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教育的伦理问题及其规范体系构建

2011-08-15邢耀东朱晓菊

长春教育学院学报 2011年8期
关键词:礼仪伦理学习者

邢耀东,朱晓菊

(1.浙江台州学院 信息技术中心,浙江 椒江318000;2.浙江台州学院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浙江 椒江318000)

网络教育的伦理问题及其规范体系构建

邢耀东1,朱晓菊2

(1.浙江台州学院 信息技术中心,浙江 椒江318000;2.浙江台州学院 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浙江 椒江318000)

网络教育过程和结果中出现的弄虚作假行为、情感困惑以及不良信息的存在与传播给网络教育参与者带来了伦理挑战。本文借助网络伦理和网络伦理教育的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了旨在解决网络教育中伦理问题的规范体系,包括网络教育的伦理原则、网络教育礼仪及网络教育规范。

网络教育;伦理原则;伦理规范;网络教育礼仪

一、网络教育中的伦理问题

网络教育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带来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虚假欺骗行为。在网络教育环境下,师生出于分离状态,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进度,教师亦可根据学生的需求自行调控教学进程。然而,学生的学习行为在获得充分自由的同时,传统的教育监督如学习时间的限制、必须完成的学习任务规定等,在网络教育过程中被弱化,这给学习中的虚假欺骗行为带来了方便,如学生仅仅通过点击或者刷新的方式浏览学习内容,却不认真地完成学习任务;不按时提交作业;作业内容往往是不假思索地大量复制、粘贴网络文章,或完全抄袭网络文章或同学作业等。网络教育中的虚假行为使学习的严肃性荡然无存,不仅影响网络学习质量、影响学生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而且影响学生的品质和为人处世的方式。

网络教育师生分离特征带来的情感困惑。借助于现代科技成果,网络教育克服了时间给知识传播带来的限制,但基于信息技术手段的时空分离状态下双向互动交流,由于教和学双方不是“面对面”的,因而很难形成传统教育环境下师生间密切的情感联系。情感联系的衰减和弱化,最直接的影响是加强了师生情感的功利化趋势[1]:于学生而言,对教师的评价完全来自于知识内容的获取,而教师的人格魅力却成了镜中之花;于老师而言,对学生的要求也只是对知识接受的直接而简单的检验,言传身教等教育理念也只能是在课程的设计上尽力而为而已。另一方面,如果学生仅限于从网上获取教学信息,缺少与教师、同学的情感交互,或在网络给学习过程中个体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那么,学生很容易产生孤僻、冷漠等不良情绪或挫败感,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和网络学习质量。

丰富的信息资源给网络教育主体带来的伦理挑战。资源的丰富性是网络的一大优势,但同时网络的开放性和匿名性使得网络资源良莠不齐,一些恶劣信息也充斥在浩瀚的网络之中,并伺机渗入网络教育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可以利用日益发达的网络安全技术如防火墙技术、信息过滤技术等,杜绝这些恶劣信息渗入到网络教育中;另一方面,恶劣信息的存在也给网络教育的参与主体带来了伦理挑战:除技术过滤和利用法律、法规手段来规范网络信息传播外,网络教育的参与者要加强自身的伦理自律,不点击、浏览各种恶劣信息,更要杜绝恶劣信息的传播,防止这些不良信息影响他人、尤其是影响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目前,国内外对网络发展中的伦理问题和伦理教育关注较多,而对网络教育中出现的问题较少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去理解。本文关注网络教育中的伦理问题,并借助网络伦理和网络伦理教育的已有研究成果,构建符合伦理要求的网络教育规范体系。

二、网络伦理与网络伦理教育

(一)网络伦理

网络技术的产生与迅速发展对传统的伦理规范提出了严重的挑战,人们越来越深切地感到,在以高度发展的信息技术维系数字化生存的同时,还必须为数字化生存构建合理的伦理空间,即网络伦理。所谓网络伦理“是指导国家、网站、用户在网络信息生产、网络信息传输和网络信息消费等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相互之间的道德关系,也是主体从事网络信息活动而形成的一种相互制约的社会观念和特殊意识形态,是通过人民利益、网络舆论、内心信念和网络习俗来维系,以善恶评价作为价值导向的原则规范、心理意识和行为方式的总和”[2]。关于网络伦理的研究主要涉及网络伦理概念的界定、伦理问题的表现、伦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建立网络伦理秩序的策略与机制、网络伦理的法制法规建设、网络文化建设等。

