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徽商与皖南民俗体育的发展

2011-08-15赵玉辉

军事体育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皖南徽商徽州

何 标 赵玉辉

(1.安徽国防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六安237011;2.安徽省濉溪县第二高级中学,安徽濉溪235100)

徽州,简称 “徽”,古称新安,自秦朝置郡县以来,已有2200余年的历史,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历元、明、清三代,统 “一府六县”(徽州府:歙县、休宁、婺源、祁门、黟县、绩溪)行政版属相对稳定。徽州是徽文化的发源地,也是近代徽商的发祥地。徽文化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总和。徽州大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在提供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孕育出宝贵的精神财富,有力地推动着中华的文明与进步。徽商文化的独树一帜,是我国商业发展历史进程中博大精深的非物质资源,也是我国近代商业文明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化现象[1]。而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徽州民俗体育更是取得辉煌成就,据不完全统计,古徽州民俗体育种类不下50种,如赛龙舟、划旱船、傩舞、叠罗汉、踩高跷、跳钟魁、嬉钟魁、嬉灯、舞香火龙、舞板龙、仗鼓舞、扑蝶舞、狮子舞、钹舞、舞麒麟、蚌壳舞、龙凤舞、抛绣球、背新娘、舞香火、花船、亮船会、五猖会、抬阁、风筝、踏春、登高、目莲戏等。本文就皖南民俗体育发展与徽商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以促进在新时期继承和发展皖南传统民俗体育。

1 徽文化的起源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进程中,古徽州春秋属吴,战国属越,越亡属楚,被称为蛮夷之地。从地理位置上看,古徽州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独立的区域,早在南宋淳熙 《新安志》时代,就有 “山阴壤隔,民不染他俗”之说;其意是说古徽州处于群山环绕之中,是一个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地域社会,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中,徽州逐渐形成一个独立的文化体系,形成具有自己特点和风格的民俗。徽州地处群山环绕,其文化源于山越文化,古时山越人性情剽悍,粗狂豪放,劳动之余常以舞蹈自娱,生产方式上 “刀耕火种”,生活习俗上,“志勇好斗”。徽州居民的舞蹈最初来源于一种祈福避灾和祭神仪式,欢庆丰收时自娱自乐的庆祝方式,与山越人祭神驱疫,祭祀鬼神密不可分。在远古时期,徽州地区交通不便,生活水平极为低下,徽州原住土著山越人对各种自然现象和身边所发生的种种事物缺少正确的认识,人们要战胜妖魔鬼怪,只好借助神的威力与妖魔疫鬼进行斗争,乞求神灵的庇护和保佑,基于人们对万物有灵的观念,从而产生了一种驱鬼逐疫、迎神纳吉为目的的原始舞蹈祭祀活动[2]。

2 古徽州民俗体育的历史沿革

古徽州地处皖南山区,是一个具有稳定性和完整性的文化地理范围。古徽州具有悠久的传统文化,拥有众多的民俗体育活动。徽州乡谚有所谓“黟县虾蟆歙县狗,祁门猴狲翻筋斗,休宁蛇、婺源龙,一犁到磅绩溪牛”,就是对皖南民俗体育的真实写照。也突出表现了皖南地区民风民俗的特色。1983年,据对安徽省民间舞蹈的调查,发现徽州保留的民间舞蹈就有40多个,这些舞蹈,大大丰富了徽州民间的文化生活,至今还发挥着他们的重要作用。独特的古徽州历史和文化酝酿出如此璀璨的民俗体育活动。

2.1 古徽州民俗体育的产生

古徽州原住土著山越人对各种自然现象和身边所发生的种种事物缺少正确的认识,人们要战胜妖魔鬼怪,只好借助神的威力与妖魔疫鬼进行斗争,乞求神灵的庇护和保佑。基于人们对万物有灵的观念,从而产生了一种驱鬼逐疫、迎神纳吉为目的的原始舞蹈祭祀活动。具有 “中国舞蹈活化石”之称的傩舞 (又称大傩、跳傩,俗称鬼戏),就是远古徽州土著居民流传下来的一种祭神驱疫,祈福禳灾、欢庆丰收时自娱自乐的舞蹈。这一时期古徽州土著居民的民俗体育的特点主要是以祭神驱疫,祈福禳灾为主要目的,以简单的舞蹈作为主要形式和特点。

