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面向的反思

2011-08-15韩凤鸣

关键词:生活化政治思想

韩凤鸣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面向的反思

韩凤鸣

(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南京 210098)

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相分离的倾向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焦虑,游离于日常生活之外的思想政治教育因疏于生活联系而实效性不足。但提倡思想政治教育日常化的同时又面临沦落于日常平庸化的危险,所以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相统一需要某种内在而超越的政治关怀和生存理解。一方面生活现实需要政治性导引,政治意识理当成为日常生活的部分或核心;另一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让日常生活成为一种全面、有机、运动着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前人许多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成熟智慧值得我们学习。如果从一线教师到教育主管部门都能从日常近事做起而习善成性,因真诚的生活关照而实现政治关照,富有意义的日常生活和不落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将成为现实。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政治性

建立在生活世界基础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决定了它的现实基础和理念世界都与日常生活相关,而日常生活是一个变动不拘的无概念的世界,所以那种“抱一以为天下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既定形式在此要做适应性转变。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生活的世界之中并随日常世界运动而不断变动,不断转换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操作方式是必然的,在运动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现实中实现其生活化和日常化是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将看到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生活化进程不断涌现的魅力。但首要的问题是怎样来理解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如何在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中保持其政治性关照?在既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灵魂又要保持其“生活性”可亲表现形态之间,有许多重要问题需要深入探讨。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理解

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于日常生活中与日常生活如影随形,离开了日常生活单独开辟的思想政治教育场域,不仅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完整形态的割裂,而且缺乏实效性。日常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身体,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话域和市场,其中思想政治教育给日常生活贯注血液与灵魂:一方面,日常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土地和家园,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面向日常和落实于生活;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崇高性发生于日常生活,另一方面,日常生活以其政治性内在灵魂而维系其日常性和生机。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道路,离开了生命之源的思想政治教育就如无源之水,是没有生命力的。日常心灵的羁绊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起点,日常生活的烦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试题,日常生活的安宁幸福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但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是个需要留心以免引起错会的话题,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并不因为其重视日常生活而沦落其中。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面前的生活世界是一个没有主题的世界,但思想政治教育有自己的内在主题,它的任务和使命是确定的;另一方面,生活世界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有其主题却须弥散在日常无尽的事务中,不以自己的主题干扰日常。所以日常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表现为没有引人关注的主题却有实际内容,或者说日常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现为朴素的日常面貌却坦露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主题。“思想政治教育在日常生活中采用日常生活的内容和方式本身并不是为了日常生活,而是为了一种返回存在的‘乡愁’,否则人就会沦落为‘常人’,湮没在浩瀚的历史之中。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以安于日常生活作为教育的最终意义,而是要从最平常的日常生活中赋予人们最不凡的意义”[1]。所以日常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有理论追求的特殊的生活形态,当它与朴素的生活结合起来的时候,日常生活就转身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新形式的漫天大网,这个日常生活虽然体现为平庸的生活面目,但现在具有了形而上学性,是一种新的生存面貌。

因此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表现为一种特殊的形而上学,在现实中可能体现为一种尴尬的生活形态:一方面,日常生活必然是生活化的平庸朴素,另一方面,它又必须体现为某种“难得糊涂”式的内在超越;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面向日常生活以生活面貌为自己的面貌,另一方面,它又须保持本质的崇高。在一方面是清醒,另一方面是糊涂、一方面有主题,另一方面是朴散性生活的结合处境中,在思想政治教育这方面看就出现伦理上的尴尬。浮游于日常生活之上而又反身于日常生活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栖息于平庸的日常而又分神于形而上飘逸世界思想政治教育,如果理解不准或处理不当都免不了两难,很可能出现因“难得糊涂”而真实糊涂的实践悲剧。所以提倡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有勇气又要有智慧,既要有理论又须实践经验。

