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下社会体育专业课程改革

2011-08-15

军事体育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资格证书专业课程课程体系

薛 浩

(徐州工程学院体育学院,江苏徐州221008)

社会体育专业,是改革开放后高等体育教育适应社会对体育人才的新需求而增设的一个新专业。1993年天津体育学院首先试办,1998年教育部将此专业列入 《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到目前为止,其在数量上发展迅速,至今全国已有200余所高校开设了社会体育专业,专业布点已基本遍布全国各省、市、自治区[1]。但从近年培养情况来看,其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也同样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其培养目标和市场需求还不太吻合,课程设置还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导致社会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困难,严重地制约了当前社会体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2]。因此,探讨社会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社会体育专业工作岗位需求

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劳动就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考试制度。即按照国家制定的职业技能标准或任职资格条件,通过政府认定的考核鉴定机构,对劳动者的技能水平或职业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地评价和鉴定,对合格者授予相应的国家资格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学识和技能证明。1994年6月10日 《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在我国实施。1995年国务院颁布的 《体育法》中明文规定:“国家实行社指等级制度”,并分为国家级、一级、二级和三级社指。1998年,《中国职业大典》将社指列为正式职业纳人国家标准,成为1838种职业之一。其中,体育行业在国民经济行业的16大标准门类中属于第12大标准门类[3]。目前,体育行业列入职业大典共有四个职业:救生员、体育经纪人、体育场地工、社会体育指导员 (包含游泳、健美操、跆拳道等 47个项目)。2001年8月7日由劳动部和社会保障部实施的 《社指国家职业标准》进一步使我国的社指管理和培养向职业化迈进。现阶段 《社指职业标准》正在试行中,全国范围内组织实施社指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工作正在建立过程中。

随着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以提高人们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水平为核心价值的体育健身娱乐业逐渐形成并快速发展。据国家信息中心的统计:近年来,城镇居民在体育健身娱乐方面的人均消费支出年平均增20.2%[4]。可见,随着各种休闲健身、体育项目服务业和体育场馆建设的快速发展,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日趋增长。因此,国内对高校社会体育专业毕生的需求是实际存在的,且数量可观,同时,随着社会体育不断发展,人们对社会体育专业人才更是提出了多元化、层次的需求。

2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与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组合改革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 《课程方案》的指导要求,普通高校社会体育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是以教育部规定的 “体育学、社会学与管理学”为三大主干课,以 “社会体育概论、社会体育管理学、健身概论、中华养生学、大众健身娱乐体育项目的理论和方法”五门主要课程为基础,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任意必修课四大类来设置,其中学时在2584~2952之间,学分在150~192之间。从教学内容上看,社会上的有些热门专业课程多数院校没有开设:如水中救生、轮滑等术科课程。跨学科课程特色不足,专业性不强,知识体系不够完善。社会体育专业所开课程与体育教育专业所开课程没有明显区别。多数没有根据社会的现实需求来设置自身具有专业特点的课程,是影响社会体育专业发展的问题之一。

随着我国就业准入制度的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必将成为劳动力就业的门槛,它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确定、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有指导和定向作用;同时,职业资格考核与鉴定为高等教育教学方法、评价内容和手段的改革提供重要参考依据。为解决当前社会体育专业设置和培养目标与职业证书不对接、课程设置与职业标准不吻合、教学方案与不同等级的职业标准缺乏对应关系、教学内容不能涵盖职业标准的要求等问题,通过调研,由职业岗位人员与专业课教师共同对体育行业人员的知识和能力结构进行分析,针对体育行业职业岗位进行工作过程剖析,从职业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分析、归纳出体育行业特有工种,结合职业资格标准要求,构建出与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相衔接的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

课程组合是在劳动力市场及行业需求调查和预测基础上针对不同职业岗位推行的,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特长及就业形势进行选择,同时还可以在教师指导下选修某一组合中的相关课程以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术能力。课程组合的建立其主要功能在于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并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可分为社会体育指导员课程组合、体育场地工课程组合、体育经纪人课程组合与游泳救生员课程组合 (见表1)。

3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组合与体育行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内容衔接

课程改革是各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其目的是使所培养的学生都能就业上岗,而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也是为了让毕业生更好地就业,因此,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与课程改革之间有内在的必然联系,而课程就是二者最佳的切合点[5]。本文对社会体育专业课程组合与社会体育指导员证书考核内容的关系进行研究。现对社会体育指导员不同等级职业功能与等级要求进行梳理,见表2。

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大多数围绕1998年教育部颁发的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本科专业目录》规定的课程为基础,分公共必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四大类来设置。

体育行业课程组合将原来社会体育专业选修课组合,以体育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为导向,对将社会体育专业课程体系划分为社会体育指导员课程组合、体育场地工课程组合、体育经纪人课程组合与游泳救生员课程组合分为四个模块。然后针对市场需求与职业特点,针对性把社会体育专业课程集中化与强化。并在教学内容中体育行业特有工种与具体课程融合一体,在课程内容设计中体现其体育行业功能特点,为步入岗位打下坚实的行业基础。

[1]汪元榜.高校社会体育专业建设现状与改革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7):974~975

[2]陈章玉.我国普通高校本科社会体育专业方向设计及其课程设置的研究 [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9):1262~1264

[3]倪会忠,王正伦.体育行业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之研究[D].2006年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重点课题成果

[4]丛湖平.体育产业理论与实践 [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68

[5]朱永伟.高职市场营销专业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认证有效衔接研究 [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1):82~86

猜你喜欢

资格证书专业课程课程体系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三维视角构建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构建优质学前健康教育课程体系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对完善查验员资格管理机制的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关于对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与职业技能提升的研究