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MRI诊断脑实质转移瘤的应用

2011-08-15李占军周智洋王颖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27期
关键词:半球瘤体小脑

李占军 周智洋 王颖

脑转移瘤是中老年人较为常见一种恶性疾病,约占全部颅内肿瘤的40%,常有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与体征,严重的危害患者健康,是导致肿瘤患者迅速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1]。MRI增强扫描能够更清晰的显示肿瘤的的异常征象,发现更多小体积病灶,可对肿瘤作出定性诊断,提高脑转移瘤诊断率。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112例脑转移瘤MRI增强扫描的征象特点及探讨其对脑转移瘤诊断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112例患者均经病理或临床资料证实为脑实质转移瘤。男77例,女35例;年龄36~85岁,平均(55.34±9.54)岁。原发瘤为:肺癌65例,乳腺癌24例,消化道肿瘤13例,卵巢癌、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肉骨瘤3例,鼻咽癌、肾癌、腮腺癌各1例。

1.2 方法 采用Siemens 63SP-4000 1.5T型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检查,采用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T1WI、T2WI及FLAIR,扫描层厚为5.0 mm,层距1.5 mm,矩阵为192 256,常规扫描采用轴位,部分加矢状位;增强扫描采用轴位,部分加矢状位、冠状位。造影剂使用钆喷酸葡胺(Gd-DTPA),0.1~0.2 mmol/kg,静脉推注。

2 结果

2.1 病灶分布 112例脑实质转移瘤患者,位于大脑半球69例占61.61%,小脑内43例占38.39%,全脑多发48例占42.85%;单发病灶64例占57.15%,发生于幕上占67.19%(43/64例),幕下占32.81%(21/64例)。

2.2 MRI表现

2.2.1 MRI平扫 显示687个病灶,边界清楚656个,不清楚31个,病灶呈圆形或类圆形521个,不规则166个,病灶发生明显坏死囊变48例,少量坏死囊变21例,无坏死囊变37例,327个病灶周围伴有不同程度的脑组织水肿。其中T1WI有638个病灶呈等低信号,53个合并不同程度的出血,呈混杂高信号;T2WI以环壁和实质部分呈高信号为主有645个。

2.2.2 MRI增强 注射Gd-DTPA后,显示病灶743个,强化形式分为:环状强化274个,结节状强化336个,团块状强化94个,不规则形增强39个;48例多发病灶中,呈现多种强化形式31例占64.58%,转移瘤体最小直径2 mm,最大直径60 mm。最小的环状强化病灶直径仅为5 mm。环状强化大部分厚度较均匀,其中有38个病灶有壁结节,完全囊变时囊壁光整,内外缘皆清楚可辨,且肿瘤内部张力相对较高呈膨胀性生长。

3 讨论

3.1 脑实质转移瘤的认识 颅内转移瘤来源主要是肺癌、乳腺癌,本组病例中肺癌65例,乳腺癌24例,占所有病例的79.46%,此外消化道、泌尿道、生殖系统、甲状腺的肿瘤也容易发生脑实质转移,主要通过血行播散。颅内转移瘤分布包括脑实质、硬膜下、软脑膜、颅骨等,其中脑实质转移瘤居多,转移灶较集中于顶叶、枕叶[2]。本组选取112例脑实质转移瘤患者,MRI检查显示位于大脑半球69例占61.61%,小脑内43例占38.39%,全脑多发48例占42.85%;单发病灶64例占57.15%,发生于幕上占 67.19%(43/64例),幕下占32.81%(21/64例)。可见脑实质内的转移瘤可发生于大脑半球或小脑内,于大脑半球多于小脑内,且单发病灶发生于幕上多于幕下。这主要是由于转移瘤主要通过血行转移播散,而大脑半球内及幕上血供及空间更利于癌细胞生长,故出现更多的转移灶。

3.2 MRI增强扫描征象 MRI可以直接显示病灶位置、大小、形态及内部细节,还可通过增强扫描进一步判断病灶的形态、血运及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已经在临床普遍运用,成为脑内转移瘤有效的检查方法之一。因此,正确认识转移瘤增强的信号特点,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制订等有重要价值。MRI平扫信号特点:由于脑实质转移瘤组织水含量大,信号特点存在较大差异,多数瘤体信号特点呈多样性,脑实质转移瘤MR平扫信号无明显特异性,瘤体信号的共同特点是弛豫时间延长。由于转移瘤内血供丰富,生长迅速,内部易发生坏死、出血,出血灶在 T1WI、T2WI均呈高信号,信号可不均[3]。本组有53个病灶合并不同程度的出血,占7.71%,在T1WI呈混杂高信号。转移瘤周围水肿程度可轻重不一,小结节大水肿是其特征性表现,是由于血脑屏障破坏且肿瘤本身会产生一种蛋白质,导致脑水肿高渗透梯度形成[4-5],但大部分小病灶可以没有水肿带,本组显示有327个病灶周围伴有不同程度的脑组织水肿。MRI增强信号特点:利用造影剂Gd-DTPA透过被破坏的血脑屏障,进入脑部血液循环,灌注于滋养血管及新生血管丰富的肿瘤内,从而能更准确的地位肿瘤,够发现更多较小体积的转移灶及更多瘤体异常征象,转移灶内部细微结构及边缘细节均可以清楚的显示[6-7]。本研究在MRI增强后,发现743个病灶,较平扫发现的687个明显增加,且发现的最小瘤体直径仅有2 mm,说明通过MRI增强能更准确的发现转移瘤病灶,有利于临床制定适合的治疗方案,并评价治疗效果。