为此,我们还须区别一些概念,以防最基本的主题混乱。其一,“日常化”与“生活化”有区别,日常化意谓随时随地,生活化意谓平常性,“日常化”概念的加入是在“生活化”中加入工作密度。其二,“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有区别,前者意谓介入、参与式,后者意谓渗透、合一式。另外我们要澄清:“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的主题是“思想政治教育”,其方式是“生活化”,其中当然包括“生活中的”。即把思想政治教育这种具体的教育形式纳入平常生活让其日常化、生活化、普泛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表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随日常生活变化而变化的即时性、多面性、变动性。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日常生活相统一,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首要任务,为此至少要拥有两方面的智慧:一方面要认识到,只要教育者还有高人一等的教育者姿态,他就免不了形而上的自尊,接着就是日常生活实际地游离于其浑俗和光的理想面貌,为此教育者要拥有“平等”的智慧;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性意识如果不能在其工作中消弥而来到单纯的高一级日常形态,他就还在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相分离的“二”中生存,他就要不断向日常生活学习以获得“不二”的智慧。在这个过程中,要有相当深刻的日常生活哲学做内在指导,而原来那种专业化的、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思想政治工作者内部只能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必然部分合理性地继承下来,在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不应得到特别的重视。现在这个必然部分也不宜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形式,而应当朝向日常生活的高一级形态逐渐消解自己。

另外,如此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否会变成一种单纯的日常德育、美育或素质教育?它是否同时消解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核心性质的政治、意识形态教育功能?这是可能出现的基本问题。“有些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者试图将思想政治教育学科拉到德育学、管理学等轨道上,对思想政治教育缺乏理论和情感上的认同,甚至从根本上对‘政治’存在误解,或者是为了迎合有些人淡化政治的心理。实际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本质乃至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都在于政治性”[2]。对日常生活的无条件肯定当然是对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无知,或者是另有企图。无条件地承认无主题的日常生活,会犯思想政治教育去政治化的毛病。所以全身投入日常生活或以某种空洞无物的生活为本质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可能丧失思想政治教育自身,虽然在分享美学、伦理学、文学的残羹冷炙中获得某种可亲的形象,但最终是无家可归。这是我们要特别当心的。

二、日常生活中的政治性关照

思想政治教育“万变不离其宗”的东西是“政治性”,政治性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基和灵魂,是思想政治教育诸元素中首先得到确定的事物。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不时刻关注它的主要任务,时刻维护自己的根基,这个根基、灵魂是以“意识形态”表现出来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及其规定性从一开始就是鲜明的、延伸的,即现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履行、宣传、普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社会职能。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属性和本质规定性以意识形态性这一固有特性为第一性特征属性。”[3]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意识形态宣传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无论表现得如何生动亲切,都是到达其政治终极的表象,我们不能停留在这个表象中忘而不返,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关注。

