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意义和途径

2011-08-15柴学林

卫生职业教育 2011年1期
关键词:心理咨询危机心理健康

柴学林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9)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意义和途径

柴学林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9)

21世纪以来,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危机进入高发时期,借鉴西方心理危机理论,结合我国实际,签订心理预警责任状,建立例会、周报、月报制度,创建三级预警机制,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和特殊群体处置,是保证学生心理健康的根本措施。

学生;心理危机;危机干预

21世纪以来,随着就业竞争日益加剧,高校学生面临和承受着更多的挑战和压力。尤其是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因学业、恋爱、经济、社交、就业等诸多方面遇到挫折和认知情感问题而自杀或伤害他人的事件时有发生。心理危机干预成为热点问题。

1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概念和必要性

心理危机(mental crisis)是指当人们面临突然的或重大的生活逆境时所出现的心理失衡状态(Caplan,1964)。心理危机干预[1](mental crisis intervention)就是为处在重大生活事件中,并产生心理失衡状态的当事人或人群 (以及与他们密切相关的人群)提供及时、专业的心理援助,通过调动他们自身的潜能来重新建立和恢复其危机前的心理平衡状态(Puryer,1984)。目前,社会性和医学性的心理危机干预已经受到我国政府和社会的普遍关注,国内也相继成立了一些危机干预中心和组织机构。如北京心理危机研究和干预中心、杭州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中心等。2006年,在杭州召开的国内规模最大的一次心理治疗与咨询、心理危机与干预学术盛会——“国际心理治疗与危机干预学术研讨会”,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心理治疗、创伤和危机干预工作的发展[2]。

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主要停留在学校、院(系)层面上,班级、公寓层面上的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开展得很少。由于缺少班级、公寓这样的直接环节,干预效果往往不深入、不及时,主要是事后干预。因此,发挥院(系)、班级、公寓党团组织的作用,将预防和干预工作深入到心理危机个体中去,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公寓”三位一体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以形成较为缜密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防线刻不容缓[3]。

2 西方心理危机干预模式理论的借鉴作用

贝尔金[4]等提出了3种基本的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即平衡模式、认知模式、心理社会转变模式。

平衡模式认为,危机状态下的个体,通常处于一种心理或情绪失衡的状态,原有的应对机制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满足他们当前的需要。这时,个体无法很好地控制自己,做出适当的抉择。因此,除非个体已获得新的危机应对方式,否则在个体重新达到某种程度的平衡之前,干预者除了稳定当事人的情绪之外,不能也不应采取其他措施。

认知模式认为,危机源于对事件和围绕事件的境遇的错误思维,而不是事件本身或与事件和境遇有关的事实。在现实中,人们对自己处境的错误或消极的认知会影响其行为,逐渐往消极的方向发展。因此,危机干预要帮助求助者改变思维方式,认识到存在于自己认知中非理性和自我否定的成分,通过获得思维中理性和自我肯定的成分,从而能够实现对生活中危机的控制。

心理社会转变模式认为,危机不是一种单纯的内部状态,也与个体外部(心理的、社会的或环境)的困难有关。危机干预要涉及个体以外的环境,考虑需要改变的系统成分,如同伴、家庭、职业、宗教和社区等外部因素。干预的目的在于与求助者合作,以测定与危机有关的内部和外部困难,帮助他们选择替代他们现有行为、态度和使用环境资源的方法。结合适当的内部应付方式、社会支持和环境资源来帮助他们获得对自己生活的自主控制。

相对于社会而言,高校校园各种关系相对要单纯、简单,但并不意味着处于大学校园学生心理危机较少,因为心理危机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很难说危机在某时发生,而在某时不发生。因此,我们根据学校特有的生活、学习等方面的规律以及多年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经验,认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重点在预防措施。预防心理危机不仅会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应付能力,而且也会提升他们帮助别人的能力,增加解决危机的资源和力量,提高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危机预防的途径主要靠教育和宣传,使广大教师和学生能识别潜在的危险,形成危机预防意识;使学校里的每个人都成为危机预防的资源,可以对周围的人进行有效的帮助,把危机事件发生率降到最小。

3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面临的挑战

3.1 心理危机干预意识不适应实际需要

目前,大学生面临着就业和步入社会的压力,而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却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学校领导重视不够,学生不关心,高校心理干预工作者实践经验少。有些高校仅仅对学生已经发生的心理危机的结果甚为重视,但对学生的心理危机防控意识较为淡薄。比如,SARS刚刚暴发时[5],有的学生过度恐慌,甚至离校出走。现在回想,这些都是可以避免的。但是高校心理危机干预行动迟缓,甚至不知如何作为,失去了心理危机干预的最佳时机。加强高校领导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干预工作意识,依然任重道远。

