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辨证施护中风后抑郁症70例

2011-08-15范夏飞朱伟丽

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年6期
关键词:中风饮食患者

范夏飞 朱伟丽 袁 明

浙江省嵊州市中医院 嵊州312400

辨证施护中风后抑郁症70例

范夏飞 朱伟丽 袁 明

浙江省嵊州市中医院 嵊州312400

中风 抑郁症 辨证施护

2006年3月—2009年10月,本院中风病康复中心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后抑郁症(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患者70例,并对其进行辨证施护,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70例,男37例,女33例,年龄45~78岁,平均59岁;病程1.5~8个月,平均4.2个月。肝气郁结型23例,气郁化火型13例,痰气郁结型19例,心肾阴虚型15例。

1.2 诊断及辨证分型 中风诊断标准参照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1],抑郁症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CCMD-3)抑郁症的诊断标准[2],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量表)[3]评分。排除中风后意识障碍、失语、痴呆、智能损害,既往有脑器质性疾病和精神疾病及严重心、肾功能障碍患者。根据临床证候分为四型:①肝气郁结型: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郁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②气郁化火型: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痛,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③痰气郁结型: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痛,咽中不适,如有异物梗阻,吐之不出,咽之不下,苔白腻,脉弦滑。④心肾阴虚型:情绪不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2 护理措施

2.1 情志护理 中医认为,情志变化与脏腑气机功能有密切关系,中风后抑郁症患者一般都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与康复,情绪波动较大,精神较前脆弱,患者对自身状态充满了失望和悲观,以至于不接受现实,不配合治疗。根据中医五志与脏腑相对应的原理,利用情志调节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以助五脏之气得以畅和调适。多与患者交谈,了解患者真实的想法,鼓励患者对待事物要有正确的态度,避免忧思郁怒,防止情志内伤,并协调患者家属,共同给予患者支持和鼓励,增强患者治疗信心,消除不良心理负担。

2.2 饮食服药调护 中医素有“食治胜于药治,药补不如食补”之说。根据不同病症,酌配食疗药膳。肝气郁结型饮食宜清谈,忌食肥腻及黏滞之品,可用梅花粥,先煮粳米为粥,后入梅花同煮服食,中药治以疏肝解郁,运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气郁化火型给予清热食物,如白菜、菠菜、芹菜等甘寒为主蔬菜,中药治以疏肝解郁,清肝泻火,运用丹栀逍遥散加减。痰气郁结型饮食宜清淡勿过饱,忌食肥甘油腻助湿生痰之品,可食用萝卜、竹笋、柑橘以助化痰顺气,中药治以行气开郁,化痰散结,运用半夏厚朴汤加减治疗。心肾阴虚型饮食宜养阴生津、营养丰富之品,可食用如莲子、栗子、山药、红枣、龙眼肉、牛奶、鸡蛋等,中药治以滋养心肾,运用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2.3 肢体功能康复护理 中医十分重视体疗在治疗上的作用,护士应及时向患者解释肢体功能锻炼的必要性,用示范的方式教会患者及家属进行肢体运动。指导患者患肢主动运动,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在协助被动活动的同时,鼓励患者自我主动训练,如屈肘关节、内收肩关节、伸膝关节和髋关节及运动足趾关节,逐步达到能抬动瘫痪肢体;鼓励患者练习翻身及上下、左右移动身躯,训练时可以健侧手抓住床边、床栏,或由家属协助练习坐起。随着病情好转、肌力的恢复,逐渐延长锻炼时间,做好坐起训练、站立训练、徒手训练。在进行锻炼时应注意防止患者跌倒使病情加重,避免在湿滑的地上活动。

3 结果

抑郁症状根据HAMD量表评分减分率进行评定[3]。基本痊愈19例,精神症状消失减分率≥75%;显效27例,精神症状基本消失,减分率≥50%;有效16例,精神症状减轻,减分率≥25%;无效8例,抑郁症状无改善,减分率<25%。总有效率88.6%。

神经功能缺损参照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4]评定疗效。基本痊愈17例,减分率>90%;显著进步26例,减分率>45%;进步18例,减分率≥18%;无效9例,减分率<17%。总有效率87.1%。

4 讨论

中医认为,中风发病均以虚(阴虚、血虚)、风(肝风、外风)、火(肝火、心火)、痰(风痰、湿痰)、瘀(血瘀)、气(气逆、气滞)六者为病理基础,肝肾阴虚为其根本,本虚而标实。有研究认为,影响中风患者产生抑郁情绪的主要原因是疾病带给患者身体上的功能障碍,如生活不能自理、人际关系改变等。另外,患者也会考虑到其疾病给家庭、社会所带来的负担,从而导致产生悲观消极的情绪体验,以至于引起抑郁症。因此,护理工作中根据PSD的发生发展规律,以科学思维、因人因时等方法,运用中医理论进行整体辨证施护,及时掌握患者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配合饮食服药调护并指导功能锻炼,对患者康复及预防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1]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分会.各类脑血管疾病的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9,229(6):379.

[2]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S].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88.

[3]张明圆.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S].济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35-39.

[4]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分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83.

2010-11-30

猜你喜欢

中风饮食患者
怎样和老年痴呆患者相处
春节饮食有“三要”
甲减患者,您的药吃对了吗?
认知行为治疗在酒精依赖患者戒断治疗中的应用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血压偏低也要警惕中风
何为清淡饮食
健康饮食
回药失荅剌知丸治疗中风后痴呆的疗效观察
医改如何切实降低患者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