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教学过程中文化批评的重要性——以《高级英语》为例

2011-08-15宋宁丽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高级英语白人黑人

宋宁丽

(汕头大学,广东汕头 515063)

文化教学过程中文化批评的重要性
——以《高级英语》为例

宋宁丽

(汕头大学,广东汕头 515063)

文化教学对培养大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有着至关重要作用,同时文化教学并不是简单的进行文化知识灌输,有效地培养学生对文化现象的独立思考能力有助于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文章通过对《高级英语》教材中一直备受争议的文化批评议题的提炼,从而启发学生积极讨论,思考文化现象的深刻原因,从而提高其文化差异包容度,来试图解决传统的老师单方面输入文化知识,学生一味的认同采纳,而没有相应的学生的批判性思考的低效文化教学问题。

文化教学;文化批评;高级英语

新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对高级英语课程做出如下描述:课程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包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名家作品,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其中,强调了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辨能力,而非单单的语言技能的掌握与文化知识的接纳。根据Kramsch(1993),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定位于“提高意识”(consciousness raising)而非“认同采纳”。也就是说,在外国语言文化学习过程中,学习者不是一味地去获得文化知识,认同文化差异,而是要去批判性的思考相关的文化批评议题,提出疑问,与学习内容互动起来,提高自己的文化交流意识。

近年来,英语教学开始重视语言教学中文化因素的输入与文化语境的构建(如李虹,2008,童肖琼,2009;卢丙华,2009),并提出了文化教学理念,该理念强调外语教学应该是把语言作为培养其思辨能力的手段,文化教学不仅要介绍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即历史事件,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法律制度等,更要思考其民族心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还有文化现象的生成与变化过程等,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洞察力,文化理解力,还有文化思辨力。然而,根据为数不多的文化教学研究文献,高年级英语教学还是停留在文化知识的输入上,能引导学生对某一文化议题进行独立思考的却罕见。

张汉煦主编的《高级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是中国大多数高校英语专业高年级所使用的教材,其内容题材多样,主题深刻,其中所蕴含丰富的显性和隐性文化知识,因此非常适合作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文化教学教材。大多数教学者在高级英语教学过程中,基本能做到详细的铺陈相关的背景知识,然而这还是停留在对文化知识的输入上,学生只是丰富了自己的文化知识,并没有做到对文化内容的互动,而实际上,这套教材里包涵了几个深刻的文化批评议题,引导学生讨论这些文化议题并形成他们自己的观点,会更能增强他们的跨文化互动性(cross-cultural interaction)提高他们运用外国语言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本文将以高级英语中几个文化批评议题为例,来讨论如何引导学生反思某一文化现象。

1.非裔美国人的双重文化身份困惑

《外婆的日用家当》描写的是一个美国黑人家庭母女三人的一次会面。故事以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黑人权利运动(The Black Power Movement)为历史背景,真实地反映了非裔美国人在与白人抗争,争取自己权利的过程中出现的的身份危机与文化冲突过程中的迷茫。非裔美国人,历史原因决定了他们的文化身份具有双重性:美国文化和非洲文化。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美国纽约黑人聚居区哈莱姆的黑人作家所发动一场名为哈莱姆黑人文艺复兴(Harlem Renaissance)的文学运动。这场运动又称黑人文艺复兴或新黑人运动,是在黑人的觉悟和民族自尊心大为提高的情况下,一些黑人青年知识分子开始重新评价自己的艺术创造才能,并要求在文学艺术中塑造“新黑人”的形象——一个不同于逆来顺受的汤姆叔叔型的、有独立人格和叛逆精神的新形象,大多数作家都认为必须加强黑人文艺作品的艺术表现能力。这场运动对美国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使得人们开始一场非洲文化寻根活动,他们开始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遗产,如民间什物,传统精神等。如文中大女儿迪伊一身非洲风格的打扮,非洲语言问候,以及名字的更换等。这一运动是为了改变黑人在非裔美国人在美国主流文化统治下的边缘地位,并改变黑人在文学艺术中的形象,真正呈现黑人的精神状态,并重视黑人文化遗产。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黑人权利运动(The Black PowerMovement)是黑人运动的第二次浪潮,该运动强调种族文化自豪感和机构建立黑人政治和文化的培育和促进集体利益黑色的价值观,即推崇黑人价值观,并认为‘黑即美’汲取一切民间文学文化遗产,来挑战白人文化的优越地位。