2.2 古徽州民俗体育的发展

由于民俗体育活动源于社会生活,受生活因素的影响,古徽州民俗体育活动既是村民生活的反应,也是当地居民生活的构成因素。同时,民俗体育的特点也表现出与习俗和生产混为一体,融入日常起居、岁时节气等活动之中。随着中原避乱人口的不断迁入古徽州,外迁于此的民众带来的经济、文化和技术丰富了古徽州民俗体育的发展。当地居民改变了单一的祭神驱疫的舞蹈活动。越来越多的民俗体育项目丰富着当地居民的生活[3]。外来人口迁入也极大地丰富了皖南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据有关资料记载,龙舞、狮舞就是由外地传入古徽州,如歙县雄村、鱼梁等地的龙舞,黄圣备狮舞、绩溪伏岭下村的青狮舞等。

3 徽商与皖南民俗体育的关系

3.1 徽商为皖南民俗体育的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徽商主张使用钱财不要奢靡浪费,许多徽商在消费生活中都能将钱财用于正途,涌现出大批广济博施的徽商。他们出资修桥、修水利、铺路、办学堂、娠济贫弱、济行旅、施棺掩骼、施药治疫、资助刊印书文等等。明代许多徽商都敦睦亲邻,广济博施,能将钱财用于正途,热心于社会公益事业。徽州是徽商的桑梓之帮,徽商经商致富后,在家乡兴办各种公益事业,救济贫弱,济行旅、拯覆弱,他们广置族田、义田,赞助家乡的修城、筑路、架桥等建设。

3.2 徽商促进皖南民俗体育的繁荣

徽商凭借雄厚经济实力在推动徽州地区发展的同时,也极大地促进徽州民俗体育的发展;徽商富甲东南,挣了钱后都纷纷回乡建祠堂、修宗谱、设祀会,巩固宗族关系,还捐资兴学、助学、创立文会,使徽州村落以宗教、祭祀、礼仪类民俗文化得到更加繁荣的发展,宗族利用自身的力量在节庆日、祭祀日等宗族活动、集会时,开展各种各具特色的传统民俗体育文化活动无疑促进了消费性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古代中国有独特的节日体系,每个节日,都有充实的活动内容,而且往往是以多姿多彩的民俗体育活动来体现节日气氛的[4]。徽州岁时节令民俗体育集中在上九会、元宵节、春社、花朝节、上已、寒食、清明节、浴佛节、端午节、重阳节、除夕、元旦等岁时节日中,其中主要活动内容有舞龙灯、踩高跷、跳钟馗、玩嬉灯、放风筝、划旱船、荡秋千、踏春、竞龙舟、重阳节登高等。徽州舞龙多在元宵、中秋两节举行。从史料记载上看,徽州舞龙约在宋代就一己盛行。到清朝康熙、乾隆、道光、同治年间更是进入高潮;当时舞龙主要有双龙灯、马头灯、龙头灯、草龙灯、板龙灯。根据同治刻本 《婆源县志》中介绍的 “板龙灯”,是以长板做底,用竹在板凳上编成龙形,节数不等,形似长桥,故称 “长桥灯”。晚清的婴源、休宁、祁门、绩溪等地都有 “龙灯会”、 “迎神赛会”[5]。据 《陶臂公犊》中有关绩溪县舞烛龙的记载:“上元日,各处社土坛神庙张纸灯、或演剧,或扮童戏,驰火马、舞青狮,游烛龙,遍巡街巷,名曰 ‘闹元宵',花朝节,徽州乡民看作是喜日,这一天除了多行婚礼,不少地方在这一天还要击鼓、张灯赛神,称为 “花朝节”或 “菜花节”。每到花朝节,大街小巷挂起各式各样花灯,一些乡民甚至手举花灯走街串巷,相比精巧,乐趣浓浓。

