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以人为本”与高职校园文化

2011-08-15杨治华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以人为本校园文化校园

杨治华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浅析“以人为本”与高职校园文化

杨治华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群体文化,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或子文化。高职校园文化与“以人为本”两者之间存在着特殊而又密切的关系。在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都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持。

高职;校园文化;“以人为本”

0 引言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一种,并始终处在社会文化前沿,走在时代的前列。高职校园文化作为校园人共建、共有、共享的群体文化,又是一种意识形态,不仅指引着学校的办学理念、学校精神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确立,还关系到学校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以及内涵的提升和软实力的增强。校园文化的建设需要校园多重主体的参与和协作,这是校园文化发生、传递、延续和发展的根本保证。因此,研究校园文化必须关注“人”,注重“人”,确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重视校园文化与“以人为本”的相互关系。

1 校园文化的内涵与外延

1.1 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客观存在,是社会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或子文化,既具有社会母体文化的一般属性,又具有特殊性。从不同的视角来分析考察校园文化,有广义和狭义的校园文化的提法;有类似“氛围说”、“校园精神说”;有的简单理解为“课外活动”、“第二课堂”;还有的提出“二层次说”、“三层次说”、“四层次说”等等,不一而论。实际上,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群体文化,是以社会先进文化为指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重要内容,以校园精神为核心,由校园里广大师生员工在长期的管理、教学、科研、学习、服务等活动中共同创造的学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及其创造这种文明的过程。[1]

1.2 校园文化的外延

从文化存在形态的角度来分析,笔者更赞同将校园文化分为三个层面:校园物质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和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指:校园人智力或体力外化为具有物质实体的实物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观念等,包括校园布局、整体风格、校园建筑、校园环境、学校设施、运动场地、景观雕塑、学报校刊、校园网以及宣传窗等。校园制度文化是指:校园人在相互交往中缔结的社会关系以及用于调控这些关系的规范体系,包括各种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管理体制、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工作守则等。校园精神文化是指:校园人在办学实践和意识活动中形成的思想信念、价值观念、道德意识、文化传统、校园舆论、精神寄托、学术风范、校风校训等。[2]校园文化各要素之间相互依存,彼此渗透,紧密联系。校园文化的三个层面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完整体系。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和基础;制度文化既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的反映形式,又是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得以实现的保证;而精神文化是最高层次和最深层次的校园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源泉、核心和灵魂。

2 “以人为本”的哲学解释

2.1 “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对“以人为本”的认识,必须厘清“人”、“本”的含义。“以人为本”中的“人”,不能简单地被理解为平时所说的“人”,而应该被理解为一个系统的概念,即个人、群体和类三者的统一;不仅是指自然人、社会人,而且是指全面发展的人。而以人为本中的“本”,既具有本体论的意义(世界的基础和本原),也具有价值观的意义(目的和归宿),还具有历史观的意义(行为指向和终极目标)等。

2.2 “以人为本”的哲学诠释

1)“以人为本”充分肯定和强调了人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目的地位。“‘历史’并不是把人当作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3]只有把人当作社会发展的主体,人才能真正解放和发展,社会才能真正发展。

2)“以人为本”是一种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强调了尊重人的价值、独立人格、需求、能力差异和个性发展等;强调了解放人,打破束缚人的潜能的一切因素;还强调了依靠人、为了人和塑造人等。

3)“以人为本”是一种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要求人们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始终确立起人的尺度,实行人性化服务——以服务对象的目的为出发点,以服务对象满意为落脚点,尊重其独立平等人格,促进其全面发展,尊重他们的人性发展要求。[4]

3 校园文化与“以人为本”的关系

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它的参与者、创造者和实践者发展自身、塑造自身的最佳结构体。由于校园文化的特殊性,又由于校园文化建设和实践的主体是校园人即全体师生员工的结合体,所以校园文化与“以人为本”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以人为本”是校园文化的精髓,是校园文化管理的核心,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取向。

1)从文化与人的关系角度来看。文化是人的文化,人是文化的人。对文化的考察,就是从现实的个人本身出发。文化的基础源于人的基本需要,人的各种基本需要成为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动力,由此从蒙昧社会、野蛮社会进入到文明社会,并不断地创造着文化。可以说,人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创造了人。因此,在考察文化时不能离开对人的考察;在创造、实践或建设某种文化时,更不能否定和抛弃“以人为本”的思想。

2)从现代管理方式来看。“以人为本”是一种被广泛接纳的管理思想。“以人为本”是现代企事业单位等各种集体的管理的核心思想。以人为中心,尊重人、关心人、激励人的机制和使人奋发进取的文化氛围,是企业、事业单位和各类社会团体在管理上的追求。学校管理方面,管理对象——教师、职工、学生等首先是人,学校的管理必须既符合和满足人的特性发展的需要,又能激发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从现代教育理念来看。“以人为本”是一种基本的教育理念。当前“以人为本”已经成为教育界的普适价值观念和指导思想,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教育对象成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人、具有个性差异的人、具有各种需要的人,成长为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5]

