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2011-08-15杨治华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科学人才环境

王 欢 杨治华

(1.南京邮电大学 江苏南京 210003 2.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王 欢1杨治华2

(1.南京邮电大学 江苏南京 210003 2.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培养创新人才不仅是高校的终极追求,也是社会对高校的要求与期待。高校在培养创新人才的过程中应转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创建具有创新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和调整,构建和谐自由的校园环境,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一个科学的有效的创新环境。

创新人才;思维方式;创新环境

0 引言

当前国家的繁荣富强与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不仅依靠先进的技术和科学的管理制度,更需要大量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与创新思维的创新型人才。胡锦涛在2006年1月9日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指出:要始终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摆在突出位置,显著提高我国的科技实力。科技实力是综合国力的重要内容和基础。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核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真正赢得发展、造福人类,必须注重自主创新。创新是国家掌握核心技术的前提,是社会进步的加速器,是经济发展的杠杆。培养创新人才不仅是高等教育的终极追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与基础。高校作为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何更好地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型人才,不仅是我国高等教育一直探讨的重大现实问题,而且也是我国在推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在此就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途径进行探讨。

1 转变学生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创新人才培养首先需要的是科学的思维方式,即辩证法、因果律、逻辑学等思想,应用辩证法的观点可以使学生在思考问题时对问题分析的更加全面与深刻,而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应用逻辑推理与因果律的思想,可以对问题的处理更加合理与科学。如果按照东方传统思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思路,认为事情的结果是由不可定因素决定的,这种消极的思维方式对创新人才的培养与发展是很不利的。创新想法的闪现,创新成果的发明或发现,必须经过实践的验证与考核,一旦将成功寄托于概率或其他不确定因素,创新成果就成了飘忽不定的空中楼阁。理论的发展,事实的验证需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需要脚踏实地的求实精神,任何偶然的因素带来的意外成功,必将阻碍创新前进的步伐。

由于人的创造力并不是只为少数特殊人物所专有,而是广泛地连续性地分布在普通人群之中,个体间的差异不过是源于智力结构或基本智力因素在组织方式上的差异,因而心理学家便完全有可能对创造力进行测验的或实验的研究。而且,通过教育和训练,也有可能使一般人的创造力得到开发或改善。[1]因此,可以在高校课程改革中加入一些能够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课程,挖掘学生原有的创新潜能,比如逻辑学、辩证法、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课程。其中逻辑学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一门科学,而是处理问题的一种普遍方法,对科学来说是不可缺少的,它为识别和证明提供标准,应该被视为影响科学研究、培养创新思维的工具或手段,亚里士多德在谈到逻辑时所使用的希腊语“工具论”也说明了这一点[2]。通过这些课程的科学训练,使学生学到真正的科学思维方式,对转变学生思维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是很有帮助的。科学的思维方式一旦被学生内化,学校就朝着成功培养创新人才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2 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提升教师创新教育能力

1)转变教师教育理念。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提升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样不可忽视。只有创新型的师资队伍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大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还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3]因此,有什么样的教师,便会有什么样的学生。教师不仅传授学生相关知识,而且在此过程中会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因此,教师自身应努力学习,转变旧的教育理念,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应真正重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充分注意到每个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发现学生的个性和优势,根据不同学生的特质与能力有针对性地做到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并且在如何引导、启发学生创新思想方面多下功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2)重视教师科研与培训。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注重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应出台相关政策与激励措施,保证教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用于科研,充分调动教师的科研积极性;并且尽可能多的提供教师培训的机会以及与同行之间交流学习的机会,通过校内交流、校校交流以及国际交流等不同的交流平台,进一步扩大教师的知识视野,增强教师的创新教育能力。教师的知识范围越广,学生受益越多。与此同时,应注意学生对教师的评价,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情况,促进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能,以利于自身创新教育能力的提高。

3)合理调整教师结构。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更新的专业知识与相关社会知识,应对教师队伍进行合理配备,除了校内专职教师以外,还应尽可能地配备校外兼职教师。适当聘用校外兼职教师进行实际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接触到更多实际应用的知识,而且也能从心理上更加认可所学专业,进一步提高对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从兼职教师那里学到将知识应用于实践的经验,可以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更加广阔、实际的平台。同时兼职教师的范围也可以适当扩大,不仅限于企业家、知名人士、单位领导等,还有事业成功的校友、创业者、企业技术人员与研究人员等。教师构成越合理,学生的见识越广,学到的知识越充满活力,创新思维的出发点越多,也越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培养。

