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篇日记引发的思考

2011-08-15余晓先

中学语文 2011年24期
关键词:姚鼐泰山日记

余晓先

姚鼐《登山寨记》中有这样一句话:“或曰:此东海也。”读后我有点困惑,在泰山之巅用肉眼怎么可能看到东边的海呢?语文老师可能觉得用口讲说服不了我们,突发奇想,带我们到学校多媒体教室上网查询,我们可高兴了。

立刻行动,上网点击“泰山图片”。“哇,真多呀。”“畦,那海真漂亮呀。”这时,我才进入姚鼐所写的境界。

图片上云雾笼罩,全部是蓝色的,飘渺的蓝,虚无的蓝,清新的蓝,不带有一丝尘埃,更不带有一丝污垢,让人赏心悦目。此时的山峰,只露出了一点棱角,因为她们都非常识时务,怕自己的出现打破了这云雾茫茫的蓝色海洋的意境,因此她们都把自己庞大的身躯给隐藏了起来。殊不知,露出的这么一点点棱角,正好与这茫茫的雾色配合得恰到好处,以至有了“稍见云中若樗蒲数十立者”之感。此时,我好像自己与姚鼐、于颍同坐日观亭上,一切的世俗杂念都离我而去,脑子全被这毫无尘埃、飘渺、朦胧而清新的蓝给填满了……

太阳呢,她现在在干什么呢?于是点击下一幅图片:在太阳橘黄光辉的点缀下,此时的蓝显得更靓了,雾也更加飘渺了。开始时,太阳还“犹抱琵琶半遮面”,半日的光辉穿过蓝色的雾阵照在人们的脸上,真可谓“极天云一片异色,须臾成五采”。,这是一种怎样的感受呀!激动,兴奋,幸福,满足……

耳闻不如一见;感谢大自然的神要工,感谢摄影师的慧眼!语文老师说,真正领会大自然的魅力,还要有“行万里路”的精神,亲眼去目睹,去感受。于是登泰山便成了我的梦想。

《登泰山记》这次课后,我班学生几乎人人记了日记,上面是其中一位同学的日记。其实,我上《登泰山记》课之前,在网上浏览了大量的资料,还下载了徐志摩等写的有关泰山日出的文章,以备课堂引申之用。当讲到“此东海也”句时,我明显地感觉到语言的苍白无力:“‘东海’意为东边的海,这是作者的一种想像。”这样解释已不能满足那些充满疑惑渴望求知的学生的需要。坦白地说,我有些尴尬了。遇到这种情况,聪明的老师常常会提出疑问,安排学生分组讨论,小组代表发言,然后再见机行事。但学生缺乏直观材料,怎么进行讨论呢?还是另辟蹊径吧。不是缺乏直观材料吗,就到学校电脑室去吧。于是,我说:“同学们,我暂时没能力带领大家去登泰山,领略‘此东海也’句的艺术魅力,但我可以带领大家到网上去登泰山,看日出,——网上的泰山日出可精彩呢。”学生听后,鼓掌,雀跃。

到电脑室后,学生两三人一组,点击画面,查阅资料,相互讨论,电脑室不时发出欢声笑语。学生获得了知识,愉悦了身心,也张扬了个性。

中途异地上课,引发了笔者的思考:

首先,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按计划完成没有?按传统教学的理论评价,本节课准备的教学内容没有有序地完成,但这是否算没有完成任务呢?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目标是须定的、明确的。在教学开始之前,预先设计好目标,然后根据目标有序地教学,即将教学目标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克隆”到学生身上,把学生看作是被加工的物件,课程、教材、教法都是用来进行加工的工具和方式,教师充当的是操作工的角色。而新课程理论要求教师课堂上要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和需求欲望及时有效地调整教学内容和改变教学手段。现代教师应具备按现代教育理念,高屋建瓴,驾驭课堂,灵活睿智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偶发事件和调整教学内容的能力。本节课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其次,本节课学生是否获得了新知?异地上课后,学生求知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学生带着课堂中的疑惑在网上欣赏图片,查阅资料,合作探讨,移动存储,忙得个不亦乐乎。知识的积累,身心的愉悦,在此自然之间。不仅如此,本节课还做到了课堂教学的引申和延续,很多学生在课后日记中都表达了对祖国名山的热爱和向往之情。有的甚至写道:“泰山乃五岳之首,登泰山而小天下,不登泰山非好汉。”从教师的角度来说,笔者的头脚得到了最大程度的解放,愉悦之情无以言表。

另有一点也值得我们思考,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是否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益?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多媒体在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广,一本教材、一根粉笔、一张嘴已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但多媒体在教学中只是起到辅助直观的作用。因此,要做到使用适当。目前有些教师存在“拉锯就掉术”的思想,不讲究合理投入,只追求课堂的花哨,是不足取的。本节课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制作合适的多媒体课件。

以上只是笔者的一点粗陋的思考,归根结底,是如何提高课堂效益的问题。提高课堂效益,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我们教师毕生追求的目标。

猜你喜欢

姚鼐泰山日记
乾嘉诗坛“混江龙”姚鼐
佛禅老庄思想与姚鼐文学创作
泰山之行
泰山日出
《登泰山记》的打开方式
泰山崩于前,你瞟一眼
疏逸文气 清雅超然
姚鼐与袁枚诗学关系考论
成长日记
里约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