(二)网络伦理教育[3]

从全球来看,网络伦理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几乎与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同步,发达国家有关网络伦理教育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已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在美国,计算机和网络发展都是首屈一指的,其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的发展也可以说是最早、最完善的。代表性著作有美国应用伦理学家W·迈纳(Walter-Maner)的 《A StarterKit forTeachingComputerEthics》 (《创使者教授计算机伦理的资料》)(1978)、罗彻斯特大学约翰逊与斯纳伯(John Snapper)合著的《计算机应用中的伦理问题》 (1985)。与国外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相比,国内关于大学生网络伦理道德教育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几年也取得了一系列理论成果,主要著作有严耕、陆俊和孙伟平著的《网络伦理》,吕耀怀的《信息伦理学》、李伦的《鼠标下的德性》以及刘云章的《网络伦理学》等,这些著作都从伦理学的角度审视网络和信息世界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问题。此外,网上也有一些专门的网络伦理网站,如赛博风(赛博风中华网络伦理学http://www.Chinaethics.neto)、北京大学应用伦理学中心网站(北京大学应用伦理学中心http://www.Cae.Pku.Edu.cn)等。关于如何开展网络伦理教育,主要包括开设网络伦理课程,通过社团活动等。

三、网络教育伦理规范体系的构建

(一)网络教育的伦理原则

全民原则。全民教育要求网络教育决策和网络运行方式必须以服务于每一个社会成员为最终目的,不能以政治、经济或文化等方面的差异为借口仅仅把网络教育建设成只满足部分社会成员需求的教育形态,而把另一部分社会成员排斥在网络教育之外,造成国家或地区间的“数字鸿沟”问题,即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经济个体(国家、地区或个人)之间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导致在信息技术的开发、应用,信息基础设施的普及和信息的获取、处理能力上产生差距。这一差距使发达的个体利用“信息优势”和“知识优势”形成竞争优势,使落后的个体面临“知识贫困”和“信息贫困”的威胁,处于竞争劣势[4]。网络教育尤其要关注老人、妇女、儿童及残障人群等。同时,全民原则要求网络教育行为必须满足所有参与主体的需求,反对信息独占或信息垄断,提倡信息资源共享。

自由原则。一是网络教育的参与主体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进度以及学习方式等;二是网络教育的参与主体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发表自己的言论。但网络教育的参与主体拥有这些自由的前提是必须使个人的言论合乎网络教育环境下的伦理规范:在学习过程中个人的行为不能影响、干扰或者妨碍其他学习者的学习;个人的行为不能扰乱网络教育中正常教学秩序的运行和教学活动的开展;网络环境中个人的观点、言论亦要符合现实环境中的伦理约束和道德规范。

可持续原则。网络教育中的伦理问题严重阻碍了网络教育的正常发展,影响了人们对网络教育最初的热情和期望,甚至引发了对网络教育的质疑。可持续原则要求网络教育的参与主体在享受网络资源共享、信息互动的同时,必须使自己的网络行为合乎伦理规范。我们既要关注网络教育的现在,更要关注其未来发展,我们要及时、合理地解决网络教育中出现的伦理问题,消除对网络教育及其质量的信任危机,促使网络教育有效、健康、持续地发展。

