服务。一切国家的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总是坚持用自己的意志去培育人,运用种种手段,宣传各种有利于加强其统治地位的观点,以期使教育对象认同其政治思想。

三、教育与道德教育的政治教育关联

顾明远先生在《教育大辞典》中指出,教育最本质的特点就是对社会文化的传递和在此基础上对人的培养,以此来维持人的生存、发展和为社会服务。当代台湾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学家贾馥茗在《教育的本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中指出,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发展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真正的教育,必须以发展人性,培养人格,改善人生为目的。而要发展积极的人性,培养健全的人格,首要的就是要使教育者主体对其客体对象进行思想政治意识的灌输和渗透,以达到受教育者将教育者的意愿内化于心的目的。教育的本质表明: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那么,人为什么需要接受教育?培养人通过什么方式进行?

列宁对此的回答是,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我们的教育工作必须着眼于青年的健康成长和良好教育,“我们不能抱着教育不问政治的旧观点,不能让教育工作不联系政治”[20]。恩格斯将育人的目标理解为使受教育者成为“才能得到全面发展、能够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11]。毛泽东将其表述为“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6]226。邓小平则将其概括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18]110,强调理想纪律教育、民主法制教育,国情国史、艰苦奋斗、安定团结教育等相互渗透、内涵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认为:“政治教育旨在形成人们正确的政治意识,正确认识和掌握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并在实际工作中贯彻执行”[21]119。《教育大辞典》指出:“政治教育是有目的地形成人们一定的政治观点、信念和政治信仰的教育”[22]98。这都强调了政治教育的目的和性质。即是说,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能够使人们拥有正确的政治意识、观点和信仰,准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正确执行国家的政策。

道德教育伴随着人类历史的进程而进行,它是培养道德素质和伦理感情的教育。道德是评价人们行为善与恶、美与丑、正义与非正义、光荣与耻辱的标准。道德教育不是个别国家个别政府为了维护统治而采取的特殊方式与手段,而是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不同历史时期世界各国共同所采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一项实践活动,虽然不同国家在道德教育的内容、形式上有种种区别,但在为各自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服务上都是一致的。世界各国普遍研究与开展道德教育活动,从根本上看,在于道德能促进社会的发展,促进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与完善。人们普遍接受道德教育不仅仅因为其合法同时也因为它是合理的。道德教育的合法性主要代表的是政治性,统治阶级通过反映其意志的律令将其开展的各种道德教育活动加以认可,这为全社会开展普遍性的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基本保证。

洛克认为,一个国家的道德教育是要把社会人教育成为国家服务的绅士,他们要继承和维护这个国家既有的和共有的道德,以更好地为这个国家的政治共同体服务。在此基础上,塔科夫认为洛克的道德教育“并不局限于他们的私生活,它有个特别具政治含义的目的”[21]119,它的真正目的是服务于这个国家的政治共同体,为其培养出好的公民个体。洛克希望,经过道德教育的人“不仅能处理自己的事务,又能有助于管理自己的国家。”[22]98“尽心竭力地为祖国服务,乃是每一个人不可不尽的义务”[23]20。故而,道德教育和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最终都为达到使人民成为健全公民的目的”[23]24。

在一个技术理性和工具理性至上的年代,在道德教育被人们漠视的今天,我们认为,指明道德教育的政治目的和政治指向是有其现实意义的。面对日渐缺失的公共道德,一些人在“世风日下”的叹息声中明哲保身,也有一些人在思考和担忧:“人人共有的目标和公认的美德不存在了,社会契约还可能存在吗?”[24]试想,一个社会赖以生存的契约出现了问题,这个社会共有的共同体的权威合法性能不让人产生怀疑吗?钱穆说“古代学校之于政事,乃密切相关。《白虎通》所谓‘行礼乐,宣教化’,此乃政治上之莫大任务。”[25]234就是说,一个社会良好的道德教育,必然应为这个社会共同体的权威提供必要的合法性支持和支撑。

希腊著名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因两位巨人能够不计前嫌而谈论雅典和斯巴达的前途和命运问题而成为佳话。两位巨人相信,一时的城邦陷落并不可怕,只要人与人的关系得以维系的道德情感还存在,人们生活的共同体就不会消失,国家便不会真正地消亡。“道德的功能是把个人或几个社会群体连接起来,而且道德是以这种依恋关系为前提的。”[26]不幸的是,此后的战争残酷地摧毁了这一切。后来的历史发展也再度证明,在一个道德观念缺乏的国家,如果一味地仅仅强调商业精神和竞争意识,不遵循一定道德要求和道德规范,那么,这个社会共同体的维系就会失去了得以整合的力量源泉,人们也必将更加分离和疏远。因为“正是通过(道德)教育,才产生出那些在一定的时候必须出来维持国家的人”[25]229。

众所周知,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政治教育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一终极目的服务的。而个人品性的卓越与否,对整个国家的教育和政治教育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朱熹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先修其身”[27]。着力强调个人良好的道德教育的积极意义。但我们知道,教育的使命还远不止于此,在道德目标上,它追求更高的使命,即把人们培养成为品行良好品格端正的“好人”,恪守使这个社会得以良性运行的规范和秩序,进而使这个国家能够更加完善和美好。钱穆明确提出,“教育的第一任务,便是要这一国家这一民族里的每一分子,都能来认识自己的传统。”[25]229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最终指向,就是使每个人的所有能力得到完善和发展。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

[2]黑格尔.逻辑学:上卷[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100.

[3]孙其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探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23-28.

[4]石书臣.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规定及其把握[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1):175-178.

[5]李辽宁.解读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四个维度[J].学校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2007(11):18-21.

[6]陈志华.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政治性与科学性的有机统一[J].思想政治工作,2006(5):152-154.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

[8]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2.

[9]孙其昂.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本质[J].南京社会科学,2006(3):56-61.

[10]列宁.列宁全集:第1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169.

[11]斯大林.斯大林选集:下[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41-342.

[12]刘金平.普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文献选编(1949—2003)[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9.

[13]郝文清.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功能[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5(2):40-43.

[1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73.

[15]弗雷德里克·詹姆逊.政治无意识[M].王逢振,陈永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11.

[16]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7]郑芸,孙其昂.论思想政治教育学视角中的“思想”[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2(2):19-21.

[18]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9]马福运.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属性[J].高校理论战线,2006(12):40-43.

[20]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20.

[2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23]纳坦·塔科夫.为了自由:洛克的教育思想[M].邓文正,译.上海:三联书店,2001.

[24]艾伦·布鲁姆.走向封闭的美国精神[M].缪青,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20.

[25]钱穆.国史新论[M].上海:三联书店,2001.

[26]爱弥尔·涂尔干.道德教育[M].沈杰,朱谐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85.

[27]朱熹.四书章句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1:3.

D261.1

A

1671-4970(2011)03-0024-05

2011-03-24

程广丽(1977—),女,河南唐河人,博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本质政治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整合校外教育资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回归本质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童年的本质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
WUU——让“物”回归其使用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