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韵》“重”字异读音性质考辨

2011-08-15雷昌蛟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大字典广韵古音

雷昌蛟

(遵义师范学院中文系,贵州遵义563002)

“重”,现代汉语读chóng和zhòng,与chóng相关联的常见义为“重复”、“重新”、“层”等,与zhò ng相关联的常见义为“重量,分量”、“重量大,比重大(跟‘轻’相对)”、“程度深”、“重要”、“重视”等。“重”,《广韵》有“直容切”、“直陇切”、“柱用切”三个读音,相应的意义分别是“复也,叠也”、“多也,厚也,善也,慎也”、“更为也”。“直容切”与现代汉语chóng音相应,“柱用切”与现代汉语zhòng相应,由于浊上变去,“直陇切”亦与现代汉语zhòng相应。由于“重”的“直陇切”和“柱用切”在现代汉语中相应的读音一样,同时,又由于汉语语音史上较早就出现了“浊上变去”的现象,因此,现代人编纂的古今音兼注的古汉语(或古今汉语)字词典均将《广韵》的“直陇切”和“柱用切”处理为不辨义的异读音,也就是说,他们变相的将“柱用切”看成是“直陇切”浊上变去的读音。下面是具有代表性的古今音兼注的古汉语(或古今汉语)字词典《辞源》、《汉语大字典》(后简称《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后简称《大词典》“重”的标音情况。

《辞源》:

zhòng直陇切。柱用切。

……

《大字典》:

(一)zhòng《广韵》柱用切。又直陇切。

……

《大词典》“重”字注音及相关释义略为:

重1zhòng《广韵》柱用切。又直陇切。

……

三部字词典在标注古今音时遵循同样的原则,即:既注今音,又注中古音,今音在前,中古音在后,中古音以注《广韵》的反切为主;某字今为多音多义字,则分项标音;某字今音下辖几个中古音,中古音是辨义的,则分列条目(《辞源》《大字典》在分列的条目中只标中古音,不标今音),中古音是不辨义的,则将中古音并列于今音之后。根据三部字词典标音原则,知他们均将“重”的“直陇切”和“柱用切”看成是不辨义的读音。

“浊上变去”是汉语语音史上一种重要的现象,这一现象产生很早,有关专家认为在唐代就已发生,刘保明认为,《广韵》中就存在大量的“浊上变去”的例证[1]。那么,“重”的“柱用切”是否为“直陇切”“浊上变去”产生的一个不辨义的异读音呢?回答是否定的。

从《广韵》出发,结合《经典释文》等音义书对“重”注音所显示的“重”的意义情况分析,“重”读“直陇切”和读“柱用切”两音意义不同:“重”读“直陇切”为“多”、“厚”、“善”、“慎重”等义,读“柱用切”为副词“再”义,“使进一层;增加”义。

《广韵》上声腫韵:重,直陇切,“多也,厚也,善也,慎也”;又去声用韵:重,柱用切,“更为也”。

下面看看陆德明《经典释文》“重”字的注音所显示的“重”读两音的意义情况。

“直陇切”是“重”的常见音,陆德明《经典释文》多不注音,必要时具体用“直勇反”、“轻重之重”、“直冢反”等形式。

(1)《书·大禹谟》(135下)①本文所引十三经经注来自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两册本,括号内数字指页码,该版每页分三栏,括号内“上”、“中”、“下”指上栏、中栏、下栏。:“罪疑惟轻,功疑惟重。”(陆德明无音)

(2)《周礼·地官司徒·土均》(746上):“皆以地媺恶为轻重之法而行之,掌其禁令。”(陆德明无音)

(3)《礼记·祭统》(1607下):“所以明周公之德而又以重其国也。”(陆德明无音)

(4)《左传·僖公十年》(1802上):“吕甥、郤称、冀芮实为不从,若重问以召之,臣出晋君,君纳重耳,蔑不济矣。”(陆德明无音)

(5)《论语·泰伯》(2487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陆德明无音)

(1)(2)(5)例中的“重”为“分量重”,与“轻”相对。(1)例“重”、“轻”对文;(2)例“重”、“轻”连文;(5)例何晏集解引包咸曰:“士弘毅然后能负重任至远路。”(3)例中的“重”为“尊重”义,郑玄注:“重犹尊也。”(4)例中的“重”为“多”义,“重问”孔颖达疏:“重问,谓多以财货问之也。”

“柱用切”陆德明《经典释文》具体用“直用反”。

(1)《易·旅卦》(68中)“旅,小亨,旅贞吉”注:“不足全乎贞吉之道,唯足以为旅之贞吉。故特重曰‘旅贞吉’也。”《周易音义》(115、11)②本文所用《经典释文》为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宋元递修本,括号内前面的数字表示页码,顿号后面的数字表示行数。:“特重,直用反。”

(2)《书·尧典》(134中)“帝舜申之”孔安国传:“申,重也。重美二子之言。”《尚书音义》(149、2):“申重,直用反。下同。”

(3)《诗·大雅·云汉》“天降丧乱,饥馑荐臻”郑玄笺(561中):“天仍下旱灾亡乱之道,饥馑之害复重至也。”《毛诗音义》(380、3):“重也,直用反。下同。”

(4)《左传·僖公十五年》(1806下):“不图晋忧,重其怒也;我食吾言,背天地也。”《春秋左氏音义》(917、5):“重其,直用反。下皆同。”

(5)《论语·述而》“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何晏集解(2482上):“乐其善,故使重歌而自和之。”《论语音义》(1364、6):“重歌,直用反。”