(二)网络教育礼仪

网络礼仪就是一种固定下来的适合和便于网络交往、判定行为者是否文明和礼貌的行为标准[5]。网络礼仪在整体上有如下主要礼仪要素或结构组成[6]:(1)招呼礼仪。它表明的是你想与谁交谈,该怎样问候和称呼。(2)交流礼仪。(3)表达礼仪。即表明一个人的态度和情感。作为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网络教育礼仪除具备网络礼仪的一般要素或结构外,又有其自身的特色,具体地说,网络教育礼仪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电子邮件礼仪。主要包括:邮件应输入必需的头部信息(如主题、发件人姓名等详细信息);主题应鲜明、集中;邮件内容应尽可能简洁;长文件分成几个短文件或以附件的形式发送;若邮件含附件,应在邮件内容中予以说明,以免收件人遗漏附件内容;尽可能及时回复;回复的信件内容要有针对性,如解决问题或礼貌性地回复。

电子公告牌(BBS)礼仪。BBS是网络教育中使用较多的交互工具之一,其应用中应注意的礼仪规范主要包括:每条信息应集中于一个主题,内容的表述应简洁、清晰;在学习交流时应拒绝从事商业或盈利活动,如嵌入商业广告等;应杜绝灌注没有任何意义的“注水”文章或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的“空壳”文章;及时、客观地回复他人讨论,回复内容应针对讨论主题、就事论事,避免对他人进行人身攻击或恶意诽谤等;针对主题进行讨论时,亦应重视相互间的情感交流,如适时地问候、感谢、鼓励等。

语言规范。交流中应尽量使用规范的书面语言;在使用网络表意符号(如用一个逗号、一个连字号和一个括号,即“-)”表示微笑)或网络流行语言(如杯具即悲剧)时应注意其使用的普遍性及约定俗成性,避免在交流中引起他人的不解或误解。

(三)网络教育规范

网络资源的设计与开发规范。首先,网络资源和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与开发要符合相关的技术标准或规范,以实现系统的互操作和兼容性。其次,开发的网络资源或教学平台要具有开放性,可满足网络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亦满足学习者对资源共享的要求。最后,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要重视教育性,一是内容的选择及组织要有科学性,二是资源内容要杜绝暴力等不良信息及负面信息的影响,相反地,应有意识地设计一些积极向上的信息元素。

网络教育指导者的行为规范。尊重和公平对待网络教育环境中的每一位学习者,为每位学习者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交流机会;尽可能满足每位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负责,不提供、不传播恶劣信息;及时提供、更新优良的学习资源;根据学生需求选择学习资源和组织学习活动;及时回复学生问题或作业;及时为学生的学习困难提供支持和帮助;满足每位学习者的情感需求。

网络教育中学习者的行为规范。认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完成学习任务或作业时杜绝各类抄袭行为和弄虚作假行为;尊重网络教育环境中的每一位参与者,平等交流、和谐相处;在利用电子邮件、BBS等交互媒介与教师或学习同伴进行交流时,遵守相关的网络教育礼仪规范;耐心、宽容,与他人意见不一致时,不可对他人进行谩骂或恶意诽谤,或将他人排斥在学习交流圈之外;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关心、帮助同伴。

网络教育管理者的行为规范。一是技术层面的管理。包括维护网络教育的正常运行、网络环境的安全问题等。二是网络教育秩序层面的管理。包括保证正常的网络教学活动秩序,督促每位学习者按时完成学习任务,保证每位学习者都能实现学习目标和自我发展目标等。

[1]汪小洋,周欣.现代远程教育中的伦理思考[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6):5-8.

[2]滕秋茗.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伦理道德教育探析[J].情报科学,2007 (7):1002-1005.

[3]何广寿.中外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比较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 (6):122-124.

[4]吴洪富.成人高等教育网络化的前提:基于教育伦理的思考[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7(5):76-78.

[5][6]严耕,陆俊,孙伟平.网络伦理跨世纪青年学者文库[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207,208-210.

[责任编辑:何 岩]

D64

B

1671-6531(2011)08-0007-02

邢耀东,男,甘肃会宁人,浙江台州学院信息技术中心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网络教育应用;朱晓菊,女,甘肃临洮人,浙江台州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网络教育、高校教学管理的理论与实践。

项目名称: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信息伦理学视野下网络教育失范与和谐发展策略研究”(编号:SCG222)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礼仪伦理学习者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筷子礼仪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礼仪篇(下)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医改莫忘构建伦理新机制
婚姻家庭法的伦理性及其立法延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