在《外婆的日用家当》里,争夺象征着非洲黑人文化遗产百衲被这一冲突。这两床旧被子是由外祖母用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旧衣服的布片一针一线拼缀起来的,在缝被子过程中,把祖先的印记很好的保留并打算把它作为嫁妆送给小女儿麦琪使得其可以传递下去。但是,在作为文化民族主义(cultural nationalism)的成员大女儿迪伊眼里,这两床被子仅仅是一个可以悬挂起来,作为炫耀自己民族文化的装饰物而已。一个聊以彰显个性,追逐黑人文化寻根潮流的标志,但是她根本不懂得自己民族文化的深层内涵和历史文化意义。更换名字,用非洲语言问候,对小板凳的抚摸,对搅乳器的爱恋,以及后来的争夺被子,迪伊追逐的都是一些表面的东西,实际上他对于民族历史,和文化遗产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另外,在故事结束时,迪伊用墨镜遮住了半个脸则表明,在白人主流文化对黑人生活思想的强势冲击下,黑人也渐渐学着融入白人文化群体中,希望被主流文化认可接纳,而同时说明黑人在寻求身份确定的过程中的困惑,混沌的民族自我意识。这说明了黑人文化由历史发展决定他们无法隔离美国文化与非洲文化的二重性。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允许迪伊把他们与祖先相连结的百衲被拿走当装饰品悬挂,而把它留给可以缝制被子—传承非洲文化的麦琪。

在教学过程中,要把一些有争议的文化议题呈现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并形成自己的独立见解,会有助于加深他们对文化差异的理解与认同。

2.边缘文化群体与主流文化的多元文化共存

高级英语中另一个文化批评议题是有关边缘文化群体与主流文化的抗争与迷失。如《潜水鸟》(The Loons)讲述了一位印第安人女孩皮格特(Piquette Tonnerre)短暂的经历,并以濒临灭绝的潜水鸟为象征,从深层次上揭示了在白人主流文化冲击下,身处边缘的弱势群体贫困,悲惨的生活状况。

在历史上,自从1867年,加拿大联邦成立后,联邦政府推行同化和镇压的民族政策,极力压制和否认土著民族的自治权利,使得加拿大印第安人生活极度贫困,也造成了白人和印第安人之间日益激烈的民族矛盾。后来,加拿大联邦政府军1870年击败了土著居民——美蒂人里尔(Riel)领导的印第安人的武装反叛,印第安民族彻底沦为加拿大社会的最下层,并丧失了土地和家园。如课文中皮格特的爷爷参加了里尔领导的武装反抗,抗争失败后,皮格特家族回到一片河谷建屋生存,由于没有自己的土地,他们一家人的生计主要靠打苦工和救济粮得以勉强生存。有时候甚至连打零工的机会也给剥夺了。在这样的夹缝中被排挤的过程中,他们沦为社会边缘人群,并丧失了自己的声音,就像文中处于灭绝边缘的潜水鸟微弱的鸣叫一样无力。

除此之外,在文化语言上,他们被联邦政府的民族政策中被粗暴的边缘化了。皮格特一家人使用一种不被周围人理解的土语交流,既不像印第安语,也不像法语,说出来的英语是没有语法的粗语,也就是所谓的“四不像”,语言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的重要标识,没有语言的归属,就等于丧失了自己的民族身份。这主要是和加拿大联邦推行的强制土著居民放弃自己的文化和传统,融入白人文化的民族政策。由于失去自己的语言,讲的白人语言是一些受人鄙视的粗语,所以无法被白人认可接受,但同时却被强行粗暴地灌输着白人文化。然而,坚强的性格使皮格特决定摆脱自己的边缘地位,进入主流社会。对她来说,嫁给白人就能让她的弱势群体地位得到提升,正是这种文化身份的迷失以及误解,造成了她婚姻的悲剧。皮格特通过婚姻来获取主流中心文化的认可的美梦被严重的摧毁。最后,她勇于同命运抗争的力量终究抵不过强大的中心文化势力,葬身于火海之中。