3.3 徽商促进皖南民俗体育的对外传播

从地理特征上看,古徽州地区属于中国东南地带,依托独特的地理特点,致使该地区逐渐成为明清中国经济和文化向外传播与扩展的重要窗口,文化中融入了较多的创造性与开拓性精神,表现出了较多的对外发展,对外辐射的特点。明清时期,由于徽商的崛起和庞大,徽州民俗体育得到快速的发展与丰富,并随徽商的足迹向全国蔓延,让世人感悟到了徽州地域性文化的魅力。徽州城乡,四时佳节,除年节外,春有清明节、夏有端午节、秋有中秋节。清明节,农村俗称 “请鬼节”,农历五月初五,过端午节。目的都是为了赶邪避疫,祈祷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家家做甜酒酿,吃月饼,准备丰盛菜肴,晚上全家团聚吃团圆饭、俗话说 “早端午,晚中秋”,晚饭后,全家吃月饼赏月,小孩子听长辈人讲述故事。这些节日与外地相比,虽有相似之处。但更有不同的风俗,尤其是以傩活动为主的民俗庆典内容,使得徽州的节日更加具有乡土和民俗特色。身为扬州盐商前身的徽商,在扬州、苏州创建了辉煌的业绩,徽商也无形中影响了当地的风俗和文化[6]。扬州市民阶层颇多小康之家。由于 “末技”的篮盛以及徽商的“光临”,所以,扬州的城市佳节显得尤为众多。如土俗以二月、六月和九月的十九日为 “观音圣诞”,四乡及城内坊铺街巷结会上山。虹桥一带 “每岁正月,必有盛集、画舫则有市有会,春季有梅花、桃花二市,夏天有牡丹、芍药、荷花三市、秋季有桂花、芙蓉二市。另外还有正月财神会、三月清明市,五月龙船市,七月盂兰市,九月重阳市等[7]。

4 结语

民俗体育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华夏文化得以传承和发展的有力载体,是我国历史源远流长的象征。但是随着西方现代体育的扩张和世界一体化速度的加快,我国民俗体育逐步失去其生存和发展的沃土。随着农业社会被工业社会所取代,传统民俗体育赖以存在的基础也在动摇。其发展空间日益缩小。特别是我国面临快速的社会转型和体制改革,致使流传千载的民族精华面临后继无人的可怕局面。皖南民俗体育也面临着无人继承、发展空间萎缩的可怕局面[8]。为此,我们要充分挖掘整理传统民俗体育中的健身、娱乐、教育性功能,扩大民俗体育的发展空间,针对新阶段我国社会生活的新特点,探讨出一条适合皖南民俗体育发展的新思路,有效提高青少年人群的参与比例,地方学校应整合有利资源,充分挖掘皖南民俗体育教育功能,使皖南民俗体育的部分内容转变为学校体育的一部分,力争使皖南民俗体育重新焕发生机。

[1]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 [M].上海:上海书店影印出版,1996

[2]陈双,任远金.古徽州民俗体育文化探究 [J].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2010,(1)

[3]《歙县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5:l~3

[4]王娟.民俗学概论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丁世良.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2

[6]曲六乙,陈达斯.傩苑 [C].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2005

[7]恫根海.安徽贵池目连戏的文化考察[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9,(1)

[8]任海.全球化进程中的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的挑战 [J].体育科学研究,2005,9(4):4~510

猜你喜欢

皖南徽商徽州
高山仰止处 幽密跌宕地——徽州大峡谷
《皖南的秋天》《余晖》
徽州人
追梦皖南川藏线
论“新徽商”的定义
《皖南印象》
徽商回归之路
徽商回归
溪边桥下,春里徽州
走徽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