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研究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借鉴与超越

2011-08-15曾庆璋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科尔伯格社会化

曾庆璋

(深圳大学 学生处,广东 深圳 518060)

当代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研究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借鉴与超越

曾庆璋

(深圳大学 学生处,广东 深圳 518060)

道德社会化是人的社会化问题的核心,在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我国大学生道德社会化面临的挑战是多方面的,大学生如何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完善自身的道德社会化要求是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劳伦斯•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在道德化理论、德育方法及德育实践方面有比较客观的科学证明。

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一、当代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特点

(一)阶段性

按照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判定,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应主要处于后习俗道德水平阶段。但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还处于道德习俗水平第3阶段,即基本脱离了前习俗水平,只有少部分达到后习俗道德水平阶段。大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总体上是滞后的。

同为大学生,道德发展也有阶段性的特点。如在大学一、二年级学生容易建构和接受新的价值观;大学二、三年级则有较强的判断能力,对新事物开始能作出理性的分析;大学四年级学生的理性的分析力则更为强烈了。

(二)矛盾性

道德社会化是在个体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实现的,个体对社会的规范、道德准则的认同、内化,绝非一帆风顺,必然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与冲突、阻碍与困惑。

在道德选择上实惠性和功利性倾向较明显,不少学生以理想主义的思维而非深刻的辩证思维来观察社会、认识人生、为人处世。理想与现实之间存在差距;在道德评价存在双重甚至多重标准,迷恋网络虚拟交往,或片面强调社会行为知识的学习和体验,或“盲目从众”心理;在价值实现上片面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多表现出对个人前途、命运、生活以至人生价值的迷惘和焦虑。

(三)多元性

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和世俗化趋势。大学生作为青年中受过高等教育的佼佼者每天接触大量的社会文化、生活信息,有自我选择社会化内容与方向的能力;他们自我意识高度发展自我观察、认识、评判问题的能力显著增强,道德社会化过程的完成有强烈的内化倾向。但他们又处在“心理断乳期”,其身心发展很不平衡的心理背景同社会发展多元化复杂的社会背景交织在一起,加剧了他们社会化的复杂性;随着我国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不断进步和西方哲学思潮的影响,他们在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又存在有强烈的个性发展要求。

(四)滞后性

从道德认知水平看,中小学生日趋明显的过早成人化,而大学生却社会断乳期延长。从人的发展来看正常情况下是不可能出现思维的逆转的,道德认知水平应不断地提高。但大学生道德认知水平呈现年龄大的学生的道德认知水平反不及年龄小的,这种反常或归因于是家庭、社会环境等对学生的影响。

从道德发展水平看,大学生在政治上有幼稚、不成熟的一面,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政治觉悟有待提高。政治取向上具有明显实用、功利的特点。不少学生把入党、评先进等作为实现个人利益的一种手段,他们主要以自我发展为视点来看待政治问题,在政治理想和政治观念上存在着淡化的倾向。

二、培养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架构思考

培养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基本框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

(一)促进学生道德认知发展

道德认知,是大学生通过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理论的认识和理解,培养道德情感、形成道德态度,建立接受社会道德体系所需的稳定的个体道德心理基础的过程。

大学生的道德社会化是要求培养大学生个体发展所应具备的知、情、意、个人潜能等方面的品质和技能。这样不仅具有满足社会需要的功能,更有助于从根本上满足人的发展,促进道德主体的个体性和发展性功能,为社会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有道德”的公民。

第一,为学生创造角色承担机会,加强德育实践。

在科尔伯格看来,“三水平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是循序渐进的,不能超越,不是所有人都能达到最高水平。道德判断能力的发展,除了成熟因素外,还依赖于智力的发展和社会经验的获得[1]。

个人的道德成长和发展就是一系列社会化的过程,也是一个学习社会道德角色的过程。这就是说,道德社会化是为适应道德现状而进行的学习社会道德规范的过程。道德角色的扮演是在道德活动中实现的。作为角色主体的人,要通过对社会角色的认知,学习初步掌握角色的行为能力和方式,能动地转化为角色,并在不断的社会交往和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并强化角色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在社会角色更迭和社会道德角色更迭的现实情况下,要让大学生要逐渐了解自己在大学生群体和社会道德关系结构中的地位,领悟并遵从大学生群体和社会道德进步对这一地位的社会道德角色期待,提高承担社会道德义务的能力,完成社会道德角色定位。