学生对边缘与中心文化的这一文化批评议题的呈现,有助于他们去理解更多文化现象,如少数民族问题,主流文化话语,弱势群体等,这样就有利于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思考能力。

3.殖民主义虚伪的本质与西方文明的没落

殖民主义永远都是一个讨论最多,争议不断的文化批评议题。在高级英语《马拉喀什》(Marrakech)里,乔治·奥威尔(George O’Well)通过展示马拉喀什这一北非殖民地城市人民的悲惨生活现状来揭露殖民主义侵占第三世界国家领土,掠夺第三世界人民的财富的野蛮人本质。19世纪开始,由于工业革命,急需原材料和扩展海外市场,以英国为首的西欧各国开始向中东和非洲进行疯狂的殖民掠夺。在欧洲中心论和种族优越感的影响下,在这些殖民者的意识里,他们认为自己是肩负着“传播西方文明,教化落后野蛮人”的光荣使命来开展这项事业的。而实际上,殖民主义者带给殖民地人们的却是灾难,压迫和极度贫困。马拉喀什是北非国家摩洛哥西部的一个城市,曾经是法国的殖民地。在《马拉喀什》里,奥威尔通过描述具体事例反映了殖民地人民的贫穷,悲惨以及遭受非人待遇的事实,从而无情的揭露了殖民主义的罪恶。殖民者对待殖民地人民像牲畜一样残忍,并奴役,欺骗黑人士兵听从殖民者的使唤,并把白人作为自己的主人,而对殖民地人民的痛苦生活视而不见。文中对比了农民落后的耕作方式和白人眼中,这些土地作为自己度假的园林来说明白人并没有带来所谓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文明,相反,他们掠夺走了这里的财富,带来的是沉重的灾难和残酷的奴役。这说明,西方殖民主义者所谓的传播优秀文明是纯粹的谎言和幌子,而同时也说明了西方文明的危机。

在教学过程,教师除了向学生介绍有关殖民主义的背景知识,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去思考,西方殖民主义带给殖民地人民灾难的深远影响,以及殖民主义者在疯狂掠夺殖民地财富,卑劣的奴役殖民地人民的过程中丧失人性的野蛮行径,预示了西方文明的没落。

文化教学是培养英语跨文化交际能力一个重要手段,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单纯的文化背景知识灌输,并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要同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一些文化议题,并形成自己对文化差异现象的独立见解,从而提高文化差异包容度,也就是文化知识的输出。本文正是基于以上观点,对外研社出版的《高级英语》(张汉煦编著)教材中的主要文化批评议题,如美国黑人身份困惑,边缘文化群体与中心的共存,和殖民主义虚伪的本质与西方文明的没落,进行提炼,以指导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文化现象进行思考,来提高跨文化意识与能力。

[1]Kramsch,C.J.Discouse analysis and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M]. Washington,D.C.: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1981.203.

[2]卢丙华.《高级英语》课程文化教学体系的构建[J].攀枝花学院学报,2009,(4):118-120.

[3]罗长田.论高级英语课程目标及教学原则[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3):142-145.

[4]张汉熙主编.高级英语(一二册)[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5]徐继明.从《日用家当》解读沃克的民族文化身份意识[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3):82-84.

[6]姚晓东,李寒冰.文化冲突与身份认同——《日用家当》解读[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05-107.

[7]于爱莲.文化边缘人的抗争与迷失——《潜水鸟》语篇分析[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6):93-95.

[8]周幼华.析《马拉喀什》的内容和语言特色[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5):127-130.

[9]Oswald Spengler.The Decline of the West,form and actuality[M]. Alfred A.Knopf,New York.1932,116.

H319.3

A

1671-752X(2011)01-0063-03

2010-11-09

宋宁丽(1984-),女,河南洛阳人,汕头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2008级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

周金萍)

猜你喜欢

高级英语白人黑人
白人的暴行是如何将昔日被奴役者在重建时期争取到的进步变革一手粉碎的 精读
黑人谈河流
新西兰杀戮事件凸显白人极端主义在全球影响之广
影史上第一个黑人与白人接吻的镜头,是他剪辑的!
“四维一体化”《高级英语》课程多元考核模式的构建研究
英语专业《高级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探讨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
“高级英语”教学中作业布置的相关策略
善跑不擅游的黑人
美国第一位黑人三军主帅——鲍威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