MRI增强扫描的强化形式多样,主要呈明显块状、结节状或环形强化[8]。本组病灶中,出现的强化形式有环状强化336个,结节状强化274个,团块状强化94个,不规则形增强39个。多发病灶以结节状强化较为多见,可有多种强化形式同时并存;单发病灶以环状强化多见;脑实质转移瘤易发生坏死囊变,呈现环状强化,强化环可能不规则,是由于瘤体向各个方向生长速度和瘤体中央坏死囊变速度不一致造成,环壁分隔处局部较厚,内壁可不规整,可有壁结节,壁结节是由于肿瘤坏死囊变后残余的部分肿瘤组织形成,本组有38个病灶有壁结节。本组病灶大小,最小直径为2 mm,最大直径为60 mm,大部分直径<30 mm,可能与转移瘤病灶生长时间不同有关。

多发脑转移瘤具有多发性的特征,较易与其他基本相鉴别,但当脑实质内转移瘤为单发时,应注意鉴别。MRI增强扫描较其他检查更为敏感,有利于临床鉴别诊断。①胶质瘤:一般多发于大脑半球,多位于髓质内,发现时一般较大,周围水肿相对较轻;而转移瘤可发生于小脑内,且病灶一般较小,周围多有水肿带。②血管母细胞瘤:多发生囊变呈大囊小结节,囊壁规整,周围无水肿;转移瘤发生囊变,囊壁不规则,一般周围伴不同程度水肿。

综上所述,脑实质转移瘤的MRI增强扫描影像特点为:病灶发生大脑半球或小脑内,呈圆形或类圆形,直径一般<30 mm,瘤体呈多种强化形式,以结节状多见,多伴瘤体周围水肿,常见坏死囊变、出血[9]。临床上怀疑脑内转移瘤的患者,应结合临床资料,进行MRI增强扫描,并注意存在以上特点者有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

[1]刘铁军,邓奎品,郭睿,等.脑实质转移瘤190例MRI增强扫描征象分析. 广西医药,2010,32(12):1492-1494.

[2]罗娅红,于韬,王洋,等.联合应用CT、MRI增强扫描鉴别诊断胰腺癌与慢性胰腺炎.磁共振成像,2011,2(1):42-46.

[3]鲁珊珊,王德杭,李永军,等.全身MRI与核素骨扫描对骨转移瘤诊断价值的对照研究.中华放射学杂志,2011,45(5):459-462.

[4]刘彭华.颅内单发脑转移瘤的MR征象分析.实用医学杂志,2011,27(06):1236-1238.

[5]李又成,田伟,李建策,等.脑内环形强化病变的 MR扩散加权成像.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7):687-690.

[6]刘良卿,郑建刚,梅莉,等.MR增强FLAIR序列对脑转移瘤的诊断价值. 中国 CT 和 MRI杂志,2010,8(5):125-127.

[7]Dean BL,Draper BP,Bird CR,et al.Gliomas:correlation of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artifact with lustologic grade.Radiology,1997,20(2):51.

[8]李卉,谢传淼,李建鹏,等.骨显像与MRI对鼻咽癌脊柱转移瘤诊断的对比观察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12):2279-2281.

[9]何跃,邓小琴,代芬,等.MRI增强扫描的全程观察与护理.中国美容医学,2011,20(z1):116.

猜你喜欢

半球瘤体小脑
小脑对吞咽神经调控机制的研究进展
显微手术在矢状窦镰旁脑膜瘤中的治疗效果
动动小手和小脑
哈哈哈哈,请跟着我大声念出来
《牛阴茎乳头状瘤的外科治疗》图版
东西半球磷肥市场出现差异化走势
体表软组织巨大神经纤维瘤的手术治疗
1例以小脑病变为主要表现的Fahr’s病报道并文献复习
瘤体刮除骨水泥填充治疗膝关节周围骨巨细胞瘤的疗效分析
半球缺纵向排列对半球缺阻流体无阀泵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