第二,优化学生亚文化,促进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科尔伯格认为,青春期(15~19岁),最容易发生的是从习俗道德向后习俗道德的转变。这些关键期中发展滞后的儿童无法完全补救这种缺失,同时也无法在成人期获得最高的发展水平[2]。这时候,道德认知水平正在由一个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行飞跃。因此,这一时期正是我们提高学生道德认知能力和水平的良好契机,我们要抓住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关键期,促进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并不是大学生被动地接受社会道德教育和影响。大学生到高校后,由于太多的同质性很自然地相互之间就形成了同辈群体,他们有共同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有共同的评价环境,有共同的生活学习规律和规范,有共同的特定期待。他们往往容易形成相近的道德、信仰及处世风格,群体中有不同群体特有的亚文化,成员相互影响。在道德社会化过程中,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突出和集中体现为大学生自我意识对社会道德的识别、把握和内化以及对自身道德意识与行为的反省、修正和监督。

首先要优化学校德育工作的模式,培养学生的社会公德心和利他精神、社会规范意识和责任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和交往技能,形成贡献社会和改造社会的创造力。其次要指导班级活动,根据班级和学生群体的性质和存在问题,体现学生的文化身份和文化诉求组织多样性的活动,使同学在活动中心理相容、需要互补,提供个体的潜能发挥和个性发展的条件,从而激发群体内聚力和归属感。此外,大学生社团是大学中较典型的由兴趣和特长组成的同辈群体,学生社团内部个体强调主体间的精神沟通,可促进学生知识的丰富、思想的成熟,更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是一种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模式。

(二)用“活动”的方式促进个体道德判断的发展

道德判断,是大学生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道德态度形成的同时,在道德矛盾冲突中寻求新的认知平衡,接受社会道德体系所肯定的道德价值评价标准,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能力的过程。

在高校,坚持用“活动”的方式可促进个体道德判断的发展。如为学生提供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勤工助学等机会;如果条件许可的话,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在得出成果后向媒体和有关方面反映情况;组织学生旁听法院开庭审理的有关案件,并与警察、律师交谈等。

笔者在高校实践工作中发现学生勤工助学是很好的道德社会化教育模式。勤工助学可说是一种学生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教育模式,它顺应了教育发展的潮流。

在开展勤工助学活动中,会出现道德两难问题情境、道德情感体验情境或者道德行为训练情境。在这当中,在进行着真实场景下道德思维的训练。如学生要用自己的能力,专业知识等与别人交流,与工作团体内其他成员交流,这种交流是交互式的,发挥着对道德主体的交互和刺激作用,能够激活个体道德思考与践行。大家在当中相互促进发展,保持共识,容忍差异。因此它是一种共主体教育,生成了交互主体性。它充分体现了主体间交流对个体道德发展的促进,弥补了现代教育中交往的缺陷。这种教育模式能够很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这过程中,也会产生现实的“道德两难问题法”“新苏格拉底法”,都突出了勤工助学活动产生的矛盾性和冲突性,这会有效地促使受教育者在痛苦、挫折和困境中经历道德判断的磨砺,获得促进个体道德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道德主体的发展,让道德行为在价值重建中回归

道德行为及行为习惯,是大学生通过多种首先是合法的同时是合乎道德的方式参加社会生活,了解社会道德体系,自觉遵守道德规则,承担社会道德责任,接受社会道德角色,改造社会、改造自身,从而实现道德上的知行统一的过程。