3.2 心理危机干预基础研究不适应实际需要

基础研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地位非常重要。我国目前每年关于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的研究论文非常多,然而大部分是一些低水平、意义不大的重复性研究,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大都围绕心理咨询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谈话技巧等具体实践性问题来讨论、交流,而对心理疾病的发病原因却少有研究。其实,技巧的运用是建立在深厚理论知识基础上的,这一点在西方应用心理学人才的培养中已形成共识。缺乏心理健康的基础研究对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无疑是非常不利的。心理健康和心理危机基础研究工作的薄弱使提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处于后劲不足的困境。

3.3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专业水准不适应实际需要

我国对心理健康临床工作者的资格也有一系列规定,与国外的应用心理学界相比,我国的标准非常低。因缺少系统、统一的专业培训内容和制度而使培训的随意性较大,课程设置基本由教师个人决定。大学生心理系本科和硕士毕业生往往只具备一些简单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和为数甚少的专业技能[6]。另外,一个人是否适合于心理健康临床工作,不能因专业而定,应因人而异。众多从事心理健康临床工作的专家、学者公认的信念是:在心理辅导、心理咨询与治疗过程中,产生成效的关键是从业者本人的素质和修养[7]。但至今我国的心理学教育和实践中仍缺乏这方面有效培训方法的测定标准。国外的经验表明,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适宜的培养模式的确立,是有效推进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关键,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3.4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不适应实际需要

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适宜培养模式的缺乏,使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遭遇人才困境,制约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能力的提高。目前,一般有“专、兼、聘”3类人员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所谓“专”,是指专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人员,但真正意义上有资格证书的咨询师还是少数,一般是指有心理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而兼职人员则是目前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力军,他们一般是从思想政治工作者中选拔出来的,只接受过非常简单的培训,不仅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本理念理解肤浅,而且因长期做学生工作形成一些思维定式,有时甚至产生负面作用,影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有些高校则聘请医院经验丰富的精神科医生,他们虽然有较好的医学背景知识,但心理咨询的实践经验十分缺乏,而且也存在多年从医形成的思维定式,在心理咨询技术的使用上存在简单化倾向。一些学校误把心理危机干预等同于一般的思想政治工作,认为凡是做思想政治工作或德育工作的人员都能直接从事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未经过专业培训的人员在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时往往照搬套用思想政治工作或德育工作的经验、方法,违背心理咨询的原则、规律和要求。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专业水平低下,制约了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能力的提高。

4 新建本科院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措施

4.1 签订心理预警责任状

责任心是开展任何工作的前提,学生工作处作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的牵头部门,责任重大,应当充分利用本职能部门的管理优势,发挥各院(系)学生工作队伍的强大力量,同各院(系)学工办签订学生安全责任状,院(系)学工办与各班班主任签订安全责任状,各班班主任与每一名学生签订安全责任状(其中涵盖了学生心理危机责任条款)。提高校、院(系)、班、个人4个层面对于学生心理危机的重视程度,使责任层层细化和明确,形成完善的责任机制,有效预防各种危机事件的发生。

4.2 建立例会、周报、月报制度

建立例会、周报、月报制度,使安全教育工作时时抓,学工处每周选择一个特定的时间作为例会时间,各院(系)学工办主任必须到会,及时汇报学生危机事件或是即将发生的危机,通过研究讨论及时处理。同时要求各院(系)在每周例会上交上周工作总结,在每月的第一周上交上月的工作总结,以便及时掌握全校学生情况。

4.3 创建三级预警机制

创建三级预警机制,即班、院(系)、学校3个层面的预警机制,特别是在班级层面上设立心理信息员非常必要。每班必须有男、女各一名学生担任心理信息员,利用信息员分布广,与同学朝夕相处的特点及时发现问题,同时向院(系)学工办和学工处汇报。强调院(系)的主体地位,早期预防、轻度干预以院(系)为主,对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由学工处牵头,会同学生家长、专家进行干预、治疗。

4.4 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为了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危机的发生,根据上级文件精神,高校应制定相应的文件,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渠道,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4.4.1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 根据高校教学的实际情况,在新生入学即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师范生中开设教育心理学,医学生中开设医学心理学,体育生中开设运动心理学。