3 合理调整课程,加强科学人文结合

学生的知识与思维方式不仅受到教师的影响,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受到教材的影响。一般来说,过于专业的课程容易使学生的思想认识片面,局限于专业的视野范围内,无法跨越专业的界限,以不同的视角来看待问题;而过于泛化的课程则又无法满足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基本要求,没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就像在不牢固的地基上进行建筑,任何创新行为都将面临失败的可能。因此,应合理调整课程设置,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以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合理的课程设置不仅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专业素养,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

高等教育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专门知识的人才。专业知识为他们奠定起步的基础,而文化则像哲学和艺术一样将他们引向深奥高远之境。[4]可以在文科课程中适当加入基础性理科课程,如科学发展史、逻辑学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文科学生摆脱纯粹思辨的思维模式,减少盲目的缺乏客观分析的思维可能性,培养科学精神。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指出:学习的人通过逻辑学所获得的教养,在于训练思维,使人在头脑中得到真正纯粹的思想,因为这门科学乃是思维的思维。[5]同时,可以在理科专业中加入适当的文科课程,如人类历史、艺术发展史等内容,扩大理科学生认识世界的范围,培养人文情怀,为灵感的出现创造机会,为创新方法的出现提供源泉。科学追求的是真实、准确,而人文追求的是多样、形象,但是两者又具有紧密的联系,人文为科学提供方向,科学为人文奠定基础。科学与人文相结合,不仅能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与人才的全面发展,而且两者的结合肯定会出现美丽的创新火花与创新成果。

4 构建校园创新环境,促进创新能力提高

大学期间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与稳定的重要时期,学校的文化环境对学生人格与品质的形成具有很大的影响力。马克思曾指出: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认为人是环境和教育的产物——这种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来改变的。[6]因此在创新型人才培养过程中,不但要注意恰当运用环境中的教育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而且要积极地构建具有创新思想的校园环境与创新文化,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创新教育,成为具有创新思想的创新型人才。

良好的校园创新环境应当以学生为本,实现师生共同发展,创新蔚然成风;它应该是先进、科学、法制化的管理环境,民主、活泼、多样的教学环境,周到、齐全、人性化的服务环境,健康、积极、竞争、合作的校园文化环境,优雅、舒适的生态环境,以及由这些环境共同组成的和谐、自由的校园创新环境。在构建校园创新环境的过程中,应通过相关讲座、比赛、展览等形式,向学生普及创新知识,提高创新认识,并通过宣传创新人才与创新成果大力提倡创新行为,加强榜样的引导与指向作用;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加大物质与精神奖励的程度,引起师生对创新的重视,促进创新想法的产生,实施创新行为,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有利于创新的校园环境才能不断提高师生的科学素质,培养科学精神,才能在创新中严谨求实,克服急功近利,摒弃浮躁之风,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良好的创新平台与沃土。

5 结束语

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创新教育成功的最直接动力应是学校与教师对创新思维的培养的真正重视,以及创新教育坚持不懈的实施。[7]此外,在创新思维方式转变过程中,有关设置创新思维课程的相关定性与定量研究及开发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课题。

[1] 傅世侠,罗玲玲.科学创造方法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80.

[2] 伯特兰·罗素.西方的智慧[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95.

[3] 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39.

[4] 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

[5] 黑格尔.小逻辑[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64.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9.

[7] 周霞,陈奎庆.工科院校学生创新思维培养[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92-95.

Analysis on the Ways of Cultivating Creative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ANG Huan1YANG Zhi-hua2
(1.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Nanjing 210003 2.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Changzhou 213164,China)

The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talents is not only the ultimate pursuit of universities,but also the demand and expectation of society on universities.In the process of cultivating creative talents,universities should first transform the way of thinking of students,and construct a faculty which has the idea of creative education,then reasonably adjust the setting of course,and then build a harmonious and free campus environment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talents.

creative talents;the way of thinking;innovation environment

G 649.2

A

1672-2434(2011)06-0010-03

2011-10-10

王 欢(1985-),男,从事研究方向:心理学

猜你喜欢

科学人才环境
人才云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环境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