(1)(2)(3)(5)例中的“重”均为副词“再”义:“重曰”即再说;“重美”即再美;“重至”即再至;“重歌”即再唱。(4)例中的“重”为“使更进一层;增加”义,“重其怒”即使他的愤怒更进一层,增加他的愤怒。

下面一例注音很有启发性。

《尚书·吕刑》“四方司政典狱,非尔惟作天牧”孔安国传(249上):“主政典狱,谓诸侯也。非汝惟为天牧民乎,言任重是汝。”《尚书音义》(198、5):“任重,轻重之重。”

例中陆德明用“轻重之重”这种譬况注音的方式为“重”注音,“重”音“轻重之重”即是说“重”当读“直陇切”。自许慎之后,譬况注音多用来辨别意义。陆德明用譬况注音的方式为“重”注音,充分说明了“重”读“直陇切”与读其它音意义不同,其它音自然包括“柱用切”。

陆德明《经典释文》有5处“重”兼注“直陇切”和“柱用切”。这5处“重”兼注“直陇切”和“柱用切”的地方能否说明“重”读“直陇切”和“柱用切”意义确实没有差别或者部分意义上没有差别?回答是否定的。这5处“重”兼注两音,表示“重”的意义可以作不同的理解。

(1)《仪礼·士虞礼》“妇人出”注(1174下):“妇人出者重饯尸。”《仪礼音义》(623、11):“重饯,直勇反,下重带同。又直用反。”

(2)《左传·宣公十二年》(1882中):“楚重至于邲。”杜预注:“重,辎重也。”《春秋左氏音义》(973、8):“楚重,直勇反。又直用反。注上重字同。”

(3)《左传·成公九年》(1905下)“先君犹有望也!敢拜大夫之重勤。”《春秋左氏音义》(988、8):“重勤,直勇反。又直用反。”

(4)《左传·昭公元年》(2022中):“勉,速行乎,无重而罪!”《春秋左氏音义》(1068、8):“无重,直用反。又直勇反。”

(5)《公羊传·襄公三十年》“王子瑕奔晋”何休解诂(2314上):“称王子者,恶天子重失亲亲。”《公羊音义》(1253、1):“重失,直用反。又直勇反。”

(1)例中的“重”兼注两音表示“重”既可以理解为“重视”(“重饯尸”即重视饯尸)又可以理解为“再”(“重饯尸”即再饯尸)。注“直勇反”表示“重”可以理解为“重视”,“重视”是“重”作“分量重”义时的意动用法,所以“重”需读“直陇切”,“直勇反”同“直陇切”;注“直用反”表示“重”又可以理解为“再”,“重”作“再”义需读“柱用切”,“直用反”同“柱用反”。(2)例兼注两音表示的意思比较曲折:反映了“重”作“辎重”讲的源义“分量重”时的读音和“重”作“辎重”义讲的读音之间的矛盾。“重”当“辎重”其源义应该是“分量重”。“辎,重也”孔颖达疏:“辎重,载物之车也。《说文》云:‘辎一名軿。’前后蔽也,蔽前后以载物谓之辎车,载物必重谓之重车。”“重”作“分量重”讲时当读“直陇切”,陆德明所注“直勇反”同“直陇切”。但“重”作“辎重”讲在当时的实际读音又是“柱用切”,这一点从颜师古《汉书注》看得很清楚(《汉书·韩信传》:“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颜师古注:“间路,微路也。重音直用反”),陆德明所注“直用反”即同“柱用切”。(3)例中的“重”兼注两音表示“重”既可以理解为“甚”(“重勤”即甚勤)又可以理解为“再”(“重勤”即再勤)。注“直勇反”表示“重”可以理解为“甚”,“甚”为“分量重”的引申义,所以需读“直陇切”;注“直用反”表示“重”又可以理解为“再”的注音,“重”作“再”义当读“柱用切”。(4)例中的“重”陆德明兼注两音表示“重”既可以理解为“使更进一层”(“重而罪”即使你的罪更多一层)又可以理解为“加重”(“重而罪”即加重你的罪)。注“直用反”表示“重”可以理解为“使更进一层”,“重”作“使更进一层”义时当读“柱用切”;注“直勇反”表示“重”又可以理解为“加重”,“加重”是“重”作“分量重”义时的使动用法,故“重”作“加重”义当读“直陇切”。(5)例中的“重”陆德明兼注两音原因与(4)例同。

既然“重”在《广韵》中“直陇切”和“柱用切”两个读音是辨义的读音,那么,《辞源》、《大字典》、《大词典》对其注音就要依据自身的注音体例作出如下修改:

《辞源》:

zhòng直陇切

……

柱用切

……

《大字典》:

……

……

《大词典》:

重1zhòng《广韵》柱用切……

重2zhòng《广韵》直陇切……。

[1] 刘保明.《广韵》又音中的浊上变去[J].晋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0,(1).

[2]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 陆德明.经典释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猜你喜欢

大字典广韵古音
The New Result of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edieval Calligraphy: A Review of The Manual of Calligraphy by Sun Guoting of the Tang: A Comprehensive Study on the Manuscript and Its Author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古音在某部”的解析
《汉语大字典》“人名用字”考误举隅
《韵补正》“不合者”研究
明代韵书《并音连声字学集要》又音考察
利用《字汇》校正《汉语大字典》例释
王国维《广韵》批校与治学精神
落霞(外一首)
从《离骚》看《楚辞补注》与《广韵》反切注音的差异
《广韵痱、疿及相关病名考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