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七夕神话的文化比较

2011-08-15詹桂芬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11期
关键词:牛郎牛郎织女织女

詹桂芬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语系,江苏 南京 210031)

中日七夕神话的文化比较

詹桂芬

(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应用外语系,江苏 南京 210031)

七夕节的习俗和传说都是由中国传到日本的,今天的七夕节已经成为日本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尽管起源于中国,日本的七夕传说却有着自己的特点。通过对中国和日本的七夕神话不同之处的比较,剖析其产生的不同原因,可以找出其所蕴含的不同的文化特性和民族心理。

中日七夕神话;比较;文化特色;民族心理

农历七月七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七夕,也称之为乞巧节。据 《太平御览》记载: “七月黍熟,故以麋为珍。”“七”与 “吉”谐音,“七七”有双吉之意,是个吉利的日子,故人们把它作为一个庆贺秋收的日子。随着时代的变迁,七夕节习俗渐渐与流传甚久的牛郎织女的故事相融合,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从而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七夕节庆祝习俗,其中尤以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最为人们喜爱,数千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近年来,由于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和商家的策划,一度衰落的七夕节,又作为中国的情人节而悄然兴起。而在一海之隔的日本,七夕自奈良时代流传过去,经历从贵族习俗到民间习俗的演变,已经成为该国一个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虽经西方文明的剧烈冲击,日本七夕传统习俗仍得到了极大的保护和发展,现已成为日本夏季一个非常重要的活动。不管是中国还是日本,七夕神话故事在其民俗活动中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寄托了各自民族悠远的情感。本文拟通过对中日两国七夕故事进行比较分析,以揭示中日七夕传说的民族文化差异,以及两国七夕节日当代发展差异背后的民族心理差异。

一、中国的七夕传说

中国的七夕传说 (牛郎织女传说)依据时代、民族和地区的不同,有着众多不同的版本。早在汉代就已形成了牛郎织女故事的轮廓,《古诗十九首》之一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而最早的较为完整的牛郎织女传说可见于南北朝时代任昉的 《述异记》,其中记载说:

大河之东,有美女丽人,乃天帝之子,机杼女工,年年劳役,织成云雾绢缣之衣,辛苦殊无欢悦,容貌不暇整理,天帝怜其独处,嫁与河西牵牛为妻,自此即废织纴之功,贪欢不归。帝怒,责归河东,一年一度相会。

这一神话故事历经千年在民间的发展,现在演变为一般流传的故事: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父母死后,受兄嫂虐待,分家时,只分到一头老牛,和老牛一起住在山上的茅草棚里,被称作牛郎。有一天,老牛开口对牛郎说,天上仙女下凡洗澡,让牛郎偷走七仙女的衣服。牛郎依言而行。七仙女没有衣服,不能飞回天上,便嫁给牛郎。夫妻俩恩恩爱爱,生得一双儿女。天上的王母娘娘知道后,派天将把七仙女捉回天上。老牛临死前嘱咐牛郎用其皮制衣可升天。牛郎于是披着牛皮,挑着一双儿女追到天上。王母娘娘拔出头上簪子在天上一划,就变成了波涛汹涌的天河,隔开了牛郎与织女。每年只有七月初七日织女才能够踏鹊桥来与牛郎相会。

二、日本的七夕传说

日本最初的关于七夕牛郎织女的传说见于日本最古老的诗歌集 《万叶集》。日本明治大学教授大久間喜一郎在 《七夕説話伝承考》中写道:“万葉集にみえる七夕歌は、題詞に明記してあるものだけを数えて一二三首ある。”(万叶集里可见的七夕歌,仅仅在题词里就明确有七夕的就有123首)[1](P1-22)其代表性的七夕诗歌,有山上臣忆良的《七夕の歌十二首》。以下为其代表性的一首:[2](P331-332)

牛郎与织女,开天辟地起。天河从中隔,对望两相泣。

相思心难安,叹息心亦苦。波浪碍眼目,云遮泪涸枯。

如此长叹息?如此相思苦?愿有涂朱船,扁舟嵌良橹。

早潮操楫行,晚潮摇桨渡。飞去天河岸,将伊披肩展。

愿交两玉臂,夜夜相伴眠。有缘长相会,何必到秋天。

原注为:天平元年 (729)七月七日夜,忆良仰望银河赋此。

七夕传说在日本经文人及民间数世纪的传播和丰富,在现代各地流传着诸多版本,各种传说大体情节相似,现取 《まんが日本昔ばなし》[3]中的七夕传说为例,来看看其在日本的演变:

很久以前,在一个村子里,住着一个年轻人。有一天,在干完农活回家的途中,他捡到一件美丽的衣服。这件衣服,就是来到人间洗澡的仙女 (たなばた—织女)的羽衣。织女请求年轻人把衣服还给自己,但是年轻人根本就不理她。无法返回天上的织女只好来到了年轻人家里,和他结成了夫妻,和睦地生活着。有一天,年轻人到地里干活去了,织女在房梁间发现了羽衣,于是穿上羽衣,并在临走前对年轻人说道:“如果你想我的话,就编织一千双草鞋,埋在竹子四周,那么我们肯定还能再见面。”年轻人于是不分昼夜地编织草鞋,终于有一天草鞋编好了,埋到了竹子四周。刚埋下去,竹子就不断地长高了,年轻人就开始沿着竹子往上爬,结果在离天上一点点的地方竹子不长了。原来年轻人只编织了九百九十九双草鞋。于是他大声呼喊,听到声音的织女就过来把年轻人拉上去了,夫妻二人愉快地重逢。织女的父亲看到了,就让年轻人播种。当按照吩咐播种后,织女的父亲却说田弄错了,要重播。在妻子的帮助下重播后,年轻人又被要求去看三天瓜田。织女告诉年轻人田里的瓜不能吃,但是渴得不得了的年轻人还是吃了。结果从瓜里面涌出了滔滔大水,成了一条大河,把织女和年轻人隔开了。隔河相望的两人就成了牵牛星和织女星,只有在每年的七月七日晚上,织女的父亲才允许两人相会。

三、中日七夕传说体现的中日文化特色

文化的传播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和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七夕传说在日本的变异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一)中日七夕传说的不同起源

在早期的中日两国的七夕传说中,我们会发现其各自产生的社会根源不同。中国古籍中有诸多牵牛星和织女星的记载。《诗经·小雅·大东》中有这样的句子: “维天有汉,鉴亦有光。跤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服章。睨彼牵牛,不认服箱。”《史记·天官书》释牵牛星为:“牵牛为牺牲,其比河鼓。”《汉书·天文志》曰:“织女,天帝孙也。”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人们很早就对天上的星辰进行了观察,并且根据当时的社会形态(男耕女织)进行了命名,在之后的演变中,经过民间的不断丰富想象,与七夕节俗相结合,最终形成了牛郎织女这样的爱情故事。而日本古代天文学发展较为缓慢,除了对太阳和月亮的描述外,极少有星宿的记载,所以有日本学者考证道:“万葉の七夕歌などを除けば、「たなばたつめ」」に関わる伝承は、星を殆んど意識していないという特色がある。”(万叶集中除了七夕歌以外,关于织女的传承,基本上没有星宿意识)[1]相反的,从日本 《万叶集》中山上臣忆良的 《七夕の歌十二首》中织女たなばたつめ即棚机津女的发音由来,我们可以窥见其本土神道教信仰的痕迹。棚机津女,即在水边纺织神衣等待天神临幸的少女。古代日本,农历七月十五是水神下凡的日子。这一天,在河、海、池塘的边上,人们会准备一个织布的棚子,被村子选出来的圣洁的少女在棚中织布并献给水神。人们希望通过少女对水神的一夜侍奉,为村子驱除瘟疫和灾害。《日本书纪》中也有天孙降临,在海边上看到美女吾田鹿苇津姬并与之结婚的记载。日本人认为这个美女就是棚机津女。正因为如此,日本的七夕的发音不是音读的しちせき,而是たなばた。所以棚机津女的故事被认为是日本本土化的七夕传说。因此,日本学者认为,《万叶集》中的七夕传说即是中国的七夕传说与日本古代的棚机津女 (たなばたつめ)的结合。[4]七夕故事和本国宗教的结合,对七夕习俗从日本贵族阶层向普通民众的传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二)中日七夕传说的不同婚俗

中国的牛郎织女传说中,织女由于被王母发现而被迫离开了牛郎,天河是王母阻碍他们夫妻在一起的屏障。牛郎织女相爱为什么要被惩罚?有研究者认为,从人类婚俗演变的历史来说,当时正处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转型的初期,女方开始到男方家里住,所生子女也开始属于男方家庭 (或家族、氏族、部落),这种变化遭到母系社会统治者的强烈反对和抗拒,并对那些愿意嫁到男方的本族女子采取了严厉的惩罚措施。对此,已经实施父系社会制的人,采取的对策则是抢婚,即用强制力把别族的女子娶过来。在牛郎织女故事里,所谓织女衣服被偷的情节,实际上暗示的正是抢婚习俗。[5]也有研究者认为,织女被抓走,是当时社会女子地位低下,无法主宰自己婚姻的反映。[6]

