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体育中生命安全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1-08-15杨雪芹牟少华

军事体育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生命安全应急生命

王 帆 杨雪芹 牟少华 路 丁

(云南大学体育学院,云南昆明650091)

建国几十年来,我国国民遇见重大灾难和险情应该如何应对,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较少被系统性地涉及,至今存在一个空白。在近年来的自然灾害和重大事故中 (如汶川特大地震、衡阳特大火灾),我国民众,尤其是学生在面对灾害时不具备相应的避险能力、生命教育比较单薄的问题越发凸显,再次引起全国的广泛关注。

1 国外学校体育中生命安全教育评述

关注健康、关怀生命,对青少年学生进行生命安全教育在国外早已被重视。生命教育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在1968年提出,希望借此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消解生命的威胁,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作为一种新的教育思潮,生命教育在全球得到逐渐推广,在实践层面发展较快。上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教育必须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在随后的研究中,学会生存、生命安全教育的意识被日益强化,并逐步纳入一些国家的学校教育体系之中:

日本:由于日本特殊的地理位置与气候特点,经常发生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他们较早就十分重视生命安全教育,并在学校保健体育指导要领中明确规定了关于安全教育的内容。根据日本体育指导要领发现,生命安全教育的内容比较全面和系统,主要包括①自然灾害、交通事故等伤害的预防。②伤害应急措施。其中锻炼学生在自然灾害来临时,如地震及泥石流、火灾次生灾害等危险时刻,能够准确判断周围情况,冷静、迅速、安全地行动,并关注媒体对灾害信息的播放。长期以来,日本的生命安全教育在全国学校开展得相当普遍,紧急疏散、逃生避险、应急自救的演练已经成为学校的日常活动,大大提高了日本国民的避险能力和意识。

美国:20世纪90年代,美国制定的体育标准和各学校的体育教育计划中,特别强调发展学生的基本运动能力和心理品质。他们推崇 “生存教育”的理念,将安全教育、生存技能训练作为一贯的必修课程,经常进行火灾逃生、紧急避险的排演。为此,美国国民的防灾安全意识非常强。

俄罗斯:1991年,基于国内的社会现实及学生的身体状况,俄罗斯对基础教育课程进行了调整,其中专门开设了 《生命安全基础》课程,涉及到周围环境对人的生命与健康可能造成的危险、极端异常情况下的个人安全、生活方式与生命安全等内容。俄罗斯的生命安全教育显然把生命安全问题放在一个更新的高度、更广泛的基础上看待和研究,是一种广义的社会安全观。

此外,在英国、德国、澳大利亚、芬兰等国,对青少年的生命安全教育和避险技能训练同样值得肯定。

2 我国生命安全教育的存在问题

从上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描述中不难看出,我国与日本等国在对生命安全教育,特别是应急避险能力教育的认识水平和实践程度上均存在较大差距,国外的研究与实践比较科学和系统,已经成为整个国民教育的一部分,而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突出表现为理论化、教条化、零散化和形式化等特点,这种非常态的、非系统的践行方式与我们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认识水平有着很大的关系。尽管我国在大灾之后痛定思痛,总结了不少应急避险的内容与方法,但在实践途径上还是摇摆不定,难以找到一种凑效的根本路径。随着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复杂变动,这种状况必然造成更加严峻的后果。

3 生命安全教育与体育教育的联系

生命安全教育尤其是应急避险能力训练,与学校体育之间有着本质的联系,它们在价值、形式、要求、方法上都存在共性。从本质上讲,两者都是身体操作性的,通过身体运动完成任务,在动态演绎中获得健康和生命的尊严,在协作和拼搏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从目标上讲,学校体育的领域目标下的一些内容标准与生命安全教育是一致的。体育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学校体育最能实现生命安全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从学校体育的角度讲,体育教育可以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基本活动能力,尤其是对身体器官系统的发育与成熟,形成健康的体魄、改善大脑与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均衡性,提高反应能力等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学校体育的教学环境也为生命安全教育提供强有力的支持,通过体育的情境教学模拟锻炼各种应急避险技能;学校体育师资无疑是避险技能训练自然的优秀组织者与引导者。

4 我国生命安全教育的发展对策

根据生命安全教育、应急避险能力教育与体育教育的特点和相互联系,可以将生命安全教育纳入日常的学校体育教育系统之中,即以学校体育为平台,实现应急避险能力训练及生命安全教育的常态化运行。因此,可以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4.1 改革学校体育理念,拓宽体育教育空间

生命、生活及生存教育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首要前提,我们应该进一步拓宽学校体育教育的空间,将生命安全教育内容在学校体育领域中常态化开展和实施,包括应急避险能力训练在内的 “三生”教育理应纳入学校体育的范畴,实现运动教育、健康教育和生命安全教育的融合。当前,学校体育正向着 “以人为本”的方向改革,为这一转变提供了操作的可能。

4.2 完善体育课程目标,丰富课程内容标准

消除生命安全教育的软肋,建设这项工作的最佳平台,需要进一步确认生命安全教育尤其是应急避险能力教育的目标,完善当前的体育课程目标体系,并在内容标准的制定上有一定的倾向,而不是让其处于边缘的角色。我们可以根据学校体育的活动性和开放性特点,可以将生命安全教育特别是应急避险能力的训练纳入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范畴,使之科学化和系统化。

4.3 创新体育教学方法,探索有效教学模式

将应急避险能力训练纳入体育课程之后,需要进一步创新体育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使体育教学更加贴近生活、贴近自然情境,能够在日常教学和体育活动中合理地设计、整合、演绎生命安全教育及避险技能训练的相关内容。

4.4 重构教师专业素质,强化教师自身能力

改变以往的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和教师职后培训,重构教师专业素质,强化教师自身能力加,强化生命安全防护及应急避险的认知教育和实践操作能力训练,通过教师自身的提高,来促进这个领域在学校体育领域中的巩固和扩展,将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与身体教育有效结合起来,推动该项教育工作的常态化发展。

[1]吴红豫.5·12震后反思学校体育教学 [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11

[2]曲宗湖.汶川大地震的警示——把生活教育列入学校体育改革的议事日程 [J].中国学校体育,2008,8

[3]邓小军.体育教学应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任 [J].小学德育,2008,9

[4]邓若锋.从关注生命到生命体验[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8,4

[5]章建新.体育课应加强应急避险技能学习[J].体育教学,2005,1

[6]夏肖林.应将应急避险能力教育纳入中国学校体育课程体系[J].社科纵横,2008,12

[7]柴娇.浅析日本学校保健体育中的安全教育 [J].体育教学,2007,1

[8]唐宏贵.俄罗斯 “生命安全教育”对我国学校体育的启示[J].体育学刊,2004,11

[9]王羽.生命教育视野下对学校体育目的的反思 [J].东北师大学报,2008,6

猜你喜欢

生命安全应急生命
生命安全教育在体育与健康课程中设置的困境与策略研究
生命安全教育理念下的小学体育和健康教育探究
应急救援要诀“少 快 短”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关于高校生命安全教育的若干思考
生命安全教育背景下学校武术课程建设研究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