4 高职校园文化应体现“以人为本”

4.1 校园物质文化中“以人为本”之体现

高职校园物质文化中的校园环境、建筑风格等元素,要体现校园所处的地域文化特色,符合所在地区的“人”的社会心理、审美追求以及民族风情和文化表征。校园的教学设施和条件等,要与校园人所学习或研究的学科、专业特色相一致,不同的学科、专业的教学设施条件和教学组织方法不同,空间利用和建筑设计也不同。学校要通过一定的物质形式宣传和展示本校的大师文化,如建立名人塑像、以名人姓名命名建筑物、建立校史馆等。校园文化还要与校园人的数量即办学规模相一致,若校园物质资源的规模与人的规模不一致(具体表现为招生规模过大、师生比不达标、教学设施设备紧张等),规模发展超出一定教育资源的承受能力,就会引起“人”与“物”的不和谐,资源供给与再生能力就会破坏,校园整体系统就会失去平衡,教育质量就无法保证。校园环境建设的终极目的是促进师生的全面发展。校园环境要能让师生受到感染和熏陶,触景生情,因美生爱。这样,才能使师生充分感受到“以人为本”的优美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

4.2 校园制度文化中“以人为本”之体现

高职院校校园管理应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人文管理,以德治校,以法治校,以制度来规范校园的各项管理。学校管理制度要充分体现人文性,做到情感管理、人文管理和制度管理的统一。因此,学校必须建立有利于师生、学校健康发展的教师管理、学生管理、教学管理、后勤管理等多种管理制度,使各项管理活动有章可循,在有秩序的氛围下良性发展。

要建立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在组织管理体制改革方面坚持“以人为本”。要充分体现科学精神和民主精神,妥善处理好党政权力、行政权力、学术权力和学生权利之间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共同为学校发展献策献力。与此同时,还要在学校用人机制、教职工发展、教职工利益等方面构建公平公正的实现机制,使得每个人的机会均等;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公平正义的激励机制,既要使劳动付出较大的人获得水准较高的报酬,又要兼顾各个层面的利益,对弱势群体要予以关照。

4.3 校园精神文化中“以人为本”之体现

作为校园文化的核心,校园精神文化更需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

1)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文化。在高职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既要以教师为本,又要以学生为本。对教师来说,要倡导兼容并蓄的精神,努力创造宽松的氛围,让不同个性的教师都有一个发展的空间。对学生而言,也应营造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倡导独立、自信、敢于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精神风貌。

2)要“以人为本”协调好高职院校的多方关系。既要协调好教师之间的关系,大力倡导团结、协作、合作、互谅、兼容的精神;又要协调好师生之间的关系,使教师与学生之间在相互交流的基础上有思想和心灵的碰撞;与此同时,还要协调好管、教、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建设和谐校园。

3)要“以人为本”逐渐形成有特色的校风、校训和学风、教风。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通过积极引导和不断积淀,使全校师生员工能够拥有共同的理想、愿望以及行为习惯等,并潜移默化地影响每个成员,使教师有高尚的师德与较高的教学水平;使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动机与学习态度,最终形成高职校园独特的、积极进取的校园精神。

5 结束语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管理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学校培养人才所需要的独特财富和资源。而“以人为本”就是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与核心,是学校发展的不竭原动力。作为高职院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在学校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应以“人”为出发点和中心点,围绕激发和调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展开,使学校保持凝聚力,增强竞争力,推动学校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推动“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建设,既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赋予的历史使命。

[1] 段建国,孟根龙.构建大学和谐校园理论与实践[M].北京:社会文献出版社,2006(6):265-270.

[2] 李盖虎,彭迎霞.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内涵、体系构架及特征分析[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115-116.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9.

[4] 杜彬武.“以人为本”的哲学阐释[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14-30.

[5] 彭合成.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以人为本”[J].云梦学刊,2005(3):113-114.

"Taking People as a Dominant Factor"and Campus Culture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YANG Zhi-hua
(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Changzhou 213614,China)

Campus culture is one kind of peculiar group culture,and it is also a subsystem or subculture of the social culture system.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mpus culture and"taking people as a dominant factor"is special and close.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material culture,institutional culture and spiritual culture,the idea of"taking people as a dominant factor" should be fully reflected,and provide necessary suppor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campus culture;"taking people as a dominant factor"

G 711

A

1672-2434(2011)06-0001-03

2011-11-16

常州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院课题(CDGZ20100004)

杨治华(1951-),男,教授,从事研究方向:教育管理、网络文化

猜你喜欢

以人为本校园文化校园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语文教学应“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理念在幼儿园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
打造富有生命活力的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