4.4.2 开展讲座、培训活动 每学期定期、不定期地开展学生工作者、学生、心理信息员心理讲座、培训活动。针对不同学生人群进行专题讲座,如在新生中举办“大学新生心理转型及应对措施”的讲座,在心理信息员中举办“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识别”的讲座等。对教师,尤其是管理人员、班主任和医务人员进行危机预防的培训,使他们在处理学生异常行为和心理问题时更具针对性,而不只是把学生的行为看成思想问题或道德问题,在与学生的沟通中多倾听、尊重和了解,而不是过多地说教、劝解和批评[8]。

4.4.3 充分利用校园各种宣传媒体 利用校园内的广播、网络、校报、宣传栏等媒体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加强经验交流。合理利用学生社团机构,成立学生心理协会,在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的指导下,开展心理学知识普及、交流和宣传活动。

4.5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

充分发挥心理咨询中心在心理危机干预中的主导作用,开展日常心理健康教育,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健康档案,定期为学生个体和团体进行心理咨询和辅导,咨询室每周六、周日全天为学生开放,提供面对面的咨询服务,同时为学生提供电话咨询、网络咨询服务等。心理咨询中心既可形成有利于学生自我成长的环境,又是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可靠信息源,需要做到及时了解信息,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采取相应预防措施,防止某一阶段学生心理危机的产生。

5 特殊学生的分类和心理危机干预

5.1 心理危机高发群体

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高发群体主要有以下几类:(1)贫困学生。贫困学生因生活艰难,强烈的无助感和社会、家人的高期望值都会使他们产生心理压力,从而产生焦虑和自责情绪,引发心理危机。(2)新生。在进入大学校园后,很多新生对于校园环境、新的人际关系不适应,从而产生压力,当压力超过应对能力时也会变成心理危机。(3)毕业生。面对就业压力会引发一些心理问题。(4)失恋学生。无法应付感情的挫折,导致对生活失去信心,引发心理危机,甚至自杀。(5)违犯校纪校规受处分学生。受到学校处分时很多学生无法接受事实,导致心理危机。(6)其他类型学生。主要指在生活上依赖性强,在人格上存在障碍,在人际交往或心理上存在问题的学生。

应根据不同类型的特殊群体采取不同应对措施,如针对贫困学生经济困难状况,除提供助学金外,还应采取各种手段进行帮扶,为贫困学生设立勤工俭学岗位,对于特困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减免部分学费,或者发动全校师生进行捐资助学。对于受处分学生,应在处分下达后,院(系)进行跟踪调查,在危机事件尚未发生前及时发现、预防、疏导。

5.2 需要帮扶特殊群体

院(系)分管学工办领导、学工办主任、辅导员、班主任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帮扶对象,有针对性地对这些学生开展工作,必要时可在辅导员和心理咨询师的共同努力下,对这些学生进行强制性的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及时、有效地预防各种危机事件的发生。

5.3 重点阶段学生群体

新生入校即进行心理测试,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学生心理档案,根据筛选结果,重点关注,掌握危机应对能力较弱及高危学生情况。对筛选出有心理障碍和自杀倾向的学生及时提供心理辅导和危机干预,对由于突发事件引起的心理应激障碍产生自杀企图或行为的学生及时提供帮助[9]。

总之,加强高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构建学生心理危机防控机制,提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是当前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大任务,应充分认识到加强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意义,深入研讨缓解、防控学生心理危机的措施,构建科学化、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的高校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切实提高高校学生心理危机自我调节能力。

[1]周红五.心理援助[M].重庆:重庆出版集团,重庆出版社,2006.

[2]钱长锋.大学生自杀行为下预防与干预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3):110~111.

[3]詹启生,李义丹.建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新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5,(3):44~47.

[4]GillilandBE,James R K.肖水源译.危机干预策略[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5]张爱宁,徐光兴.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研究[J].教育探索,2008,(2):132~133.

[6]罗清旭.促进中国心理学应用急需解决的几个问题[J].心理学(人大复印资料),2001,(9):2~3.

[7]林孟平.中国的心理辅导与治疗迈向专业化之路[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3):39~45.

[8]陈秋燕.建立学校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反应机制[J].中国高等教育,2005,23:44~45.

[9]范韶维.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网络体系构建研究[J].煤炭高等教育,2005,(1):71~73.

G479

A

1671-1246(2011)01-0139-03

猜你喜欢

心理咨询危机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法科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研究
心理咨询:架一座心灵的彩虹
“危机”中的自信
高校心理咨询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心理咨询广播节目如何保持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