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阅读是感性的审美体验

2011-08-15张玉玲

中国校外教育 2011年15期
关键词:感性言语情感

◆张玉玲

(山东省菏泽家政职业学院)

语文阅读是感性的审美体验

◆张玉玲

(山东省菏泽家政职业学院)

有些教师过多灌注高深的理论知识,过多关注作品的“内容”,习惯于分析作品的人物形象、主题。应该说这是必要的,若片面这样,会迫使学生埋首于字、词、句、篇的所谓“基本训练”,导致语言平淡,原因是缺乏从鉴赏的角度去解读文章,忽视了语文阅读时的审美体验。

一、阅读课文是感性的审美体验,这是新课标的要求

新课标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首先,因为高职高专语文是基础性的语文学习,不用灌注很多高深的理论知识,不做理论归纳,应诉诸学生的感性,培养他们的语言感觉,让他们用感觉去感知,用心去体悟。言语可以感知,章法和风格可以模仿,意义也可以去感悟和把握。形象是感性的,可以感知,情感是具体的,可以感知,观点态度是可以认同或反对的,也可以感知。理解它们不需要一套分析的理论,需要的只是丰富的感性。其次,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占有很大的比重,文学的特性是审美的,感性的。这为审美体验提供了条件。

二、让阅读课文“感性”起来

1.让学生沉浸在作品之中,感受体验

重要的是朗读,我国古代教育家荀子在《劝学》篇中认为,语文学习的关键是感悟自得,“入乎耳,箸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不但要读得通畅,更要读出感情,读到心动,读到“心有戚戚焉”。曾国藩在家训中教导他的家族中人说,读诗文“非高声朗诵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趣。二者并进,使古人之声调拂拂然若与我之喉舌相习,则下笔时必有句调凑赴腕下,自觉琅琅可诵矣”。在这里,朗诵者不仅可以和作者“喉舌相习”,还能写作流畅。对作品进行综合还原(将语言文字转化为形象图画)和总体感受(获得总体形象的感性印象)。这是“喜爱”、“感动”、“共鸣”等情感体验和心理的过程,要获得这种审美效应,必须融入感情,进行联想和创造,以求最大限度地同作品“对话”,这样才能体会到作品丰富的蕴涵和艺术魅力。

2.阅读者要有情感参与,身临其境

情感是审美体验的核心和内驱力。在阅读教学的多重对话中,学生从自己的命运、遭遇及全部文化的情感积累出发去体验和揭示意蕴,而体验的终结是一种更深刻的情感的生成。例如,只有当学生在阅读时动情于《故都的秋》的清凉、《济南的冬天》的温馨,才会受到自然美的滋养;也只有在阅读时使自己的情感和作者产生共鸣与感应,才会读出《荷塘月色》的冰清玉洁,《再别康桥》的依依不舍,领略《梦游天姥吟留别》豪放的情怀,树立《致橡树》平等而又坚贞的爱情观。

阅读中,学生进行审美体验也与文本产生精神层面的对话,读《记念刘和珍君》,在与作者一起激情澎湃时,学生也许禁不住扪心自问:在民族危亡之际,我能否像刘和珍那样,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去推动社会的进步,我能否成为作者那样的热血男儿。正是审美体验的过程使学生在文本面前实现了自我剖析、自我提升,从而在更大的精神空间中实现了生命的勃发。

3.抓住品味语言这个关键

所谓教学生“学习语言”,就是指导学生从对大量言语作品的听取或阅读中含英咀华,感悟出语言规则,然后运用这些语言规则去指导说话或写作,以创造、生成新的言语作品。言语表达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最重要的过程。语言是最“感性”的东西,通过语言切入到作品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是最为有效的。比如孙犁《荷花淀》中开头一段:“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这段文字,具体形象、生动,它是活生生的,可直接感知,并具有美感。史铁生语言的浓郁沉静、鲁迅语言的犀利含蓄,都值得很好的品味。再如 《跨越百年的美丽》中“美丽”怎样“跨越”?《哦,香雪》中“哦”字,包含了作者对香雪怎样的情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研究作品中的语言具有怎样的表现力,怎样的深层含义以及比喻义、引申义,是目前课堂教学的关键。高考的依据正在于此,如2006年全国1卷第14题: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感悟语文确立学生为感知主体,将学生和老师从术语中解放出来,还语言文字以本来的生动和活泼,抛弃抽象、枯燥、玄乎,还语文以真身。文学作品是语言的艺术,它的文本意义比较含蓄、隐晦、模糊,语文教学的过程是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课文)的欣赏与品味的过程,引导学生用发现的眼光,去体验作品的语言美、艺术美、自然美和人性美,唤醒他们的审美意识,激发其阅读探究需要,进而培养他们创造美的能力。

4.语文阅读的美质是形象的表达

品味语言是读者通过作品中作者对于世界的认识和运用语言的技巧,同时读者又借助语言在新的言语作品中表达对于世界的认识、态度。这种个体学习语言的过程,始于对已有言语作品的感悟,终于对新的言语作品的创造。历届的高考高分作文,除深刻的思想外,还在于无不是用感性的语言表达的。如《汉语是美丽的》一文,有学生把汉语这一概念化为具象,诠释了“汉语是美丽的”这一命题:汉语曾是炫目的先秦繁星,是浩淼的汉宫秋月;是珠落玉盘的琵琶,是高山流水的琴瑟;是“推”、“敲”不定的月下门,是“吹”、“绿”不定的江南岸;是庄子的逍遥云游,是孔子的颠沛流离;是魏武的老骥之志,是诸葛的锦囊妙计;是君子好逑的《诗经》,是魂兮归来的《楚辞》;是屈原汨罗江边的忧叹,是杜甫的沉郁顿挫;是李太白的杯中酒,是曹雪芹的梦中泪;是余光中浓浓的乡愁情愁;是千古绝唱的诗词曲赋,是 功垂青史的《四库全书》……

三、结语

总之,我们大可不必以教参上的标准答案替代学生的审美体验。审美体验作为一种富于情感的精神活动,是情感发展、丰富和升华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审美情感与作者寄予的情感产生共鸣与交流,并获得深层的审美享受。这种审美享受,已经超出了单纯对语言美的感知层面,而从更广阔的层面上领略了经济、文化、道德、风俗等因素,在深刻的层面上看到了人性、本原与人生,并萌生出一种对人类、自然、宇宙的大关怀,实现了精神上的自我提升,从而使阅读活动获得最终的成功。

猜你喜欢

感性言语情感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有效积累学生“音乐感性经验”的探索与实践
把握教材从感性到理性认识函数单调性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