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从来都是面向政治终极的,但思想政治教育在行使其政治使命时缺乏有效的范型,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表达中难以找到恰当的方式,这是思想政治教育长久以来的发展困境。“借鉴型思想政治工作形成不了自己的特色;经验型思想政治工作已经走到了尽头;政策型思想政治工作显得理论‘底气’不足;比较型思想政治工作缺乏对思想政治工作理论的系统研究和应用;功能泛化型思想政治工作自己否定了自己独立存在的价值,得不到社会的认可。”[4]5-6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的,需要我们深入百姓生活以获得政治实践的智慧,以建构恰当的思想政治教育行动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与日常生活结合让政治教育生活化,使思想政治教育成为一种全面、有机、日常形态的生存方式,我们可以称之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完整”形式或“有机”状态。因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人只有在这里才能“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5]123。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由于有了“全面的方式”维护一个“完整的人”从而成全了“全面的本质”,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切实可行和富有前途的。具体说来,这里虽然表现为日常生活形态但不沦落为日常生活平庸之身,而是以生活的具体不断实现意识形态目标;这里虽然有显然政治工作,但日常生活无处不在进行着崇高的事业;这里没有典型政治宣传事迹,却是更加普泛和深入思想政治教育事实。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不是日常的沉沦也不是高高在上的工作,它是在日常生活的内在关照中不断接近自身的目标,是日常生活的“内在超越”。有些专家就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工程提出了框架设想“:仅仅关注在宏大的社会背景中进行的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还远远不够,还应当细致观察、深入分析每一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运用自然史的方法或教育叙事方法,记录教育活动中的每个细节方面,大到宏观的社会背景、主体所处自然或人际环境,小到主体或对象的心理状态、遣词造句、举手投足,甚至所有参与人的表情、语音语调的细微变化,在其中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富推广价值的规律性认识,由此大幅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成果的解题能力。”[6]我们看到,真正“完备”的思想政治教育或意识形态宣传绝不是自身的孤芳自赏,而是日常生活的实际运动。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要排除万难,以走向某种“雅俗共赏”的生活样态。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向前人学习,从古人那里取经。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中国古已有之,而且似乎发展得相当成熟。儒家懂得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思想、政治的教育,如就日常的“吃饭”来说,儒家讲究食前瓜祭、食中不语、不正不食等,其中包含着爱国、惜身、守正教育;在交往态度上讲究恂恂如、侃侃如如、与与如、怡怡如、愉愉如等,讲究因时制宜、恰当妥帖地传达思想情感;在处世和事功上讲究居必择邻、游必就士、斋必变食、入庙必问、先进礼乐、为政以德等,将时代的价值观、政治教育、道德规范内容纳入其中。儒家对日常生活做了出于思想政治教育总体布局的、几乎是详尽的安排,效果是良好的。在儒家看来,这种灌注了崇高本质的日常,终其极可以达到“从心所欲”的生存自由,到达“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的生存超越。中国佛教在宣传其宗教意识形态的时候做得更为细致:佛教说平常生活里有真正的大道,说平常心里有真正的真理,说平常举手投足、扬眉瞬目、回头转脑、劈柴担水间有微妙法门,至而青青翠竹、郁郁黄花、鸡鸣狗吠皆演是无上真相。这些传统的意识形态宣传方法贴近生活而行之有效,这些努力不能不是智慧卓越和功勋卓著的。如果要让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达到中国传统哲学的生活化教育曾经达到的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刻影响力,我们就不能不虚心向古人学习以便古为今用,那些真正成就“舍生取义”、“精忠报国”之英烈的,都是长期生活教育的结果。

生活化的意识形态教育在西方世界也不鲜见。如美国军队的政治教育多是在种种日常生活、行动环节上进行的,采用了多样的、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方式。美国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美国史、法律、公民教育、道德课,在方法上大体上都是采用隐形的、全方位的渗透法。美国博物馆星罗棋布并且免费开放,美军的思想政治教育常常以邀请总统、议员、地方专家学者讲授国家的历史、传统等形式来实现的,并积极参加一些诸如救灾、民事服务等活动。各国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不同,但基本上都是围绕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展开的,弘扬个性发展强调社会联系,都建立在日常生活教育这个本位上。

单纯的日常生活因为没有主题而没有概念,没有被清点而不具备真理性,现在被贯注灵魂而让它生长出意识形态主题,这在古今中外思想政治教育史上都是有效方法。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我们日常“平庸”的生活样态中塑造意识形态的生活化身体,在日常细微处潜在地塑造着国家的整体性灵魂,实现了最广泛和全面的思想政治教育。

三、政治骨鲠及其生活化路径

日常生活因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而来到有意义、倾向和主题的日常,这样的日常才是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中真正的日常。虽然日常面对的现实生活内容主要表现为经济生活等无法回避历史性的日常,但现在要贯注意识形态内容,体现为某种形而上学性。这个过程尚有一些需要注意的内容:当这种形而上学的内在关注过分集中的时候,或者这种关注或多或少地损害了朴素的日常生活的时候,我们就要思考我们的政治“清醒”程度和在何种程度上生活化。

首先,在面对朴素的日常生活时,不能让形而上学伤害素朴完整的日常。特别是那种给予了确定形式和答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没有生机和缺乏前途的,一方面,它不是国家肌体能力的体现而是其日常生机的衰退,不是人性尊重而是以人为工具。另一方面,给予了过程和方法、结果的政治意志运动,不仅与日新月异的生活现实相违背,过分突出的形而上学反而会在日常健康肌体上增生了赘疣,是对日常生活世界自身生命力的否定。