而在日本的传说中,仙女则是自己选择了离开,为此,日本人在 《万叶集》中对于牛郎织女故事的描述,多是抒发牛郎对妻子的思念。七夕传入日本是在奈良时代,日本尚处于母系社会,实行的是妻问婚的婚姻制度。妻问婚是指在日本母系社会时期,夫妻分居,丈夫到妻子家中走婚的习俗。而传说中男人来到天上,依照岳父母的要求,完成了他们安排的农活任务的情节,可以认为正是之后的大化改新到平安时代过渡时期的前婿取婚的反映。大化改新以后,土地由共有开始向私有过渡,这个时代产生了庄园制。随着生产力的增强,男性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加,这时尤其是农村的长者阶层,为了确保劳力,利用妻问婚让女儿和下人的丈夫由走婚向同居转换,从而产生了婿取婚,这个时期就被称之为前婿取婚。[7]

其次,中国传说中多美好姻缘遭遇挫折的惋惜,因此中国人把七夕节作为一个浪漫的爱情的日子来看待,今天更大有演变成中国情人节的趋势。而日本传说似乎能够窥探出现实生活中作为单一民族国家的日本民族对于异类通婚的本能排斥,更愿意把七夕节作为一个具有宗教含义的祈求幸福的节日来继承。

(三)七夕传说中蕴含的不同的生殖崇拜

中国的牛郎织女故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存在是老牛,老牛既是牛郎姓名的由来,也是牛郎得以娶妻以及后面升天的重要推力,是整个故事得以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研究者认为,之所以牛郎织女的故事中塑造了老牛,主要是因为牛在中国民俗中代表了祖先崇拜,整个牛郎织女的婚姻故事隐含了生殖崇拜的意义在里面。[8]而在日本的传说中,则根本看不到牛的影子,主人公得以升天的重要工具是竹。日本人自古就对竹的奇异的生长力,神秘的空洞,一起开花,地下茎的永生能力等不可思议的现象,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和认真的思考。日本人惊讶于神秘的竹笋一夜之间冒出,将其视为男根的象征,代表旺盛的生命力和较强的繁殖力。[9]所以在这个故事中选择竹子作为登天的阶梯,是这个故事日本本土化的有力证明。

(四)从七夕传说中主人公的姓名可以看出的不同社会状况

中国的故事中,明确主人公的名字为牛郎和织女,反映了当时农耕社会男耕女织的社会形态特征。而日本的传说中,对于男方的称呼,多为年轻人,到故事的末尾才说其最后成为牛郎星;对于女方则用了たなばた这个名字 (前文已经提到,たなばた是棚机的发音,也是今天的七夕的发音)。另外,据日本学者统计研究,在日本一些地区的七夕传说中,男方也是有明确的职业身份的。他统计的12个地区男方的身份有着不同的版本:其中有的为渔夫,有的为樵夫,有的为猎人,此外还有烧炭人、种花人、商人等等,甚至还有一个身份是养狗人。[10]渔夫、樵夫及猎人的出现,体现了日本作为岛国,四面环海,河川众多,同时山地占其国土面积的三分之一,森林覆盖率较高的自然特点,非常符合日本自然状况,而养狗人则可以理解为日本人从中国的养牛人结合其狩猎生活中养狗演化而来。日本传说中一直没有牛郎应该是由于当时稻作文化还没有兴起的缘故。

(五)鹊桥和木舟折射的不同地理环境对民族心理的影响

早期的七夕故事中,中日两国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不同,即在七夕相会这一天,中国的牛郎织女相会,利用的是鹊桥,甚至有织女过河去看牛郎的说法;而日本则是牛郎去看望天河彼岸的妻子,划的是木舟,划桨的时候溅起的水滴落到人间就是下雨,所以日本的七夕节有一个重要的目的是祈雨。

面对天河,作为不谙水性的陆地国家的中国,一座架在水面之上的桥似乎更显可靠。其次,喜鹊在中国作为一种瑞鸟而存在,两只鹊儿面对面叫喜相逢。因此,在中国牛郎织女故事中鹊桥会之说更添喜相逢的色彩。而木舟被公认是日本在神代的神仙们的交通工具,同时日本本身作为岛国,环绕大海,河川密布,木舟亦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交通工具。由这种从桥到舟的转变,可以看出地理环境特征对于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