社会道德教育的效果如何,关键还在于受教育者领悟、认同和接受的状况,“在道德人格和品质的养育过程中,人们进行自我道德修养的自觉性具有决定的意义”[3]。

我国传统道德教育往往忽视学生在道德教育中的主体性,将学生视为被动地接受驯化的小绵羊,或者将学生视为“容器”,只是用来填充一些带主观意志、理想化和政治化的“高、大、全”的道德教育内容。科尔伯格认为“儿童是道德哲学家”[4],并指出“所有人都是道德哲学家”,强调个体是一个不断思考道德问题的哲学家,强调个体思维方式即道德认知是不断发展的过程。这种观点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启发性的。人是自己的主人,人依据理性去认识和理解道德,进而获得一种符合理性道德并最终达到道德上的完善。所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人为本就成道德社会化的本质规定。

科尔伯格十分强调学校道德教育的作用,在对科尔伯格道德教育的理论的研究与梳理中,不难发现科尔伯格主张教师与学生首先应该是平等的伙伴关系,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流与对话。科尔伯格在公正团体法中,学生成为真正的主体。这种民主、平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德育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主体性表现在德育过程中,场景的设置,目标的确立,活动的策划,过程的指导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表现为在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认知,主动体验生活感悟道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即将灌输变为引导与对话,更具实效性。

三、营造道德氛围,促进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一)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动性和主体作用

文化校园环境不仅是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文明素质的载体。虽然环境的影响是间接的,但其力量是巨大的。因此,学校既要加大投入,不断充实、更新专业化教学设备,重视各种教学设施的建设和合理布局,使育人环境专业化、现代化;又要精心设计校园人文设施,发掘、利用校园的人文环境,形成浓厚的立体环境文化,使一草一木、一墙一板都能说话,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

(二)建立公正、完善的教师制度,加强师德建设

创建平等公正的教师制度,在正义制度的约束下,用制度的力量来保障教师道德的普遍实践,是构建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基本保证。公正的教师制度的建立,一方面来自教师的要求和推动,另一方面主要来自于学校管理层的治学理念和实践。师德建设的发育和完善程度主要决定于管理层对教师和对教育的正确认识以及办好教育的信心和决心。如果各级领导及管理部门真正把教职工和学生当作学校的主人,真正地依靠全体教师发展教育,就会在广大师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下创造出具有人文精神、公平正义的制度环境,也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力促德育与智育的相互渗透

大学生道德社会化要在德育过程中达致理性维度的平衡,便意味着我们必须在重视人的价值的前提下使其融合互补,先是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从而养成他们价值审视的惯性,再以人自身的最高价值目标——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规划和“计算”行为的途径和方式。为此,我们要力促德育与智育的相互渗透,一方面,让德育在智育中汲取科学精神,把科学理性作为价值反思的武器,使德育不致成为僵化教条的工具;另一方面,又让智育在德育的价值关怀中得到熏染,使学生树立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并在日后的专业应用和专业发展中贯彻这种价值关怀的人文意识。惟有如此,道德社会化才能在科学与人文相融合的土壤中扎下生机盎然的根,源源不断地提供累累的精神果实,去为世界的丰富多彩、和谐有序作回馈。

(四)优化宿舍区德育环境,提高宿舍区德育环境质量

学生宿舍不仅是学生生活和休息的场所,也是他们学习、获取信息和交流思想的场所,交友娱乐的天地,远比课堂广阔。实行后勤社会化、将社会资源引入校园,意味着高校不再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外界因素对学生自身的影响越来越强烈。所以,我们应优化宿舍区教育环境,强化宿舍区教育功能。宿舍区道德社会化的核心是用社会文化武装个人,用社会统一的行为规范指导和约束个人,用社会公认的人格要求造就个人。

[1] 彭华民,杨心恒. 社会学概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 郭本禹. 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M].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3] 罗国杰.伦理学[M]. 人民出版社, 1989.

[4] 郭本禹. 道德认知发展与道德教育——科尔伯格的理论与实践[M]. 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G40-052

A

1008-7427(2011)02-0043-02

2010-12-15

猜你喜欢

科尔伯格社会化
我的爸爸叫焦尼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No.5扎克伯格又抛股票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我”来了
扎克伯格赴欧洲议会道歉
科尔摩根伺服在数控钻铆机床中的应用
科尔森·怀特黑德的《地下铁道》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科尔:“走出去”带动纺织业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