其次,要从小善近事做起,逐渐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远大目标,不是停留在宏大视野,而是落实在具体事功中。思想政治教育这种本来利己利人的事业,如果不是把爱党爱国当成口号而是引导人从日常小事、小善做起,从自我成长的日常性和个人职责义务的完善来成就思想政治教育的大事业,一般人都会来到真正的政治目标,会产生真诚的政治关心和投入。更重要是,人们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如何以日常生活改造人,从小善做起而至于党和国家的大善,做英雄或伟人都是可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类自身完善于发展中的一项特殊的人类行为,它不仅是使人成为‘成人’的社会化过程,同时也直接切入了人们自身生存状态的问题,它引领我们对自身在世状态的反思,从一个欠缺的生命存在到面向未来圆满可能性的不断趋近。这样,思想政治教育不再简单是一种教育活动,它是人的生存论的一部分”[7]。给予了形式和结论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形而上学的,小善近事给予真实而健康的整体性生存机遇,一般人都会在其中获得政治发育,即使是“饭蔬食饮水”也乐此不疲。

再次,思想政治教育给予的形式和结论不仅是形而上的虚存,在现实的层层转借中还会不断丧失其最初的用心,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丧失,这是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欲罢不能的痼疾。在思想政治教育形式化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象牙塔会越来越精致,同时也会不断失去其实践意义而成为形而上的骨鲠,不仅障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功能发挥,也阻碍了日常生活自身的清流,我们要在亲近日常和日新其身中日新其心。尽管思想政治教育种种形式层面的事物也在随时代情势的发展而不断改革,但这个改变永远是滞后的,永远是过去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与在进行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现实始终不在同一维度上。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事业中,没有一劳永逸的形而上学,打破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骨鲠是必然的,但具体行动中需要丰富的知识和实践智慧。

最后,在具体教材和课程设计上,要正视教育对象和紧跟世事发展,不能闭目塞听。最显著的例子是,目前高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仍然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习气,单向度的、独白式的思想教育形式不断固化削弱其本有的魅力。“马克思主义的魅力是综合性的而非单质性的,是动态而非静态的,是生成而非既成的,唯有通过应对现实的挑战并在其中完善自己,才能增强和显示其魅力。”[8]从批判的角度看,对马克思主义真实魅力的理解不仅存在于广大学生和一线教师,更重要的存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主管部门关于课程与教材的设计,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教材编纂。“反观作为用来对当代青年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与以往的教材相比虽然有较大改进,但也不可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进一步反思的空间,如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基本观点与立场的传统解读延续有余,根据时代发展需要的重新舍取不足,对现代西方思潮仍然在延续着简单拒斥和否弃之态度,总之,对自身的教条化和对外的封闭化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及其对现实的有效指导”[8]。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教条化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形式的脱离生活倾向,在教育活动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预定了其消极命运。

这个预定放到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特别是放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舞台上,不仅是态度固执问题,在某种程度上是自欺欺人问题。思想政治教育要从单个人的日常走向全球化的日常现实,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要引导这样的日常走向全球化意义上的生活关联,以进入某种世事、政事与日常生活的共生而实现“家事、国事、天下事”的统一。当我们因回归这样的日常而回到更为普遍的政治关心和众生关怀时,是回归现实的思想政治教育智慧,是在引导周围的世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最广大的目标。

[1]蓝江.论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2008(1):20-24.

[2]戴锐.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中国气派”之路[J].思想理论教育,2009(13):53-58.

[3]李宪伦,梁小延.论思想政治教育话语逻辑常规属性、边缘属性与哲学思维构建:步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J].广西社会科学,2009(7):10-13.

[4]余仰涛.思想政治工作学研究方法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5-6.

[5]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123.

[6]戴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回顾与前瞻[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9(6):17-21.

[7]蓝江.提问还是回答:以问题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路的展开[J].探索,2007(1):106-111.

[8]黄明理,赵政委,戴锐.论马克思主义的魅力与其大众化的内在逻辑[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11(3):41-44.

D261.1

A

1671-4970(2011)03-0020-04

2011-05-18

韩凤鸣(1967—),男,安徽安庆人,副教授,博士,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生活化政治思想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