(六)七夕传说的不同约束机制

有意思的是中日有关天河的产生的描述。中国的传说是由于王母这个外来因素造成的,认为这样的悲剧是由于外界因素造成的。而日本的传说中则是由于男子不听从妻子的建议而导致的,这与日本众多的异类通婚故事多有相通之处。如鶴の恩返し、蛇女房等等,其中,大部分都是因不听从配偶的要求而导致别离,即日语中所说的禁忌。这一变化反映了中日不同民族约束机制的差异。当时的中国社会,儒家文化已经占据统治地位,人们的行为多受各种社会约束,外部的皇权、宗族等势力形成强大的管制力量,最终酿成了牛郎织女的婚姻悲剧。而日本社会其时尚处于较为原始落后的时代,由于对自然力量的敬畏,从而在长期生活中形成了诸多自然禁忌,因此,日本传说中便出现了触犯禁忌而招致神秘的自然力量惩罚的后果的说法。

(七)七夕传说日化体现出的日本的审美情趣

中国的神话传说多喜剧结尾,七夕传说是少数的以悲剧收场的故事。牛郎织女故事的这种悲剧性结局,却恰恰符合了日本人的悲剧审美情趣。这种对悲剧美的欣赏是日本审美文化的特征之一,日本人把这种特点称之为別れの美即离别之美。[11]正是因为牛郎织女故事的离别之美,才得以在日本得到了广泛流传和发展,并且成为日本诸多类似故事如羽衣传说、天人女房的创作来源。

四、结语

中国七夕传说的悲剧性结局,契合了日本人的悲剧审美情趣。牛郎织女故事的离别之美,使得它得以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和发展。但是,由于中日两国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不同的民族心理,以及不同的自然环境状况等,造就了中日两国不同的七夕故事版本。

通过对中日七夕神话的比较剖析,我们也可以看出,文化的发展传播过程是一个不断与本土文化融合的过程。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对同一事物的诠释和理解有着极大的差异。不光是日本,在朝鲜半岛、越南等很多我们的周边国家,都有不同版本的牛郎织女传说。[12]但是不管如何,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所有民族的共同心愿,这也是七夕故事能够在很多国家得到流传的根本原因。

[1](日)大久間喜一郎.七夕説話伝承考——明治大学教養論集[M].东京:明治大学教养论集刊行会,1972.

[2]赵乐甡.万叶集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9.

[3](日)川内彩友美.決定版まんが日本昔ばなし[M].东京:讲谈社,1997.

[4](日)内藤湖南.日本文化史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5]王红旗.七夕与“炎黄”两族的融合[J].文史杂志,2003(4).

[6]李平.“七夕节”产生的社会根源探析[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8(8).

[7](日)高群逸枝.日本婚姻史(第6卷)[M].东京:至文堂,1963.

[8]张明远.中国の七夕祭と中元祭一先祖崇拝の比較研究一[J].比较民俗研究,1994(9).

[9]毕雪飞.日本竹文化符号及其内核特征的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7(6).

[10](日)関敬吾.日本昔話大成[M].东京:角川书店,1978.

[11](日)河合隼雄.昔話と日本人の心[M].东京:岩波书店,1982.

[12](日)杉本妙子.七夕伝説の比較文化——中国、日本、韓国朝鮮、ベトナムの比較-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学科論集[C].茨城大学人文学部纪要(№19),2006.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Qixi Mythology

ZHAN Gui-fen (Applied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Nanjing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Nanjing Jiangsu 210031)

The customs and legends of Qixi(the evening of July 7th of lunar month)were transplanted to Japan from China,and nowadays Qixi Festival has become an very important traditional festival in Japan.Though originated from China,Qixi Mythology in Japan has its own feature.Through cultural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Japanese Qixi Mythology,we can analyze the reason of difference and also find out the contained different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and national psychology.

Chinese and Japanese Qixi Mythology;comparison;culture characteristics;national psychology

K89

A

1673-1395(2011)11-0001-04

2011-08 -16

詹桂芬(1976-),女,江西贵溪人,讲师,主要从事日本语言与文化研究。

责任编辑 韩玺吾 E-mail:shekeban@163.com

猜你喜欢

牛郎牛郎织女织女
《牛郎织女》故事梗概
七夕节
——坐看牛郎织女星
羊宏诗联二首
牛郎给织女 发一封E-mail要多少年
牛郎织女
牛郎织女渡鹊桥
牛郎织女
吟织女图
是织女,更是吃货
08版鹊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